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学校音乐教学课程思政的思考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新课标下学校音乐教学课程思政的思考,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新课标下学校音乐教学课程思政的思考

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要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高质量人才,就必须充分认识到加强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和必然性。音乐教学作为课程思政的重要资源宝库,蕴含着非常多的思政元素,中职学校必须在教学实践中深入挖掘,积极应用,实现全员育人,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

关键词:中职学校;音乐教学课程思政

随着中职学校新课程标准的颁布,高校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深度挖掘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1],增强实施课程思政的积极性,发挥好育人功能,更好地肩负起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

1中职学校音乐教学实施课程思政势在必行

课程思政是指在教学中通过主动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2]。随着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中职教育不仅面向职业需求,更为学生的人生发展奠基。学校各门课程不能仅以传授知识与技能为主,而要注重渗透思政教育,有意识地寻找本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实施课程思政,充分发挥育人功能。为此,加强课程思政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就显得尤为重要。

1.1坚持潜移默化的原则

中职学校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正确的育人导向,本着“课程是基础、思政融其中”的原则,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同时,要注重采用恰当的教育形式,从学生实际出发,有机结合课程内容特色,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课程思政重在“隐性教育”,将思政内容暗含于专业课程之中,化有形于无形,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地入心入脑。

1.2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中职学校实施课程思政是构建“三全育人”格局的必然要求。健康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启迪心智、陶冶情操、促进全面发展,其本质是一种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中职学校要加强思政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强化职业道德养成就必须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增强人文气息,以文化人,达到环境育人的教育效果。

1.3发挥音乐教学的优势

众所周知,音乐对人的教育和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能陶冶人的情操,培育人的生活情趣,丰富人的精神生活,通过音乐教学,以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散发出独特的诱人魅力,扣人心弦、启人心智、育人品德。音乐是情感艺术,它比其他的艺术形式更能表达人的情感。因此,喜爱音乐的人在成长过程中人格形成更趋于稳定性和成熟性,对人生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可以说是受益终身。中职学校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正好是人生“拔节孕穗期”,大部分学生喜爱音乐,只要加以正确引导,一定能使他们感受到音乐之美、音乐之乐、音乐之魂,从音乐学习中受到教益。

2中职学校音乐教学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

“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3]让音乐成为学生人生中最大的快乐,积极参与音乐,让他们进入音乐艺术的殿堂,这是音乐教学的职责。

2.1立德树人,培育中职学生的思想品质

音乐本身就蕴藏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在教学实践中要注重将专业教学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厚植学生家国情怀,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歌曲《不忘初心》讴歌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的信心与决心;歌曲《我爱你,中国》表达了深沉的爱国情感;歌曲《爱我中华》表达了维护民族团结、振兴中华的美好情感;歌曲《我们都是追梦人》表达了新时代青年勇于担当、奋发努力、实现“中国梦”的凌云之志。这样的音乐作品不计其数,数不胜数,只要善于挖掘,合理利用,就能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在音乐教学实践中,要大胆尝试,开拓课程思政新领域,如在排练班级合唱过程中,既要在技术上给学生以支撑,又要在思想情感上给学生以启迪。歌曲《唱支山歌给党听》以其真挚的情感、流畅的旋律、深入人心的歌词,打动了很多人的心,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歌曲《把你追随》以其进行曲风格表达了昂扬向上、催人奋进、紧随时代步伐的精神内涵,朗朗上口,激情澎湃,非常适合班级合唱,能够对学生起到艺术和思想政治的双重教育。歌颂党、赞美党,学生在倾情演唱过程中受到了精神鼓舞、情感升华、思想启迪,更加懂得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自觉树立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的理想信念与政治认同。

2.2传承文化,充实中职学生的精神世界

古今中外,音乐是人类永恒而共存的文明成果,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最璀璨的明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传承优秀革命文化、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音乐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阳关三叠》《十面埋伏》《满江红》《春江花月夜》《渔舟唱晚》等经典名曲反映了我国优秀灿烂的民族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进取的民族精神;《绣红旗》《红梅赞》《英雄赞歌》《保卫黄河》《长征组歌》等表现了革命先烈赴汤蹈火、救国救民的英雄气概和壮志;《在希望的田野上》《江山》《长江之歌》《走进新时代》等音乐作品表达了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前赴后继、不断奋进的开拓精神。“以文化人,注重乐教”,教育先辈提出的教育理念今天依然有其深刻的内涵,依然值得探索实践,这不仅是专业教学之要求,更是实现课程思政之必须。

2.3培养审美,奠基中职学生的人生发展

音乐对人的教育和影响是多方面的,也是深刻的,它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能力,培养人的生活情趣,还能影响人的价值取向、思想品质和发展方向。所以,如同一本好书、一部好电影对人产生的影响一样,一首好歌也同样具有塑造人的作用。由此,如何以音乐教学影响学生的品质形成,决定其人生发展是我们必须思考并高度重视的问题。借助于课程思政,努力并潜心挖掘音乐教学中的思政元素能帮助我们解决这一问题。《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中国大舞台》《夜空中最亮的星》《隐形的翅膀》《父亲》等许多音乐作品曲调婉转、旋律优美、情感真挚、寓意深刻、富有教益,深受青年学生喜爱,既有助于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又会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幸福观、亲情观、爱情观、友谊观、成功观等,为其今后人生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产生积极影响。

3中职学校音乐教学实施课程思政的方法探讨

音乐表达是靠声音来传递的,而美妙真挚的歌声往往是内心最真实的表达,只有歌者有真切的感情体验,有发自内心想要表达的渴望,才可能运用技术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而情感体验的过程正是强化课程思政的切入口。只有让学生从内心真切地体验每一个音乐作品的内涵和意蕴,才能使他们有准确且深刻的情感体验。因此,音乐教学实施课程思政大有可为,需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从行动上积极探索和实践,使课程思政要求真正落到实处。

3.1引导学生热爱音乐、培植兴趣

热爱音乐,感受音乐,只有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寓教于乐。在教学中,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教授《节奏》一课时,让学生以合作的方式,通过击打桌面、击掌、身体触碰等方式掌握不同的节奏型,尤其对一些复杂难懂的节奏型,通过活动的方式可以轻松掌握,使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气氛中学习。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如在教授歌曲《义勇军进行曲》时,通过击打桌面,表现国歌节奏,号角式的三连音节奏型犹如催人奋进的鼓点,频繁出现的小附点节奏型更能燃起人们心中的斗志,让这首激昂澎湃、勇往直前、势不可挡的旋律直击学生心灵深处,使其燃起对国家、对民族的自豪之情和报效祖国的壮志。又如在教授歌曲《我的祖国》时,分析主歌部分节奏深沉舒缓,旋律深情优美,表达对祖国大好河山、壮阔景象的赞美之情;副歌部分节奏激昂,速度加快,通过合唱表达出一种气壮山河、气势磅礴的豪情[4],使学生在欣赏和演唱过程中充分体验歌曲蕴含的对祖国无比热爱的深情,起到育心铸魂的作用。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改编创新音乐作品表达方式来增强艺术表现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教授《歌唱二小放牛郎》革命歌曲时,把合唱曲改编成表演唱,加入情景表演教学法,通过简单的服装道具、恰如其分的编排、声情并茂地演唱和表演,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受益匪浅,既表达了歌曲的精神内涵,也使学生从中受到了深刻的革命教育。

3.2强化技术训练,增强音乐表现力

音乐表达是需要基础理论和一定的技术支撑的,通过音乐作品节奏、旋律、速度、音区、音色、力度上的变化可以增强其表现力和感染力[5]。速度控制的是音乐的时间因素,音区的不同种类能够表现不同作品的内涵,音色和力度能够表现作品波澜起伏的程度,从音乐曲式上分析,它们共同作用于音乐作品,能够充分表现不同作品中不同的情感,使人产生不同的共鸣。如在教授合唱曲目《四渡赤水出奇兵》时,歌曲第一部分由女高音唱出带有云南花灯风格的旋律,音色高亢激昂;再由混声合唱与领唱在慢速中回旋陈述,再现了红军战士艰难困苦的场景;接着通过轮唱、四声部混声合唱、男中音独唱领唱等形式,展开不同音色、不同速度、不同力度的演唱方式,增强了歌曲的艺术表现力,整首歌曲节奏和速度十分欢快明朗,表达了红军战士打了胜仗、摆脱敌人围追堵截后的喜悦心情,歌颂了红军战士崇高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使歌曲表演达到高潮。学生在学唱过程中,通过节奏、速度、音色和力度上的变化充分体验歌曲所表达的意境和内涵,不仅从理论和技术上获得实践经验,而且从思想情感上得到升华,增强了他们对红军战士的崇敬之情,树立了做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信念,起到了传承革命文化的积极作用。因此,掌握较为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技术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作品,对开展好课程思政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3.3运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内容

音乐的表现方式多种多样,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师生获取教育资源的方式呈现出多元化、个体化和碎片化的特征。积极采取多媒体、信息化、智能化教学手段,不仅能丰富音乐教学方法,做到赏心悦目,音画兼备,还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果。学生喜闻乐见、耳熟能详的影视作品也是开展音乐课程思政的重要资源。作为戏剧、音乐、美术等艺术形式的综合体现[6],影视作品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教学中,通过给学生播放《丝路花雨》《江姐》《党的女儿》《英雄赞歌》等影视片段,营造气氛,使学生受到感染,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在欣赏和学习音乐作品的同时受到思想启迪。如歌剧《江姐》中的片段“绣红旗”,不仅让学生观赏,而且让学生进行表演,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使学生真真切切感受到革命烈士为了救国救民,建立新中国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革命气概和忠诚勇敢的革命情怀,从影视作品和音乐实践中得到启示,受到革命文化的感染与熏陶。同时,还可以利用云班课等智能平台,传送音乐教学资源,师生线上线下互动学习,学生完成观感作业,课程思政教学效果非常显著。在教学实践中,将笔者演唱的歌曲《我爱你,中国》《阳光路上》《十月是你的生日》等歌曲上传云班课,供学生模仿演唱,并利用假期进行线上教学,不仅丰富了教学手段,也在教学中渗透了爱国爱党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4参加文化活动,提高实践能力

除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之外,组织学生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类文艺实践活动,也是开展音乐教学、丰富课程思政载体的重要方式。如学校举行的“十月红歌会”“五四青年节艺术周活动”“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文艺晚会”“庆祝建党一百周年专场演出”等,以及参加省、市级艺术类比赛等,都可以通过节目编排、组织排练、集思广益,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团队智慧的力量和作用,在活动中通过艺术表现,不仅增长艺术才能,掌握艺术技巧,而且通过表现艺术作品,亲力亲为,更加深刻领会精神实质,实现思想升华。尤其是组织学生参加党学习教育系列活动中,一首首曲目,一次次演出,让学生亲身感受,倾情参与,是最好的课程思政教育。如合唱歌曲《入党誓词》《太行山上》《追寻》《共和国之恋》《十送红军》《不忘初心》《又唱红梅赞》《走向复兴》《中国新时代》《共筑中国梦》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的密集上演,学生在艺术实践中不仅获得技能提升,而且受到思政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精神,为学生成才奠定了坚实基础。综上所述,时代发展赋予了课程思政永恒主题。中国已经步入新时代,新时代赋予中职教育新的使命。在实践课程思政的过程中,音乐课教学凭借得天独厚的优势正在发挥着“要坚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用党的理想信念凝聚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人,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激励人,培养造就大批堪当时代重任的接班人”的重要作用,担负着培育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大核心素养艺术教育渗透的重要职责。作为新时代教师要紧跟形势,加强理论学习,自觉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渗透到教育教学中,加强课程思政研究,创新方法,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艺术教学和艺术实践的道路上做学生的引路人,为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潜心教学,努力钻研,做出积极的探索,形成可行的教学方案和理论实践成果。因此,中职学校开展音乐教学,实施课程思政大有可为,我们要坚定信心,上好音乐课,用艺术教育陶冶学生情操,培育学生审美情趣,提升思想品德,这对落实“三全育人”和课程思政,实现“立德树人”目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张艳梅 李锋 单位:酒泉师范学校 酒泉卫生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