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的实践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职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的实践,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职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的实践

摘要:为实现高职英语教学的工具性和跨文化交流的教学目标,分析高职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缺失的三方面原因:教材内容的文化缺失、学生文化素养的薄弱以及学校课程设置的局限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应渗透中国文化的方法和途径,以实现文化自信和自由的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高职英语;文化缺失;教材

一、高职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文化的必要性

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指出,高职英语教学的基本原则为“实用为主、够用为度”。这一指导原则更强调高职英语的“工具性”用途,即语言的主要目的是交流,尤其是跨文化交流。基于上述目的,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目标有两个:其一,让学生具备较好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其二,在掌握英语基本知识的前提下,通过对英语国家文化的理解和习得,使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得到提高。但在国内的英语教学实践中,英语教学大多以学习英语国家文化为背景,以了解英语国家的习俗和文化为主流。但语言学习中的文化交际绝不是单向的交流,语言学习者在吸收英语国家语言知识、风俗和文化的过程中,势必也要输出母语国家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精髓,否则将为双向交流造成极大障碍。

二、中国文化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现状分析

1.中国文化内容在高职英语教材上的缺失

在课堂教学中实用的英语教材多为改编或是从国外原版进口,内容安排以介绍英语国家文化和历史背景为主。下面以教材《新理念大学英语》第一册的具体篇章举例分析,见表1。从表1教材篇章的内容分析上已经明显看出教材内容对英语国家文化的偏重。而高职英语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语篇分析,较好地掌握词汇、句法以及篇章结构,继而能自如地进行英语会话从而实现跨文化交流。但是教学内容如果缺少中国文化的传统内容,势必导致学生在跨文化交流时使中国文化语言输出出现障碍,因此,作为教学思想的载体,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有效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必要条件。

2.高职院校学生薄弱的英语基础导致学生中国文化素养缺失

高职院校学生生源大多来自农村,由于农村教学资源的匮乏,很多学生英语的听、说、读、写、译基础薄弱,中国文化素养方面的文化知识储备更是捉襟见肘。学生语言知识和母语文化的欠缺势必对学生进一步的跨文化交际造成巨大障碍。教学中发现一些学生对中国文化中一些最基本的常见词汇如涉及节日的词汇春节、端午节等都无法正确表达出来。学生经常会用拼音说“SpringHoliday”“DuanwuHol-iday”类似于这样汉语式的英语翻译。

3.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不合理导致学生中国文化知识欠缺

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让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技能培养,而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人所应具备的基本通识素质却被忽略,例如有些学校缩减语文课时甚至删掉语文课时。同时,受到学生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习兴趣、阅读和看书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甚微。

三、高职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文化的方法和途径

1.调整教材内容

要根据学生的基础、兴趣和能力适当添加或删减教学内容。在编写教材时从听说读写各个方面适当增加中国文化因素,比如笔者所在学校使用的公共英语课教材是《新理念大学英语》,内容由8个单元组成,每个单元由对应主题的A、B两篇课文组成。以第四单元的主题文化差异为例,课文A主题是美国的社交拜访礼仪;课文B是苏格兰新年,从教材素材上就可以看出过分侧重于西方文化的输入。如果两篇课文中一篇介绍美国的社交拜访文化,另一篇讲解中国的社交拜访文化,在同一主题下有对比地学习,辅以词汇、翻译、作文等练习,就会为高职学生构建更全面的文化学习平台,掌握更加丰富的语言和文化知识。笔者在教授第四单元B篇课文时,将中国新年这一主题和世界各地的新年习俗进行对比,适时引入和中国文化密切相关的词汇,如luckymoney,burnfireworks,NewYear’sEve,payNewYear’svisit等等,学生在文化对比的基础上不仅提高了英语的语言应用能力,还在重温中国文化的同时增强了体验。

2.丰富教学手段

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积极应用各种教学手段丰富课程资源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首先,教师要积极储备丰富的中英文化知识;其次,在选取教学内容时要侧重和学生兴趣相符、和学生能力相匹配的教学材料;最后,教师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可以采用小组情景剧表演、口语汇报、PPT展示等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讲授《新理念大学英语》第一单元的主题感恩时,可以结合课文主题感恩节,让学生以PPT展示的形式汇报中国文化中类似的节日,如感恩长辈的重阳节、感恩老师的教师节、感恩先人的清明节等等。通过这样的对比,学生不仅能提升语言技能,更能增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3.开设各类文化选修课,丰富第二课堂

文化类选修课是第一课堂的有效补充。中国文化的积淀是个漫长的过程,所以课程设置上要偏重于能有效地将中国文化和英语相结合的课程。一方面,有较强文化功底的语文教师可以开设如中国古诗词、中国文化鉴赏等提升学生中国文化素养的课程;另一方面,有英语语言教授经验的教师可以开设中英文化差异课程,具体可以涉及饮食、节日、婚俗、建筑和经典影视赏析等。学生通过了解文化差异,实现文化理解和文化互通,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4.通过多种信息化手段拓展中国文化的展示平台

信息化时代也让教师的讲授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质的改变。教师应该积极利用网络课程,开展和中英文化相关的微课教学,并通过信息化手段,和学生就话题进行讨论和互动。在教授学生学习这些课程时,教师要提出具体的学习要求和评价标准,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给予解答。以《新理念大学英语》第一单元感恩的主题为例,因为课堂时间有限,再加上学生文化储备不足、词汇量不够等因素影响,如果直接让学生在课堂看视频、开展主题讨论,势必会大大影响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网络课程上提前学习和本节课有关的感恩节视频和关键语言点,这样就可以适度缓解学生的英语学习焦虑情绪。教师在课堂上主要就难点和重点对学生进行引导和答疑,这种利用信息化手段的课堂文化延伸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崔刚.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渗透[J].中国大学教学,2009(3):86—89.

[3]高翰香.高职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导入问题初探[J].辽宁师专学报,2013(4):56—57.

[4]吴林.从“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探析高职英语课堂母语文化导入[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5(4):100—103.

作者:张丽丽 单位:宁波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