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探索提升农村音乐教育的策略,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河南省农村音乐教育、教学质量现状
(一)学生情况的调查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本题紧紧抓住孩子的心理特征和音乐艺术特色对学生进行调研,结论是: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的孩子,有95%的学生对音乐有兴趣,喜欢音乐,能够真心投入欣赏音乐,抒情地歌唱,90%的学生热爱音乐课程。
(二)教师情况的调查
1.农村音乐教师音乐教育观、课程理念及教科研调查
农村音乐教师音乐教育观、课程理念及教科研调查如下表。以上抽样调查显示:县级中学,尤其是经济条件较好的县级中学有专职的音乐教师,学历层次高,教师队伍年轻化;而在偏远农村或山区,由于经济落后,学生在校人数不多,教师配备不足,而且大都学历不高,专业技能较低,知识基础较为薄弱,难以适应新课本、新知识不断变化的要求。偏远或山区的音乐教师的教育观、教学理念、教学改革的思想及措施更是令人担忧。
2.城、乡音乐教育同质化倾向严重,缺乏创造性的教学行为方式
文化是具有极浓的地域色彩、历史意蕴的。农村与城市由于生产方式和劳动对象的不同,长期以来会形成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文化习俗,加上地域的差别,就会形成城市与农村不同特质的民间民俗音乐文化。在城乡经济一体化、传媒方式的发展以及目前教育平等的大形势下,农村音乐教育正在追求城市化、现代化的教育理念,缺乏独立的文化自觉与追求,城、乡音乐教育同质化倾向严重。在教学过程中表现为: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及农村环境不相适应。目前的教学方法不能满足知识发展、学生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没有在农村环境中表现出具有农村特色、独特的创造性的教学行为方式。不同区域的文化特质在逐渐消失,缺乏创造性的教学行为方式。
(三)“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计划”调研情况
农村远程教育工程有三种模式。模式一:在村小学(教学点)配备DVD影碟机+电视机;模式二:学校配备卫星IP数据接收系统,配备DVD影碟机+电视机;模式三:在初中配备一个计算机网络教室+卫星IP接收系统、一个投影教室(含一台投影机)。我们对若干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的利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可见,农村远程教育资源虽然有些已应用在教学过程中,但是只是用在了“点”、“面”上,并没有将其真正地融入到教学课堂中,起不到提高教学质量的实质作用,远程教育资源的闲置情况较为严重。
二、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质量提升策略
(一)坚持政策引领,政府主导
教育部的《中小学艺术教育指导意见》提出的“走教”、“支教”、“巡回教学”、“流动授课”、“定点联系”、“对口辅导”等措施,是有效解决偏远山区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质量差,快速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专业技能的良策,是拓展农村音乐艺术视野,实现农村音乐教育腾飞的极好措施。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坚持政策领引、政府主导的方针,“以偏远、山区学校为主体,从下到上、多方参与”的理念,通过外部各种力量的帮助,不仅将最缺乏的资金、技术和信息等带进偏远学校、山区学校,而且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传递给偏远学校、山区学校的教育者。以政策做引领,政府为主导,调动广大偏远学校、山区学校自觉参与提升的积极性。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提出实施进程时间表和工作规划,加快偏远农村教育自建和自身提升过程。
(二)以各级教研室为主导,建立教研专业指导机制
中小学教研室的设置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独特的现象。国家教育委员会1990年6月下发的《关于改进和加强教学研究室工作的若干意见》(教基〔1990〕013号),充分阐述了各级教研室的重要性。在各级(市、县、乡)教研室的主持下,针对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采取课例指导、专题培训、主题论坛等方法,开展教研员与教师、教师与同行的交流与研讨,促使教师不断加深对教学问题的认识,在共同寻求教学策略的过程中,教师自主吸纳“我”所需,自主构建“我”的特色,把指导的落脚点放在启迪教师思考,提高教师独立教学、独立研究的能力上。教研员要经常深入底层农村学校,深入教学第一线,及时发现学校、教学工作和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的问题,倾听学校的呼声,了解教学中的问题,及时提供专业咨询。
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建立教研网站,为学校、教师提供动态信息,推荐优秀案例、典型经验,促进学校之间的合作交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及成果展示,为创造优质教育提供条件,促进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建设,促进教学研究共同体的形成。教研员还要善于从教师的教学反思中查找教学问题,在诸多教学问题中提炼教研专题,再从大量教研专题中精选研究课题。采用“分层研究”方式解决教学中的问题。一般问题通过邻近几所学校教师组成一个教研组解决,教师教研组解决不了的问题。通过教研室组织,进行专题方式研讨,把专题研究中有价值或具有普遍意义的专题,确定为课题,由教研室确定主持人,带领攻克解决。
(三)更新农村教育教学思想观念,学校教育向农村环境教育延伸教学质量的提高,除了需要有一支较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外,教学思想、教学观念也起很大的作用。新农村音乐教育在农村是否能顺利进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理念,这就要求改变原有传统的教育观念。
1.改变以书本知识为中心、单向灌输的封闭式教学模式
农村有广袤的原野、多样的动植物、丰富的乡土文化,这些都为音乐教学提供了无尽的素材。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素材,培养学生的音乐情趣,使学生学习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音乐素材、音乐语言。通过潜移默化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对家乡的亲近感、认同感。立足当地文化资源,开掘农村本土文化内涵。树立农村课程资源开发理念,开发农村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教育资源,促进各种资源的整合,让这些资源走进音乐课堂,激发创作的原动力,让广大农村中小学课堂形成强大的音乐艺术造血功能。
2.在大自然中寻音探乐、创音造乐
《文献通义》中的“笳”,也称胡笳,卷芦叶为之。三国时期文人琴家蔡文姬一曲《胡笳十八拍》成为千古绝唱。一块石头、一张兽皮、一片芦叶就能创造出音乐的奇迹。这些典籍给我们农村音乐教育以很大的启示。其实音乐起源于劳动、游戏和情感抒发。教师也应以创新的思维方式,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疏通联想管道,提炼和加工生活中的音乐元素,启发学生的探究路径,激发学生的智慧火花,体验生活,感悟知识,提炼真理,让音乐成为孩子中游戏的一部分,让音乐成为有意义的生活。
3.借力文化资源,播文化之种,实现文化、教育教学交互提升
河南是戏剧大省,有豫剧、曲剧、越调三大剧种以及蒲剧、坠剧、宛梆等20多个小剧种。在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传统音乐有31项、传统舞蹈有48项、传统戏剧有33项、曲艺有14项……可谓蕴藏丰富。目前,很多表演团体(戏曲类的基层剧团),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音乐、民间舞蹈、戏曲等演出单位生存现状甚是窘迫,面临着演员老化,观众群缩小,创作队伍断档,传统音乐、舞蹈、戏曲失传等现状。教育部门与文化部门应该联手,借力文化资源,播文化之种,实现文化、教育教学交互提升。可以请当地的剧团、演员、民间艺术传人走进学校,深入课堂,组建校艺术团,把编、排、演的基地放在农村,放在学校,放在课堂,创作符合农村现代生活实际、符合现代农村孩子情趣的戏曲、音乐作品,为孩子们排戏、演戏创设浓厚的、有本地民间特色的艺术氛围。
实现了以上目标,艺术团体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不仅解决了剧团生存的问题,传承了文化遗产,挖掘并培养了有艺术天分的人才,还解决了接班人断档的问题。就学校而言,艺术家或传承人为学校学生排戏演戏,可形成学校音乐艺术教育本土化特色,为开设校本课程提供了可能。就农村的孩子而言,如果将这些传统民间戏曲或音乐融于孩子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的点滴中,就可以使孩子们时时处处都感受到身边的艺术文化气息,使对传统民间戏曲和音乐的热爱成为孩子们童年、少年时期的一种乐趣,一种热爱生活的存在方式。
(四)远程教育资源———提升教学质量的助推剂
1.开展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使用的评比活动,有效提高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并通过长期的探索、实践与交流,优化重组教学要素,改革教学模式,改善教学生态,促进知识课堂向能力课堂、生命课堂的转型。
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资源宽广、信息量大、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等优点,创设学习情境,提升教学设计能力,使其成为音乐教学的资源保障。
3.发挥多媒体技术的演播功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诱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开发学生的表演与创造才能,拓宽音乐教育的途径。
4.加强对学生通过影视、广播、网络学习音乐的指导,引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学习音乐。
三、结语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薄弱性和滞后性严重制约着农村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必须突破固有的范围与模式,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全面提升农村学生素质为重心,以开发农村自然、文化资源为核心,顺应时代的要求进行大胆的改革,在社会各界关心、支持下,共同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农村音乐教育的前景将无比美好。
作者:王东方 单位:新乡学院音乐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