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论音乐教育家对音乐发展事业的奉献,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多元的教学风格
肖友梅早年就到外国留学,对一些西洋音乐有较多的接触,而且他本身就是一个热爱音乐的人,所以,他尝试并学习各种乐器,对各种音乐类型都进行探索,这使得他自身的音乐风格多元化。这有一个好处就是极有利于他今后的音乐教育,也为中国带来了不一样的音乐元素,对近代音乐的融合交流可谓是功不可没。肖友梅精通各种乐器,例如:钢琴、提琴、管弦,这每一样乐器,他都能熟练运用,除此之外,他还会自己作曲,他是一位优秀的作曲家,创作风格多样,他的一生创作了一百多首各种题材的歌曲,还有钢琴曲、提琴曲、弦乐重奏曲、铜管乐曲、管弦乐曲等多种形式的器乐曲,他还亲自创作和指挥大型合唱团的演奏,其中艺术歌曲《问》曾在学生和知识分子中广泛流传。
他的作品涵盖很多方面,其中有和群众息息相关的,易于理解的,还有一部分描写景色及生活的,另外,他还用自己的才能为社会作贡献,他后来还大量创作了爱国曲目。他的多才多能,让他对音乐的驾驭可以说是游刃有余,他中西方交融的音乐文化风格更是难得,不同的音乐风格,让学生直接受教,能从他的身上学到不同的音乐特色,这不得不说,他的丰富的音乐才华,是社会的财富。在音乐教育当中,他把多种多样的风格融入到他的教学当中,为当时的音乐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中国培养了大批的音乐人才,他们在各种音乐领域崭露头角。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当中,中国备受压迫,肖友梅先生也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影响,他的教学严谨、必须符合当时的社会发展潮流,时刻注意社会动态,这对于他的教学有一定的影响,在教学当中,不能淋漓尽致地把音乐与社会、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但是,这一切并不影响到他满腹的音乐才华,也影响不到他为中国培育一代又一代的音乐神话。
二、立人的教学理念
作为中国近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先驱,肖友梅除了教会学生专业音乐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他用自己影响每一位学生,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让他们懂得正身立人的道德观。肖友梅学成归国之后,他的毕生心血都放在音乐教育上,自费到国外学习,回来之后成立了我国第一所专业音乐学校,既充当教师,又负责学校的日常教务工作,另外,肖友梅还致力于编写音乐教材,注重音乐理论的研究,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他对音乐的执著和热爱。他的高尚人格和坚强不息的精神,是当时中国人的楷模,是他为中国近代专业音乐教育撑起了一片明朗的天空。
在教学过程当中,他严格要求学生学会立人的原则,在他看来,必须先立人,才能成才,才能成为一个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这样子,才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精神,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创作当中,不失立人的道德标准。这样的教学理念深深扎根于他的教学当中,也培育出了很多坚强不息的人才。他就是我国著名的音乐家冼星海的恩师,在他的教育下,冼星海不但在专业音乐知识方面得到了很多的收获,而且在做人方面也得到很大的影响。后来在极其艰辛的求学道路上,他没有放弃,还为中国创造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歌曲,著名的《黄河大合唱》就是出自他手。我想,冼星海之所以得到如此大的成就,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之外,与他的恩师肖友梅先生的教诲也是息息相关的,因为肖友梅先生立人的教学理念对他的人生观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爱国的教学精神
20世纪20年代初,肖友梅先生创作的爱国歌曲中有《从军歌》、《问》、抗日歌曲《国耻》等等,这些歌曲都是反映中国国情,鼓舞国人振作,团结抗日,重建美好国家的慷慨热情,其中还有一些就是歌颂一些爱国人士的歌曲,对他们为国鞠躬尽瘁的大无私精神喝彩,在近代音乐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为近代音乐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产[3]66。在他的爱国作品中,《问》向每个中国人发问“:你知道今日的江山,有多少凄惶的泪”,这一句句发人深省的发问,汹涌澎湃的心情,震撼每一个中国人的灵魂。
深刻地表现肖友梅先生对国家破落,外强侵略,国内动荡的担忧之情,也表达了他那一颗充满爱国热血的心,那一颗滚烫的中国心。他还曾经担任孙中山的秘书,从政的经历让他更加深切地体会到国情的危急,而这一切,在他的教学当中,毫不保留地体现出来,他不仅在创作当中表现他的爱国之情,在教学当中也渗透他的情感。他用自己的声音告诉自己的学生,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作出中国人应该做的事,他把自己的爱国情怀交给了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和自己一样,肩负起这个民族的希望。他的学生继承了他的教学精神,相继涌现了大批的爱国之子,他们用自己的音乐才华为自己的国家奉献一份力量,冼星海就是其中一个,这都得益于肖友梅先生的教学精神。一个爱自己国家的老师,会让他的学生也感染到这种情绪,这种爱,就在老师的传递下越来越深厚,直到在心里扎根。
肖友梅,是中山人的骄傲,也是广东人的骄傲,更是全中国人民的骄傲。可惜的是,他英年早逝,他的离去真是中国音乐界的重大损失。但是,我们相信,他会永远活在每一个音乐人的心中,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
作者:王洋 单位:南昌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