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音乐教育多元化综述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音乐教育多元化综述,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校音乐教育多元化综述

笔者认为,如何能在高校中顺利和成功的开展多元音乐文化教育,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在课程建设中,应体现多元音乐文化的课程设置。在课程建设方面,中央音乐学院走在了音乐院校的前面,在1982年的时候,他们就开设了《外国民族音乐》这门课程,然后,又不断的开设了《美洲民间音乐》《亚洲音乐》《世界民族音乐概论》《拉丁美洲音乐》《民族音乐学的理论与方法》《印度音乐文化》等课程。中央音乐学院所开设的这些课程,从各个方面全面的阐述了洒落在世界各地的民族音乐,不仅让学生的眼界开阔了,同时在学生的音乐知识结构方面,也得到了补充,从而使他们能站在不同的视角来看待问题。无独有偶,此时上海音乐学院也不断开设了《日本音乐》《东方音乐概论》《朝鲜音乐》《东方音乐文化》《印度音乐文化》《比较音乐学》《东南亚音乐》等课程,同时,《东方音乐概论》的教材编写也得以完成。这就使上海音乐学院以其特有的优势走在了多元音乐文化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前列。在其它的音乐院校中,也有音乐界的同仁在为多元音乐文化教育的事业默默努力着,例如来自中国音乐学院的陈铭道教授,他从1992年时,就一直为中国音乐学院的作曲系音乐学等系讲授《世界音乐》等课程。中国音乐学院的朱卓建教授在1995年时就为在学院的外国留学生讲授《世界民族音乐》这门课。以此同时,在福建师范大学的王耀华教授也为学生开设了《世界民族音乐概论》这门课程。

从以上罗列可以看出,实施多元音乐文化教育的地方和学校都是处在沿海和较大发展的城市和地区,而西部和相对偏远的城市和地区的高校多元音乐文化教育却显得滞后,甚至停滞不前。这是我们目前必须深思的一个问题。其次,在高校音乐教育中,渗透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教育。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文化在我国音乐历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尤其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高等学校的音乐文化教育,本地域的音乐文化就应该占学校教育的很大部分内容。因此,西南地区的高校音乐教育,就处在了一个机遇与挑战的处境中。由此,我们应该革新自身体系,努力尝试去改变原有难于适应社会发展的一些传统教育模式,努力转变教育观念,从师资队伍的建设以及教学资源的整合等问题来进行。

1.转变原有音乐教育观念

多元音乐文化的教育理念与方式,体现的是一种包容的、开放性的观念,在类似情形的驱使下,人们对世界上不同音乐文化的关注与研究已经成为了人们音乐生活的一项内容和获取自身发展的意图,这种以开放性的姿态面对世界音乐文化,为我国高校音乐教育、尤其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音乐文化教育,提供了珍贵的发展思路和理论依据。在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中国音乐教育中,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是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以其自身的文化结构、语言特点,构成了音乐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我们因打破一切陈旧观念的束缚,在文化与音乐教育相关联的条件下,努力寻求该地区自身的潜质,来组建符合该地域的高校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学科体系和理论方法。同时,还可以通过本族语言或和汉语语言的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高校音乐文化教育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和传承,起到积极推动的作用,这也对是少数民族的学生对汉族音乐和文化的理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民族传统的文化渐渐的失去了她赖于生存的土壤,许多宝贵的音乐文化资源逐渐消失,此刻,高校的多元音乐文化教育思想为区域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变迁提供了一种可行性。

2.教学资源以及师资力量与储备

在当前的教学队伍中,高校的音乐教师几乎都是音乐专业院校毕业出来的以西方音乐体系训练为主的学生,他们的思维模式、知识结构以及对音乐的操作能力都已深深打上了西方音乐学体系的烙印,因此,他们缺少了必要的文化底蕴和民族视野。要培养和建构我国高校多元音乐文化教育模式和体系,就需要教师们有实地的研究学习经验,深化自身的知识结构以及调整和更新思想观念,将其哲学思潮、文化背景联系在一起,争取做到用少数民族的语言和行为方式来对其音乐进行教学和研究。以上可看出,教师的培养和师资结构的建构对高校多元音乐文化教育的实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领导者应该注重教师队伍在整个教学中的合理布局,紧密围绕学校的办学定位,有目的和有计划地提供教师去研究和学习所需专业的时间和机会,以此来适应新形势下的多元音乐教学新局面。再此,高校多元音乐文化教育不能脱离本身的生态环境。任何事物的发展若离开了自身的生态环境,它将会面临消失的危险,我们的民族音乐文化也一样。高校音乐文化的多元教育模式和民族音乐文化的生存特点,决定了音乐教育不能只局限于课堂和校园,而应有目的、计划性的安排教师和学生走出校门,到广阔的民间去感受和学习体验各民族民间的音乐事项。同时,学校要不间断的聘请专家和学者以及民间艺人来校举行讲座或教学,同时,不断举办与本土音乐文化相关的实践活动,采用民间实地课堂与学校学习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和经验时再进行理论化、系统化的学习。要让学生知道,音乐实践要比音乐理论更为重要。到民间学习和体验本土音乐文化,感受音乐创造的非程序化和非正统性,这种带有互动的交流、偶然中的必然的音乐创作行为,会使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充满激情,从而也使音乐回归到其本身。这种学习模式,使我们的学习过程成为一种不只是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探索知识的过程。这就会使我们的教学中避免出现“唯一答案”和“最好、最佳答案”的模式。最后,高校多元音乐文化中德育的渗透。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其自身教育实践中,很注重研究人的道德发展与音乐教育的关系,他认为,恰当的音乐教育,可以使人们的性情得以调和、心情得以陶冶。我国的荀子在其论著中也提到了音乐的“广教化、正身行、美风俗”的功用。由此可看出音乐中德育价值的体现。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未来方向,就是既立足国内又面向世界、批判的继承音乐文化传统,同时又展现出时代的精神风貌。因此,我们必须更多关注音乐教育中的人文内涵,做到教育、兴趣、陶冶、文化相结合,才能使高校音乐教育成为多元文化中涵盖深厚民族意蕴的表达方式。人们在音乐教育实践过程中能了解社会、了解生活,不断得到良好的情感熏陶,获得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塑造出良好的人格尊严和思想品德,进而树立正确的音乐价值观,从而共享人类的音乐文化,以此提升了民族自尊心以及获得了文化认同感。笔者认为,只有从上述四方面不断的进程理论深化和艺术实践,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的多元文化发展才能落到实处,进而才能不断提升人们的艺术修养和才能,在多元音乐文化的背景下获得心灵的洗涤和升华。

作者:胡玲玲 单位:四川内江师范学院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