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应用型本科英语口语能力培养,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本文分析了应用型本科英语口语教学的现状,笔者认为现有的口语教学存在弊端,忽略了跨文化交际意识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重要意义,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1.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2.采用多元教学策略;3.优化英语课程设置,4.探索先进的口语测试机制。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英语口语教学;跨文化交际;教学改革
一、引言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不同于普通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的新型大学,其办学目的是培养集学术基础和实践能力于一体的综合性人才。应用型本科教育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具有极其重大的推动作用,英语作为全球目前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是国际社会政治经济交流的通用语言,是国际交往和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因此,应用型本科的英语教学目标正是为了培养具备这种国际交流能力的专业人才,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政治的交流和发展。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教育部,2007年03号文件)中,对于大学英语的教学性质做出如下要求: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语言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1]。《要求》里也提出这样的教学目标: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1]。由此看来,在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里边,口语交际能力成为大学英语教学培养学生的首要教学目标。美国社会语言学者Hymes在其著作中提出了“communicativeability”这一概念,中文译为“交际能力”[1]。这一概念在后来的语言学家中也被广为认同,从二语习得的理论来看,一个人的交际能力包括两方面的能力,即语言知识能力和语言语用能力。前者指的是语音、语法、词汇等语言能力;而后者则包括了语言学习者的心理因素、社会文化认知和对语言各种修辞和潜在意思的高级使用能力。语言的运用与文化有着紧密的关系。从二语习得的本质来看,语言和文化复杂地交织在一起,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容,语言习得意味着文化的移入,语言学习与文化学习是不可分割的,交际的过程其实就是人们运用语言知识和社会文化知识传递信息的过程。要具备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除了对二语背后的文化有深入的了解之外,还要意识到母语文化和二语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和共性,这样才能在进行国际交流的时候,避免一系列的交际障碍、冲突和误解。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面对中国与世界各国经济、政治、文化合作的全方位开展,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项必备的素质。综上所述,大学英语的最终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二、口语教学现状
按照《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规定,大学英语的学分设置尽量保证在本科学分中占10%(16学分左右)。所以高校一般安排大学英语的课程在大一大二两年,大学英语等级考试也成为了仅次于高考的全国性大规模考试。在对大学英语的如此重视之下,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两年的学习之后,阅读能力可以得到较大的提高,而听说能力却依然薄弱。对于语言的使用多停留在书面层面,不敢也不能在面对面交流中从容流利地开口。这种“哑巴”英语的现象,显然与当今时代对外语人才的要求相差甚远。所以,如何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已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目标之一。检视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的口语教学,研究者分析有以下弊端:
1.不合理的课程设置与考核方式
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并未开设专门的口语课程,更未配备口语教师进行指导。以当前大多数大学使用的英语教材为例,其内容上主要包含听、说、读、写、译五部分内容,大学英语的基础课程主要以精读和听说为主,其中,精读课占据了大量的课时,让学生在主观上就认为精读课非常重要,忽略了其他部分的学习。而且传统的教学模式把英语教师定位于教授英语的语言性知识,而忽略了语言中文化的部分[2],把英语语言定义为一种科学来传授。所以大部分教师将大量的时间都倾注到了阅读和单一的听力训练上,口语教学只能被弃之不管,使得其无法在英语教学的进程中获得一席之位。在课程考核设置中,口语考试也不像传统的笔试备受重视。很多学校都重视四六级等级考试的过级率,但也是以笔试成绩作为标准。现在,虽然四六级口语考试已经开展,但很多学校并无设置考点,也无规范统一的指导。从考核方式的确定到执行过程都未予以重视,导致在两年的英语教学之后,口语教学效果和学生口语水平并无明显提高。
2.学生缺乏文化意识
在非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学中,并无设置专门的文化课学习,学生口语表达的过程,大多数是一个简单机械的汉译英的过程,只是简单地将汉语按字面意思翻译为英语,而从未考虑这样表达是否符合英语的文化规范,忽视了英汉文化和语言思维差异。以见面打招呼为例,英语习惯谈论客观的事物,不会问及私人话题,如以谈论天气作为聊天的开场白;而汉语则倾向于询问主观的、私人化的问题,如问今天吃了什么,去哪里之类的话题。如学生不能注意到这些文化和思维的差异,就会一开口就造成交流障碍和沟通不畅,引起误解。在进一步的聊天中,汉语表达倾向于含蓄委婉的表达,听者需自行体会言外之意;而英语则开门见山、直接表明说话意图。如未了解两种语言间的文化差异,就会使得交谈双方辞不达意,造成交际失误。所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至关重要。
三、口语教学应改革的内容
为了提高应用型本科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针对现在口语教学的现状,笔者建议从如下几方面做出改革
1.思维的改革
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应有意识地灌输学生跨文化意识。在教授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亦要注意文化知识的传播。因为教师作为学生和语言文化之间的传输带,要从主观上认识到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在听说读写译每个教学环节,都要考虑学生的表达是否符合文化规范,并要跟学生强调不符合文化规范的表达会带来的交流障碍。教师也要多鼓励学生进行真实情况的跨文化交际,让学生真实感受交际情景,体验跨文化交际的趣味性。教师也可进行中西文化的对比,让学生深切感受文化差异,在口语表达的时候,就会主动顾及对方的文化背景,从而使用符合文化规范的表达,避免交际的失误。
2.教学策略的改革
在大学英语的阅读、听力和翻译的教学中,都可与口语训练和跨文化知识的传播相互有机结合,这就需要教师能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在阅读教学中,可针对不同的主题穿插文化知识的介绍,对于阅读材料中的文化知识点也应予以讲解,而不是避之不谈。这样学生在口语表达的时候就会下意识注意到思维和表达的差异,可以避免辞不达意、造成误解的局面。听力训练也不要只以听懂为目标,对于其中的文化知识点予以强调和介绍,让学生多接触地道的语言环境。这样可以让学生切身体会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的文化思维,在开口说的时候也会注意到思维的差异,从而避免中式英语的笑话。另一方面,教师也应介绍非语言策略的使用[3],很多学生对外语文化中的非语言策略不太容易接受,因为他们认为在与他人说话时,过多的肢体语言会很别扭。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应让学生知道,非语言策略的使用跟语言本身一样,是交流的重要手段和方式。有时候,非语言策略是的使用比语言本身甚至更能达到目的。教师也给学生介绍一些有效的非语言策略,如同一语句不同的语调的使用会带来何种交流效果,肢体语言的使用又能具有哪些意义。因此,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策略,把口语训练和文化意识培养有机穿插在阅读、听力、翻译的讲解之中,学生口语学习效果才有可能提高。
3.课程设置的改革
大学英语是学校本科除英语专业外几乎所有专业的一项必修基础课,涵盖面广,涉及人数多,影响范围大,近年来,由于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教学班次不断增多,教师教学工作量也相应大大增加。因此,课程的合理设置对于大学英语教学效果至关重要。研究者认为,可以适当降低教师阅读课的工作任务,将阅读课一部分实施翻转课堂,因为传统的英语教育已经培养了学生较强的阅读自习能力,而口语的训练则更需要教师的督促和指导。所以在减少阅读课的工作任务的同时,增加口语课的课程设置。口语课的教学也可以走出教室,利用第二课堂[4],例如学校的英语角,邀请外教或外籍学生来参与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相结合,为学生创造真实的口语交际环境,让学生面对真实的文化冲突和思维差异,切切实实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
4.教学测试与评价方式的改革
对于非英语专业学生而言,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是英语能力的一个综合测试,但我们通俗意义上说的四六级考试也只是指笔试。现在,四六级口试虽已成立,但对于口试的培训和真正参加口语的学生人数却寥寥可数。所以,口语测试应从每学期的教学中抓起。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每学期会有两次的口语测试,考试形式和内容都不相同,选材也会选用贴合时代背景的材料,如让学生模仿苹果手机会进行配音表演,学生对学新词、学习新产品的描述非常感兴趣,从而对口语练习的兴趣也大有提高。所以,作为一线英语教师,应主观加大口语教学和测试力度,因为以考促学确实有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另外,教师也应不断探索和研究口语测试的手段和测试体系,教师之间多交流沟通学习,不断的尝试和使用多种测试方式,得出一些科学的结论,从而促进形成规范的口语测试机制。
四、口语教学改革的重难点
作为一线大学英语教师,在从事大学英语的教学中,笔者认为以下三个问题是在教研过程的重点和难点:
1.构建合理的英语口语教学理念
大学英语口语的教学应使得学生不仅仅考试能力强,并且能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尤其是在面对面口语交流中,让学生摒弃直接字对字的机械翻译的理念,在表达的时候考虑中西文化和思维差异,说出地道的英语,避免出现中式英语的笑话。在教学中,也能有意识的增加口语的训练,在课程设置和考核方式方面,都应让学生体会口语交际的重要性,将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口语交际环境,切身体会有效跨文化口语交际的必要性,提高口语教学效果。
2.采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
在传统的精读课+听力课的教学模式下,本项目指出培养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可与阅读、听力、翻译的训练有机结合,在进行听、读、写、译训练的时候,教师多让学生发现和体会文化思维差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口语教学并不一定要在专门的口语课中进行,也可以和其他的教学活动一并开展。教师也应注重非语言策略知识的传授,因为非语言策略也是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让学生理解并尝试使用非语言策略,在跨文化交际中也是一个重要的部分。
3.探索科学的口语评价和测试机制
教师应有意识学习和积累经验,对于口语考试的评价方式要不断探索,从有经验的学校取长补短,尽量做到口语考核的统一化和规范化。从一开始的以考促学,到最后培养学生对口语跨文化交际的主观认识和喜爱,激发学生自主发现文化差异、避免文化冲突,最后达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五、结语
广大的英语口语一线教师应分析现有的口语教学现状,总结其优秀成果、发现弊端,从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采用多元教学策略;优化英语课程设置,探索先进的口语测试机制。这样英语口语教学才能取得良好成效,应用型本科英语教学也才能体现“应用型”的优势,更好地为我国的国际经济和文化交流服务.
作者:李晓婷 单位:广东东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