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职生养成教育传统经典文化运用意义,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传统经典文化与高职生养成教育在实现育人的目标上具有高度的契合性。通过阐述传统经典文化在高职生养成教育中的意义,目前高职生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表现及成因,探讨传统经典文化运用于高职生养成教育的路径。
关键词:养成教育;传统经典文化;文化育人
传统经典文化,是一个民族历经数千年积淀而来的思想智慧结晶,是承载民族精神,推进文明进步的强大引擎。养成教育,简言之就是培养个体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素养的教育。二者在实现育人的目标上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即培养品格健全、全面发展的人。中华民族传统经典文化是历代先贤留传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灿若星河。它囊括了养成教育所需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世界观;修身自律、涵养美德的人生价值观;以和为贵的处世观以及审美观。高职生养成教育从传统经典文化中吸取养料,既有利于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又有利于实现新世纪“文化育人”的人才培养目标。
1传统经典文化运用于高职生养成教育的意义
《易•大畜》相传有言:“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即是说,君子要通过学习前人的一言一行来加强自己的品德修养,培养自己的器识。经济全球化的大时代背景下,更应该注重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著名的机械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先生曾经说,人文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我们会一打就垮,没有人文精神、民族传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会不打自垮。在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高职生养成教育借力于传统经典文化的意义有以下几点。(1)有利于弥补高职生人文、道德素质养成教育薄弱的“短板”。良好的人文素养能够提高人的个性修养和生存质量,优化人的认知结构,开阔其思维视野,增强人的气质魅力。塑造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成人成才。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受就业压力和教育环境的影响,其人文,道德素质养成教育的短板较其他群体显著。因此通过寻找传统经典文化中符合时代要求的积极因子,运用于当下大专生思政教育工作,对塑造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成人成才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2)有利于重塑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体系,促进高等职业院校的健康发展。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任何一所世界著名的学府或卓越的科学家无不具有广博的人文底蕴和深厚的科学素养。中国传统国学文化是极具中华民族特色人文知识和人文素养的宝库,是实施人文教育的基石。有利于拓展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空间,丰富校园文化的内容,重塑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体系建构,在高职生养成教育中引入传统国学经典文化对促进高等职业院校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3)有利于更好地适应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高等职业院校承担着直接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专技能人才的培养。人才培养不是“制器作坊”。人的精神世界是一个有机整体,教育就是要促进学生精神世界的发育,包括良知、理性、审美、使命感等。它更强调充分挖掘人的潜能,展现人的个性,完善人的品性,以便在进入社会这个复杂的体系后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发挥自身的潜力和创新的动力。因此把传统经典文化融入高职生素质养成教育中,对整个社会劳动力水平的高低和国家人才发展的质量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2高职生养成教育缺失的表现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时代背景下,高科技的迅猛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对人的思维方式、道德观和价值观产生强烈冲击和影响。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对学生基本的养成教育明显被弱化和忽视。尤其是高职院校,轻素质、重理轻文、一味追求就业率的实用主义短视倾向,导致学生畸形发展、文明失范现象层出不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道德认知较差,道德行为失范。具体表现在:个人道德上:诚信、文明礼仪品质缺失。如作业抄袭,考试舞弊,虚报请假信息。与同学相处,出口成“脏”,粗话、痞话习以为常。着装怪异或过于成熟,不符合大学生的身份特征。对老师或父母缺乏基本的尊重和尊敬;校园集体道德上:“小团体”思想严重,容易滋生是非,出现斗殴现象。在集体生活中不注重公共卫生,乱扔垃圾,胡乱涂鸦等;社会公德上:人际关系交往矛盾较多,不遵守公共秩序,违规乱纪现象频出,不懂得爱护公物和公共财产,环保意识淡薄。(2)情感淡漠,人生观、价值观出现偏差或扭曲。主要表现在:在家庭亲情关系上,对父母的养育和辛勤付出,认为理所当然,甚至不屑一顾,在情感交流上多半比较被动;个人中心和利己主义思想严重,追求享乐,在个人需求上,一味看重物质需求,攀比心较重,虚荣心强,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容易受社会流弊侵扰,沾染不良社会风气。(3)个体自律意识差,成为缺陷明显的“问题生”。高职院校学生,由于中小学阶段以来养成教育的不到位,导致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具有明显的自律意识非常差,成为各种各样具有明显成长缺陷的“问题生”。例如“学困”生,具体表现为对学习产生厌倦和抵触情绪,经常性迟到和旷课,各种理由和借口请假;“网瘾生”,除了维持基本的温饱,完全沉迷网络游戏,对其他的事情一概忽略或无心关注,对现实的生活、学习以及人际交往表现冷漠,喜欢在虚拟的游戏网络里寻找刺激和存在感;“人际交往障碍”生,具体表现为:人际关系相处不和谐,经常产生矛盾,容易产生偏激情绪或回避与人交往。
3高职生养成教育缺失的原因
高职生养成教育缺失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中小学阶段学生养成教育的弱化。中小学阶段是个体培养品德、形成习惯的关键期。然而,在我国现有的教育体制下,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小学学校教育“唯分数论”的思想依然根深蒂固。学生入学按分数编班,按成绩排座位;班级月排名,教师年考核无一不是将学生成绩作为核心甚至唯一参考指标。在这种教育导向下,原本在培养学生养成教育的“黄金时期”,因为学校教育只以学生成绩为评判标杆,导致一部分文化成绩优秀的学生养成教育缺陷被忽略甚至完全掩盖而导致素质教育发展不全面;另一部分,由于本身智力水平和知识接受能力低于平均水平的学生,在这种教育环境下,逐渐失去自信甚至在生活中变得自暴自弃,不仅学习成绩上不去,还滋生出许多不良问题。如早恋、沾染黄赌毒、品德败坏,性格异常等。(2)高等教育阶段学生养成教育的边缘化。高等教育阶段,高校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标准,往往只注重从宏观理论上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并以枯燥而贫乏的思政课替代学生养成教育。理所当然的认为在校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养成教育是上大学前就应该解决的问题,在大学阶段没有必要进行甚至完全被忽略。因此,在一些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一些学生表现出的大学生的外表,“小学生”还不及的情商就不难理解了。(3)家庭教育在学生养成教育中的缺位。家庭教育的缺位是直接导致高职院校学生养成教育缺失的一个重要因子。我们通常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由于父母婚姻关系的不和谐,维持生计被迫与子女分离,错误教育观念的误导(教育是学校和老师的事,家庭只负责提供经济支持)导致部分学生从小缺乏基本的“家教”,如诚实守信,体谅他人,尊老爱幼,文明礼貌等。而在进入大学阶段以后,学习环境的宽松,学习压力的减轻,父母的远离,学生开始独立之主打理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一些养成教育没有及时到位的方面开始明显地暴露出来,直接导致各种问题的出现。如:人际关系交往障碍、学业困惑、感情困扰、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迷茫等等。
4传统经典文化运用于高职生养成教育的路径探析
(1)注重师德、师风的表率作用,营造课上、课下师生之间良好的双向友好互动氛围。教育是用一种生命影响另一种生命。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领者。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教师在学生养成教育中十分关键。一个积极上进的教师,他必然会要求自己的学生积极上进;一个品行高尚、诚信友善的教师在教学上的兢兢业业,在课余与学生交往中所自然流露出的高贵人品,必然赢得学生们的尊重和爱戴,并在不知不觉中给予学生身先垂范。因此,加强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从制度和规章上严格以“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为教师竞聘和考核的标准,提升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整体素养,是学生养成教育成功的首要条件。(2)加大课程改革力度,重视高职院校传统人文素质课程的设置。经济市场下,培养符合职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然而,在我国一些高职院校,为了节省教育成本,一味迎合市场需要,一再压缩传统人文素质课的设置比例或者形同虚设。因此培养高职生的养成教育,必须加大课改力度,重视高职院校传统人文素质课程的设置,培养一批精干的人文素质课是师资队伍;革新教学手段,针对学生职业教育的需求开发独具特色的传统人文课程体系;改变教学观念,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自媒体的课程拓展教育活动。通过传统人文素质课,弥补职业院校高职生“先天”人文知识的“营养不良”,提升学生素质养成教育的水平。(3)大力挖掘传统经典文化的时代价值,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学生是高职院校养成教育的对象,也是校园文化开展和传承的主体。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精髓的时代价值,以符合时代潮流,深受学生喜爱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发挥传统经典文化对学生养成教育的影响。如:在中国传统节日里,通过开展传统服装秀、美食盛宴节、歌舞表演,讲座、板报等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让学生增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培养亲近感。从而树立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耳濡目染中,自觉借助传统经典文化中的孝亲、尊老爱幼,诚信友善的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修养心性,涵养高贵品质与人文情怀。(4)充分发挥家、校和社会在传统文化传承和文明习惯养成教育中的联动教育机制。学生的成长既离不开良好的学校教育,更需要家庭教育的及时跟进和友好的社会环境熏陶。父母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学生养成教育的基座。一个和睦,充满友爱的家庭,学生的养成教育一般都比较好,反之,一个缺爱的家庭,各种问题学生更容易出现。社会环境对学生养成教育的影响成败也是一样的道理。因此,高职生养成教育的培养必须充分发挥家、校和社会环境在传统文化传承和文明习惯养中的联动教育机制。创建文明家庭、文明高校和文明社会。
参考文献
[1]杨凤霞.以中华传统文化推进大学生的文化养成教育[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7,(3).
[2].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2017,10(18).
[3]孙俊超,焦楠,王晶,佟延春,齐岩.地方应用技术大学学生文化养成教育的思考[J].绥化学院学报,2016,(11).
[4]刘一鸣,徐卫.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养成教育的融合[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5).
[5]袁晓薇,甘松.经典阅读与人文素养的培养———兼论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对大众文化的积极引导[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2,(1).
作者:余银萍 单位: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