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音乐教育论文(共4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第一篇
1.高校音乐教育依然运用传统教育模式,缺乏教育模式的创新。
在高校的音乐教育中,虽然推行模式改革已经很多年了,但在很多高校当中却依然运用传统教育模式,教学方法没有太大的变化。由于人们已经认识到高校音乐教育模式改革的重要性,所以对于音乐教育模式改革力度不大的高校,一定要坚决抛弃陈旧的音乐教育模式,大力提倡教育模式的创新,这种现象的实现一定能够促进我国高校音乐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发展。
2.高校的音乐教育资源过少,致使教育模式改革不能顺利进行。
我国高校当中的音乐教育虽然非常普遍,但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缺乏音乐教育资源的现象。条件较好的高校,拥有丰富的音乐教育资源,但一半以上的高校普遍缺乏音乐教育资源。由于缺乏大量的音乐教育资源,所以很大程度地阻碍了教育模式改革的发展,使高校的音乐教育难于取得较好的成绩。所以,要想促进高校音乐教育模式的改革,必然要求丰富高校音乐教育资源。
3.高校的音乐教育模式改革与实际的教学设置不相适应,致使模式改革不能落到实处。
在大力推行高校音乐教育模式改革的形势下,很多高校的教学设置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改革的进一步进行,主要表现在教学模式急需创新发展,但实际的教学设置与之不相适应,依然按照传统固定模式,这种情况使得两者之间不能兼容,两者相互抵触现象的存在,制约了高校音乐教育模式改革的发展。
二、高校音乐教育模式改革的策略
通过上面的论述能够看出,在肯定我国高校音乐教育改革成绩的基础上,也要重视改革当中存在的众多问题。所以,要想顺利推行高校音乐教育模式的改革工作,就一定要从多方面入手,根据出现的实际情况,制订操作性强的方针政策,才能保证高校音乐教育模式改革的稳定推进。根据上面研究结果,笔者认为在高校音乐教育模式改革过程中,要做好下面几项工作:
1.及时更新高校音乐教学理念,大力引进创新型音乐教师人才。
针对高校当中存在的教育观念落后的现象,要在高校当中大力推行教学理念的创新,不断引进年轻人才,提高音乐教师队伍的创新性和创造能力,打造新型音乐教师队伍,才能适应时展,促进高校音乐教学模式改革的稳步推进,才能不断提高高校音乐教学质量。
2.优化课程设置,增加音乐实践课程的时间。
对高校音乐教育模式进行改革,核心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音乐知识的能力,所以,也要改革现有课程设置,开设音乐实践课,通过音乐实践课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因此,改革课程设置,开设充足的音乐实践课,才能保证学生不断提高音乐技能。
3.运用新型教育模式,加强音乐教育模式针对性改革。
对高校的音乐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实际上就是创新现有教育模式,运用新型音乐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满足学生不断提高的学习需求,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还有,对于高校音乐教育当中一些落后的模式也要进行创新,才能保证音乐教育模式的全面改革和发展。
4.加强高校音乐教育资源的投资,保证高校音乐教育模式改革的顺利进行。
现阶段,我国高校普遍缺乏音乐教育资源,对于这种情况,要精诚团结,不怕艰难,努力争取多方面支持,不断加大改革力度,在教育资源方面增加投资,不断丰富高校音乐教育资源,保证高校音乐教育模式改革的顺利发展。
5.实现高校音乐教学模式改革与实际教学设置的协调性发展。
在高校的音乐教学模式改革中,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实际教学设置的重要性,要保证教学设置与教学模式改革的相互促进与发展,使二者同时获得稳定发展,提高音乐教学质量。
三、总结
因此,在推行高校音乐教育模式的改革中,要充分认识到这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必须做好长期坚持的准备,要争取获得多方面支持与理解,积极听取多方面意见和建议,努力创造条件,才能不断推进高校音乐教育模式改革的发展。
作者:王立峰 单位:应天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
一、高职音乐中流行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流行音乐教学内容选择不当
由于流行音乐源于人民大众,所以其风格以及表达方式都与古典音乐完全不同。古典音乐的内容和表达形式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也是固定不变的,所以,当音乐确定了基本情感内容之后,其表达风格都必须是严格按照统一的标准来进行,不同的演唱者在诠释同一首经典名曲的时候都必须是正确的按照歌曲的创作要求的,不可以随意的更改作品的风格;但是流行音乐就完全不一样了,一首流行音乐作品一旦创作出来,虽然其有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但是演唱者的诠释方式和风格可以有充分的自我发挥的空间,一首经典的流行歌曲甚至可以拥有几十种不同的版本,这也是流行音乐受到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原因之一,每个人都可以将其与自己的个性相结合,创造出属于自己的音乐。所以,学生在诠释流行音乐时可能因个人风格不同之间会有不同的差异,或者因为演唱时间地点不同也会发生风格上的变化。但是当前很多教师在教授流行音乐的过程中会将其与古典音乐相混淆,从而照搬传统声乐的表演方式,使流行歌曲也被演绎得呆板统一。符合标准固然是需要反复不断的练习,但是流行音乐更需要的是教师给予学生以自由发挥的空间,根据学生不同的演唱风格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表演方式。
(二)采用传统声乐教学的方式开展教学
我国传统的高职声乐教育因为各个高职院校的声乐专业以及其他单纯的音乐学校都面临着声乐教师与学生比例不平衡的问题,所以每个课堂至少都有十几个学生,甚至几百个学生同时参与,虽然也有根据不同学生风格进行大概的班级分配,但是其分类仍然很受师资力量不足的影响。但是在流行音乐教育方面,这种方法不再适合坚持下去。因为流行音乐的灵魂就是每个演唱者自己的个性和风格,如果不能再课堂上将学生的个性培养出来,对于以后的事业也不会有良好的发展,教学的目的无法达到。
(三)缺乏有效的教学评价
当前我国的高职声乐教育中流行音乐教育的大部分教师都是从传统声乐教育背景中出来的,之前接受的教育或是美声,或是民族,其拥有的教学经验固然会对流行音乐的教育有所帮助,有利于学生打牢声乐基础。但是,不可忽视的是流行音乐是独立于传统音乐的具有独特个性的音乐形式,对其音乐内涵的理解需要真正懂得流行音乐的人才能领悟到。而当前很多教师都仍然在用传统音乐的眼光看待流行音乐,无法正确领会到其真谛,从而无法将流行音乐的特点充分发挥出来。另外,这也表现在对流行音乐教学的评价上,我国高职流行音乐教学缺乏专门针对流行音乐教学的评价方法,仅仅依靠其他音乐形式的教学评价方法不利于高职流行音乐的教学以及长远的发展。
二、高职音乐教育中流行音乐教学的策略
(一)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合理明确的目标是任何一件事情按照正确的方向发展的指明灯。在流行音乐声乐教育方面,由于现阶段仍然处于初期阶段,制定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就更显得重要了。在目标制定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与传统音乐教育相区分开来,然后根据目标再逐步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等。一般来说,流行音乐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拥有以下几个能力:第一,各种不同演唱风格的自由运用转换能力。这是由流行音乐的多变风格的特点决定的,学生需要在坚实的演唱技巧基础上,学会如何根据不同音乐的特点灵活的运用不同的歌曲表演形式。在几个目标中,这个是最重要的之一。第二,除了表演方面之外,流行音乐教育也需要拥有自己的理论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理论研究运用的能力,为以后其在音乐事业中能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这是由于高职院校的具体特点不仅仅是表现音乐,更重要的是如何将音乐的真谛传授给更多的人。具体来说,学生需要掌握的包括正确的演唱技巧以及扎实的声乐基础。第三,音乐也离不开硬件的支持,所以流行音乐专业的学生还需要掌握最基本的音乐硬件使用知识,如音频剪辑制作,音响调试等。音响是关系到演唱水平的重要硬件条件,所以懂得如何操作是非常必要的,同时音频的制作不仅仅是从事演唱事业的人需要的素质,对于从事学生教育方面也很有益处。
(二)选取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
各大高职学校音乐课程设置参差不齐,音乐系列教材运用的差别很大,没有形成一定的教学体系和统一的课程设计。这非常不利于流行音乐教学持久快速的发展。所以,流行音乐教育的教材编写任务就显得异常的重要和紧急。在声乐教育中,歌曲就是教材的内容,因此在选择歌曲时,教师一定要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不同的特点来精心挑选,循序渐进的增强难度。例如,一二年级的时候,选择的歌曲难度不能太大,音域始终,感情起伏不大,节奏变换简单;到了三年级的时候学生对于声音的控制能力加强,音域也会变宽,同时能够很好地把握住歌曲的情感变化,这个时候可以选择难度加大的歌曲,如音域加宽,情绪起伏加大,节奏变换增强的不同风格的作品让学生来练习。到了四年级的时候,学生对于舞台表现力的各方面都能够很熟练地掌握,演唱技巧扎实,台风自然有张力,声音的表现能力增强,这个时候教师就应该选择一些难度较大,情感丰富,极具表现力的歌曲作品,如音乐剧等。
(三)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结合目前高职音乐教育的实际资源和条件,笔者认为高职音乐教育中可采用小班制的方式开展流行音乐教学。小班制就是指一个课堂上不超过5个学生的教学模式。在小班中,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可以加强,对于个人问题的反应也会变得迅速,最重要的是可以及时做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流行歌曲的演唱需要大量的联系,而小班的方法,学生以个人或组合的形式可以拥有更多时间去练习演唱技巧,得到老师及时的指导和纠正,培养演唱中的合作技巧,和声技巧以及舞蹈技巧等。同时,通过小班上课,学生可以更好的观察他人的表现,从而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技巧,为流行音乐的教育打下理论基础。
(四)制定有效的评价目标和方法
我国高职流行音乐教育的评价系统包括评价主体——评价方(人或组织),评价客体也称评价对象——针对什么来进行评价,以及评价方法。想要进行明确有效的评价,首先我们要设定一个评价目标,即我们为什么要进行这个评价,这有明确了目标之后,我们的评价才会找到合适的方向和途径,然后才可以勾画出评价思路和模型。作者认为高职音乐教育的评价模式应该主要包括评价框架、评价指标、评价方法、评价数据等方面。其中评价框架的构造需要充分的将高职教育的每一方面考虑进去。评价模式的创建需要平衡几个方面的关系:高职教育的短期与最终目标之间的关系,教学的激励与评价的关系,教育者与学生之间或其群体内的关系,学习专业知识与知识的灵活运用表现的关系等。通过合理完整的评价模式,我国高职流行音乐的教育的效率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和更加有效的应对今后不断变化的机遇与挑战。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高职音乐教育的发展,在高职音乐中非常有必要引入流行音乐的教学,本文通过对我国高职流行音乐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一些针对性和建议和解决方案,希望能够为我国今后专业化的流行音乐教育贡献出一份力量,也为我国高职流行音乐教育的后续发展提供一定理论参考,促进我国高职流行音乐教育事业在中国的蓬勃发展。
作者:王麒宇 单位: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第三篇
一、转变原有音乐教育观念
多元音乐文化的教育理念与方式,体现的是一种包容的、开放性的观念,在类似情形的驱使下,人们对世界上不同音乐文化的关注与研究已经成为了人们音乐生活的一项内容和获取自身发展的意图,这种以开放性的姿态面对世界音乐文化,为我国高校音乐教育、尤其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音乐文化教育,提供了珍贵的发展思路和理论依据。
在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中国音乐教育中,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是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以其自身的文化结构、语言特点,构成了音乐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我们因打破一切陈旧观念的束缚,在文化与音乐教育相关联的条件下,努力寻求该地区自身的潜质,来组建符合该地域的高校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学科体系和理论方法。同时,还可以通过本族语言或和汉语语言的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高校音乐文化教育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和传承,起到积极推动的作用,这也对是少数民族的学生对汉族音乐和文化的理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民族传统的文化渐渐的失去了她赖于生存的土壤,许多宝贵的音乐文化资源逐渐消失,此刻,高校的多元音乐文化教育思想为区域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变迁提供了一种可行性。
二、教学资源以及师资力量与储备
在当前的教学队伍中,高校的音乐教师几乎都是音乐专业院校毕业出来的以西方音乐体系训练为主的学生,他们的思维模式、知识结构以及对音乐的操作能力都已深深打上了西方音乐学体系的烙印,因此,他们缺少了必要的文化底蕴和民族视野。要培养和建构我国高校多元音乐文化教育模式和体系,就需要教师们有实地的研究学习经验,深化自身的知识结构以及调整和更新思想观念,将其哲学思潮、文化背景联系在一起,争取做到用少数民族的语言和行为方式来对其音乐进行教学和研究。以上可看出,教师的培养和师资结构的建构对高校多元音乐文化教育的实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领导者应该注重教师队伍在整个教学中的合理布局,紧密围绕学校的办学定位,有目的和有计划地提供教师去研究和学习所需专业的时间和机会,以此来适应新形势下的多元音乐教学新局面。
再此,高校多元音乐文化教育不能脱离本身的生态环境。任何事物的发展若离开了自身的生态环境,它将会面临消失的危险,我们的民族音乐文化也一样。高校音乐文化的多元教育模式和民族音乐文化的生存特点,决定了音乐教育不能只局限于课堂和校园,而应有目的、计划性的安排教师和学生走出校门,到广阔的民间去感受和学习体验各民族民间的音乐事项。同时,学校要不间断的聘请专家和学者以及民间艺人来校举行讲座或教学,同时,不断举办与本土音乐文化相关的实践活动,采用民间实地课堂与学校学习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和经验时再进行理论化、系统化的学习。要让学生知道,音乐实践要比音乐理论更为重要。到民间学习和体验本土音乐文化,感受音乐创造的非程序化和非正统性,这种带有互动的交流、偶然中的必然的音乐创作行为,会使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充满激情,从而也使音乐回归到其本身。这种学习模式,使我们的学习过程成为一种不只是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探索知识的过程。
这就会使我们的教学中避免出现“唯一答案”和“最好、最佳答案”的模式。最后,高校多元音乐文化中德育的渗透。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其自身教育实践中,很注重研究人的道德发展与音乐教育的关系,他认为,恰当的音乐教育,可以使人们的性情得以调和、心情得以陶冶。我国的荀子在其论著中也提到了音乐的“广教化、正身行、美风俗”的功用。由此可看出音乐中德育价值的体现。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未来方向,就是既立足国内又面向世界、批判的继承音乐文化传统,同时又展现出时代的精神风貌。
三、总结
因此,我们必须更多关注音乐教育中的人文内涵,做到教育、兴趣、陶冶、文化相结合,才能使高校音乐教育成为多元文化中涵盖深厚民族意蕴的表达方式。人们在音乐教育实践过程中能了解社会、了解生活,不断得到良好的情感熏陶,获得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塑造出良好的人格尊严和思想品德,进而树立正确的音乐价值观,从而共享人类的音乐文化,以此提升了民族自尊心以及获得了文化认同感。笔者认为,只有从上述四方面不断的进程理论深化和艺术实践,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的多元文化发展才能落到实处,进而才能不断提升人们的艺术修养和才能,在多元音乐文化的背景下获得心灵的洗涤和升华。
作者:胡玲玲 单位:四川内江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第四篇
一、新形势下高等师范音乐教育
(一)高等师范音乐教育的特色与培养方式
高等师范音乐教育是面向中专、中小学培养音乐教师队伍,其教学特色在于培养音乐教学师资,具有师范性的功能。从广义上讲,音乐教育的教学,是从感性上感悟体验,从理论上去认识把握音乐的本质。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与非师范性音乐教育不同的是让学生真正意义上做到传承,即学到手、用得好、传下去,是实践与理论并重的一项学习。
(三)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对社会的影响
高等师范音乐教育每年向社会输出大量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是影响国家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血脉,也是从根本上改变本民族的国民音乐教育、学校音乐教育和儿童音乐教育的重要力量。音乐教育改革以来,众多高等师范院校为弘扬民族文化,地方师范院校引入本土音乐资源是目前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要求,从而突出强调国民音乐教育、业余音乐教育和学校音乐教育。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音乐艺术对城市文化的发展促进作用日渐突出,促进群众文化繁荣,推动文化产业良性发展。现阶段群众声乐文化已成为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现文化多元、艺术多样的发展趋势。群众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归根结底要靠音乐文化人的队伍建设,依靠大众喜爱的、有影响力的、有高素质文化艺术修养的文艺工作者来组织建设,这就给高师声乐培养人才的要求带来更大的挑战。就业形势的严峻也给高师声乐人才培养和教学内容的发展带来了考验,高素质的声乐教育工作者既要懂得声乐专业技术,又能进行声乐艺术实践操作,毕业生专业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市场岗位的竞争。
二、高等师范音乐教育的声乐教学
(一)我国声乐教学的发展
我国声乐艺术在古代就有很高的成就,如韩娥的“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礼记•月记》中关于歌唱气息的运用、行腔、吐字以及情感抒发的记载;《诗经》将民歌汇集;屈原的《楚辞》;中国说唱音乐鼻祖《荀子•成相篇》等。高等师范声乐教育在不断改革,声乐教学不仅停留上个世纪20年代受欧洲文化影响,以美声方法演唱风格占据主要院校优势,洋为中用。声乐教学更好地借鉴了西方融合多元素的民族唱法,更多地融入中国特色的民族音乐,成多元共生的状态。声乐教学以独特的个性跟国际接轨,声乐教学研究的不断发展,使之更科学化、系统化、理论化。声乐艺术虽不能通过具体的概念言语来形容,但可以结合听觉,是用声音与语言来表现音乐的形式。音乐教育是感性透过理性的认识,有意义且科学地传递给他人,从而得到体会的学习过程。声乐教学也是一种审美的体验。
(二)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声乐教学课程设置的思考
音乐教育相关课程设置包括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实践课四部分。其中公共必修课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大学外语、计算机基础及应用、体育、教育学、心理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法规等课程,约占总课时的33%;专业必修课包括14门课程,其中师范必修声乐、师范必修钢琴、师范选修主科、学校音乐教学论与教材教法、合唱与指挥、钢琴即兴伴奏、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外国音乐史名作赏析、和声、曲式等10门课程为核心课程(或称为学位课程),课时约占总课时的44%;选修课包括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课时约占总课时的17%;公共选修课分为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科学、艺术素养类四个系列。要求学生至少选修10学分的公共选修课,约占总课时的5%,文科学生至少应选修2学分自然科学系列的课程,其他学分可以任选课程修读,如意大利语、歌曲写作、音乐课件制作、教师技能、形体、论文写作等,课时约占总课时的11%;实践环节构成主要包括教育实习、社会实践、军事课(含军事理论教学和军事技能训练)、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实践活动,为必修学分,课时约占总课时的6%。
其一,公共课门类多,缺乏弹性、开放性,学生觉得枯燥,很难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修感兴趣的课程。其二,占据了学生自主学习专业技能的时间。专业必修的设置虽然丰富,但是由于课程独立性强,学生很难将学科与学科之间纵向贯通,比如曲式、和声、复调的学习为歌曲分析、声乐演唱打下坚实基础,但是对于学生来讲,很难去将这些学科之间进行横向联系。其三,音乐教育的理论课程更多的是对教育学、心理学和音乐教学法的导论,提出的是教育的共性问题,并没有对声乐艺术的个性问题进行理论教育,如声乐教学法、声乐艺术史、声乐作品分析、声乐心理学、声乐美学的开设,理论基础课程的缺乏,学生毕业后只会弹、唱,却不懂如何教。高师音乐教育应该打破学科分割状态,注重学科之间的纵向、横向联系,相互交叉、相互渗透。高师声乐教学不单单是教唱,更注重歌唱技巧的理论性指导,声乐教学的任务不仅是培养学生能够范唱中小学音乐教材歌曲的能力,还要有声乐教学的能力以及根据音乐教育的发展能够为社会娱乐实践发挥特性的能力。必须掌握大量的声乐理论知识与教学方法,还要具备一定的舞台表演实力。
(三)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声乐教学课堂上的几点思考
1.课堂发声的重要性
声乐教学课堂大都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发声,二是歌曲演唱。声乐是一门长期积累、不断练习的一个过程,考验培养学习者的耐心与毅力。发声对于初学声乐非常重要,有助于训练巩固发声肌体。由于现在高校低年级都是小组课,学生多,课堂练声时间匆忙,忽略了学生的发声时间,更侧重的是学生歌唱作品的完成,这完全是一个误区,好的歌唱习惯来源于基础,通过练声可以使发声的各个器官不断调节使之协调,更好地为歌唱奠定基础。
2.培养良好的歌唱习惯的重要性
树立正确的声音观念是十分必要的,良好的歌唱气息可以调节喉头的稳定,以更好地打开喉咙建立良好的声音位置。初学者更多的是靠教师的听觉感受及经验,巩固自己的声音位置,通过长期的学习可以自我总结科学正确的发声方法。
3.教师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歌唱是对演唱作品的二度创作。声乐艺术的魅力在于有很强的表现力,一种情感的抒发,体现人类精神、文化、情感的丰富世界。这就要求声乐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具备范唱能力,而且要具备对歌曲乐谱的演奏能力。目前很多高校音乐教育声乐专业的钢琴伴奏没有专业的指导教师,考试或参加比赛时大都为学生相互伴奏,有利的是学生可以加强钢琴伴奏能力,但毕竟学生的弹奏能力参差不齐,对歌曲的理解能力、演唱技法程度也不如专业声乐教师,所以课堂上教师的演奏可以带动学生歌唱的情绪,因此音乐教育系声乐教师培养钢琴伴奏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4.运用高科技手段的重要性
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社会对声乐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要适应科技化发展,运用数字化手段辅助声乐教学,数字化就是把电脑、投影、录像机、摄影机投入到教学课堂中,使原本抽象的声乐教学变得更加科学,不仅能够使学生清楚地认识歌唱原理的本质,还能运用软件对歌唱作品分析数据,对完整的歌曲演唱进行数据分析,能够使歌唱完美化,加强学生审美体验,提高声乐教学质量。
5.培养适应实践的重要性
制定一系列的考核检测方式,注重理论技能实践。在原有声乐考核的基础上增设小组唱、二重唱、表演唱、小型四声部合唱歌曲的能力考核标准,完善教育实习的规划体系,增加实习量,有针对性地建立自我实习档案。
(四)高等师范音乐教师所具备的能力
在当今高师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对高校声乐教师有新的要求,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相关学科基础技能、自身专业修养、良好的师风师德并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在勤于参加社会实践跟上国家整体文化发展的同时,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同时还要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做到以教师为主导作用,学生为主体的教育。作为一名新时期的高等师范乐声乐教师更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根据声乐艺术的不断发展,不断丰富自身专业知识储备,掌握声乐相关领域的发展变化,以及国际国内前沿问题,加强自身艺术修养,与时俱进,以适应高师声乐艺术教育改革和培养新时期艺术教学人才的需求。
三、对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声乐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声乐教学的发展要突出学科知识、技能技巧、相关文化的整合与融合目前,我国大多数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都是以器乐、声音为在校主修必修科目之一,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很重视专业课的学习,但是有个师范特色问题,师范类的声乐教学除发声,演唱训练外,还需有一定的声乐教学理论知识,如声乐发声基础原理或者歌曲的音乐分析等,这样才具备科学的教育教学性。
(二)声乐教学的题材要丰富,内容要具有全面性,侧重体现本土音乐文化学生在接触演唱曲目上,不要像非师范声乐专业那样有严格的声部划分、音色划分,着重演唱某种风格的歌曲。要多听、多唱、多积累声乐作品,增强范唱能力。同时,作为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学习素材,接触各种风格的音乐,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三)在声乐课程教学过程中各有侧重、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学生不仅在独唱中唱好,合唱中也要唱好。加强合唱、合奏课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作为合唱中的一员,要如何组织进行训练,如何带动整体,同时学到指挥技巧、排练方法等,开拓思维,有创造力,更好地运用于社会及毕业后工作岗位的自我发挥。
四、总结
21世纪,高等师范声乐教育培养的目标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单一的培养目标已不再适应社会的需求,多元的声乐文化蕴涵哲学、美学、社会学、艺术史学、人文科学等,使人们对声乐的审美有更深刻的认识。高等师范声乐教育声乐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将以就业为导向迎合社会需求,使学生毕业以后能够运用自己的知识储备适应行业领域需求,提高组织能力与创造能力。高师声乐教学研究的发展是要紧跟大方向,特别是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因为这是一个特殊的专业,其掌握着国家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方向的命脉,是培养音乐教师的源泉。
作者:张北北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