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音乐教育论文3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音乐教育论文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校音乐教育论文3篇

第一篇

一、现阶段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现状

(一)音乐教育形式过于单一,音乐学科设置不科学

音乐教育的学科特点要求学生在掌握音乐乐理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习专业知识、锻炼专业技能,而且提倡个性化教育。但是,目前绝大多数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都存在教育形式单一的问题,而且大都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和锻炼,轻视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这对于学生的音乐学习是非常不利的,会直接导致学生音乐理论知识的缺乏,使学生的音乐素养得不到全面提升。而且,目前大部分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在学科设置上也存在不科学、不合理的普遍现象,这将直接影响到音乐教育的个性化要求,而且不能充分有效地体现出音乐的艺术美感。

(二)音乐教学内容不合理,音乐教材选取不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当下的大部分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选取的教材都存在不符合学生需求的现象,其选取的教材内容偏重西方音乐的学习,而对中国民族音乐的学习比重偏少,这对学生的音乐学习存在一定的不利因素,会使得学生产生一些想法,会以为只有西方音乐才是高尚的音乐,才是值得学习的音乐,而中国音乐就落后于西方音乐,学生会把西方音乐文化当作衡量音乐好坏的标准,以西方音乐文化作为目标和楷模,将中国传统音乐放于次要的地位,认为中国传统音乐缺乏独立体系。这对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对于大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也极其不利。

二、高校音乐教育的改革措施和策略

(一)引入多元文化音乐教育

适应时展的步伐,高校音乐教育可以引入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是音乐教育文化发展的大方向。音乐教师要在正确处理中外音乐文化关系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发展趋势和音乐教育的实际情况,为学生推荐广泛的优秀世界音乐文化。音乐教师还可以以我国民族文化为切入点,在融合民族音乐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优秀的世界音乐元素。高校音乐教育要注重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的设置,通过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来加强世界音乐同本国音乐的融合。这些都有利于学生的音乐学习,使学生在获取多元文化音乐感性认识的同时,对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二)要正确认识和重视音乐教育,提高音乐教师的专业素养

高校的领导、教师、学生都要正确认识音乐教育,而且要重视音乐教育。音乐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真正达到“一专多能”。音乐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职业道德,还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唯有如此,音乐教师才能在教学中以良好的基本功、精深的知识赢得学生的尊重和支持,并由此激发出学生对音乐课的学习热情。

(三)建立健全的音乐教育课程体系

普通高校要重视健全的音乐教育课程体系的建立,只有有了健全的音乐教育课程体系,音乐教育开展起开才能顺利,使学生通过音乐学习不但可以丰富音乐知识,还可以提升综合素养。高校要建立健全的音乐选修课课程体系,为学生充分发挥个性提供空间和平台。高校音乐教育课程体系的形成和健全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养的提高为宗旨,充分调动学生的音乐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欲望,使学生在学识和能力方面得到同步提高。高校音乐教育还要增加实践性课程的设置,因为实践性课程不仅可以使学生巩固音乐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可以使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得到锻炼。

(四)有意识地引进音乐教育种类

高校音乐教育在结合实际教学情况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引进音乐教育种类,如原生态音乐,引进原生态音乐要考虑到校园音乐文化的科学健康发展,还要注重引进方法。高校音乐教育要建立健全的原生态音乐制度,以保证原生态音乐被健康、完善地引入。另外,高校在引入音乐种类的时候一定要有原则上的坚持,即以教育目的和时代要求为导向,选择典型的、健康的音乐种类,以确保在校大学生能够接触到更丰富的音乐种类。

三、总结

高校音乐教育不仅可以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并且对大学生身心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普通大学音乐课程可以培养大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提升大学生的音乐素养和音乐技能,还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其健康的心理,使大学生养成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高校音乐教育要坚持教学与科研共同发展,有效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和人文素质。

作者:高剑霞 单位:兰州城市学院音乐学院

第二篇

一、新时期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的改革

(一)技能方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我国传统音乐教育中,学生多以背诵书本知识为主,导致很多学生在实践中死板地应用理论知识,缺乏灵活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相关工作单位对新型人才的需求,原有教育模式下培养的学生越来越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为了帮助学生扎实掌握、灵活运用专业知识技能,我国各高校在开设音乐专业的同时不断更新教育方法,提升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一方面,音乐专业越分越细,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学科门类越来越丰富,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使学生针对自己的特长充分发展自主创新的思维。另一方面,音乐教学方法越来越灵活,音乐教学不再是单一的“填鸭式”讲授,多媒体的应用、现场教学、情景教学、体验式教学等方式使学生凭借自己的音乐灵感积极主动地进行创作。

(二)教学方面,教师自身素质不断提高

教师不仅是学生的标杆,更是学生综合发展的指明灯。“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音乐教师不仅是引导学生进入音乐课堂的“领路人”,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向自然万物学习、如何进行自主创作。因此,音乐教师一定要高标准地严格要求自己,才能更好地从事音乐教育工作。一方面,音乐教育对教师所要具备的工作技能要求很高。音乐教师不仅要不断充实自身的专业知识,还要明确自身的职责。另一方面,音乐教育严格要求着音乐教师的思想和综合素质。所谓的综合素质不仅包括音乐教师的执教能力,还包括思想、心理等方面的综合素养。因此,音乐教师要想做好音乐教育工作,就一定要提高自身素质。

(三)形式方面,音乐教育趋向多元化

我国传统的音乐教育形式主要是依靠教师教授,而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实践和总结,这种局面得到了明显改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单向的教授转变为多向研究。在传统的音乐教育课堂上,教师们为了能够将音乐理论知识完整传授给学生,会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材的要求对其进行讲解。但随着音乐教师对音乐教育的不断总结,并结合对高校学生的专业基础、心理变化、性格特征、领悟能力等方面的分析和掌握,本着“因材施教”的理念,使单向的教学转变成多向的师生互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由单一的教学设施转变为多种教学设施并用,传统的音乐教育多以钢琴为主,随着音乐教育的发展,以及学生对不同音乐器材的兴趣需求,多种音乐器材都出现在了音乐教育课堂中。此外为了能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充分发挥自己某方面的潜力和优势,部分高校的音乐专业还分别设置了不同的音乐器材专业。可见,我国高校的音乐教育形式越来越多元化。

(四)内容方面,音乐与其他学科间的联系更加密切

音乐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学科之一,一直以来并不是独立存在和发展的。目前我国各大高校的音乐教育,一方面加强了教育对音乐发展的促进作用,通过教育方式的变化和手段的更新,让学生对音乐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了解,激发了学生对音乐学习和创作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加强了音乐与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联系,音乐教育让音乐这一学科体系与教育得到了完美的结合,加上心理学的促动,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心灵的启迪和感染,对生活、学习和工作等有了新的认识。音乐与其他学科的交融,形成了很多新兴的交叉学科,比如音乐声学、音乐美学、音乐心理学、音乐编辑学等,这些学科的诞生和深入研究,反过来又促进了音乐学科的发展。

二、新时期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的作用

(一)有助于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

音乐教育的作用首先表现在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上,尤其在内容上,很多音乐从词、曲等方面对高校学生们的思想均有指导作用。一方面音乐教育可以帮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索知识。当代从事音乐方面工作的人不仅会演绎别人的作品,还要能够创作与众不同的音乐,这样,才能让自己在专业领域有立足之地。另一方面音乐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艺术素养。音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净化人的心灵,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的心态,学会以平常心积极乐观地独立完成每一项工作。

(二)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仅要依靠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培养,更要通过其他多种方式进行引导,音乐教育就是十分理想的培养途径。音乐家圣桑说过,“语言的尽头是音乐的开始”。音乐是美的产物,是心灵的外现,能通过音响、旋律来表达临场情绪气氛和所抒发的情感意蕴,能直接感染听众,引发他们的情感感应,产生共鸣效果。正是基于这一点,我国高校的音乐教育内容中,有很多红色经典歌曲和爱国歌曲,不仅能够让学生充分认识我国社会和文化,也能让学生对自己的人生和价值都有新的认识,明确自己的使命和责任,改变以往的理所应当、不思进取等心理,加上音乐教师的不断引导和教诲,学生就可以真正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有利于原生态音乐的传播

随着我国音乐的发展,很多草根歌手登上了舞台,而原生态音乐也随着这样特别的群体慢慢出现。原生态音乐对于很多艺术家而言是纯洁的、神圣的,能够让人们感受到心旷神怡。而我国各大高校的音乐教学也在逐渐引入多种原生态音乐,这无疑为原生态音乐的发展和传播开辟了新的渠道,更让高校音乐专业的师生体会到其韵味和魅力,也为原生态音乐在今后的发展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宽泛的、优越的氛围和环境,为渐成程式的音乐教育和音乐创作注入了一股滚滚流淌的新鲜血液。

(四)有利于加强民族艺术的融合

众所周知,我国的文化不仅多元化,更丰富多彩,音乐也是如此。56个民族的文化表面上各自独立,但是也存在着内在的联系。音乐教育在形成理论时,不仅将这些多元文化和语言进行整合,更让众多文化以链条的方式存在于教育、生活和学习中,尤其是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让很多学生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因此在理论和实践中各种民族艺术减少了独自存在的形式,更多的是以其相通的地方为主,以模块的形式出现在学生的视野中,让学生切实体会民族艺术的价值所在。

(五)有助于音乐教育教学工作真正做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理论是学生进行实践的依据,而实践又恰恰是理论的完美体现,从哲学的角度讲,理论与实践是相辅相成、密切联系的。教育教学工作不仅需要实践的探索,更需要强大理论体系的支撑。音乐教育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无法脱离实践,更不能脱离理论,可以说,音乐教育恰好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为学生成长为优秀的音乐人才提高一系列的优越条件,更让学生明白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够得出真知。

三、结语

音乐教育的开展不仅对学生的成长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也起着重大的促进作用。虽然音乐教育在实践和发展中遇到重重困难,但是只要我们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创新教育思路,去除音乐教育体系中的糟粕,发扬其精华,充分利用新型的教学技术和教育手段,就能为社会培养出新型的、优秀的音乐人才。

作者:朱冬梅 单位:安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第三篇

一、互动条件

高校与社区本属于不同的系统、不同的领域,但在高校与社会联系日益紧密和校地、校企合作日益纵深的情况下,加强高校音乐院系与社区音乐教育的互动就变得更加可能。首先,是高校音乐院系人才培养的需要。高校主要是面向社会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高校音乐院系及其师生参与社区音乐教育,能深刻体验到社会需要什么样的音乐人才,这无疑有利于提升高校音乐院系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其次,是社区引进音乐人才的需要。社区发展音乐教育必须要有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职业素质的工作人员。社区与高校音乐院系互动可以使用人单位与培养单位之间实现“零距离”和“无缝对接”,以确保社区招聘所需的音乐人才。最后,是学生自我完善的需要。社会实践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很好的方式,也是学生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学生参与社区音乐教育,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而且能在丰富多彩的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以便日后更好地适应社会。

二、互动原则

1.人性化原则。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高校音乐院系与社区音乐教育互动,一方面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自觉为广大师生的成长成才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与周边社区交流合作,通过在社区指导合唱团、举办音乐会、开展声乐和乐器培训班、辅导班等形式,为师生提供演唱、演奏、指挥等实践机会;另一方面要坚持以社区居民为本,针对社区儿童、老人、妇女、残疾人、农民工等群体开展有针对性的文娱活动,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达到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目标。

2.互惠性原则。高校音乐院系与社区音乐教育互动的落脚点与归宿是寻求彼此发展的最大空间,最终形成互惠互利的关系。两者之间互动合作的内容、目标、结果既要符合高校音乐院系办学类型定位、办学层次定位、学科专业定位、服务面向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也要与社区音乐教育需求一致。比如,高校音乐院系在社区开设乐理班、视唱练耳班等,既可以提升师生的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也可以提升居民的艺术修养,陶冶他们的情操,达到为社区音乐教育服务的目的。

3.差异性原则。目前,“我国社区音乐教育的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同国外的许多国家相比,存在的一定的差距。”②加之经济社会发展的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较大,使我国各个社区音乐教育的发展现状不尽相同。因此,两者之间的互动,尤其是高校为社区音乐教育提供的服务千万不能搞“一刀切”“想当然”,而应该立足社区实际具体分析,区别对待,注重差异性,针对不同社区的需求、不同群体的需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促进社区音乐教育的协调发展。

4.常态性原则。高校音乐院系与社区音乐教育互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做到全面而深度的合作。因此,高校音乐院系要在日常的声乐教学、器乐教学、舞蹈教学、合唱教学等活动中自觉加强与周边社区的联系,主动向社区居民开放师生音乐会、演唱会,或直接在社区开展相关音乐活动。同时,社区占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地缘优势,有音乐教育方面的问题要主动与周边高校音乐院系联系,争取开展互动合作活动。高校音乐院系与社区要就音乐教育方面着力构建常态化、长久性互动合作机制,双方都不能走“或热或冷”的互动合作路线。

三、互动内容

1.人才培养与社区需求互动。“人才培养作为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在不同时期总是被赋予不同的内涵,或者说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对人才培养的侧重点有着不同的要求。”③也就是说,高校不能闭门办学,而需要坚持以市场、社会需求为导向,做到“有求必应”。总而言之,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敞开门办学是不争的事实。落实到人才培养方面,就是要做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良性互动、无缝对接,注重人才培养的社会评价。这里说的社会评价即高校人才培养的社会契合度,具体地规定了高校音乐院系所要培养的人才应达到的基本素质要求和业务规格。其内容大体包括基本理论、专业能力、职业道德等方面,也就是要系统掌握音乐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以及音乐分析创作的基本方法,并具有一定的演奏、演唱、音乐创作和从事文艺演出活动组织、策划、管理及教学的能力。这既是高校音乐院系人才培养的标准和目标,也是以现实社会需求为核心所建立的社会评价标准。实现人才培养与社区需求互动,是高校音乐院系提高办学质量的关键所在。高校音乐院系不仅要根据自身设定的培养目标培养人才,而且要根据社区不同用人单位的具体要求,培养出适销对路的人才。因此,高校音乐院系要经常深入社区服务中心、文体活动中心、艺术团、合唱队等,深入了解人才需求、行业发展现状以及工作岗位要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确保人才培养符合社会需求。

2.社会实践与社区活动互动。“实践性教学环节,是音乐学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关键。”④如演唱、器乐演奏以及合唱、合奏等的教学都必须以舞台的实践表演为主要实现形式。而参与社区音乐活动无疑是一种极为有效的实践形式,不仅能使学生“零距离”接触专业技术岗位,而且能使学生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巩固理论知识,提升音乐专业技能。所以高校音乐院系要鼓励广大师生走出课堂、走出教室,走进社区、走进居民,广泛地接触社会生活,并利用自己的所学所长,为社区音乐教育服务,着力提升音乐艺术工作的实践能力。与此同时,高校音乐院系要与社区签订合作协议,共建校外实践实训基地,定期与不定期组织师生到社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参与文娱演唱演奏、担任合唱指导指挥、举办乐器声乐培训班等志愿服务活动。值得强调的是,参加下乡文艺演出活动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形式。在节假日和课余时间,组织师生编排雅俗共赏、贴近社区群众生活,集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参与性于一体的节目,开展下乡文艺演出活动,既可以丰富广大社区居民的音乐文化生活,也可以丰富学生舞台实践经验,还可以赢得良好的办学声誉。

3.课题研究与社区发展互动。科学研究应策应社会需求,着力解决社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高校音乐院系开展科学研究也应该如此,需要牢固树立研究成果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在与社区建立良好互动联系的基础上,根据社区和社区音乐教育发展的需要,敏锐捕捉市场信息,主动迎合现实需求,针对“当下学术研究严重脱离实际、缺乏问题意识、学者社会责任和国家情怀淡薄的现状”⑤,着力提升课题研究的针对性和现实性,为社区音乐教育和文化建设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

四、总结

当前,在党和国家正在实施文化强国战略、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高校音乐院系更应抓住这个历史机遇,发挥自身优势,为社区音乐教育服务。首先,要加强音乐学科专业建设,聚集优秀学术研究人才,以促进音乐学科专业的发展。其次,要成立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科研学术机构,重点针对区域和社区音乐发展需求和特色开展科学研究。科研人员应经常深入基层一线,亲身感受和了解居民的音乐诉求,使自己的音乐研究“接地气”。最后,要注重校地合作,为政府决策咨询和繁荣区域音乐文化服务。通过这些工作,进一步推进社区音乐教育发展,开发区域传统音乐文化遗产与资源,挖掘地域音乐文化、民族文化。

作者:何婷 单位:盐城师范学院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