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模式变革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信息化”教育大环境使得传统公共英语的教学模式逐渐暴露其弊端,并催生了将传统线下教学与网络线上教学相结合的新型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转变使得教学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如何清楚地认识和应对这些转变所带来的挑战对于提高公共英语的教学至关重要。
当今,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教学在高等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许多高校为了适应教育大环境的发展要求,开展了混合式的新型教学模式,将线上线下的教学有机结合。这种新型的教育模式一方面使教育资源得以全球共享,扩大了教育的受众度;另一方面也拓展了学习者的学习时间和空间,使得即时学习和终身学习成为可能。但是这种新型教育模式的迅猛发展不仅会带来教学模式上的变化,相应地对教师的教学策略、教学设计以及在教学中所担任的角色也提出了一定的挑战。
1传统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模式
外语是一门语言类课程,课程本身就具有互动性及社会性的特点。而面向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公共英语则更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以上课程特点。传统英语的教学过程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课堂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唯一实践场所,讲解新词用法、长难句的语法结构,文章的框架结构以及课后练习。这种传统意义上的外语教学之所以能延续至今并被大家普遍接受,必然有其自身的优势,尤为显著地表现为课堂面授过程中师生间面对面的互动,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当下的反应及时判断所授知识点的接受度,适时调整课程进程以达到最佳的授课效果。但是,在面向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公共英语课程中,传统英语教学方式就会暴露出弊端。公共英语一般为大班教学,学生人数众多,加上其自身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等因素,老师在授课过程中无法顾及到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及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自然也就不能使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有所提高。课后,以对学生单向总结性笔试评价为依据,评判学生外语学习成绩,忽视了英语互动性及社会性的特点,不具备客观及有效性。长此以往,将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以及培养其自学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2“信息化”环境下新型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模式
新型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模式采用微课、慕课和翻转课堂来实现线上线下教学相融合的混合式教学,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微课以每节课的重点、难点为主要内容形成的短小精悍的教学视频来辅助传统公共英语教学。总的来说,微课是教学的一个环节、一种资源。对于一个大班中英语能力不平均的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微课能更好地满足他们对不同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学生们可以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不论传统的线下教学或是新型的网络线上教学,课前利用微课作为课程的导入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思维;课后,利用微课作为课程的总结环节,也能巩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慕课旨在通过网络实现师生的广泛参与和大规模的开放接入。除了拥有传统的课程资源,慕课还给使用者提供互动论坛,支持师生间、学生间的互动交流,使得多种观点、知识和技能涌现到课堂上来。它提供多种学习方式、多种课程资源,也鼓励多种模式的学习方式以促进不同学习风格学生的知识输入。将慕课应用到公共英语的教学中最大的特点是学生全凭自觉自主学习,在观看教学视频的过程中不断地在论坛中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答问题。总的来说,公共外语课程的慕课教学模式是依托互联网不受限于时间和空间。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学习,课程学习结束后,提交作业,综合评价其出勤率和学友互评两项,给出客观的结课成绩。这种教学模式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学习平台,满足班级多数学生的需求翻转课堂的实质是学习知识与应用知识的颠覆。课下学习知识,课上应用知识,将知识的习得与应用相连贯。公共英语课堂上,非英语专业学生呈现出的最大问题一是学生英语能力的差异性过大,这就对公共英语的课程个性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语言输出能力不强,口语交际能力在传统课上以及课下都得不到有效的训练和使用,这就达不到外语教学对学生提出的交互性的教学目标。而翻转课堂在公共英语课堂上的广泛应用恰好可以很好地解决以上问题。首先,翻转课堂课下针对性很强的短小教学视频使得知识点永恒化,其暂定回放等多功能的设置可以供学生根据自己的英语水平自主选择相应教学视频学习,以达到公共英语个性化教学的要求;其次,由于翻转课堂是课下观看教学视频和课上探究知识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因此,在学生已经对所学知识有所了解和准备的前提下,课上就能够实现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有效的口语互动,在检查学生课下学习的同时也能够锻炼学生的英语输出能力。这三种信息化时代下的新型外语教学模式,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可以相互内化,互为一体。外语课程可以分解为若干个知识点,在此基础上,制作出若干个微课,上传到网络平台,形成慕课供学生课下自主学习,学生再将在课下所习得的知识应用到翻转课堂。
3新型公共英语教学模式的转变
在“信息化”教育的影响下,大学公共英语的教学模式由“一本书、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单一教学发展到了线上线下、依附网络的多模态化教学。在整个转变的过程中,教学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3.1学习的主体由教师向学生转变
传统外语教学模式的实现条件是教师在课堂上主讲,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的差异性,不利于英语教学活动的展开。而在微课、慕课和翻转课堂三位一体的新型外语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个性和差异性都被考虑到教学计划的设计中,课程知识点的选择也充分反映了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特点。教学主体的转变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从而有效促进教学环境和教学效率的提升。
3.2教师角色由单一化向多样化转变
基于信息化线上线下教学的融合,教师能力与角色正在发生转变。网络教学资源的制作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计算机技能,学生实时在线学习时遇到问题需要教师与之进行讨论和及时解答,线下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网络学习时存在的问题加以点评,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讨论。由此,外语教师已经从单纯的外语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在线教学资源的设计者、学习引导者,同时也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可见,外语教师的身份变得多样化,这也为外语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3师生关系由等级向平等转变
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以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角色的丰富化,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极度权威的不平等师生关系,催生了一种相对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作为学习资源的提供者,一方面促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另一方面与学生以讨论合作的方式传授知识。这种平等的师生关系会让学生更亲近教师,有利于学生心理发展和学习进步。
3.4教学评价由片面逐渐向全面转变
传统公共英语的考核就凭一张试卷,以对学生单向总结性笔试评价为依据。这种考核方式既不客观也不能有效考查学生实际语言应用的能力。而在信息化的辅助下,公共英语的考核维度变得更广,也就更加客观真实。利用线上评价系统、教师评价以及学生互评三者相结合的形式,线上评量系统主要采用智能评分的形式;教师评价注重学生实际学习的自主性以及课堂的表现力;学生互评主要考查学生课程的参与度。三者相结合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表现情况作出全面的考查和反馈。这一系列的变化为大学英语教师提出了不小的挑战。
4挑战及应对措施
为了应对以上挑战,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必须将线上与线下学习有机融合。课前,学生学习与课程相关的视频资料,以完成在线作业检查课前学习是否到位。课堂教学中采用任务型教学方式,讨论话题,深入学习。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后以书面表达以及口语输出的方式检验学生对于所教知识点是否熟练掌握及应用。总体来说,开放型课程的教学过程包括以下三个部分,课前利用网络资源:网课,进行自学,在掌握知识点的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堂上采取活动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任务的检验,在讨论的同时也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这一点对于英语教学是十分有必要的;课后作业可以采用书面表达的方式,有助于学生深入思考,巩固所学知识。针对非英语专业的公共英语课程,实现线上线下同时教学有利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逐步开展个性化教学。在线上教学中开放课程的话题选择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所选的话题一方面要能够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也要能够提高他们的英语学习能力以及今后在实际中的英语应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开放课程的展开应用分为三个阶段,例如:第一阶段包括学生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四六级指导、英语文化知识。其中四六级指导是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非常重要的一项开放课程的话题:课前的在线学习,一方面可以督促学生做题,另一方面也能够使学生对四六级题型中的难点有一个更直观的了解。在课堂中,教师便可以根据学生所反映出的难点进行集中讲解,这样既节省时间又使学生学有所得;第二阶段包括学院最精品课程、文学与文化相关课程;第三阶段包括学术英语读写、学生英语听说、雅思口语等专门的课程设计。由此逐步扩展,达到从单个微课到多门开放课程的目标。实现微课与慕课的互化关系。综上,“信息化”教育环境下大学公共英语教学应该采用微课、慕课、翻转课堂三位一体所引领的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能够促进教与学,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构建师生间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蔡欢欢,段作章.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14(6):120-122.
[2]马金钟.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教师角色的变革研究[J].科教导刊,2015(7):43-44.
[3]莫志浩.基于在线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究[J].教育观察.2017(6):84-86.
[4]沈玲.基于在线开放课程的混合式教学设计探究[J].科技教育,2017(33):143-145.
[5]张娟.线上线下互动下的远程教育模式构建[J].继续教育研究,2015(11):38-40.
[6]赵蓓蓓.新媒体环境下大学英语ESP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7(7):66-68.
作者:吴婕 单位:江苏大学京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