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感知规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感知是学习者对知识的初步认识,也是一切学习的开端。教师在教学中遵循感知规律,能较好的帮助学生打好知识理解的基础,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将从感知规律中的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与协同律五个方面阐述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及成效。
[关键词]感知规律;大学英语教学;成效
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大学英语长期存在着课时少、效率低、学生学习积极性差等突出问题,受到来自社会、教师、学生的种种批评和质疑。王莹(2015)提出大学英语要寻求突破,关键在于如何改变课堂教学效率低下这一现状。通过总结大量相关文献,可以看出,造成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有教育理念、教材选用、教师素质和学生动机四个方面。许珊珊(2014)把大学生英语的学习描述为“主要通过死记硬背方式来学习词汇和语法,考试时,通过突击背书来应付,导致学习兴趣骤减”,并提出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大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主要挑战。笔者作为一名独立院校大学英语教师,深感教学模式落后,教学理论水平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面对基础本就较为薄弱的学生,如果教师群体不从学生的心理规律出发,很难在有限的课时条件下,提高教学效率。针对这一现状,本文以提高大学英语知识理解成效为目的,浅谈感知规律在实际教学中的的运用。
1感知是思维活动的基础来源
在外语学习中,感知印象的深浅是学习效果好坏的关键。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有意识地将感知规律加以运用,把握学生吸收知识的关键,这样可以在实际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感知规律主要有以下几个分类: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协同律、对比律和关注律。下文将结合大学英语课程详述前5个规律的运用及效果。
1.1强度律
强度律是指对学习的对象,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学习者才能感知得清晰,尤其是一些作为知识载体的直观对象(实物、模具或言语)只有达到一定强度,才能为学习者所清晰地感知。在教学实践中,这一规律尤其适用于突出那些强度低但重要的感知对象,从而使它们得以充分展示在学生面前。例如在教授课文中只出现一次、但却十分常用的语法知识时,教师如果能利用好强度律,通过突出的板书、抑扬顿挫的语音、直观教具的使用,或者创设场景促使学生在真实语境中练习使用这些知识,那么,学生对于这些强度弱的信息将会有较为深刻的体验,从而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1.2差异律
对象和背景的差异影响着人们的感知效果。通常来说,当学习对象和其背景相差越大,学生越容易从背景中把对象区分出来。相反,凡是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小,对象就被感知得越不清晰。因此,丁颖君(2009)把教师的这一能力描述为“对同一知识内容和体系中对象和背景的设置与区别可以说是一门艺术”。在实际教学中,笔者主要从两个层次来设置对象和背景之间的关系。首先,在学习的实物载体方面,教师应当着重考虑如何在板书的设计、教材的选取以及授课的策略方面来有意识增加学习对象和背景载体的差异,从而突出目标信息。例如在讲课时,对于关键的知识点,教师可以通过提高音量或重复等方式;写作板书时,可通过改变字体大小、加点划线或改变颜色来突出重要的部分;另外,也应注意不要以黑板为背景演示颜色较深的教具;使用挂图示意的时候,可以遮住其中不需要学生看的信息;制作教具时,也要注意把感知对象从其背景载体上突出出来等。其次,在学习的知识层次本身,教师应合理安排新旧知识的交接,运用各种手段唤起学生的正迁移知识,从而作为学习新知识的基础,辨析清楚可能存在负迁移的旧知识,减少对新知识的干扰。丁颖君(2009)在其文章中强调,教师在高等教育过程中,应尤其注意后一层次的差异。
1.3活动律
在日常生活中,活动的对象相对静止的对象往往更容易被我们所感知。教学中,教师也要善于利用这一规律让静止的知识“活起来”。也就是说,要在活动中呈现学习对象,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吸纳新知。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实践这一规律创造了良好条件,通过活动性教具,小组编对话,播放幻灯片或教学音视频等,可以很好地提高教学效率。在大学英语听说课的学习中,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录制口语视频可以有效地在课后活化课堂所学,即在活动中感知,也在活动中巩固。当然,这并不是说在讲课时“动”的越多越好,不相关联的“动”会起反效果,进而分散学生注意力,拉低课堂教学效率。总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要合理适当的通过活动变化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成效。
1.4组合律
根据心理学研究,我们较容易感知空间上相接近、时间上相连续、形式上相同或颜色上相一致的对象。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要把零散的教学材料和信息进行适当的整合,从而帮助学生以板块为单位来学习和记忆知识。因此,在每一单元学习重点短语和句型时,教师通过组织专项练习可以易于把知识点构成一个整体为学生所清晰感知。例如,大一学习系动词和形容词搭配时,只讲解某一形容词很难给学生留下印象,而如果把该类常见形容词以及系动词进行归类并及时练习,学生较易以板块为单位掌握这一语法。再如大一学习短语makethemostof时,笔者将高中学过的同义短语进行归纳,做到教学中分段分节系统化,利于学生尽快掌握各类学习对象的特点。
1.5协同律
协同律即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有效地调动各感官,分工协作,进而加强学习效果,获得对感知对象清晰全面的认识。夸美纽斯就曾提出学习者尽可能地运用视、听、味、嗅、触等感官进行感知。我国古代的学者也曾提出学习要做到“五到”,即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和心到,其目的就是通过多种感知渠道来巩固知识。周志华(2010)在其感知规律的文章中提到“研究表明,在接受知识方面,学生看到的比听到的更能留下深刻印象。只靠听觉,一般能记住15%;只靠视觉,一般能记住25%;既看又听,能记住65%。”在教学中,笔者在知识的最初感知阶段,尤其注重运用多媒体让学生从视频画面、声音、关键词导图等全方面感知信息,同时结合真实情景演练,在“做”中学,从而让学生达到理解→记忆→再创造的教学成效。
1.6对比律和关注律
除了上文提到的几个较为复杂的感知规律,还有对比律和关注律这两个教学中十分显而易见的提高课堂效率的规律。对比律强调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对比的方法,把具有对比意义的材料放在一起,从而利于学生观察其间的差异,迅速掌握事物特征;教师甚至还可以制造对比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凸显相似学习材料之间的差别。例如在语言学习过程中通过习作的正例和反例让学生把握作文修改的方向和侧重点;截取真实语境例句展示语法辨析的知识点等等。关注律是指学生养成持久的观察习惯。贝弗里奇说:“培养那种以积极的探究态度观注事物的习惯,有助于观察力的发展。在研究工作中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比拥有大量的学术知识更重要”,学生们如果养成了良好的观察习惯,往往能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障碍和困难,把观察持续到底。观察力正是在我们学习中极其重要的能力之一。
2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以提高课堂效率为目的,可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灵活采用一些感知规律,安排好相应的感知活动,这不仅有利于学生高效地理解并掌握英语知识,还能从心理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教得生动、学得活泼。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
[2]丁颖君.大学英语教学中感知规律的创新运用[J].科学时代,2009(2).
[3]王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分析[J].亚太教育,2015(20).
[4]吴国来,张丽华.学习理论的进展[M].天津市: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5]许珊珊.高校英语教学的现状及改进措施分析[J].科技资讯,2014(32).
[6]周志华.运用“最初感知”规律,提高英语教学质量[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0(12).
作者:陈娇 单位: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