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通识教育视角下大学英语教育论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通识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联系
近代以来,通识教育理念一直贯穿于我国的教育之中。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提出“中西融合、兼容并包”,梅贻琦先生也主张“学问范围务广,不宜过狭,这样才可以使吾们对于所谓人生观,达到一种平衡不偏的观念。对于世界大势文化变迁,亦有一种相当的了解”。他鲜明地提出了“通识为本,而专识为末”的通才和全人教育思想。现今,21世纪世界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使得通识教育显得更加重要,尤其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更是关键。“中国本科教育需要在培养模式上借鉴西方的经验,特别是通识教育的经验,真正从国家的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改进人才培养的质量。”通识教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培养21世纪优秀人才的切实措施。当然,关于通识教育内涵与概念等的厘定,教育界至今尚未达成一致,但是已经有一些定论,其一,通识教育首先关注的是“人”的培养,其次才将学生作为职业人来培养;其二,在通识教育中,所谓“通”即“融”,指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其三,关于以美国为代表的通识教育实践和以英国为代表的通识教育实践两大阵营的出现,前者认为,通识教育实践应该通过具体的核心课程来体现,后者赞成通识教育是指一种教育理念或者教育观。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后者更适合于我国的实际情况,即把专业教育做深,触类旁通,即可达到通识教育的目的。
大学英语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一员,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对于提高学生的国际竞争能力至关重要,所以关于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一直没有停歇,关于走EGP路线还是ESP路线的讨论一直如火如荼,但是迄今都未出现一个令大家满意的结果。目前,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可以尝试通过通识教育的实践路径来进行。
1.通识教育应先关注“人”的培养,然后才是学生作为职业人的培养。
大学英语是高校的必修课之一,其作为语言教学首先是一种文化交流,文化具有“育人”的功能。我国的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研究已经持续很多年了,有一点已经取得共识,即我国学生的英语障碍主要集中在与跨文化相关的领域,如“何时应该如何说什么”才能不违反跨文化交际原则。根据2005年麦肯锡的报告,中国每年培养出近160万各类工程师,但能够为跨国公司工作的人才还不到10%。譬如,中国海员的技术在世界上是数一数二的,远远超过欧美国家的海员,但是在国际海员劳务市场上,由于我国海员的英语水平不过关,所以很少有中国人担任船长或者大副之类的职位,这种情况非常典型,在医学、法律等领域亦比比皆是。纠其根本原因,大多数学者认为是由于文化因素的干扰,使得学生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职业人。由此可以看出,大学英语教学自身体现出对于通识教育的诉求,即首先是“人”的培养,文化育人,同时亦是职业人的培养。
2.通识教育是“通”和“融”,是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
大学英语教材内容以英语语言为载体,其内容虽然弥散,却贯穿中西、通融文理。研究表明,当下使用率较高的大学英语教材(文理工不分)以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为主流倾向,以文科内容为主,兼之以科普内容,教材本身的设计对于文理工科学生兼容并蓄。但我国的现实情况是,由于学生从高中二年级便开始文理分科,进入大学后,学生的文理知识不平衡。因此,通识教育的开展则显得应时之极,大学英语的教材特点也为学生实施“完人”发展提供了契机。教材是学生得到学习刺激信号的源头,对于大学英语教学而言,对于教材的“二次开发”展现了其“通融”的作用。教材的“二次开发”既依托于教材,又超越教材,需要对既有教材灵活地、创造性地、个性化地运用,同时对教学素材资源进行选择、整合和优化,还需开发其他新的教学资源。教材中的文理科知识均需要阅读者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建构学习。建构包括两层含义,既要依赖原有知识对新的知识进行解码、处理,从而获得新的知识,又要在新的知识的基础上对原有的知识进行重组。这种解码、处理、重组的过程使阅读者达到“文理通融”之效。
3.以英国通识教育实践为代表的阵营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大学英语作为一门高校课程,它拥有天生的通识教育“细胞”。
当教师和学生进行教材的“二次开发”时,等于是把大学英语课程“做深”了。大学英语是一门语言课程,语言本身就是交流的工具,它的交流不只限于专业交流、人文科学交流,还有自然科学交流。文理工科学生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就教材内容联系自己的专业进行思考和交流,不失为一个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方法。21世纪的人才需要宽阔的知识视野和批判性思维等能力,大学英语教学虽然不能在通识教育方面独当一面,但是能为我国的大学通识教育增加一份力量。大学英语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门学科,其承担的任务不止是语言教学或者学生通过语言考试那么简单,其文化、文理交融特征甚至国际化特征都是通识教育得以进行的平台和基础,同时它与我国教育界一直倡导的文化素质教育相得益彰、殊途同归。
三、大学英语教育通识功能的实现
大学英语教学与通识教育有诸多契合点,它的实现最终取决于国家的英语教育政策以及大学英语教育的师资。2007年我国《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英语语言知识和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被专门提出,语言的知识性、应用性以及文化性为培养一个“人”奠定了基础,同时为通识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施提供了政策保障。大学英语师资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多数大学英语教师在职前培训中,主要注重语言知识的学习以及语言文化的习得,人文科学占据主要地位,有利于对“人”的培养,但是关于“通融”各个学科以及“做深”专业教育,当今大学英语师资就显得力不从心了。众所周知,当今大多数大学英语教师是新中国成立以后自主培养的,教师的跨专业知识背景严重缺乏,通识教育所需要的专业能力不够。大学英语教师不但需整合自己的英语学科知识与人文知识,两者要融会贯通,同时更需要秉承“教学相长”的原则,提高自己通识教育所需要的相应教学能力。大学英语教师面对的是文理工各科学生,由于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学生在个别领域处于知识存储的“制高点”,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进行有效的“互通有无”,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可以进行置换,学生可以成为教师的“老师”。在课堂上或者课堂下的这种师生交流,不但可以提高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而且对于大学英语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以及职业操守都会有很大裨益。大学英语教师要在自己的教学中以自己为资源进行高效的专业发展,以期为通识教育的实施创造条件。
作者:罗勇 单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外语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