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基础音乐教育标准教学理念差异,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内容摘要】
我国学校音乐教育起步较晚,且“主科”“副科”界限严明,在种种因素的作用下,导致我国音乐教育与音乐教育发达国家相比较为落后。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也随之加强。美国是公认的基础音乐教育开展较为先进的国家之一,文章通过比较我国和美国基础音乐教育标准,分析两国音乐教育在理念上的差异,以期为我国音乐教育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
比较教育;基础音乐教育;标准;教学理念
近年来,我国基础音乐教育虽然获得较大的发展,但是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与困惑。相比于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美国的基础音乐教育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尤其是其教学理念中有很多值得我国借鉴的地方。本文分析研究了我国《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与美国的《美国国家基础音乐教育标准》,主要从以下两大方面来比较两国基础音乐教育的差异。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2011年,我国颁布了最新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其中对中小学阶段音乐课程的培养目的、培养环节、教学理念等做出了详细的规定。2014年,美国音乐教育协会(NAfME:TheNationalAssociationforMusicEducation)颁布了《美国国家基础音乐教育标准》(NationalStandardsforMusicEducation),同样对全美PreK-12年级的音乐教育做出相关规定。通过仔细研究比较我国和美国音乐教育标准,我们不难看出,两国的基础音乐教育在“欣赏”和“文化相关”两个教学板块存在异同,也可以看出两国音乐教育理念上存在的差异。
二、比较分析
(一)概念关联与对比
中美音乐教育标准中教学内容均分为四个板块。美国板块设置为:Creating(创作)、Performance(表演)、Responding(回应与感知)与Connecting(关联)。我国义务教育音乐教育标准中的板块设置为:感受与欣赏、表现、创作、音乐与相关文化。在美国基础音乐教育中,Creating(创作)内涵包括学生需要学习、总结、概念化音乐家的理念及音乐作品。而在我国的基础音乐教育中,创作内涵是指运用适宜的音乐材料尝试创作音乐,或采用即兴编创的形式开发学生音乐创作潜能。在美国标准中,创作被列为第一个教学领域,在我国标准中,创作为第三教学领域。虽排序和定义稍有不同,但总体上都是围绕对音乐的即兴表演和创作(创作/Creating)等内容进行设置。因此,将中美基础音乐教育教学标准的“创作”环节提炼出来进行比较是合乎规范的。
(二)年级关联与对比
美国基础教育纵向划分为三个阶段,PreK为幼儿园前教育,K为幼儿园教育,1至6年级为小学教育,7至8年级为初中教育。本文探讨的小学音乐教育标准是针对PreK(幼儿园前)至6年级共八个年级学生群体的教学规定,分为PreK至2年级、3至5年级两个组别。我国小学教育范围包含1至6年级的学生群体。然而,我国的学前教育非常重视音乐教育,幼儿园普遍设置音乐教育内容,并有多个版本的幼儿音乐教材可供选择,我国小学1至2年级的音乐教育包含了学前音乐教育成果。因此,就基础音乐教育标准比较而言,把我国1至2年级与美国PreK至2年级作为年级关联对比是恰当的。因此年级关联对比对应关系为:第一组,美国PreK至2年级与我国1至2年级;第二组,美国3至5年级与我国3至6年级。
(三)“欣赏”教学环节中的教学理念差异
我国音乐教育的要旨在于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突出音乐教育的审美性,对“感受与欣赏”的关注最多。在具体操作上,往往把学生置于客体的位置,先是圈选、规定一定数量古典、现代、民族等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让学生聆听、欣赏,学生通过体会“好”的音乐特质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笔者认为,这与我国传统思想不无相关,“格物致知”的思想深刻的影响着教学方法。“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从另一个角度证明我国教学理念通常以“输入”为主,认为在一定量的“输入”后定能产生高质量的“输出”,强调“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相对应的,美国标准的Respongding(回应)教学环节,包含欣赏却不止于欣赏,更强调将聆听与个人感受联系起来。以聆听音乐作为教学手段,学生通过欣赏大量不同风格、不同文化背景的音乐,将所听音乐与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联系到一起,感受音乐家创作音乐的创作意图,体验不同音乐元素对音乐情感表达的作用(图1)。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更多的从主观情感和人生感悟出发,达到互动甚至再创造的境界。相较而言,笔者认为美国音乐教育对“思考”元素更为重视,把学生置于主体位置,强调“输入”与“个人处理(思考)”互动,形成“输出”。在不断累积、加强“输出”的内容的过程中,更加程序化地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在这样的教学理念下,音乐教育不再是为达到某种输入的手段,而是融入人生体验,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总而言之,对于音乐教育的作用,中国更偏重于教化,美国更偏重于感悟。
(四)“关联”教学环节中的教学理念差异
无论是Connection(关联)还是音乐与相关文化,均为两国教学标准中的最后一个教学板块,强调不能将音乐单单作为音符的排列,而是要把音乐教育广泛地与生活、历史、政治等因素融合起来。然而,在这一点上也能反映出两国在教学理念上的不同。我国的教学标准中,该“音乐与文化相关”环节分为三个子内容,分别是:音乐与社会生活、音乐与姊妹艺术、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内容安排逻辑性明显,在将音乐规定在文化范围内的同时将“文化”划分成三个部分,按点达到要求。经过这样的培养,学生能够将艺术作为一个整体的学科进行学习,从而更深入地了解音乐,能够更感性地理解音乐。在具体操作上,我国教学标准要求学生从聆听入手,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独特音乐,理解音乐表达的情绪和内涵,增强对音乐的“审美”能力,最后能够做到将音乐为己所用,成为音乐“审美”的具体体现。美国的教学标准与此不同,更倾向于将构成音乐的各个组成部分的融合。例如,将创作、表演等“输出环节”与个人处理(思考)融合,或将历史文化背景与音乐表演的关系融合。在这样全面的交叉融合下,学生能够在理解音乐表层含义的基础上,从深度和广度两个维度深化对音乐的理解,从而更好地创造音乐、表演音乐。在这里的Connection(关联),不单单指代文化上的关联,更是将前三个教学板块关联起来,让音乐学习更富整体性和一致性。Connection(关联)教学环节要求学生拥有一套自己的音乐评价体系,并收集自己的曲库。在这样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要求下,学生首先梳理音乐这一偏感性学科的逻辑性,再通过思考和体悟将逻辑线条融合成为对音乐更主观的认识。反过来,这也体现了美国基础音乐教育的教学理念,在Connection(关联)环节综合吸收其他三个教学环节的教学内容,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此外,美国音乐教育的文化多元性更加广泛。仔细研究我国基础音乐教育标准会有这样的阐述:学习背唱4至5首音乐作品,其中包含1至2首民族音乐,这样的标准规划从另一个角度也体现出音乐教育的文化单一性。相对而言,美国音乐教育标准规定学生应广泛学习、欣赏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优秀作品,在文化上更加多元,这与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不无关系。在美国不同文化大熔炉的背景下,音乐传统来自欧洲国家,拉丁裔、非洲、亚洲等各民族音乐也在这个环境中不断发展和创造。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黑人音乐(如节奏布鲁斯、说唱音乐等),从西非民族音乐的传统而来,不断发展形成独树一帜的跨种族的世界性音乐。在美国民族多元的条件下,显然,突出任何一个民族的音乐都是不合时宜的。而这样的“多元性”反过来塑造了美国音乐教育的文化多元性,也成就了美国音乐的丰富性。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比较我国和美国基础音乐教育标准在欣赏、相关和文化性上的异同,分析中美基础音乐教育教学理念的差异如下:第一,在传统的“格物致知”思想的影响下,我国基础音乐教育更偏重“教化作用”,相对而言,美国更注重的是结合个人思考的“人生感悟”。第二,美国基础音乐教育的整体性和循环性更强,更加体系化的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让音乐融入个人生活;而我国基础音乐教育则更突出机械化和逻辑化,按条款完成教学内容。第三,从文化性的角度考量,我国音乐教学标准文化性较为单一,而美国标准的文化性更加多元。由此,笔者认为,在我国的新一轮教学改革中,应该结合我国现实条件,学习吸收美国标准中的优点,为更好地培养创新性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
作者:王怡 赵桉冉 单位:中国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