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小学音乐创新教学有效性探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生本课堂的发展思想已渗透到现代教育活动之中,不仅给教师的教学方法和组织环境带来革新,还使学生的学习体验和主体效果得到增强。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发展中,大多数教师缺乏有效的引导手法和组织策略,导致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无法实现生本课堂的教育意义。因此,作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小学音乐生本课堂的创新教学展开研究。
【关键词】小学音乐;生本课堂;创新教学;音乐教育;音乐创作
音乐是美育的基础学科之一,对学生的基础教育、认知发展、音乐素养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是学生打牢基础、提升能力的关键阶段,乐理知识的学习和音乐技巧的掌握尤为重要。但在当前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普遍存在兴趣不足、掌握不牢、理解不足等现象,导致学生的音乐水平得不到有效提升。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从当前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发展现状、生本课堂的概念及意义、有效策略、注意事项及原则四个方面出发对此进行探究。
一、当前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发展现状
通过对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调查和分析,发现当前音乐教学活动中大多存在以下几点问题。第一,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众所周知,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有助于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然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大多数教师缺乏有效的引导手法,导致学生的参与效果和主体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进而降低学生的学习动力,影响其课堂教授的质量;第二,学生被动接受相关知识。在当前的教学活动中,部分教师受传统本位思想的影响,大多以语言讲授、领唱跟学的方式展开教授,缺乏创新的组织形式和培养方法,忽视其学生的学习状态,导致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无法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阻碍其主体发展。
二、生本课堂的概念及实际意义
生本课堂,主要是指以学生的主体发展为本的一种教育理念。相较于传统的教育思想,生本课堂的发展,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课堂地位,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主体环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热情得到有效激发,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之中。第一,将生本的教学方式融入到音乐教学中,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保持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兴趣,将有助于提升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学习效率和听课质量,生本课堂的出发点,就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无法实现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效果;第二,将生本的教学方式融入到音乐教学中,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生本课堂不同于传统“满堂灌”的教学形式,强调对学生自主探究的培养,并运用情境创设、问题导入等方式,引发学生认知思维上的探究心理,增强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探索能力;第三,将生本的教学方式融入到音乐教学中,有助于实现“以学定教”的发展理念。在生本课堂中,教师注重对学生主体发展中“学”的成分,打破传统“控制学习”“预设教案”等模式,让学生充分表达自身的学习思想和主观情绪,使学生在不断质疑和讨论中实现其自我发展的目标;第四,将生本的教学方式融入到音乐教学中,符合因材施教、共同发展的教育要求。生本课堂以学生的发展为前提,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兼顾每一位学生的主体发展,从而使学生在有效的引导活动中获得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三、提高小学音乐创新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一)情境创设,有效提高学生情感体验。俗话说,环境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第二个老师”。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保持积极、主动的学习心态投入到课堂活动之中。教学情境的合理设置,还能帮助学生更为直观地了解到学习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在音乐课堂活动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和乐曲特点,合理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探究心理,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热情,从而实现其有效课堂的构建。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如多媒体、计算机、投影仪等,更易于课堂环境的创设与氛围的营造,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如在《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的教学中,考虑到这是一首关于人民战士对乡土热爱、寄寓对革命先辈的怀念和崇敬的歌曲。为了使学生更为直观地了解和学唱歌曲,利用多媒体投影技术,将有关海南省五指山、万泉河的地理信息和自然环境以PPT课件的形式播放给学生,构建以“河山大好”为主题的课堂环境,帮助学生感受祖国大地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家乡的赞美和热爱之情。通过其生动形象的画面展示,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融入到学习情境之中,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迫不及待地想要学唱歌曲,这时,再将歌曲导入其中,有助于满足学生的求知心理。
(二)微课运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微课作为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融合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教学中呆板、枯燥的讲授形式,以精炼简短的视频为载体,学生能够抓住知识主线和学习重点,灵活性展开自主学习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强化学生的认知能力。微课的教学运用还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提高其课堂学习的效能,保持学生高效的学习状态。因此,在音乐课堂活动中,教师可以将微课导入到教学之中,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让学生通过短视频的观看与学习,建立对课堂新知的学习基础,把握其重点内容和学唱技巧,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如在《小小少年》的教学中,这是一首根据德国电影《英俊少年》中的主题曲而改编的歌曲,表现歌曲主人公乐观向上、勇敢面对挫折和困难的少年形象。为了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歌曲的表达情绪,掌握附点八分音符,感受节奏特点,我借助微课的生动画面和学习特点,组织学生进行观看,进一步掌握歌曲的内在含义和歌唱形式。学生也可以根据视频的直观讲述和对重点技巧的说明,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掌握附点八分音符的技巧和学唱手法。通过对不同力度、不同速度的乐曲播放,还能使学生体会到小主人公在对待烦恼时的积极态度和挑战勇气,更易于学生演唱时对表情和声音的把握。
(三)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展开互动交流。在音乐学唱的过程中,因家庭环境、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影响,学生个体难免存在理解不足、掌握不牢的差异化现象。针对这一差异现象,教师应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把握学生个体的发展状态,避免学生出现厌学、抵触等不良问题,保证学生主体的健康发展。因此,在音乐课堂活动中,教师应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化现象,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和组织形式,兼顾每一位学生的学科发展和技能提升,从而实现因材施教、共同发展的教学要求。如在《大家跳起来》的教学中,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化现象,我对此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学习活动,使学生在相互学习、相互帮扶的过程中,打牢基础。在小组合作的人员搭配上,我还坚持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保证学生与学生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的学习性,提高学生整体的学唱能力。为了提高学生对歌曲的表现力,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歌伴舞的演唱形式,增强学生的学唱体验。通过小组合作活动的开展,不仅能打牢学生个体的学习基础,还能提高学生的整体音乐水平,实现共同发展。
(四)器乐表演,提高学生的学唱能力。器乐作为音乐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以独特的演奏特点和直观的表现手法,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将器乐融入到日常音乐教学之中,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其韵律的节奏特点,还能大大提升学生的学唱效率,促使学生有意识的投入到歌曲的演唱之中,提高其表演效果。器乐的引用,还能丰富学生学习形式和认知范围,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提高音乐素养。因此,在音乐课堂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乐曲的表现特点和节奏旋律,将器乐带入到教学之中,创新课堂细节,引发学生对歌曲的学唱兴趣,体会歌曲的意境。如在《采菱》的教学中,这是一首表达对水乡和江南景色赞美的歌曲,歌曲的唱法优美婉转,富有江南音乐的旋律特点。为了激发学生的学唱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我将钢琴、打击乐器-三角铁带入其中,使学生在学唱阶段的同时,增强情感体验。在学唱过程中,学生被钢琴优美的旋律和三角铁的清脆所吸引,并跟随歌曲中的节拍进行跟唱。随后,根据学生的学情发展,加入切分音和附点四分音符的学唱,从而使学生较为轻松地唱准切分音和附点四分音,解决教学难点,实现有效教学的目标。
(五)游戏渗透,保证学生积极参与。对于正处在儿童阶段的小学生,传统单一的教学往往容易使学生产生“分神儿”“开小差”的情况,而将游戏活动导入其中,以趣味化的游戏作为引导,让学生在快乐游戏的同时,锻炼其乐理知识和学唱技巧,提高学生的音乐水平。游戏环节的设置也符合学生当前的认知发展规律,更易于学生对音乐活动的积极参与,这对有效课堂的构建起到积极作用。因此,在音乐课堂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学情发展和教学内容,合理设置游戏环节,保证游戏活动的有效渗透,实现寓教于乐的课堂效果。如在“力度记号”的教学中,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学情变化,为了使学生体会到声音的强弱,并区别p、mp、mf、f的力度,我先是以“猜谜”的游戏作为引导,让学生通过对雷声、风声、雨声、小溪流水的声音进行猜测,感受声音之间的力度强弱,并运用这四种音乐符号进行展示。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静静聆听,感受其中的声音强弱,猜到某一种声音后都积极踊跃地举手。通过课堂游戏的方式,不仅能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动力,还能加深学生对乐理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音乐水平。
四、创新教学活动中的注意事项及原则
(一)适度性。随着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的融合发展,其生动、形象的画面常常作为引导激趣的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但在其使用的方法和频次上要保持适度性原则,避免视觉上的刺激后降低学生学习兴趣的现象,喧宾夺主,反而不利于学生下一步的学习与思考。在教学方式上,教师还应避免过于依赖信息化工具,导致学生在感官和视觉的牵引下,忽视其学习的本质意义。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创新教学活动中,还应考虑到现代工具与传统教学的协作性,确保有效课堂的开展与实施,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
(二)目标性。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注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进步和发展,保证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主体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在创新教学活动中,应考虑学生的学情状态和发展方向,明确课堂学习的目标性,坚持正确、有效的组织形式,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课堂质量。此外,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还应注重各小组之间的目标设定,根据不同层次、不同阶段、不同水平的学情状态,合理制定学习目标和课堂计划,使小组与学生之间的发展性得到保证,促进整体能力的有效发展。另外,在创设课堂情境中,教师还应把握好教学的主体和氛围的导引目标,使学生能够直观、充分地了解到本节的学习内容和课堂目标,进而有针对性地展开学习活动。
(三)针对性。创新教学,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创新,还应该是内容上、活动上、环境上等方面的创新,创新的根本是学生,学生的有效发展和能力提升才是创新的衡量标准。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创新教学的过程中,把握创新的本质,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和方法,优化课堂的组织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微课教学作为创新的一种形式,在微课的运用上,教师还应根据学生主体的实际需求进行针对性的素材选择和资源筛选,从而保证学生主体的有效学习。此外,在不同学情的主体环境下,教师还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去满足不同个体的发展要求,进而针对不同的问题,实施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达到“对症下药”、创新发展的效果。综上所述,通过对情境创设、微课运用、器乐引入、游戏渗透等环节,不仅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得到激发,还使学生对乐理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和深刻,有助于打牢学生的学科基础,提升学唱水平。此外,以丰富、多样的音乐活动为载体,在锻炼学生音乐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力和表现力,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发展效果,这对生本课堂的有效实现具有积极意义。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希望广大教师,立足于学生的发展本质,不断创新教学策略、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从而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林秋红 单位:福建省厦门市天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