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工学结合下大学英语教育模式探索,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坚持“市场导向”来提升大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内在要求其教学改革必须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以学生为主体”等教学新理念为导引,以此来凸显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从促进“工学结合”的视角出发,剖析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基本问题,围绕“一技之长+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探索工学结合视角下大学英语教育的创新模式,为增强大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性厚实根基。
[关键词]工学结合;大学英语;教育模式
一、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的基本现状及其问题
(一)教学模式与学生能力不相适应
高职院校大学生与普通本科院校大学生在英语基础知识和运用能力上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与我国高等教育招生的“筛选性”特征是分不开的。与德国的“双元制”“学徒制”教育社会支持程度不同,在我国,有接近70%的学生家长不认同高职教育,主要原因在于普通本科教育与高职教育的“不分家”,而是高职教育屈居普通高等教育之后,从人才培养目标来看,这是极不相称的,本科教育培养理论型人才,高职教育培养技术型人才,本身分属不同的“领地”,却只能招收高考的“落伍者”“落榜生”。因此,高职院校生源的复杂性、英语基础知识的良莠不齐是基本特征。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模式来匹配学生的能力,使其能“爱学、好学、善学”是大学英语教学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填鸭式”“灌输式”“理论式”教学仍然大有市场,弱化了大学生学习的动力,也无法体现英语教学“能力本位”的价值走向,消解了大学英语教学的价值张力。
(二)市场导向与教学目标不相匹配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是高职教育的核心思想,要促进就业,就业坚持市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针。这就要求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突出“学生本位”理念,从市场对人才需求的视角出发,围绕市场对学生英语职业能力的基本要求,制定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实现顺利就业的教学目标,才能凸显大学英语教学的实效性与科学化。但是,在一些高职院校大学英语制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不是围绕“市场导向、就业导向”的核心理念,而是把获取相关英语职业资格证书的“通过率”作为目标,并把“通过率”作为衡量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不是注重学生“学到了多少”而是关注学生“通过了多少”,忽视了大学英语教学的“能力本位”原则,淡化了教育目标与就业导向的匹配性,“应试教育”倾向较为明显。无疑,“能够找到一份好工作”是高职大学生的重要选择,假使大学英语不能学中预设“就业场景”,使其能尽早感受“工作氛围”,获取职业技能,必然与大学生心理预期相去甚远。
(三)教育资源与能力培养不相吻合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大学英语要想完成其人才培养目标,必先“磨利”教育资源之“器”。教育资源的丰富性与适切性是实现高职生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是高职生知识能力栽培的基本来源。当前,坚持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指向,要求大学英语教育资源建设必须凸显“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价值取向,打造实用性的教育资源。然而,在现实的情形中,校企合作出现高职院校“热脸”贴上企业“冷屁股”的不利局面,极不利于大学英语校外实践教育资源的开发,正是由于教育资源的匮乏,导致“工学结合”在大学英语教育实践中成为一种“形式主义”,缺乏微观教学上的指导性和实践性。此外,在信息化社会场域下,教师可以开发诸如微课、慕课等教育资源,而由于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不足、传统教育模式的惯性制约、学校层面投入力度的不够等原因,导致高职教师大学英语教学资源和内容整合开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缺位”。
(四)师资力量与教育改革不相对称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为重要的要素。推进“工学结合”视角下大学英语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有利于学生“德育成人、技能成才”的有效路径,必须造就“硬件更硬、软件更软”的局面。从硬件上来看,就是要打造切实可行的教育教学硬件设施;从软件上来看,优化师资力量配置是关键步骤。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迎来了“春天”,应该看到,高职教育发展是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在我国发达地区,高职教育在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上力度和厚度空前,但欠发达地区则是另一番景象。对此,为了支撑高职院校发展的需求,一些学校采取了扩招的方式,学生的增多,要求英语教师师资配备必须及时跟进,然而,普遍的情况是教师人数明显不符合教育部的要求,过多的教学工作量,导致英语教师难以分身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导致英语教师的专业性不足。
二、大学英语“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构建
(一)注重师资力量建设,打造“工学结合”之专业化队伍
教师是推动和创新“工学结合”教育教学模式落地开花的执行者和实践者,其专业技能、教学水准、教学技术水平、职业道德含量等方面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一技之长+综合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针对当前大学英语在推进“工学结合”教育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师资力量与教育改革不相对称的问题,必须要注重师资力量这一“软件”建设,使学生所获取的英语知识能力“实用、够用、好用”,满足岗位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对此,必须更新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学理念,尤其是“工学结合”教育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特点以及对教学改革的要求,确保能够按照“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基本要求来组织实施英语教学,积极以岗位需求为依据来制定教育教学计划,开展以工作流程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切实提升学生的岗位能力。同时,要把教师从繁重的教学中“解放”出来,积极同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深入到企业一线、工作一线、岗位一线进行学习、挂职锻炼,使教师能够知晓企业对学生未来职业及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开展基于问题导向的教学研究和改革,进行有针对性地的教学。
(二)积极开发教学资源,集聚“工学结合”之丰富性资源
“工学结合”揭示了教育教学资源之于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意涵。教学资源作为增强“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教育效果的基本载体,主要包括校内教学资源和校外教学资源,校内教学资源主要提升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校外教学资源则有助于培育学生的未来岗位能力。在“工学结合”视角下,必须将教学改革重点定位在开发、打造校外教学资源的维度上,让学生在仿真环境和工作情景中塑造、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知识能力。因此,必须要对英语课程教学设计进行改革,对接市场、岗位对学生能力的基本要求,把仿真教学情境设计作为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把传统“知识灌输”转变为学生自主的“能力建构”,让情景模拟、行动导向、任务项目等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充分应用,真正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做中用。同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校内教学资源,要对大学英语课程所涉及的课本、课件、教学资料等进行信息化整合,针对不同的专业特点,制作模块化的微课资源,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开展仿真场景的实训活动,使学生在校内课堂内也有机会完成岗位任务,承担岗位职责,提高其未来职业能力。此外,要充分利用校外企业资源,积极组织学生到岗位一线进行顶岗实习,使学生能够体验真实工作场景和工作流程,实现“零距离”上岗,“仿真式”就业。
(三)引入高效学习策略,培养学生自主建构学习能力
“工学结合”的核心理念是参与性、分享性和互动性,即是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工作流程中,并在工作环境中进行探索、反思、改进,最终达到职业能力提升的目标。不难发现,学生在“工学结合”教育教学模式中是主角,教师、行业专家是“配角”,发挥指导作用。那么,在教育教学中,可以考虑引入“元认知学习策略”,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计划、监控学习任务、评估自己的学习情况。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在“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进行英语知识的自我建构,提升学生的元认知水平,使学生在校外实习、顶岗实习的环节能够增强自控力、自觉性、目的性、计划性、灵活性、领悟性,并主动根据教师的教学计划,来自主确定实践锻炼的项目和内容,开展核心职业能力的自主建构,真正达到终身学习的目标。
(四)优化教学评价体系,制订“工学结合”之科学化指标
“工学结合”教育教学模式开展的效果如何,关键要看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合理与否。合理的教学评价是以提高学习效率为目的、为学生终身发展提供服务的发展性评价。针对传统大学英语教学评价中存在的“考试通过率”量化评价倾向,必须转变为围绕学生终身发展、职业综合能力提升的“质化评价”,为学生的职业发展以及“工学结合”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提供支撑。这就需要坚持“学生本位能力”的核心理念,从多元、主体、开放的评价理念出发,建构多元化、多样化、动态化的评价体系,使“工学结合”教育教学评价体系能够对学生基础知识、职业技能和能力发展进行科学化、综合性评价,进而以评价促教学,以评价促学生发展。因此,要实现评价内容的模块化和评价过程的动态化,把学生英语职业能力分解为若干个模块进行考核评价,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开展的不同阶段进行评价,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况灵活进行评价,才能真正达到学生实际技能考核评价的目标。要实现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要以开放式实践评价为主,即把学生的职业能力主要放在工作场景中来进行评价,而对学生进行评价的主体不仅仅是教师,还应该包括企业骨干,实现学校、社会和企业三结合的主体评价方式,才能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更加贴近岗位、社会的需求。总之,大学英语作为高职大学生实现职业能力成长、提升就业竞争能力的重要依托,要围绕如何实现大学生“人生出彩的机会”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瞄准当下“工学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树立“立德树人”、“能力本位”的教学理念,通过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资源建设、教学评价模式改革、元认知学习策略引进等一系列途径,为大学生英语学习打造“工学结合”的工作场景、师资队伍、教学资源,以实现大学生英语职业综合能力的“跃升”,为拓宽大学生职业发展的道路,更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构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肖范存.走出实践路径———试论高职大学英语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意义与策略[J].海外英语,2016(9):55-56.
[2]陈玲.工学结合视角下高职英语教学的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2):197-198.
[3]周勇祥.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15(20):31-33.
[4]周建雷,王梦琳.工学结合视角下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路向选择[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4(5):40-41.
作者:李泽举 单位:汕头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