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议英语教育被技术化反思,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被技术化”加速英语学科人文性的消解
英语教育的人文性可理解为在讲授语言的同时传授文史哲等学科知识,并培养学生自觉认同文化价值的人文精神。因此,学习英语将意味着学习它所构筑的一整套文化视界。掌握英语,也即获取一种新的对世界的看法(胡文仲、高一虹1997)。我国有超过3亿英语学习者,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4;国内英语教学逐渐规模化、规范化,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周密的计划性。然而,英语教学的快速发展并没有使英语学科的人文性得到发展,这从其规范化历程可见一斑。英语教育始于19世纪英国对外扩张,在其传播伊始就被认为极具政治性和功利性(刘铁芳1998)。我国英语教育的主要动力源于融入国际交往的强烈需求。20世纪50年代,我国英语教育一改清末和民国的西学、文学导向,转向实用化和技能化,将语音、语法、词汇等勾勒出来作为单独系列。原本代表英语学科的文史哲随之降格为文化背景知识。20世纪80年代,部分外语院校如上海外国语大学陆续开展复合型人才培养实践,先后开设新闻学、国际金融、工商管理等复合型专业,热切呼应社会发展需求。
随之,英语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聚焦于如何在最短时间提升听说能力;应用语言学、认知心理学的发展进一步刺激“教学过程最优化”的追求。此时,多媒体教学应运而生。教学机器使教学变成生产流水线;阅卷机器使听说读写能力与可计算的多项选择结果遥相对应,从定性、模糊的陈述转为数字化的精准判断;现代考试模式成为构建英语教育体系的主要话语逻辑。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1987年、1989年)和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1992年)的最终确立标志着英语教育完成其机构化、制度化和规范化进程。“规范化的另一面其实就是突出的技术化的体现”(左东岭2008:132)。英语教育技术化首先体现在对效率的追求,即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收益。众多英语学习者并不乐意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来学习语言文化,而对于英语教学“费时低效”的批评无不从侧面反映出人们对于效率的过度追求,以致“7天教你学会英语”之类夸大厥词随处可见,从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英语学习的客观规律。其次,技术化体现为可计算性,即以数量取代质量,一切皆要求量化。
单一的测评机制使各高校将过级率作为英语教学成果评比最重要的指标。尽管近年来专家们已意识到过级考试的缺陷,并在专八测试中增加对人文知识的考核,但所占比重甚小,不足以突显英语学科人文性之重要意义。此外,人文性无法量化,短期内体现不出明显效果或直接应用价值,这也成为英语学科忽视其人文性而走向技术化之重要理据。教学技术的革新并没有带来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等模式的质的转变,反而强化了英语教学的功利性、机械性和工具性,并通过归类对英语知识体系进行界线明确的划分,把英语教学降格成为简单的听说读写译技能培训(Bernstein1996)。囿于语言结构学习和技能训练的课程目标使师生能动空间愈发稀缺;机械的技能训练和单调的记忆模式使学习者频感挫败,对英语的兴趣与信心最终消磨殆尽,更不用说用英文研读文史哲材料并自觉认同其文化价值。这种“被技术化”的教育范式势必加速消解英语学科的人文性。
二、“被技术化”对批判性思维的限制
多媒体技术丰富的表现形式和强大的表现力往往吸引教师们不自觉地只关注自己的讲授任务,并花费大量精力于美化课件界面、增设动画效果等表面工作,却忽视了教学内容的科学编排,使得课件内容与形式本末倒置,学生无暇深层思考洞悉理由,思维受限制、想象力被禁锢。
首先,“被技术化”造成思维惰性。网络多媒体教学往往内容丰富、知识点甚众,使学生目不暇接,缺乏思考的空间。据研究,当外界输入的信息超出人的正常负荷时,人就会产生紧迫感和压抑感,对信息的消化程度明显降低(傅智勇2001)。此时,信息不仅不能帮助人们开启思路,反而阻碍其深层思考。多媒体教学的巨大信息量常常误导学生,使他们埋头于笔记或者寄希望于课后下载课件、考前突击强记而无暇、无意关注教师讲解,更不用说去质疑其观点了。长此以往必然造成思维惰性,使他们不愿也不会对所学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对作者已发表的观点作批判分析。另外,多媒体教学步骤紧凑,师生双方频感时间紧张。这使得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耐心引导和学生的独立思考都明显减少,人机对话代替了人际对话。人机对话缺乏循循善诱的功能,增强不了学生对知识的热爱、对人生的理解,启发不了学生的思维。且英语考试过多采用选择题型。学生遇到问题习惯性地追寻所谓“正确答案”,而意识不到思辨的重要性。
其次,“被技术化”限制想象力。多媒体技术把语言转化成声音、图像、影像等媒介,将信息批量呈现给学生,使他们没有时间分析思考,更无从消化整合,其思维、想象的环节被无情地转换成被动认知和识记的过程。殊不知,任何成型的图像必将因其过于明确而束缚学生对语言的再现和想象。因此,多媒体反而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而想象力远比知识重要,因为知识有限,想象力却无穷。多媒体英语教学并没有从本质上改变传统灌输式教学。它过多地停留于对表现形式的追求而忽略了对事物内在意蕴的探讨。由于师生都寄希望于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来一劳永逸地解决教学中的所有问题,反而使教学双方都陷入思维惰性和想象力缺失的深渊。
三、“被技术化”对人的异化
多媒体技术本身并无意识、无选择性,一度也曾起到过有效的作用。但由于其使用失当,违反了语言教学的规律,从而违背了人们最初的美好意图,使人逐渐“被技术化”,走向异化。首先,人的地位异化。技术取代了人工,人从主体演变为客体。多媒体教学高质量的语言输入、丰富的视听资料、多样的表现形式等提高了教学效率。然而,多媒体强化了知识的外在性和冷漠性,拉远了师生间距离,使学生的大脑容器化、心灵封闭化。而教育是人心灵对心灵的呼唤。仅与机器互动的学生,其心灵无法被唤醒,不可能培养出健全的身心。其次,人的个性异化。网络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推广从侧面反映了人们对其依赖程度。人们对其推崇越盛,依赖越强,便越受其控制。如遇停电、设备故障、忘带U盘等特殊情况便不知所措甚至无法正常授课的教师越来越多。且多媒体课件制作费时费力,不仅没能解放教师,反而给教师增添负担,束缚其发展。于是,部分教师甘当多媒体课件解说员,放弃对教学的深入研究和改革尝试,逐渐丧失教学主导地位。
从这一角度看,多媒体技术已经不再是英语教学的解放力量,相反却成了抑制和异化的根源。再次,人的文化异化。现代信息技术决定性地、不可逆转地改变着人们的文化环境。图像已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物质性力量,电视、电影、网络等电子媒介不仅是人们沟通和了解世界的工具,而是成为他们生活必不可缺的部分(麦茨、德勒兹2005)。人们深深沉浸于电子媒介,以至失去媒介就难以看清或了解事物。多媒体教学将电子媒介效果发挥至极,普遍追求“寓教于乐”,充分表现视觉冲击,让教学与娱乐本末倒置。这种表面上的热闹生动建立于对人的感官的强化,从某种程度造成了人文素质的普遍肤浅化和平面化。因此,技术化的教学难以传承文化,更无法传承自觉认同文化价值的人文精神。
四、“被技术化”之对策
英语教育的技术化倾向和人文性缺失已经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许国璋(2002)就曾表示,英语教育不能等同于英语教学。英语教育还包含文化意识的培养。脱离文化的语言教学必定流于空泛和肤浅。所以,针对当前英语教育技术化偏差,应该及时予以纠正并合理引导,把英语教育与人文教育进行有效融合,以人文性为基础来建构和健全英语教育,提升其厚度和深度,具体可从宏观和微观层面来实施。
(一)宏观的、整体的调整与转向
第一,从决策层面对英语教育规模化发展热潮进行理性反思,不能简单地视英语专业为潮流,逢热点项目必上,而应充分了解本国国情和需求,对英语教育进行有效控制与有序建设,以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防止数量过大对质量提升的限制。
第二,从社会文化观念宣传入手,引导社会树立合理的英语教育理念。英语教育不但有着培养听说读写实用技能的职责,同样也具有非功利性精神教化之功用和推动社会文化发展之义务。应注重从英语语言本身的开放性来开拓学生视野,从英语国家丰富的历史地理、文学艺术、价值理念等方面资源来加深学习者对世界文化的理解与认同,提升其文化层次,培养其世界意识。
第三,开展英语教育与当代社会文化的交流与互动,将语言学习置于文化大环境中,引导学生关注时代精神与核心价值,实现语言学习、语言运用与文化的融合,以使英语教育保持当代性和先进性。比如在进行英语阅读或听力教学时,教师可适当选择一些国际热点新闻素材让学生作专题介绍或分组讨论、辩论等,既能锻炼学生听说读的能力,也能了解历史文化知识,更能启发其对当代价值追求的思考。
第四,把人文性作为英语教育的立足点,把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当代中国影响力大幅提升,内外交流双向融通。此时对外语人才的要求不仅仅是能通过英语四、八级考试、会听说读写译,还将更加注重其知识的广博和思想的精深,以更好地传承中华文化,并为世界文化交流作贡献。
(二)微观的、具体的教学改革
第一,改良英语课程体系,在现有课程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适当增设人文通识科目,如西方文学、哲学、美学以及中国古典哲学和文学等,并相应地将其设置为必修或选修课程,作学分要求。以此将语言技能训练和学科知识传授相结合,通过学科知识的传授来提高语言实践技能。使人文教育渗透到语言学习的全过程。
第二,提高学生人文修养,从入学时便为其制订包含文学、哲学、美学、社会学等广阔领域的阅读规划,将课外阅读与课程设置有机结合,有意识地建设英语课外活动、竞赛、讲座等隐性课程,在语言教育中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以此来拓展学生的人文视野,从而激发其思维的拓展与深化。
第三,结合传统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效果。通过保留如教师板书、启发式提问、讨论、灵活掌握教学进程等传统教学方法,适当控制多媒体在课堂上的使用,避免教学内容的简单呈现,克服滥、浅、泛的弊端,将传统方式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效补充,从而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第四,突显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性。教师应适当在学生座位间走动,以缩短与学生间的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加强情感交流;并留足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适时调整教学进程;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通过独立或小组协作的方式查找信息,处理信息,并解决问题。在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后,师生共同进行有效评价、反馈,充分发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力。
第五,加大投资力度,组织教师进行先进教育理念和多媒体教学技术培训,开展多媒体课件和电子教材的开发、编写与制作。既然多媒体教学之发展势头迅猛,我们应顺应其发展潮流,努力学习以人为本、自主、合作、创新等等先进教育理念,更加深入地探讨教与学的有效方法,如建构主义、多模态教学模式等,用先进思想来武装多媒体这一先进技术,开发出高质量的电子教材和课件。只有学习技术并掌握技术,才能有效使用技术,扬其长避其短,实现技术为人所用,而非人为技术所役。
五、结语
网络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使用为英语教育带来了勃勃生机,加大了信息量,活跃了课堂气氛,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但多媒体的滥用及误用也加速了英语学科人文性的消解、限制了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异化了人性。我国的英语教育如果仍以听说读写译基本技能为核心,脱离思想与人文范畴,停留于知识灌输和技能训练层面,势必遏制英语学科的发展,也将阻碍教育终极价值———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之实现。现代科技还将飞速发展,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理念也将日益深入人心,未来的多媒体教学必然更为异彩纷呈,也更为复杂。然而,不管技术如何先进,它永远只是教育的辅助力量,代替不了人文思想,滋养不了学生的心灵。当前英语教育只有强化其人文内涵建构,协调物质发展和精神发展的需要,使人类免于“科技泛滥”所致物欲横流与精神萎靡,才能避免走向过度技术化的不归路。
作者:白陈英 单位:浙江农林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