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语学习在音乐教学中的可行性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手语学习在音乐教学中的可行性,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手语学习在音乐教学中的可行性

摘要:手语,聋哑人群世界的“第一语言”,它的推行使用帮助了聋哑人群去了解他们自身所身处的社会环境,以及世界的组成,并通过手语与普通人世界进行交流与互动。那么在国家进行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过程之中,手语是否可以给健全人群的音乐学习带来帮助呢?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音乐的手段,培养符合社会标准,满足社会需要的人。音乐教学手段的不断丰富,可以帮助人类更好的完成这一目标,而在音乐教学中加入手语的使用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关键字:手语;音乐教育;普通学校;健全人群

在现今多元文化交融的社会背景之下,高效、丰富的教学手段,是教师教学水平体现的重要标准。音乐教育的教育手段需要灵活多变,需要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样学生才会产生好奇进行学习。多元文化提倡人性化、多元化、自由化为特点,以复杂性和多元化的思维模式来取代现代主义的单线条的思维模式。用联系的、多视角的、交叉的发展观点来取代集中的、单一的、局限化的现代主义发展模式。而手语正是语言与艺术的结合。手语是一种符号,也是一种艺术,它的产生给人类的音乐教学的方式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借助手语的教学,将会给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学生身心思维的健康发展带来巨大的好处。约翰.布莱金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给孩子们灌输音乐理解时,必须是耳、脑和身体的相互融合,即动作和肢体的反应是作为对音乐理解的最重要的表现方式。因此,本文将从手语与音乐的渊源、手语与柯尔文手势在音乐中的比较与手语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推广的困难等几个方面论述手语学习在音乐教学中推行的可行性这个问题。

一、手语与音乐的渊源

手语,顾名思义,是指通过依靠手或手势变化表达个人思想意愿的一种视觉符号。从符号学上来讲,手语属于实用符号(使用性+实用表意功能)或是艺术符号(使用性+实用表意功能+艺术表意功能)。1但在现实生活中,它是特指非健全人群—聋哑人群使用的手势语言,也是“第一语言”。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人与动物之间的交流不会处在一个恒定不变的空间、环境里,所以不仅仅是依靠语言交流,还需要借助肢体动作,肢体间相互击打发出的声势等等方法,以此来满足并完善人们在社交行为活动中的情感与思想的表达。从语言学上讲:语言是思维的木偶,社会从语言开始构建。世界是由词汇组成的,并且如果你知道组成世界的这些词,你就可以建造任何你想要的,也就是说,人类是通过象征性的语言来理解和模型化现实世界。所以,从根本上来讲,语言的重点从来就不在它发出的声音上来,而是在于它所表达的意义,手语就是如此。音乐也是一种语言,是一种关于空气震动频率,以及时间差距的语言,它和其它的语言相比较它有自己的字母,有声调,也有自己的逻辑结构。因此,这样看来,音乐与手语就像是兄弟姐妹一样,具有“血缘关系”。在远古时期,原始人类还没有语言或者说还没有健全的语言体系情况下,他们表达思想的方式有三种:一是动作,即依靠肢体的表现;二是声音,这来源于敲东西,拍手拍腿等;三是图画。英国科学家Z.Alemseged在2006的《自然》杂志中文章说:他们在埃塞尔比亚发现了一具保存完好的南猿化石,并在其中发现了舌骨。南猿舌骨的发现虽然证实了语言是人类特有的特征。但是这一发现也以化石实证,说明南猿是没有说话能力的,从而证实了海克尔早在19世纪关于早期古人类是不会说话的预言。2这也间接的说明了在最初原始人类智慧,生理系统还不发达的情况下,原始人的交流是依靠肢体语言与手势语言。从早期原始人类生活的壁画中可以了解到:部落在祭祀时,部民敲打着石头,骨头制的发声器,萨满跳着奇怪的舞蹈,哼唱着歌谣与上天交流,祈祷着来年的风调雨顺,部族兴旺等一系列美好的愿望。这是早期音乐形象“歌、舞、乐”三位一体的最真实写照,也是肢体语言与音乐结合的重要表现。当然,这更说明手语与音乐的密不可分。

二、手语与柯尔文手势在音乐教学中的比较

柯尔文手势是柯达伊教学法的核心要点之一,它的目的就是让儿童凭借手势的展示,直观的理解音乐中do、re、mi、fa、sol、la、ti这七个音的高低位置(见图1),以及各音之间的距离。那手语是否具有可以替代它的能力?众所周知,柯尔文手势中各音的位置是与人身的部位一一对应,以此来显示音的高低与各音之间的距离。在生活中,人们表达阿拉伯数字1、2、3、4、5、6、7也是通过简单的手语来展示的(见图2)。如果在此基础上,按照柯尔文手势的位置进行排列,那么将会产生一种新的,但是人们又特别熟悉的音乐手势就产生了。因为简谱就是由阿拉伯数字表达的,相对于需要有一定音乐知识积累才能看的懂的五线谱,简谱更加通俗易懂。在音乐的表现方面,手语有柯尔文手势不具有的音乐情感、速度的表达能力。学生以柯尔文手势模仿音高,如果用一条线将所有的符头连接起来,那么他们就可以得到一条完整旋律线:图4。如果现在换成阿拉伯手势对之前的模仿再进行一次,那么也是可行的。现在加入手语,当然,首先在学习之前,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使用手语的难易度。以儿童为例,手语“前进”是如何表达的:胳膊先蜷成“V”字形,接着手掌向前推伸直成“一”字形,连起来就是手语“前进”的表达,很是简单,易懂。这时候使用播放音乐,学生随着音乐的节奏、旋律做着动作,随着他们对音乐的感受以及老师的讲解,他们会比那些单纯的听从老师讲解的学生更加清楚的知晓这首歌表达的情感是悲壮、有力、不屈不挠的,节奏是中速的等对于这首歌的认识。并且,最重要的是他们全程参与了音乐的学习过程,手语的使用弥补了柯尔文手势对于音乐情感表达的不足。在学习手语的过程中,学生的脑、眼、手、口互动学习,这对学生的注意力,自我控制能力,身体协调能力以及思维想象能力有很大的帮助。针对不同年龄的孩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遵循着学生的生理发育特点,在教学中由简入繁,由少渐多的教授手语。对于儿童教师应该用简单、易学的手语,比如简单的阿拉伯数字的手语表示,多次,重点的进行重复记忆学习,这对儿童的认知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对于青少年,应提升学习难度,复杂变化的手语动作对青少年的记忆、思维开拓以及手指灵活能力有极好的促进作用。在音乐教学中加入手语的使用,还可以给学生在学习音乐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带来很大的新鲜感。手语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因为它可以运用在舞蹈、美术诗歌、音乐、歌唱等多个方面,这就极大的丰富了音乐教学的内容,使其多元化。并且因为手语是一门语言,它所能表达的词汇远远超过柯尔文手势。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是音乐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只有学生喜欢音乐,对音乐产生兴趣,那么他们才有学习音乐的动力。世界三大音乐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达尔克罗兹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它们教学的主要对象就是儿童,儿童就像一张白纸,他们对世界的一切都好奇,他接触到什么也许就会学习到什么。因此,如果把人的一生比作树的一生,那么儿童就是树的根部,只有根扎实了,树才不会被风吹倒,才能更好的生长下去。但是,大树和人会不停歇的成长,人的智慧和思维会进步,所以教育方式需要由简入繁。另外,手语还可以在现实生活中使用。使用手语的时候,人必然会处在一个的环境或者状态下,因为不能有人言的出现。比如在一个嘈杂的环境中,两个人需要传递一些讯息,这个时候,手语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遇到危险时,需要向他人求救,又不能发出声响,这时也可以依靠手语进行自救。当然,这是一些特殊的情况。在日常生活中,还可以利用手语向他人表达爱意的情况。这些都是柯尔文手势无法完成的。

三、手语在音乐课程中推行的困难

虽然手语与柯尔文手势相比较,手语的使用面更广、更占优势,但在音乐教学中的推广使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也面临着许多现阶段难以解决的问题。1.师资培训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是表演的艺术。理论知识只是支撑我们进一步学习的桥梁。音乐学习的实践性特征要求音乐教育的师范性。学生学习音乐必须在实践中进行,通过演唱演奏才能进行对音乐技能的把握,通过欣赏创作才能进行度音乐本体的感知。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师范是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教师的教学工具由于音乐教育的学科特殊性,除了教材、多媒体等教学设备,教师个人的特性——教学能力,教学方法,教学风格、道德品质、情感意志等都是音乐教师进行情感和思想教育的特殊教学工具。正因如此,音乐教师的专业技能技巧、艺术观、艺术风格,以至治学态度、思想作风、性格特征,甚至言行举止、仪表风度,都可以称为学生学习模仿的“范本”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在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对于手语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在这过程之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举个例子:在现实生活中,教师培训的受众团体可以分为将要成为教师的在校大学生和各个阶段学校教师。学生成为教师要经过国家教育的培养,完成国家制定的各项考试,满足成绩、学历、身体素质等一系列要求,才可以成为教师。但是在学习的课程之中,并不是所有的学校都设置手语课程,所有的学生也不是都需要学习手语,普遍情况下是只有学习特殊教育的学生才会接触到。而各个阶段的老师要想学习手语,那么必然会面临如何学?去哪儿学?等最基本的一些问题。如何学?是依靠网络自学,还是去社会的培训机构或是去专业的特殊教育学校。这些不确定性因素都会导致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引发一系列不可预测的结果。就好像最初学钢琴的时候是跟着民间艺人学习,到后来进入专业的音乐院校之后与专业演奏技巧发生矛盾与冲突。另外,自我学习也会产生自我创编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件好事,开发了思维、智力,但也会导致“一词多态”的局面,也就是多种手语姿势表达一种意思的情况,这大大增加了学习手语的难度。2.教学手语的选择全世界的聋哑人使用的通用语统称“手语”,但是手语的种类并不是唯一的,中国、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在手语的使用上都有自己的标准。这是源于手语构成的基础:手语词汇的不同。简单的来说:中国使用的手语词汇是以汉语为基础,而英国的手语词汇是英语。并且,这种矛盾不仅仅只存在于国与国之间,国家内部也存在着。以中国来说,普通话是中国政府推行的官方用语,所以这很好的解决了“方言壁垒”的问题,直观的说:北京人去四川,不会因为听不懂四川话而苦恼,因为四川人也会说普通话,所以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会有任何问题。但是,由于手语并不是官方语言,并且因为聋哑人群只占国家总人口的极小一部分,对于聋哑人群的教育普及并不全面。这就导致了“方言手语”的产生,所以各地使用的手语在一定程度上并不相同。这也就导致了教师在对健全学生进行音乐教育的同时,无法做到对自己教学方法内容的肯定与实用性。4

四、结语

音乐的教学手段应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进化”。人类是不断进化的群体,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是人类进化的保证。因此,更加高效,全面的学习方法是满足人类需求的重要手段之一。音乐教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人们的各方面的发展都有着推动作用。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一群音乐家,而是让学生通过音乐来学习人生。理解感知音乐,倾听生活,接触社会,通过这一媒介感知世界和彼此的渠道。这是有别于大众熟悉的模式,也并不是强迫人们去了解音乐,而是通过一系列密集的作坊形式,孩子通过他们自身来发现他们的创新潜能。音乐教育要跟随时代的进步与时俱进,即在国际化的当今社会,音乐教育必将向着多元文化发展。我们在现代复杂的社会结构下,必然需求各种不同的文化服务于社会的发展,这些文化服务于社会的发展,就造就了文化的多元化,也就是复杂社会背景下的多元文化。手语也是一种“多元文化”,它的出现可以弥补人们对于音乐表达理解的缺憾,打破了现有的主要依靠听觉能力的传统的音乐欣赏模式,给听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感官享受。人们对于音乐的感受,可以通过视觉和肢体接收到更多的音乐信息,比如音乐的强弱或速度的快慢。从而远离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尴尬境地。音乐不再是那种玄之又玄的东西,而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因此,手语对于音乐教学的促进作用是存在的,是需要推行的。

参考文献:

[1]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H].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P300.

[2]张法奎.人类语言起源于何时?[Q].化石,2007.(3).

[3]乔克西.柯达伊教学法1:综合音乐教育[J].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P3

[4]刘丽英.手语歌曲鉴赏与表达[J].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P3.

作者:龚啸 单位:江苏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