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让音乐欣赏教学充满童化意味,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小学阶段的儿童,在认知、情意等方面的心理特点与成人有很大区别。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要认真研究儿童音乐审美的心理和学习特点,运用儿童语言,引发童趣;创设感人情境,激发童情;开展探究活动,培养童智;尊重个体差异,呵护童心,旨在激发儿童热爱音乐的天性,让课堂充满“童化”的意味。
[关键词]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童化
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中说道:“必须把人当作人来看待,把儿童当儿童看待,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遵循儿童的自然天性。”小学阶段的儿童,在认知、情意等方面的心理特点与成人有很大区别,他们天真烂漫、活泼好动、富于想象,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因此,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要认真研究儿童音乐审美的心理和学习特点,激发儿童热爱音乐的天性,让课堂多一些“童化”的意味。
一、运用儿童语言,引发童趣
儿童语言,是一种生动形象、浅显易懂及给人以童话般想象的语言。运用儿童语言进行教学,能增进学生对教师的亲近感。因此,教师要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学习儿童的表达方式,通过网络、影视等渠道了解儿童喜爱的话题。在欣赏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儿歌、童谣、顺口溜、谜语等儿童化和生活化的语言,伴之以亲切和蔼的表情、自然的体态,为学生的音乐学习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让课堂充满童真与情趣。如教学《顽皮的小闹钟》一课时,笔者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都喜欢猜谜语吧!现在跟着老师一起来猜一猜,认识一位新朋友。”笔者用课件出示谜面:“小马不停蹄,日夜不停息。一阵铃儿响,催人争朝夕。”“我知道,我知道,是闹钟!”学生迫不及待地抢答。笔者笑而不语,将鼠标轻轻一点,屏幕上立刻出现闹钟的图片。“耶!”学生欢呼雀跃。“小闹钟是我们生活中的好朋友,人们都非常喜爱它。美国作曲家安德森爷爷创作了一首乐曲就叫《顽皮的小闹钟》,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讲课生动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小小的谜语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深深地吸引着学生。它就像催化剂,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浓厚兴趣,为聆听音乐做好情感铺垫。
二、创设感人情境,激发童情
欣赏音乐的过程,也是情感体验的过程。新课标指出,音乐欣赏可以感染和熏陶儿童的情感世界,是儿童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亲人、对他人、对人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形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儿童年龄较小,生活经验不足,情感比较单薄,有时候很难充分体会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因此,教师要灵活采用各种方法创设感人的情境,帮助学生打开情感的大门,引导他们充分体验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如乐曲《八月桂花遍地开》的曲调优美,节奏欢快,表现了革命老区人民庆祝胜利的喜悦心情。由于年代久远,乐曲中的内容远离学生生活,学生不易对作品产生共鸣。教学中,笔者设计了这样的环节:播放影片《闪闪的红星》中潘东子惨遭地主恶霸欺凌毒打的片段,告诉学生旧社会有很多像潘东子这样的儿童遭受压迫,过着悲惨的生活。学生看着影片,听着讲解,有的摇头叹息,有的默默流泪,有的充满愤恨。“但是黑暗终将过去,光明必将到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老百姓终于打倒了地主恶霸,建立了苏维埃政府。瞧!”笔者话锋一转,播放潘东子和乡亲们张灯结彩庆祝苏维埃政府成立的片段。“胜利了!胜利了!”学生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让我们和潘东子一起,加入欢庆的队伍中吧!”在《八月桂花遍地开》这首热情欢快的乐曲旋律中,笔者带领学生一起做身势动作,哼唱歌曲。……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现乐曲《八月桂花遍地开》的时代背景,拉近了学生与音乐作品之间的距离。同时,由于学生和小主人公潘东子的年龄相仿,所以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他们为潘东子遭受压迫而悲伤、愤恨,为革命胜利而欣喜欢呼。这样以情引情、以境激情,触动了学生的情感之弦,使他们的心灵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受到陶冶。
三、开展探究活动,培养童智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究者和成功者。”探究是一种基本的学习方式,是儿童的本能,它应该存在于儿童的一切学习活动中。在音乐欣赏课上开展生动有趣的探究活动,能够唤醒儿童的音乐潜能,满足儿童的求知欲,促进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如教学乐曲《八月桂花遍地开》时,在学生聆听乐曲的两个主题后,笔者出示乐谱并提出问题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1)哼唱旋律,发现两个主题的情绪和节奏有什么不同?(2)你能用图形、线条或者动作来表现这两个主题吗?学生热情高涨,各抒己见,在探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小组汇报时,学生的答案精彩纷呈。有的学生说:“第一个主题的情绪欢快跳跃,我仿佛看到人们在敲锣打鼓、放鞭炮;第二个主题的情绪舒缓,我仿佛看到一群阿姨在跳着柔美的舞蹈。”有的学生说:“第一个主题有很多密密麻麻的音符(十六分音符),节奏比较紧凑;第二个主题的音(音符时值)变长了,节奏比较舒缓。”也有的学生说:“我想用三角形来表示第一个主题,因为它比较跳跃;用椭圆表示第二个主题,因为它比较柔和。”还有的学生用踏步走表现第一个主题,用溜冰的动作表现第二个主题;模仿兔子蹦蹦跳跳表现第一个主题,模仿雄鹰展翅翱翔表现第二个主题。……生动有趣的探究活动,激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唤醒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完全融入音乐中,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虽然他们的表达不够完整、语言不够规范,但这都是次要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体验、发现、探索带来的乐趣以及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音乐想象力,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四、尊重个体差异,呵护童心
每一个学生都有独特的个性,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参与音乐活动以及表达个人的情智。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和教育的技巧与艺术在于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成功的乐趣。”因此,教师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如教学《走进如皋民歌》时,笔者设计“唱民歌,赞家乡”的教学环节,由学生分组展示课前收集到的如皋民歌。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采用对唱的方式展示,有的用表演唱的方式展示,有的用歌伴舞的方式展示。一开始,活动进行得很顺利,课堂气氛也非常热烈。可是,轮到第八组学生表演时,有一位男生坐在位置上不停地抽泣,迟迟不上场。“××同学,你怎么啦?”笔者走过去关切地问道。他说:“他们不让我参加表演!”原来,这一组表演的曲目是《打夯号子》,排练时大家发现他唱歌常跑调,动作也不够协调,为了不影响整体效果,就不让他参加表演活动。笔者示意大家安静下来,语重心长地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你们知道吗?其实,很多作曲家、演奏家唱歌也不是很动听,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在音乐方面取得杰出的成就。××同学的节奏感很棒,咱们邀请他伴奏,一起参加表演,好吗?”笔者向第八组学生提出建议,他们欣然同意了。笔者拿出一面鼓,根据歌曲的节奏,给××同学作演奏示范。××同学试了几下,很快就掌握了。表演中,他舞动鼓棒,神采飞扬,即兴加入了呐喊声“嗨嗨,嗨嗨嗨”。在他的感染下,整个教室顿时沸腾了,全班学生跟着一起呐喊起来:“嗨嗨,嗨嗨嗨!”表演结束后,掌声雷动,大家纷纷向××同学竖起了大拇指。……教学中常有一些学困生遭到同伴的歧视,如果不及时关注他们、帮助他们,他们会渐渐失去对音乐的兴趣和学习的信心。音乐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在音乐教学中,学生的音乐能力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教师要关注这种差异,尊重学生的人格,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爱好和特长,为他们展示自我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音乐学习带来的快乐。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詹姆斯·默塞尔认为:“音乐是根植在儿童内心的天性,欣赏音乐是儿童的基本需求。”顺应儿童的天性,走进儿童的世界,唤起那一颗颗美好的童心,让音乐欣赏课散发出浓浓的“童化”意味,使音乐之美浸润儿童的童年,是音乐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作者:夏明敏 单位:江苏如皋市丁堰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