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音乐教学审美教育浅论(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作为新课标背景下义务教育阶段音乐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审美教育功能在学生素质教育中没有得到充分实现,这主要表现为在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实践中常常将音乐教育与美育分割开来,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本文首先厘清了新课标背景下审美教育与音乐美育的内涵,剖析了我国义务教育阶段音乐美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着重论述了在音乐教学中充分实现审美教育功能的路径。
关键词:
新课标;音乐教学;审美教育;教育功能
一、新课标背景下审美教育内涵与音乐美育功能剖析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具有其鲜明的特点,其中之一就是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新教育观,特别强调对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态度和自信心的培养,提出应当在音乐教育中“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审美情趣、促进个性的和谐发展。[1]那么何谓“审美教育”?音乐教学中的美育功能又该如何界定?音乐美育与传统音乐教育功能又有何差异?首先,审美教育不同于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和体能教育,它是借助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手段,培养人们正确的审美观点、高尚的道德情操,感受美、理解美、欣赏美的教育形式。[2]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指出:“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3]可见,审美教育是审美与教育结合的产物,它的本质特征就是情感性。此外,蔡元培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中以中国古代礼乐思想为例提出“礼为德育,而乐为美育”。联系中国当时的音乐教育现实,更明确表述“唱歌,美育也”,明确地把音乐和美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4]其次,作为美育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音乐美育,即音乐审美教育,就是通过音乐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点、审美情趣,提高他们欣赏和创造音乐美的能力,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也就是音乐审美教育的基本功能。[5]但我们也要看到,音乐美育与音乐教育以及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都有着较大的区别。第一,音乐美育不同于音乐教育,它的核心内容是美感教育,重在培养人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以审美的态度来对待一切音乐活动,以此淡化音乐教育中的实用功利性。但是音乐美育又不可能脱离开音乐教育,只有通过音乐教育的不断深化,在音乐教育的基础上提升审美精神,人们的音乐经验和理性认识能力才会不断增强和提高,从而使审美能力得到潜移默化地提升。这与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还是有很大区别的。[6]第二,音乐美育与传统音乐课堂教学也有根本区别。传统音乐教学仅仅从认知角度单线突进组织教学,使教学成为简单的从符号到符号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审美能力的培养。随着美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美育越来越受到重视,音乐美育作为一门理论美学和实验教育学相交叉的边缘科学,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音乐美育讲求无声无息地改变人的审美心理结构,深化学生的音乐美感,是一种非功利性的。但音乐课毕竟不是理论美学课,它有着明确的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音乐教学的功利性和审美实施的非功利性,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协调好二者的关系,尤其是注重教学过程中的非功利性一面。
二、审美教育功能在音乐教学中尚未充分实现的原因
(一)认识因素:对审美教育重视不够
对审美教育认识不足是导致审美教育功能不能充分实现的重要原因。当今崇尚分数、崇尚名牌学校的功利主义的教育观,并没有充分认识到音乐美育在建构人的审美心理结构方面得天独厚的条件,也没有看到音乐美育在人的全面教育过程中所具有的独特功能。因此,义务教育还没有对音乐教育给以应有的重视。
(二)技术因素:音乐课堂教学与审美教育缺乏有机结合
在音乐教学实践中缺乏与审美教育的有机结合,是导致审美教育功能不能有效实现的技术因素。上述分析表明,审美教育就是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教育人。从美的意义上讲,主要有三种不同形态的美,即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因此,我们接受美的教育主要也有三种方式,那就是自然、社会和艺术。最重要的美育方式是艺术审美,其中音乐艺术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在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教育和课堂教学中体现审美教育,既要抓住音乐这种艺术形式的特质和音乐教育教学的规律,更要结合审美教育的特点,把音乐教育和审美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审美教育自觉地融入音乐教育中。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往往对音乐本身的特点这个本质性的问题缺乏应有的重视,而导致教学出现许多事与愿违的状况。比如,音乐本身是最有感染力的艺术,结果因为各个部分的训练内容,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忘却情感体验,一味地技术操练、支离破碎、枯燥乏味,从而走向了它的反面。再如我们在唱歌或演奏活动中,为了把声音训练到一定的高度或某首乐曲的弹奏达到特定的速度,从而忽略了听辨自己和同学们的演唱、演奏效果的区别与联系,并从中寻找掌握音乐要素及音乐表现力。
三、音乐教学中充分实现审美教育功能的路径
(一)提高对音乐美育功能的认识
音乐决定不了一个孩子的命运,除非考艺术类学校,否则考重点初中、重点高中、重点大学也不考音乐。但音乐课的开设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使他们在紧张的文化课学习之余放松大脑,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开阔视野,并通过音乐课的学习,理解和尊重民族的音乐文化,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的文化,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地球公民。所以,作为奠定学生一生幸福基础的中小学教育,音乐课不是可有可无的,也不是随便哄着学生玩玩就行了,应该扎扎实实上好每一节课。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必须重视音乐课的教学,改革目前比较简单的教学评价方式,使全体学生在小学阶段收到良好的音乐熏陶,为学生一生的幸福奠定基础。事实上,古今中外有不少科学家都是富有音乐修养的人,科学和音乐两方面的才能都兼而有之。中国历史上孔子、老子、庄子、荀子等诸子,以及嵇康、白居易、沈括等等这些热爱音乐的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自不必说,西方历史中的思想家譬如德谟克利特、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卢梭、叔本华等等也不例外,尼采更不例外。他认为“没有音乐,生命是没有价值的”,并一度与伟大的音乐家瓦格纳成为知己好友。
(二)将音乐课堂教学与美育进行有机结合
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它既包括了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了学生“学”的方法。音乐教学的对象有两方面:一是接受教学的学生,二是所要学习的音乐。前者是人、特定的人,后者是物、广义的物。从教学的角度来说,这两者都是客体,从学的角度来说,学生应当是学习的主体。如果教师不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不把音乐作为学习的本体,那就谈不上因材施教了,也无法达到使学生真正领悟和掌握音乐的目的。中小学学校音乐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音乐教学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音乐教学的内容(领域)包括歌唱、器乐、律动、欣赏、创作和音乐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音乐教学的目的和内容,决定了音乐教学方法的特殊性。我国学者徐碧辉在《美育:一种生命和情感教育》一文中认为,“审美教育既是一种生命教育和情感教育,其方法就不能等同于一般的知识教育”,“审美教育的方法从根本上说应是既非纯感性的,也非纯理性的,而是二者的融合”,“现代美育提倡的是‘融合式教学’”,“课堂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单一传授某种知识,而是有机地把知识性、趣味性、审美性和道德性融合起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中全面地掌握知识,开启智慧,陶冶心灵,培养高尚人格,得到美与善的滋养。”当今,我国音乐教育界在教学方法上有“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音乐教学方法”的提法,实际上就是倡导音乐课堂教学与美育的有机结合。
(三)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引导学生展开美的联想
音乐课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善于发掘教材中的音乐素材美,并引导学生展开美的想象。备课时,教师要准确地掌握一堂音乐课中美的激发点,一环环地将教材的内容美、形式美、旋律美、情感美、调式及和声美发掘并展现出来,让学生充分感知和认识美,初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冲动。例如,中学8年级教材中的一首《让世界充满爱》,应促使教师认真研究教学素材,充分调动学生关心抗震救灾的热情,奉献自己的一片爱心,产生情感共鸣。
(四)创新教学方式与教学过程的设计
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与繁荣的根源,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健全学生人格的重要手段。为适应社会需要,鼓励学生进行简单的音乐创作,独立自编自导一些演出和庆祝活动,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同时在有条件的学校成立学生艺术活动中心,定期对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加以培训,再以小组活动、演出等形式进行展示,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和集体主义精神。此外,教师为了促进和深化教学,要围绕教学中心创新性地设计教学场景,包括静、动两个方面。如音乐教室的美化,座位形式的选择,多媒体、电教手段的烘托,以及利用模型、实物等道具的渲染和调动学生唱、奏、舞等活动,让学生沐浴在创设的美的情境里,充分地感受美,情境被进一步激发和深化。
(五)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打造充满情感的音乐课堂
情感体验是音乐教学至高至美的境界,音乐教师应努力去追求和创造,使音乐教育成为真正美育意义上的一种教育。在现阶段的音乐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在于教师没有充分理解情感体验对于音乐教学的重要性,要么完全忽视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要么追求表面上、形式上的“学生主体作用”而忽略了真正的音乐情感体验。两者均导致了音乐课堂教学中学生不能得到充分的情感体验,消损了音乐教学的审美功能。为此,应该从音乐教育的审美本质和音乐艺术的情感特征出发,打造充满情感体验的音乐课堂,使学生感悟音乐艺术的审美价值,促进其身心的和谐发展,为终身爱好音乐奠定基础。在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教学中强调情感因素的核心地位,运用恰当的情感教学策略与方法实现音乐教育的审美价值,可以强化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体现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这对于改变目前音乐课堂的现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四、结论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事业也随之不断发展进步。在这一过程中,素质教育亦越来越得到重视,同时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为突破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瓶颈也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但在这一过程中,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功能却没有得到充分的实现。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思想上缺乏足够的认识以及在教学实践中缺乏将音乐教学与审美教育的紧密结合。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勇于实践,大胆创新教学方式,钻研教材,引入情感体验,并不断引导学生对于审美功能的正确认知,体会音乐之美在其人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郝莹 单位:沈阳市第一二二中学
参考文献:
[1]刘兰兰.新课标下的高中音乐审美心理探究[J].音乐时空,2014(15):116.
[2]姜会敏.论音乐审美教育的功能[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2):118.
[3]蔡元培.蔡元培美学文选[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174.
[4]李梅华.蔡元培的音乐美育思想对现代音乐教育的借鉴意义[J].科技创新导报,2014(9):151.
[5]马春生.论音乐审美教育的基本功能[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7(6):106.
[6]郭轶菲.音乐审美教育[J].中国水运,2007(9):217.
第二篇: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研究
音乐是人类情感交流的一部分,是我们生活中对美的追求、美的享受。在生活中音乐无处不在,同时美也会如影随形,让我们无时无刻不感受到音乐带给人的享受,如何去理解音乐、体会音乐、创造音乐、享受音乐?这些都离不开音乐审美的需求。提高音乐审美素养是音乐教育的基础和核心。
一、审美教育是现代音乐教育的核心
培养面向21世纪全面发展的优秀建设人才,就必须重视和加强学校美育与艺术教育,将艺术教育作为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要途径之一。素质教育离不开审美教育“,以情感人,以美育人”,成功的音乐教师能创设良好的音乐氛围,让学生感受到美的熏陶,使学生以审美的态度来对待周围的一切,养成宽容与慈爱的情怀。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美学家席勒曾指出了审美教育的问题:“如果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唯一的路径是他成为审美的人”。在现代教育中,审美教育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已经成为现代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教育活动均融合进了审美教育。在职业中学音乐教育过程中,我们发现现在多数学生缺乏对民族、民间音乐作品的了解,对传统音乐作品所体现的深层次的美并不能认识。可见,加强中职音乐教育中的审美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例如,课前设计一段优美动听的音乐,使学生进入教室时在无意中欣赏音乐,让音乐艺术成为学生成长的养料,从而提高欣赏音乐的品味,提高对美的认识和体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审美观。
二、音乐教育中的审美教育课激发想象,陶冶情操
作为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一种特殊教育手段,审美教育有着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在音乐艺术中尤为需要欣赏者的想象、联想。如,欣赏《十面埋伏》《二泉映月》这些音乐作品时,只要欣赏者随着旋律的起伏跌宕,结合音乐的主题,脑海就会浮现出音乐所塑造出来的景象,想象出那些或紧张、或悲壮、或优美、或宁静的画面,使自己融入其中,仿佛身临其境而受到感染。音乐教育是一种艺术创造活动,创造需要想象,想象又是创造的前提。“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不同的演奏、演唱或欣赏者,由于各自的兴趣、知识、阅历等的不同,对同一首乐曲也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想象。在音乐教育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创造一种宽松、融洽的音乐氛围,重视审美体验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采用多种角色参与、体验,使学生获得艺术经验,再用经验指导参与、体验,促进想象力,发展思维,激发创造意识,发挥自己的个性,大胆展开联想、想象,去表现美、创造美。如,在欣赏民族管弦乐《二泉映月》时,教师用抒情的语言描绘乐曲的意境,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作画、诗歌、律动、演讲、图谱等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充分挖掘他们的才能,使每个学生都在音乐艺术的海洋里充分展示自己对美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得到心灵的净化,培养高尚的情操。
三、音乐教育中审美教育的实施
人虽然有爱美的天性,但真正的审美能力还是在后天形成的。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审美教育的重点。”所以,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始终把审美教育放在首位,让学生感知美,完善人格,使学生于轻松、愉悦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形成高尚、真诚、美好的气质。音乐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可以从多方面去感知、体验;从画面、音响、情感上挖掘学生的听辨能力。通过课堂教学中的欣赏、唱歌、器乐等环节以及课内外的创作活动,培养学生对音乐中美的领悟力,提高其分析鉴赏能力。音乐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从生活实践中能体验音乐美,感知音乐的意境美。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过的知识了解音乐作品,参与体验音乐,感受音乐中的情感美;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比较的方法,辩证地面对不同体裁、不同形式、不同情绪的音乐作品,体现音乐中的风格美;通过欣赏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作品,了解音乐作品所体现的特色美。例如:南方水乡的音乐曲调多数优美、细腻,而北方的一些乐曲则多数粗犷、豪放。在引导学生欣赏古筝独奏曲《渔舟唱晚》时,教师可以根据作品表现的内容,随着乐曲的进行,给学生描述古代的江南水乡在夕阳西下的晚景中,渔舟纷纷归航,江面歌声四起的动人画面。乐曲前半部分悠扬如歌、平稳流畅,描述的是渐渐西沉的夕阳、缓缓移动的帆影、轻轻歌唱的渔民……给人以“唱晚”之意,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感受和对景色的赞赏。乐曲的后半部分音乐速度加快,力度不断增强,表现了百舟竞归的热烈情景。通过这些描述,学生能在欣赏的同时较好地领悟乐曲的意境,感受到江南水乡的夕照美以及渔民歌返的热烈场面的喜悦美。新的世纪,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教师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教师要交给学生一碗水,必须自己要有一缸水,所以教师需要不断去学习、去探讨、去研究、去创新。教师的能力提高了,学生才能在教师的带领下,充分感受到音乐的美,体会音乐带来的美好享受。提高音乐的审美素养是教师教育的基础和核心。我们要让学生在音乐的海洋里遨游,让学生在知识的长河里成长,让音乐的美去感染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让音乐去滋养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
作者:李秀丽 单位:河北省三河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参考文献:
李晓红,杨石.浅谈声乐教学中的美感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7(23).
第三篇:音乐教学与审美教育
音乐给人美的享受,可以丰富人的情感,从而达到精神上的愉悦。对于学生来说,审美教育同样是音乐课的核心追求。
一、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意义
本质而言,音乐教学并非让学生将来成为艺术家,而是引导孩子在音乐教学中,去发现美、欣赏美、认识美,从而塑造美好的品格。孩子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没有完善,因此,音乐教学不在于学生唱得多好,而在于用艺术的音乐手段,去引领孩子从中体验到音乐的美,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奠定基础。比如,在一年级音乐课上,老师问孩子:过生日的时候,吃蛋糕前,要唱生日歌,哪些小朋友们会唱?老师追问:能唱给老师听吗?小朋友们高兴地唱起《祝你生日快乐》。唱完后,老师告诉小朋友,这首歌是100多年前两位外国的教师创作的,为什么《祝你生日快乐》象长了翅膀,飞到世界各国,过生日时都要唱起这首歌呢?小朋友们纷纷说:歌好听、好唱、有意义,等等。教师总结道:“小朋友们说得真好。一首好的歌,永远也不会老,让我们再一齐唱唱这首好听的生日歌吧!”乐曲响起,小朋友们认真地唱起来。
二、学生音乐审美教育的有效途径
1、注重趣味性——引导学生的音乐审美直觉。
在音乐教学中,引导学生的音乐审美直觉,是音乐课教学的基础,也是艺术审美的重要特征之一。音乐审美直觉的主要特点是让孩子获得最直观的审美态度和感受,即从对音乐自身进行关注,引发音乐的审美注意,然后对音乐产生一种追求,引起对音乐的审美期待,最后完成对音乐的审美态度等一系列的不可缺少的过程。比如,在一节音乐课上,老师让孩子欣赏一组少数民族的民间音乐。当播放音乐时,许多孩子能一下子就对比较熟悉的音乐歌手产生了兴趣:“这是滕格尔唱的!”“这是张惠妹的歌!”……孩子的兴致被激起。老师追问:“小朋友们,你们谁知道这些歌曲有什么样的共同点吗?”小朋友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集中到“少数民族歌曲”的教学主题上来。老师立即追问:“咱们国家的少数民族又有什么样的共同点呢?”有的学生回答:“少数民族能歌善舞。”老师给予充分肯定。这节课,从引导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审美注意,到审美期待,最后到审美态度的形成,老师进行了正确的引导,达到了音乐教学的目的。
2、注重游戏性——指导学生的音乐审美体验。
音乐是以声音来对客观世界进行描绘,需要借助想像或联想,才能在头脑中将音乐转化为世界的形象,获得审美感受和体验。对于学生而言,需要借助音乐游戏的性质,让学生在听听、唱唱和玩玩中,诱发孩子的联想和想像,提高音乐辨别的能力,获得音乐审美体验。比如,在学生歌曲作品中,象《胡说歌》、《拉拉勾》、《丢手绢》、《摇啊摇》等众多歌曲中,充满着童趣和游戏性。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游戏角色的扮演,想像歌曲的情节、欣赏音乐中游戏规则和音乐节奏等,让学生在游戏中,完成对音乐的欣赏和体验活动。
3、注重活动性——引导学生的音乐审美升华。
达到音乐审美升华,即学生与音乐的心神合一,获得共鸣,产生审美享受,而学生对于音乐的审美需要在各种活动中进行。首先,寓音乐审美于日常活动中。比如,学生到校时,可以播放悦耳动听的音乐,创设音乐环境;学生进餐时,可以适当播放旋律优美的音乐等;学生午睡前,可以播放轻柔舒缓的音乐。这些音乐活动,对学生的音乐审美升华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其次,寓音乐审美于各种表演活动中。奥尔夫曾经说过:“音乐教育首先开始于学生活动。”活动中学生的各种动作,一方面能够促进学生的协调性发展,另一方面能充分表达学生对音乐的参与与探究,获得表现与交流的体验过程,而后者对于音乐教学来说显得尤其重要。比如,在“京调”中,组织学生表演旦角与丑角,演绎其风趣与诙谐,抒发情感;在“阿拉伯之夜”中,表演异域的风采;在《赛龙夺锦》表演活动中,让学生通过音乐旋律,再现赛龙舟的场景;在《动物狂欢节》表演活动中,让学生充分体验各种动物的心理,从音乐旋律中,体验快乐,升华音乐审美体验。
三、学生音乐审美教学中注意的问题
首先,引导学生学会倾听音乐。美国艾伦•科普兰强调指出,如何欣赏音乐?假如要很好地理解音乐,倾听是最重要的方法,没有什么能替代倾听。因此,让学生进行音乐审美,倾听音乐是最重要的。对一首音乐,可以反复听,分层听,分析与理解地听。通过让学生倾听音乐,拨动学生的心弦,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其次,将各种教学手段有效结合。在音乐教学中,充分借助各种教学手段,如将拍手、点头、扭身、跳舞等动作与音乐密切配合,还可以借助图片、场景等进行音乐表演,以学生熟悉的歌、舞、乐等形式,在音乐活动中体验到参与音乐的快乐,从而促进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发展与提高。再次,切莫人为划分音乐的表达形式。在学生体验音乐的审美过程中,“载歌载舞”是较为普遍的形式,“唱唱跳跳”学生最喜欢。不要生硬地将学生表达音乐的形式人为划分,失去了童趣、童真,对音乐审美体验极为不利。
作者:王艳艳 单位:山东省临沭县第五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