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高校音乐教育研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互联网时代高校音乐教育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互联网时代高校音乐教育研究

摘要:在互联网时代下,高等教育知识的传播已不是大学的专利,由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思维带来的扁平化发展,会促使一些基础性课程被互联网取代。而研究型大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教育的生产者,知识的创造者。因此,以科学研究为主导,教学为辅助的发展模式是今后大学的重要发展途径。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音乐教育;大学功能;科研主导

一、大学功能的转变

大学自产生至今,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其主要的功能也在发展过程中发生了一些变化。在中世纪时期,早期的大学———如波隆那大学(1067年)、巴黎大学(1200年)、牛津大学(1249年)等,均以学者行会的形式,致力于传授知识,发挥着传道授业的功能。它们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逐渐确立了早期学士(Bachelor)、硕士(Master)、博士(Doctor)的学位体制,以及文(艺Arts)、法、神、医的典型学科结构。而其中的艺,则指包含多种文理学科的综合学科,不单指现在特质的艺术学科。①中世纪大学在发挥教育价值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弊端,赫胥黎认为其主要缺点是过于重思辨而轻事实,这种对于事实的轻视“包括外界自然的事实、历史事实和生活事实”。②尽管如此,中世纪大学仍然在很大程度上为现代大学奠定了基础。19世纪,柏林大学以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思路进行办学,开启了近代大学之路。它比之前的大学更加注重纯粹的学术理想,虽依赖于国家的支持和资助,但也拒绝像从前一样被干涉,在此过程中却建立了与政府、社会的合作关系。在崇尚科学、理性和重视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坚定了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以及服务社会的使命感。当下中国,大学除了高等教育、科研等最主要的功能以外,还承担着一定的商业和社会功能,类似清华同方、北大方正等上市公司,成为了高等院校“产-学-研”一体化的实例,高校所承担的各种智库,也发挥着服务政府与社会的职能。大学的功能在原来的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等几大基本功能基础上,也增加了科技成果转化、国际交流合作、政府智库等功能,但本质上来说,所有功能均建立在教学与科研基础之上,而其中科研的地位则越来越重要。受互联网发展的影响,高等教育知识传播不再是大学的专利。理想情况下,学习者有可能选择任何一所开放资源的大学进行网络学习。更大胆的设想是,一些基础性的课程,由社会其他教育机构或从事教育行业的人,以富有趣味性的视频、音频等形式进行知识传输,效果常常还会优于一个教师站在教室中的宣讲。在这样的情况下,教育本身仍然存在,但教育是否完全依赖于大学便不再那么肯定。可预见的是,大学的教育功能如果不进化,则可能会被溶解。如何依靠科研来增强教育进化的动力,是大学面临的重要问题。

二、大学音乐教育的现状

结合当下中国的环境来看,高等院校中的音乐教育,涵盖了音乐与舞蹈学学科下的全部与音乐相关的教育———既包括音乐表演与创作,也包括音乐理论与研究,还包括音乐教育专业本身。因此,本文根据所要讨论问题的特殊性,将现有高校音乐教育分为技术型学科和研究型学科两大类。技术型学科,主要是指类似于音乐表演、音乐创作等以技巧提高和艺术创作为主要目标,进行人才培养的学科。如器乐各专业、声乐各专业、作曲、电子音乐等以艺术手段为教学成果的各学科。研究型学科,主要指类似于音乐学理论各方向和作曲技术理论等以理论研究为主要目标,进行人才培养的学科。而高校音乐教学体系中,上述两个学科的教学并不是完全割裂的,其表现是:各专业学习者以自己的专业为主课,辅以其他方面的学习。表演类人才或创作类人才,仍然需要进行大量的理论类学习,而理论类人才也必需进行表演或创作的学习实践。在多年学科分化的发展中,音乐学各学科也出现了社会化分工所带来的双刃效应,即分科越来越鲜明,专业越来越精致,但壁垒也越来越分明。然而,信息时代已突破了工业化专精人才的需求,通识人才的培养是大势所趋。有研究者提出,20世纪后半期出现了各学科交叉、渗透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传统学科边界模糊、传统学科出现交叉学科性质、新兴的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产生,以及出现综合性学科等几个方面。③在音乐学领域,音乐史与民族音乐学的对话、音乐表演理论的地位上升体现出学科内部壁垒模糊的态势,考古学与音乐学、人工智能与音乐学科的结合则体现出学科边界被打破的发展趋势。

三、科研主导与教学辅助的发展前景

约翰•布鲁贝赫认为20世纪大学地位的确立包括以“认识论”为基础和“政治论”为基础的两种高等教育哲学,分别代表着追求人类还无触及的新知和解决复杂社会问题这两个方面④。大学在在走出象牙塔的过程中,尝试了盈利型的经济服务(如建立企业、盈利公司)等,也尝试了社会服务(如建立智库、非营利组织或机构)等,而这些都是近二三十年来逐渐出现并迅速发展的现象。大学的功能与其发展历史一样,从不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对大学需要的变化,以及大学本身发展与自我需求的变化,大学的功能早已形成了一部动态的“大学功能发展史”,从教育与科研两个基本的功能出发,辐射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功能。尽管在不同时期,大学的存在或行为都受到过质疑,但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到的教育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也正因为人类受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才使得更多不为人所知的“知识”成为了日常生活的“常识”。受到质疑的,从来不应是教育或研究本身,而是其呈现的形式或传播的方法。互联网时代中,可供人们选择的付费或免费的教育资源类产品何其琳琅满目,不满足自身教育环境的学习者将比以往任何时代更有可能突破地域的限制,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而原先受到地理环境、技术手段、甚至学习基础限定的一切条件,都将被打破,人们甚至可以凭借一根网线,自由地选择受到何种教育,或选择何种教育产品。从技术上看,教育资源的公平似乎是可能实现的。然而,当作为知识的商品逐渐增多,但消费者的学习需求不会增加时,会不会有大学受此波及,像被市场洪流淘汰的企业一般倒闭呢?历史上看,这种情况并非没有。17、18世纪,一些大学仍然存在于中世纪大学的窠臼中,脱离当时社会发展世纪需要,被认为教授无用的知识,只能卖弄学问,因此生源逐渐减少,最终被迫关闭。⑤就音乐学科所包括的技术类学科和理论研究学科两大类来看,短时间内想要以互联网教育产品,取代技术类学科是不太可能的。但互联网产品取代传统的本科阶段的音乐基础理论的教育则是极为容易的。基础性理论课程的内容难度不高,但需求量大,完全符合互联网教学的优势。如前文所述,在网络中以趣味性、知识性和应用性相结合,呈现的视频、音频教学很可能比大多数教师的知识传输效果还好,因此该类课程的教育转型是为必然。而更加深入的理论类学习和研究,则不是当下仅依靠互联网手段可以实现的。互联网有自己的优势,比起传统教学,它没有学科盲点,能够带给学习者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它亦有明显的弱势,即目前为止机器或网络的学习能力只能够达到但无法超越人类上限。因此,基础理论课程虽然可以被互联网取代,但理论研究永远不能够被取代。综上,就大学的发展功能、音乐学科的现状、互联网的优势与劣势来看,纯粹教授知识的学科容易在教学环节中被互联网取代,但传授技术的学科则容易保留原有的模式。而无论理论类还是技术类的音乐教育,以科学研究为主导、教学为辅助的发展模式是在互联网环境中得以生存的重要途径。因为研究型大学的目标是创新,它们永远是教育的生产者,知识的创造者,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作者:刘莹 朱嘉星 孙红杰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中国音乐学院 上海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