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定位与发展管窥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定位与发展管窥,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定位与发展管窥

一、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定位

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应当趋向于综合性,并与当前的文化氛围相结合。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是大学生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目的是营造艺术的氛围,通过感受音乐之美,体验艺术审美的感染,从而提升审美素养,促进全面素质水平的提升。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主要开展形式为学习音乐理论,鉴赏优美的音乐作品,组织参加音乐活动,等等,这些形式主要通过公共音乐课程开展进行组织。公共音乐教育与专业艺术教育之间存在重大区别。专业艺术教育注重学生艺术技能的培养,其艺术水平具有严格的的标准衡量。公共音乐教育对学生的要求则不拘一格,其培养目的不是技能训练,而是培养其鉴赏和感受美的能力。因此,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开展定位,就是在遵循高等教育和艺术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培养当代大学生的艺术知识和审美水平,从而促进其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综上,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定位是在遵循音乐教育规律的基础上,针对普通高校大学生和大众音乐教育而开展的。

二、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价值与功能分析

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美育的重要环节。依照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指导精神,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开展目的可以概括为:学生通过学习准确的音乐理论,参加有意义的音乐活动,鉴赏优美的音乐作品等形式,提高审美水平,从而提高人文素养;吸收优秀的中外文化的营养,使学生更适应多元化的文化背景和氛围;在感受音乐之美基础上,提升审美和鉴赏品位,培养高尚情操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1.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

艺术可以成为人情感宣泄的出口,人在社会中生存,许多本能和欲望受到社会习俗、道德、纪律等的约束,常常处于情感压抑的状态。艺术作为心灵的洗涤和宣泄途径,许多不健康的心理状态能通过艺术的疏导得到纠正。音乐能为大学生心理调控提供一条途径,能赋予他们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从而起到开拓视野、提升修养、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作用。高校公用音乐教育课程的开展目的不是培养专业音乐人才,而是提高非专业大学生的音乐鉴赏品味,升华音乐理念,成为音乐艺术培养高水平的受众。公共音乐教育的出发点和着力点应该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修养。目前,大学教育的专业化、机械化和技术性已与人文素养的培养形成一定的平衡。通过参与这些课程,能促进大学生文化意识的觉醒和对文化底蕴的理解,大学生的文化视野拓展到专业知识之外领域。因此,高校公共音乐教育课程的开展,旨在提高大学生对文化艺术的理解水平,促进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同时,通过参与音乐活动,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拓宽他们的思维领域和思维方式,从以上各方面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2.培养大学生创造力的价值

当前时展的大环境对创新精神的要求日益突出。大学生的思维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受他们各自专业领域的影响,理工科学生更倾向于理性思维的方式,而在形象思维方面则稍有欠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公共音乐教育可能为他们提供感悟、观察、思维等培养形象思维的过程和机会,有助于理工科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变,进而有助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特别是音乐课程方面的优势非常突出。人的智力水平体现在知识运用过程中的创造思维运用能力上,而创造思维的产生,起源于右脑中联想、想象等非逻辑思维过程,再通过右脑中逻辑思维进行加工形成,这体现了非智力因素在创新思维的重要作用。作为非智力因素的重要培养途径,在大学生中开展公共音乐教育课程显得尤为重要。“艺术、绘画和文学诚然不会直接教你解微分方程,但是却能拓展你的文化背景,丰富你的想象力,提高你的审美感和精神境界,从而有助于你成为爱因斯坦。”这正体现了音乐对人的创造思维的产生的启示、激励作用。音乐的积极作用体现在拓展人的心理活动领域,激起人的创造思维活力。大学生公共音乐教育课程的开展目的之一,就是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活力,通过艺术活动拓展学生的视野,启发他们的个性,从自己独特的角度出发,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时,突破专业、技术及视野的局限,这也正是当代大学生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3.文化传承价值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传统的民族音乐文化是我国历史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音乐文化内涵丰富,底蕴深厚。因此,从传承的角度上,民族音乐是公共音乐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大学生公共音乐课程设置中,民族音乐的知识和鉴赏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通过民族音乐的浸润,让大学生在民族音乐的氛围中感受我国优秀灿烂的民族文化和历史遗产,有利于激起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进一步增强民族凝聚力。同时,大学生的音乐教育应该持开放态度,在吸取优秀的西方文化成果的同时,加强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对优秀的文化成果,应采取融会贯通的手法,吸收文化精髓。教师在教授民族音乐知识时,应该与时代背景、文化氛围相结合,同时将传统音乐与当代音乐相互沟通、转化,将优秀的民族文化精华积淀、传承,通过向广大的大学生群体的宣传、讲授,承担起文化传承的重任,以利于我国民族音乐的继承和发展。

三、公共音乐教育发展的建议

1.开设相关辅导课程,以加强《音乐鉴赏》课程教学

当前我国普通高校的公共音乐教育存在诸多缺陷和弊端:起步晚,基础不牢固,观念不先进等,影响着这一领域的发展。2006年教育部面对我国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现状,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和措施,其中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对公共艺术课程的开展提出总体实施目标,即: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这一方案还从公共艺术课程的性质、目标、设置和保障措施等方面对课程的设置做出了具体的要求,起到了促进和保障作用。与之前艺术教育的相关文件比较而言,这一方案着重强调了“课程”内容,对课程的相关规定要求严格,考虑周详,设置合理,反映了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已成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中心,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我国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进步。

目前,国内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课程的内容以赏析为主要形式,受到学生的广泛好评,在拓展学生的视野、增进学生的艺术知识积累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赏析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要注意与基础音乐知识的普及相互配合,当选课学生在基本的音乐知识、音乐元素方面一片空白时,赏析课的内容就不能很好地被领会和吸收,这样就与赏析课程设置的目的相互背离。因此,面向学生的实际需求,设置与赏析课相互配合的其它相关课程,对提高公共音乐课程的实施效果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才能真正发挥音乐美育的人文教育功能。

2.强调学生参与和学生体验

音乐赏析课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体验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审美活动的主体,教师则担任这一审美活动的主导者。音乐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应该主动引导和发现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尊重个性和差异,创造个性鲜明、特色突出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对课堂活动的参与积极性,通过音乐课堂教学,激起学生对艺术和生活的热爱。音乐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引导方式灵活多样,其中听唱想说是引导学生参与积极性的主要方式。通过作品对比和提问,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作品的内涵,感受艺术之美。音乐主题是音乐作品的灵魂和基础,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音乐主题的反复听唱、确认,便于学生把握作品主旨,理解作品内涵。这一过程对学生思维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能够调动联想思维,获得更好的音乐体验,加强教学效果。

综上,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培养技艺高超的专业音乐人才,而是通过音乐知识的教授和优秀作品的聆听,激发非音乐专业大学生对音乐艺术的兴趣,学会欣赏、鉴别,从而创造音乐之美,培养出优秀音乐的高水平受众。总之,只有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才能达到通过艺术美育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高素质的最终目的。

作者:万欣 单位:浙江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