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学思结合的英语教育价值取向,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两千多年前大教育家孔子就认识到了“学”与“思”之间的辩证关系,主张发挥“学”“思”的互补优势。当前中国的英语教育明显走入了误区,“学”与“思”的分离成为当前中国英语教育最大的问题,引起了各界人士深深的忧虑。而构建学思结合的英语教育价值体系就是对当前英语教育问题开出的“良方”。
关键词:学;思;英语教育;价值取向;人文教育
1学思分离的中国英语教育现状
2009年,上海学生第一次参加PISA(国际学生评价项目)就取得了全球第一的成绩,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为此,PISA的创始人施莱克尔先生还专程来华进行调研。施莱克尔先生在实地的考察过程中,通过走访学校、培训机构、教育主管等部门,与英语教师、学生、学生家长面对面交流,得出了一个相当悲观的结论:中国学生的英语概括能力、理解能力、记忆能力较强,但阅读尤其是思辨能力严重不足〔1〕。施莱克尔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中国当前英语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学思分离,不可谓不深刻。这种情况具有普遍性。参加2010年雅思考试的中国学生人数达30万人,平均分为5.6,在所有参加雅思考试国家中排名倒数第七。通过对近6年中国学生雅思考试的相关数据分析,发现中国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思辨能力严重不足,具体表现是多数学生阅读强而写作弱,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中国英语教育缺少语言思维训练,语言理解无法带动语言产出”〔2〕。有人会质疑仅凭雅思一门考试成绩就证明中国学生思辨性缺乏,论据不足。SAT(美国高考)同样指出了中国学生缺乏思辨性思维的事实。在2012年,杜克国际教育机构对大陆考生参加SAT考试进行了试卷抽样分析,研究发现同一套英语试卷,美国学生的平均分为1509,中国学生的平均分为1213,相差300分。分数不是我们关注的焦点,我们感兴趣的是什么因素导致了300分的数字鸿沟,或者说考试的哪些内容、哪些部分是中国学生失分的“重灾区”?统计数据显示,跟雅思考试一样,英语写作部分是中国学生失分的“重灾区”。中国学生写作能力的缺乏跟写作考察的能力密切相关,英语写作考察的是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即提出新理念、新方法的能力,而这是中国学生普遍缺乏的。其实这不止是英语教育的问题,学思分离是当前中国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追问一句为什么,即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出于何种价值考量导致了英语教育的学思分离?应试教育应该承担主要责任。学界关于应试教育的研究“汗牛充栋”,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家庭层面、学校层面、教师层面以及学生自身层面的分析“不一而足”,这既给研究当前英语教育提供了便捷,也容易让人迷失。“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关键在于掌握应试教育的核心,即应试教育的价值取向问题。应试教育通过对学生的改造满足的是社会需求尤其是经济发展的需求,可见,应试教育的核心价值将人当作手段,社会的满足才是目的,这与“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是根本相悖的。应试教育将学生培养成学习的机器,机器是没有思想的,一切按照规定程序按部就班进行,从教学方式来说,多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被动吸收知识,潜在假设是学生是干燥的海绵,能够吸收更多知识;从考核体系来说,应试教育有一整套标准化的考核流程,最核心的是无论是衡量学校、教师,还是学生的唯一标准是“升学率”,一切唯分数是瞻;从教学内容上,多教授实践性很强的自然科学知识,如物理、数学、化学、生物等,社会科学知识尤其是人文知识,如美学、艺术鉴赏、电影、音乐、历史等是贫乏的。一句话,应试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的专业人才,只是不知道“心”该如何安放。
2构建学思结合的英语教育价值体系
学思分离或者更准确地说是重“学”轻“思”是造成中国学生英语考试“折戟”的根本原因,这是批判性思维的缺乏,更是思辨能力的缺乏。因此在现阶段必须构建学思结合的英语教育价值体系,在英语教育中重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兼顾“学”与“思”。有学者呼吁,当前英语教育的当务之急是把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辨能力当作一件事情来做,在提高语言学习能力的同时又不牺牲对思辨能力的培养,“让思辨能力培养进入每一门课程进入每一节课”〔3〕,将语言能力培养与思辨能力培养结合起来。
2.1确立英语教育为思而教的价值取向
英语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有人说是掌握英语的语言符号,这只说对了一半,英语学习的根本目的是掌握语言符号系统背后的深刻意义。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苹果的英文单词是apple,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告诉学生,苹果的英文单词是apple,由a、p、l、e构成,发音是'?pl,这种是一种采取生硬手段试图将英语语言符号带入母语概念系统的英语教学方式,并不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正确的英语学习是不仅要调动感官机能,如触觉、视觉、听觉、嗅觉等,还要将想象力引入其中。还是以苹果为例,教师可以采取实物教学的方式,让学生直观感受苹果,然后通过引导同学想象,体会苹果背后的概念、情感以及思想,这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语言具有凝聚性,民族的生产生活实践、社会文化心理范式、意象、意义等都融入语言中。英语产生于西方文化土壤中,与西学关系最为密切。一方面英语是西方文化思想的语言载体,为人们窥探西方文化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另一方面英语承载了学科发展的重任,如政史地、理化生等。对于英语非母语的国家,如中国,学习英语是一种很有价值的智力训练,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一是英语语言系统作为桥梁,有助于将思维活动与概念系统勾连起来,这实质上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思维体验;二是学习英语实质上构建了一套崭新的思维模式,不仅增强了思维的逻辑性、严密性、准确性,也对创新思维的培育具有重要意义,这些都是汉语所不具备的。这一点已经引起我国教育部门的重视,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中两次提及“创造性思维”,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多次提及“发展思维能力”等。英语作为语言学科的一个分支,培养的是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但是,现阶段英语教学偏重表面形式,如说、演、动、跳等,这实际上忽略了语言学习是一个由表层接触到深层理解再到表层表达的过程,现阶段英语教学在深层理解这个关键“节点”上是缺位的,这也就忽略了英语思维、心智的开发。针对英语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脱节的问题,教育界也提出了改进的策略。龚亚夫建议在英语教育中要增加评判性与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内容,提出了“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创造”〔4〕的英语教学思维导图,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中国已经成为共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就明确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教育发展的战略性任务。从高等教育层面来说,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大学教育的核心,这不仅关系学生的就业,更关乎学生今后生活的质量与品质,诚如哈佛大学福斯特校长所说,大学的终极使命是培养学生形成完整的人格,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完整人的标志是具有批判性的思维能力〔5〕。
2.2构建新型的课程模式
构建新型的课程模式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确立培养思维能力的教学目标、优化英语阅读结构和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英语教学的目标,即英语教学的思维目标。思维目标是一个大系统,可以进一步分化为若干子系统,其中子系统又可以进一步分化。语言创新思维是英语思维目标的一个子系统,又可以分化为基础思维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两个子系统。基础思维能力培养是英语创新思维的子系统,英语基础思维能力要求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要具备逻辑分析能力、批判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核心是思维意识的觉醒。综合思维能力是英语创新思维的另一个子系统,是指在英语学生中综合运用逻辑性、批判性和创造性等基础思维能力。这两个子系统实际上对应英语学习的两个不同阶段,第一阶段是掌握思维方法的阶段,即掌握英语学习的学习思维方法,是打基础的阶段;第二阶段是将各种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进行重新的组合,创新思维方法,是英语学习升华的阶段。阅读结构的优化是英语教育顺利实现学思结合的关键。“人非生而知之”,通过阅读能够增进学生对世界的了解,掌握与世界的相处之道。阅读不是盲目的,完善科学的阅读结构更能够收获“事半功倍”的效果。英语阅读除了要掌握教材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阅读英语文学经典。英语文学经典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英文文学包括小说、戏剧、童话寓言、散文、哲学、历史、伦理学、社会科学等,狭义的英文文学主要指小说、戏剧、童话寓言、诗歌、散文等。阅读结构要具有科学性,关键在于将英语学习的特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具体来说就是,现阶段学生阅读要以狭义文化经典阅读为主,兼顾相关的知识性文章。衡量课程模式是否科学有效的重要指标是评价体系是否科学。在英语教育中,评价主要分为表现性评价和成长记录袋评价两种。表现性评价又称直观性评价,是指教师对情境进行定义,如情境的时空范畴、涉及的相关主体、存在的问题等,要求学生对情境进行解释,找出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直观学生处理问题的全过程对学生进行评价,评价的重点是学生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思维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等〔6〕。成长记录袋评价是一种典型的追踪评价方式,通过追踪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学习表现,通过记录的可视化材料,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进行优劣势分析,并对改进学生的英语学习提供有效的对策。
2.3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改革是实现英语教育学思结合的实践阶段,对英语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英语教学模式改革是对课程模式改革的直接回应,主要涉及课程实施、阅读指导和评价三个部分。课程实施的重点是通过教学行为的转变带动学生自主学习。采取的措施包括,一是制定科学有效的教学大纲,编制阅读计划流程图,通过制定学生各个学期的英语阅读计划表敦促学生阅读;二是进一步细化阅读计划表,对阅读进度、阅读书目、阅读时间进行量化,每天保证学生英语阅读时间不低于20分钟,阅读速度保持在每分钟60100单词为益;三是“三个减少三个增加”,即减少教师讲授比例,增加课内学生阅读时间,减少强制灌输,增加自主学习,减少练习题量,增加课外学生阅读时间。阅读指导是指教师对学生英语阅读中存在的问题提供的有效建议。英语阅读涉及的问题有两个,即“读什么”和“如何读”。“读什么”的前提是有书可读,通过购买书籍、建立班级阅读书架、扩大图书馆馆藏等解决无书可读的情况。建立科学的阅读结构是对“读什么”的具体回答,现阶段英语学习要以狭义英文文学为主,集中阅读小说、散文、诗歌等,同时也要兼顾知识性的文章。“如何读”实际上涉及的是多元导读的问题,是指通过动机激励、目标激励等手段调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动机是学习的动力,与学生自我认识密切相关,涉及学生的兴趣、需求、好奇心、自信心等,属于内源性因素。目标是学生每天的阅读量、阅读时间,是学生时间管理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培养思辨能力的关键。阅读评价分为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和互相评价。自我评价是指学生根据自身的阅读标准,对自身的阅读情况进行归类,并做出评价的方法,通常采取的自我评价方式有自填“文学阅读日志”、“文学体验阅读自评表”等。他人评价是指教师同学等对学生的阅读进行评价,多采取的是读书会形式,学生做读书报告主讲人,在读书会上分享阅读感悟,教师同学就感兴趣的问题对主讲人进行提问,主讲人予以回答,这已经不是单纯的阅读评价了,这实质上是教育界关注的教育“共生”问题。互相评价是指学生之间就对方英语阅读情况进行的评价,通过评选出“优秀书面作业”、“阅读之星”、“思维之星”起到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的作用。
3结语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两千多年前的大教育家孔子就认识到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只知学习不知思考就会迷惑,只是一味的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惫、有危险。学思结合的英语教育在当前时代具有深刻的内涵。全球化已让我们处于多元文化共生的时代,多元文化共生对人类之间的交流沟通既是机遇同样也是挑战,迎接挑战的关键是通过对话缓和利益冲突。英语作为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国际通用语言,是表达利益诉求缓和利益冲突的重要手段。中国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在国际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高层次的英语人才培养越来越看重,但是中国英语教育的发展并不能满足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根本原因在于中国英语教育是学思分离的,重“学”轻“思”,缺乏对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多元文化共生的时代背景下,英语教育必须走向人文教育的发展道路上,更加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英语教育价值取向上实现“学”与“思”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潘涌.施莱克尔的清醒〔N〕.中国教育报,2012-01-13(05).
〔2〕王初明.哪类练习促学外语〔J〕.当代外语研究,2013(02):28-31.
〔3〕孙有中.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与思辨能力培养座谈〔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06):603-608.
〔4〕龚亚夫.论基础英语教育的多元目标———探寻英语教育的核心价值〔J〕.课程•教材•教法,2012(11):26-34.
〔5〕郭英剑.经典阅读:读,还是不读———当代中外阅读的现状与前景〔J〕.博览群书,2010(07):112-117.
〔6〕赵德成.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是什么及如何推进〔J〕.教育科学研究,2013(03):47-51.
作者:刘超 单位:安徽中澳科技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