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分析(6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常言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三至六岁正是孩子的幼儿园教育时段,是对幼儿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时期。那么,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如何抓住这一时期的幼儿心理特点,对幼儿进行行为习惯培养呢?
一、进行系统的常规性行为习惯教育
一个人的行为,总是要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对于幼儿园的幼儿来说,幼儿园的常规习惯养成教育非常重要。作为一名幼儿教师,首先我们要让他们懂得在幼儿园里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可以做的事情应该怎么做。例如,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要和孩子们商量设计区域规则,为区域材料设计标识,让幼儿学会物归原处,学会一一对应,形成一定的秩序感;在游戏活动中,应该先听清楚老师的游戏规则,然后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在生活活动中应该相互谦让,有序地排队,耐心地等待,不应该吵闹甚至打斗;在午餐加点时间,应该保持安静,细嚼慢咽,不应该说说笑笑;在体育活动中,应该注意安全,按照老师的指令排好队,根据老师的要求去探索学习,不应该爱怎么做就怎么做;饭前、便后要洗手,饭后要漱口,并且按照标准的五步洗手法洗手……老师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要求,在生活、学习、运动、游戏中有计划、有目标地对幼儿实施教育,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正确对待不良行为,多表扬少批评
幼儿园的孩子,心智发育还不够完善,自我控制能力还比较弱。有时,虽然知道怎么做,应该怎么做,可是往往不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其实,这种情况下,大多数并不是他们故意去犯错误,而是由于幼儿思维的特点造成的。当他们犯了错误,作为老师,我们除了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外,可以树立榜样,通过潜移默化来影响幼儿。如,小朋友,你们看某某小朋友手洗得多认真呀!某某小朋友吃饭不说话,吃得可好了……幼儿园的孩子模仿能力很强,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往往会带动一大批孩子按照我们的要求去做,收到非常不错的效果。
三、创设生活情境,培养良好习惯
在主题活动中,我们可以根据主题活动为幼儿创设一定的生活场景,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例如,中班的教育活动《文明小乘客》,我们可以创设一辆公共汽车,让幼儿模拟乘坐汽车的场景,当有一位年迈老奶奶上车的时候,乘客应该怎么办?通过这种情景模拟的体验活动,对他们的行为习惯进行适当的评价,让他们懂得应该主动为长辈让座,知道关爱他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然后,在幼儿园内,老师应多仔细观察,当他们在幼儿园内真正见到长辈,是怎样做的,并加以适当指导,幼儿的好习惯就会慢慢培养起来。
四、教师引领,成为幼儿行为的榜样
作为一名幼儿教育者,我们要求孩子做到的,首先自己应该做到,并且能够起到示范带动的作用。在幼儿园的日常活动中,老师就是幼儿学习的榜样,幼儿天生好模仿,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有好奇心,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影响着孩子的行为。如果孩子的行为不当,我们就大声斥责,孩子们虽然暂时接受了我们的教育,但事实上,我们这种粗暴的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当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同样会采取大声斥责甚至是大打出手的方式。当我们不注意卫生,废纸到处乱扔的时候,我们教育孩子要养成不乱扔垃圾的好习惯,孩子们虽然听进去了,也懂得了怎样做,可在我们自己的带动下,又怎么会去做好呢?反过来,当我们发现了孩子乱扔的废纸,默默地把它捡起来的时候,虽然我们什么都不说,其实还是有很多的小眼睛默默地盯着我们看的,我们的行为也一定会慢慢的影响到我们的孩子的,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五、家园合作,共同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离不开老师的谆谆善诱,离不开幼儿园里的教育,但更离不开幼儿家庭的影响,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幼儿的成长。作为教师我们都知道,我们在幼儿园辛辛苦苦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可是回到家里,有的家长配合不好,甚至无意中还进行了破坏,这样就会使我们的教育变得苍白无力。例如,我们天天教育幼儿不打架,不骂人,团结幼儿,有事和老师汇报。可事实上,当幼儿回到家里,特别是当家长知道孩子在幼儿园里受到了委屈,让别的孩子欺负的时候,往往会教育孩子:你为什么不打回来?你怎么这么没用呢?诸如此类的现象并不少见,结果我们费了一半天的教育,让家长几句话就给改变了,真的让我们5+2=0了。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我们可以通过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家长志愿者、亲子活动等形式,向家长宣传科学的育儿知识,指导家长正确的对待幼儿的行为,并取得家长的理解与配合,以达到共同教育的目的,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幼儿教育工作者耐心细致的教育,不厌其烦的教育。同时,我们也要争取家长等社会力量的支持,这样能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左莉.浅谈小班幼儿常规习惯[J].新课程(中),2016(12).
[2]沈冰倩.幼儿园如何搞好生活常规教育[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3).
作者:郑凤花 单位: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高兴镇中心幼儿园
第二篇: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践研究
摘要:幼儿行为习惯对幼儿的健康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劳动习惯、生活习惯、活动习惯和道德习惯培养方面。幼儿的身心正处在快速发育阶段,性格、品德、习惯等都尚未定型,在这一时期对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加以引导,有利于为幼儿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践研究
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复杂任务,幼儿园老师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在教育过程中要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从细微处入手,从大处着手,既要及时发现幼儿不良的行为习惯加以改正,还要培养幼儿新的良好的行为习惯。笔者结合自身的经验,就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阐述一下自己的见解。
一、结合教学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幼儿具有生活阅历浅、理解能力低、自控能力差等特点,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够很快完成一件事情,但是却不知道为什么要做这些事,在做的过程中往往出现一些不良的行为,即使有一些好的行为,但是因为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在做的过程中没有对好的行为加以巩固,依旧难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离不开实践活动,幼儿园老师不能单纯靠说教去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要结合幼儿园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爱好、性格特点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教学活动,将教学活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对幼儿的行为不断进行强化,这样才能起到巩固和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作用。例如,笔者所带班级的幼儿大多数是家中的独生子女,不懂得与他人分享,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很好地尊重同学和关心他人。笔者针对这种现象,就在课堂上开展一些音乐活动,带领幼儿唱《客人来了》《人人叫我好儿童》等音乐作品,并且让幼儿在歌唱的过程中说出自己对歌词的见解,将德育渗透到音乐教学之中,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除此之外,在社会教学中,笔者还会针对性地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如“我的朋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以及“学做小主人”等,将德育一点点渗透到教育之中。此外在幼儿园语言课上,笔者让每个幼儿说一说自己身边的故事,同学是如何帮助自己,父母是如何关心自己等,让幼儿在不断的回忆和总结中学会感恩和尊重。在教学活动中渗透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幼儿园整体教学效果,还会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对幼儿的未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家园有效结合,帮助幼儿矫正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
在培养行为习惯的同时,幼儿园老师还要重视学生已经养成的不良行为习惯。目前幼儿园学生大多数是家中的独生子女,在父母和爷爷奶奶的宠溺下长大,在进入幼儿园的时候本身就具有很多不良的行为习惯,尤其是自理方面,大多数幼儿园学生在家里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种不良的行为习惯不仅对幼儿本身的成长极为不利,还会影响其他的幼儿。针对这一状况,幼儿园老师可以和学生的家长相互配合好,只有家园有效结合,齐抓共管,才能有效消除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幼儿园老师首先要找到幼儿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原因。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有多方面原因,如幼儿园教育偏差、社会环境不良以及家庭教育不当等,还有一部分是由于幼儿自身发展水平比较低的原因。习惯的养成需要很长时间,习惯的矫正同样也需要很长时间,笔者结合自身的经验,就如何帮助幼儿矫正不良行为习惯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1.消除障碍
消除障碍是矫正不良习惯的第一步,有着不良行为习惯的幼儿大多数表现出一种消极的定势,与周围同学相处也不是特别正常。笔者认为,幼儿园老师可以从人际关系着手,老师首先要尊重、关心和真心实意爱护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幼儿,同时还要对全体学生进行教育,让这些学生以积极、热情和友好的态度去对待有着不良行为习惯的幼儿,采取互助组、一对一的方式,帮助有不良行为习惯幼儿调整和周围同学之间的关系,融入大集体之中,认识到不良行为习惯的危害并加以改正。
2.持之以恒
习惯的养成需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习惯的矫正同样需要很长时间,幼儿园老师要持之以恒,有恒心、耐心和信心,不气馁,不急躁,并且将有关的检查督促措施有效落实。笔者所带班级有个幼儿每天放学回家就看电视,而且总是接连看上几个小时,笔者和学生的家长进行及时的沟通,对学生的家长进行教育,学生的家长也积极配合,最终帮助学生改掉了这个不良的行为习惯。
3.及时强化
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习惯一旦养成,想要消除就很难,幼儿园老师要加强管理,随时注意学生的一举一动,一旦发现有不好的苗头就要及时制止,这样相对于消除学生根深蒂固的不良行为习惯要简单得多。除此之外,对于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老师要加强表扬,并给予物质奖励或精神表扬,刺激学生去效仿,最终达到教育的目的。综上所述,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人内在品质的表现,幼儿阶段是一个人思想、品德启蒙阶段,幼儿园老师要重视这一阶段的教育,和学生家长有效配合,矫正幼儿不良的行为习惯,并将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渗透到幼儿园教学活动之中,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促进幼儿健康、全面、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薛凤娟.巧用鼓励表扬,促进幼儿行为习惯培养[J].科学大众,2008(12):11-14.
[2]吴颖.浅谈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S1):7-9.
作者:古丽加娜提·卡里作拉 单位:新疆塔城地区塔城市阿西尔乡中心学校双语幼儿园
第三篇: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
[摘要]幼儿良好习惯培养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共同配合,需要教师有长久的耐心、诚恳的态度、和蔼的言语,还要有一颗热爱孩子、包容孩子的心。我们应该真真切切地观察、感受、帮助每个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从今天做起,从我做起,从细节做起。
[关键词]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幼儿时期培养出来的行为习惯在孩子的成长、发展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人们都说性格决定命运,要想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就要从幼儿期开始。相信只要家庭和幼儿园共同努力,孩子就会养成很好的行为习惯,从而成长成一个优秀人。
一、以游戏为主导,培养幼儿良好习惯
几乎所有的幼儿都喜欢游戏,在游戏中小朋友们能找到无穷的乐趣,并乐此不疲,所以游戏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最好手段之一。如玩“小手、小口动一动”的游戏,幼儿可以一边念儿歌一边做动作,小朋友可喜欢啦!大家都一边扭着小屁股一边念:“先湿水后搓皂,搓手心,搓手背,手指头洗仔细,小手腕别忘记”。就这样,孩子们把洗手当作游戏,使幼儿养成食前洗手的好习惯,就连平时最不喜欢洗手的孩子也都认真地洗起来,幼儿不但能把手洗干净,也玩得很开心。在区域活动结束的时候,很多小朋友都会忘了把玩具放回原来的地方,而且会很吵,幼儿也会到处跑,这时如果我们和幼儿玩起“小花猫找家”的游戏,他们就会像小花猫一样轻轻的按玩具上的数字找家,要求玩具上的数字与“家”的数字是一样的,先前的吵闹声没了,玩具也放得整整齐齐的。习惯培养贵在坚持,但并不是所有的行为都是孩子乐意接受的,时间一长孩子觉得不新鲜了,感到疲倦了,就不愿坚持下去了。
二、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渗透于教育教学活动中
幼儿的行为习惯大多是以活动为主要学习形式获得的。这就要求我们要精心设计活动,来激发幼儿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利用班上的电教小平台,使用投影仪、课件等现代化教育手段,把行为习惯渗透于教育教学中。例如“我的牙齿怎样啦?”活动课,通过课件让幼儿知道换牙的过程,知道换牙的卫生,并教育幼儿要早晚刷牙,并对个别的幼儿进行表扬鼓励,进一步加强了幼儿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再如:活动“生气的小米粒”,让幼儿看老师偷拍他们吃饭的照片:有的把饭吃得一桌都是,有的把小米粒掉到地上,有的吃了一半就不吃等。教师装出一脸生气的样子说:小朋友一点不爱惜粮食,又挑吃,这不好的习惯使小米粒很生气。小朋友,怎样吃饭小米粒才不生气呢?幼儿七嘴八舌地开始讨论。通过这种方式,让幼儿知道吃饭时要安静地细嚼慢咽,不剩饭菜不挑食,吃完饭后收好碗筷才对。最后在结束部分让幼儿玩游戏“吃饭”,使幼儿从行动上真正养成良好的习惯。通过教育活动把良好的行为习惯渗透于其中,而活动完全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教育效果会收效很好,幼儿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三、营造适宜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和改变是很深刻和长远的,尤其是对环境适应性很强的幼儿来说,环境对其性格和行为习惯有很强的塑造作用。因此,要想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就要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可以对室内的环境进行一定的设计。活动室是孩子们学习和玩耍的主要场所。为此,教师可以在活动室的墙壁上张贴一些好习惯的图片,让孩子在日常活动过程中都能够受到良好行为习惯的熏陶和感染。在图片和相关内容的收集上,可以让家长和幼儿自身都参与到其中,教师可以布置一定的家庭作业和任务,让家长和孩子从网上或图书馆等收集相关图片资料,然后让孩子自己装饰到活动室当中。在室外环境的创造上,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和行为特点,将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幼儿喜欢的卡通人物形象结合起来。张贴在楼道、餐厅、游乐设施等地方,让幼儿随时随地都能受到良好的影响。例如,在楼梯口可以贴上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猫,提醒幼儿在楼道上不吵闹不拥挤;在草地上可以插上一块画着小猴子的木板,提醒孩子不要踩踏草坪,要爱护花草树木。此外,可以在楼道上张贴一些有关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名人名言,如威廉•詹姆士的“播下一个行为,收获一个习惯”等。
四、良好的行为习惯内容由体现主观性转变为人文化
一些好习惯的养成,不是简单的说教就可以达到目的的。举个例子,对于乱扔垃圾的问题,不管教师怎么强调,可仍有些幼儿还是我行我素,不是把垃圾扔在座位下,就是把垃圾扔到桶外。考虑到孩子愿意听故事,于是教师将不乱丢垃圾的习惯编进故事《垃圾回家》里。在教师极丰富的表情配合夸张动作的表演讲述下,孩子们听得非常认真,听完后全都低下头看自己的位置,随后教室的每个角落都变得干干净净。将行为习惯融于生活,用幼儿易于接受的语言讲述生动的故事,在愉快的心境下帮助幼儿养成好习惯。
五、及时奖励幼儿的良好行为
美国心理学家林因•克拉克认为孩子的良好行为与不良行为都是孩子所接受的奖励造成的。有时父母会在无意中奖励和强化了孩子的不良行为。可见奖励在形成幼儿良好行为、克服任性等不良行为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幼儿没有表现出不良的行为时,家长和老师应该给予目光接触、微笑、拍肩、拥抱、口头表扬等精神性奖励。
六、结语
伴随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竞争不断加剧,要帮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我们就要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文明习惯,以便孩子能够健康成长,更好地面对人生中的各种挑战。教师在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要注意以身作则,采用正确合理的方式引导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要注意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的学习、生活氛围,以便促进孩子更好地成长。
参考文献:
[1]李俊丽.刘鹏飞.浅析幼儿行为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2014(11).
[2]张琪.论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法卟科教导刊[J].中旬刊,2014(01).
[3]冯晓霞.多元智能理论与幼儿园教育评价改革[J].教育,2016(09).
作者:岳龙 单位:阿拉善左旗第二幼儿园
第四篇: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践探究
摘要:在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提高认识、科学引导,还需要榜样示范、家园协作。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同步发展,达到春风化雨、寓教于“行”的目的。
关键词:行为习惯;榜样;家园合力
幼儿时期,是培养一个人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为此需把握好时机,从小抓起,从家长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良好习惯开始,从老师言传身教、不断引导开始。本文以幼儿“爱物惜物”行为习惯培养为例,探讨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策略。
一、创设情境,开展实践活动
爱惜物品包括思想上爱惜和实践中整理两个方面,既包含爱惜玩具、书本等,也包含爱惜水资源、粮食、环境等各个方面。从长远角度来看,幼儿养成并践行珍惜物品的习惯,对其今后的生活无疑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经验告诉我们:要想改变一个人的行为,首先要从提高认识入手。针对幼儿,我们通过创设情境、开展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认识,了解一些方法,并且明确爱惜物品对于生活的重要性。以前,孩子在上厕所后洗手时,总会趁机和几个小朋友嬉闹,互相“打水仗”,有些孩子还会将水枪带到学校,甚至还将水枪对准园内的画报。为了增强孩子爱护水资源的意识,我专门设计了一节有关“爱惜水资源”的教学活动,通过创设情境,上网搜集诸如水起源、水污染、水保护等相关视频、图片、动画,讲课时结合时事介绍,比如去年北方旱灾情况、非洲难民缺水情况及内陆淡水湖数量急剧减少等,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孩子演示,让孩子了解水资源的这些情况,懂得水是不可再生资源,并且意识到我国水资源的紧缺现状。此后,孩子在厕所“打水仗”的现象大大减少。
二、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古语有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思想非常单纯,他们虽然已具备一定的辨别能力,但尚未完善,同时可塑性很强,极容易接受各种影响和教育。因此,教师在教育孩子爱惜物品时,首先要做到以身作则,提高自身修养,重视自身言行,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做好表率。教师可以运用激励机制,通过语言强化和情感强化相结合的方式,肯定幼儿的良好行为表现,正面强化刺激,从而将正确行为固化下来,并逐渐养成行为习惯。如在进行完游戏活动后,通常游戏的器材会被扔得到处都是,教室一片狼藉。这时,我会将这些物品分门别类,并按游戏前的状态整理好,再将桌子上、地板上的废弃物收拾干净。孩子在目睹这一过程后,不知不觉中就接收到“要爱惜游戏器材,保持干净”这一信息。到了下次进行游戏时,孩子们就会自觉地不随意乱扔东西,甚至有些孩子还会一块帮我整理,对这些主动提供帮忙的小朋友们,报之以“谢谢”“你们真棒”“好孩子”等鼓励性言语。久而久之,受到表扬的孩子就会更加积极主动地整理好个人和公共物品,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其他的孩子自觉养成惜物、整理的习惯。我用自身行动践行“爱惜物品”来为孩子做榜样,收到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良好成效。此外,在发现个别孩子在上课时喜欢左右摇晃桌椅的坏习惯后,我就跟孩子们讲述《桌椅的对话》的故事,告诉孩子们桌椅经常摇晃的话不仅它们会疼、会哭,而且对自己的安全也会造成潜在危险。在此基础上,我还对班级里面坐得端正、表现良好的孩子加以表扬,进一步引导他们爱惜公共物品,促使他们自觉养成爱惜物品的好习惯。
三、开展教师与家长互动式教育
幼儿爱惜物品习惯的养成不仅需要幼儿园教师的引导,还需要家长的教育和家庭的熏陶。幼儿园可以通过定期召开家长开放日活动、家长经验交流活动,向家长宣传幼儿园生活常规及行为习惯的要求和教育方法,同时也跟家长了解幼儿在家的习惯,保持家园在培养孩子爱惜物品这一习惯的一致性;可以通过举办讲座,邀请专家现场演讲,解决家长培养孩子爱惜物品习惯过程的实际困惑;可以借助短信平台,由班主任每周发送与良好行为习惯相关的短信,敦促家长重视并纠正孩子在家对待物品的不良行为;还可以向家长普及育儿知识。而家庭方面,则要求家长切实配合学校的教育,将教师的教育模式延伸到家庭教育中来。首先,父母要努力营造和保持一种快乐和谐、尊重互爱的家庭氛围。教育需要爱的支撑,在这样的家庭中幼儿才会感到温暖、愉快,才能得到爱心的熏陶,萌发自信心、上进心;其次,要创设干净、整洁的家庭环境,使幼儿从小养成惜物的良好行为习惯;最后,家长要切实配合学校的教育,将教师的教育模式延伸到家庭教育中来,幼儿园要求孩子怎么做,在家里同样如此,如玩过的玩具要及时整理,不在家里墙壁胡乱粘贴卡片,洗手后及时关水龙头等,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幼儿爱惜的习惯,达到教师与家长互动式教育孩子的目的。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情,不能一蹴而就,要树立长远目标,不能急于求成。在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尊重自身特点,运用激励机制,做到科学引导,还需要家园共同配合。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同步发展。作为教师,我们要坚持以身作则,做好表率,同家长一道形成合力,积极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
参考文献:
[1]孔庆杰.如何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J].卷宗,2014(2).
[2]高晓霞.浅谈幼儿园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J].关爱明天,2015(8).
作者:赵娜 单位:河北省沧州渤海新区中捷产业园区芳泽幼儿园
第五篇: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摘要】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人的良好习惯,学生们从幼年开始便进入学校接受教育,教师是学生每日接触最多的,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造成影响,对于幼儿园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的可塑性较高,因而教师应当有意识的对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进行培养,使他们用于健全的人格。
【关键词】幼儿教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一、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基础,好的习惯应当是受益终身的。因而幼儿教师应当从学生幼儿园阶段的行为特征出发,有意识的对他们的生后习惯进行培养,如:某些幼儿不讲卫生,教师需要一唱“洗手歌”或做游戏的形式对他们不良的习惯进行改正,告诉孩子不爱洗手、不爱卫生有哪些坏处,鼓励学生做一个爱卫生的好孩子。并且还应当将学生组织在一起,让他们相互监督,说出谁最爱干净,谁最不爱干净,并且对于那位公认爱干净的学生给予小红花。此外,有的学生对于时间还不会管理,做事情又没有规划,针对这样的学生我们应当采取特别的教育方针,诸如:通过做事计划的编制,对他们的行为进行引导,让他们自己将计划制定后再开始实施,划分出事情的主次,并要求学生家长共同参与到幼儿生活习惯养成中,诸如:在学生家长放学来接学生时,我会将学生家长组织在一起,告知他们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以及每个孩子在学校的表现,针对那些有不良生活习惯的学生,我会要求家长同我们一起帮助孩子纠正,对于表现良好的学生,会要求家长继续帮助学生保持。
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在幼儿园入读时期,学生便会接触到很多知识内容,诸如简单的数学、语文以及英语等,因而在这一阶段我就应当开始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进行培养。如:在课堂中,为了让学生保持集中的注意力,我们会要求学生将两只小手背在身后,认真的听老师讲课,鼓励他们主动回答问题,课下自觉去将我们布置的作业完成。为了对学生学习兴趣进行培养,就需要使用到各种类型的教学手段,让孩子快乐的学习,并在潜移默化中将勤学思考的习惯养成。对于幼儿教师来讲,最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合理的制定学习计划,以此来推动学生在整个幼儿阶段学习的有序性及有效性。
三、良好社交习惯的养成
我们认为孩子对于世界认知的第一步始于书本,在书本中他们能够简单的学会人与人之间是怎样进行沟通和交流的,并将这一知识转换成适合于生活实际的某种技能。如:相较于国内幼儿教育而言,国外的幼儿教育似乎做的更加全面一些,在一档一对一的幼儿教育节目中,我们发现从小就具备良好社交能力的孩子其长大后成功的几率明显高于那些学习成绩好,却不善言表的学生,我们发现从小就具备良好社交能力的孩子其长大后成功的几率明显高于那些学习成绩好,却不善言表的学生。可见,从小对幼儿的社交习惯进行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甚至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幼儿教师,还是家长都应当对这一环节引起重视。诸如:在课堂上我们会教孩子应当怎样和家人相处、应当怎样和朋友相处,应当怎样做有礼貌的人等。此外还会将学生组织在一起,创设不同的社交情境,让学神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交流,诸如:在超市购物,有的学生是商场导购、有的是商场经理,有的是顾客;在游乐场,有的学生扮演老板,有的学生扮演游玩者,根据不同的场景应当进行怎样的对话,我们首先会鼓励学生把自己所想的所出来,若其有一些问题存在,我们便会对学生进行纠正。通过这样一种社交习惯培养的模式,是非常适用于幼儿阶段学生的,这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我们发现每当进行不同社交场景的模拟,学生的参与度都是极高的,这说明他们非常喜欢参与这样的游戏。
四、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幼儿还未被社会这个大染缸所浸染,他们的眼睛是那么的亮,他们的心灵是那么的纯洁,呈现在他们眼前的是世界万物的美好,没有一点黑暗,若在幼儿成长中不合时宜的将一些来自成人世界的纷扰传递给他们,势必会对他们造成影响。因而,对于幼儿教师来讲,我们需要对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进行培养,教会他们做善良的、正直的人,诸如:在教学中可以以视频、图片或音乐的形式教他们怎样做一个乐于助人、孝敬长辈、爱护公共卫生的好孩子,有时我会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一些经历,诸如主动扶老奶奶过马路、给爷爷奶奶洗脚、主动帮妈妈洗碗等,通过学生亲身经历的讲述在一定程度上所取得的效果比教师口述或视频播放的效果要好很多。此外,我们还会专门寻找一些图片素材,有关于礼貌待人、不随地吐痰以及不随地大小便等,让学生观看图片后,所处自己的想法,因而对于幼儿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的是非观还在发展中,对很多东西没有自己的判断能力,只能够照搬,因而教师需要从这一点着手,直接告诉学生哪些是应当做的,哪些是不应当做的,以此所取得的教学效果是最好的。
五、总结
综上所述,幼儿教师是学生读书生涯开始第一批接触的教师,对于幼儿阶段的教师而言,其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当下以及后续的学习和生活造成影响,因而作为合格的一名幼儿教师,我们必须从学生的特征出发,从多方面对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进行培养,树立起教师的良好榜样,帮助学生养成受益终身的良好生活和学习习惯,最后成为优秀的国之栋梁,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添光添彩。
参考文献:
[1]郝志敏.幼儿园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思考[J].才智,2015,(2):143-143.
[2]李燕飞.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四原则”及运用[J].时代教育,2014,(14):258-258.
作者:萨日娜 单位:内蒙古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第一幼儿园
第六篇:幼儿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探讨
幼儿教育的任务,从根本上说,是做好启蒙教育,关键在于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习惯”是指一个人不假思索,不知不觉就表现出来的一种稳定行为。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过程就是一个人的健康人格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要培养一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从小抓起。幼儿正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可塑性强,自控能力差,既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又是沾染不良行为习惯的危险阶段,如果不适时培养良好的习惯,便会错失良机,积习难改,习惯成自然。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本人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幼儿良好习惯的界定
习惯所包含的内容范围甚广,一般有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学习习惯、语言习惯、社交习惯等等。对于幼儿来说,这些习惯在某种意义上都可归结为学习习惯。学习不能仅仅理解为学习知识、技能、发展智力等智育方面的活动,诸如品德、劳动等等也都在学习之列。许多著名的教育家把教育归结为习惯的养成。幼儿期是一生的启蒙阶段,仅仅将知识、技能、品德作为教育的任务,是不够现实的。由于智力的开发,品德的培养,性格的形成都受到个体习惯的影响,我们必须将养成良好的习惯作为关键。
二、习惯养成的发展效应与社会效应
1.良好的习惯直接促进个体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安定与进步。(1)从个体的成长与发展的角度来看。首先,良好的习惯本身就是个体全面素质的几个有机组成部分,并且是属于高层次的素质。其次,良好的习惯能有效的促进个体的成功与成才。(2)从社会的安定与进步的角度来看。一个社会的公民是否有良好的习惯,关系到社会文明进步、安定团结的程度。如:善于待人接物的习惯,遵纪守法的习惯,善于谦让、宽容、自我控制的习惯,无疑可以形成一种团结、文明的社会风尚,减少甚至消除许多影响社会不安定不文明的消极因素。2.不良习惯阻碍个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习惯的效应具有两重性,不良习惯对个人、对社会都有多方面的消极作用。一个生活无序、东西随便乱放、学习缺乏计划性的人,不仅影响学习、工作效率,还会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三、幼儿期良好习惯的养成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1.幼儿正处于人生的初级阶段,既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年龄,又是沾染不良习惯的危险期。如果不适时培养良好的习惯,便会错失良好,养成不良习惯。2.良好习惯的养成是幼儿教育的一个薄弱环节。一方面当前幼儿中存在着一些不良的习惯。例如:东西乱堆乱放,不想要的东西随手乱扔,稍不顺意就大发脾气等。概括地说,主要是生活处理能力差。另一方面,幼儿教师和家长,特别是家长,对培养幼儿良好习惯,及时纠正其不良习惯的认识不足。不少家长都注重对子女的智力投资,把着眼点放在知识、智力的培养方面,请家庭教师教琴、教外语等,而对于比学到的某些知识、技能更为重要的良好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观察思维习惯、品德行为习惯却未给予高度的认识,造成“抓了芝麻丢西瓜”的现象。更为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教育者,特别是父母,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养成幼儿某些不良习惯。3.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有一定的障碍与难度。培养孩子良好习惯既是容易的事,又是艰难的事。一个孩子,由于单纯的需要提醒才可完成的动作发展为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自动化动作,本身就是一个反反复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障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对矛盾中:(1)教育措施的即时性与习惯养成的长期性的矛盾。教育措施的即时性表现在:人们对孩子的某个行为往往会作出及时的反应,对于偶尔出现的不良行为也都能适时而有力地纠正过来。这种即时性的教育措施,只是产生了暂时的“刺激-反应”的联结,并没有真正地从动机、意志出发去使孩子理解为什么大人要制止他的那种行为。如大人没有帮助孩子正确认识“为什么不行”,当类似刺激再次出现时,难免又会重犯,这同习惯形成的长期反复性形成矛盾。(2)幼儿园正规教育影响与家庭、社会现实教育影响的矛盾。我国幼儿园一贯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摆在重要位置。并确定了各年龄班各种行为习惯的养成目标。通过一系列特殊的教育实践活动,可以保证教育的正面性和有效性。然而孩子最亲密的人是父母及家庭成员。可以说,孩子所表现出来的反映着家长的素质和教养程度。而家庭里表现出来的教养观、价值观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对社会影响的应答。当前,许多家长,受社会的影响,对“培养孩子的能力、竞争力”产生片面理解,错误地鼓励孩子的攻击性行为。(3)家长过高的期望值与幼儿社会化实际水平的矛盾。父母对未来的高期望焦虑使他们在孩子生活上、学习上不惜投下巨资,孩子起床父母帮他穿衣穿鞋;孩子学习,父母陪坐……然而许多“独苗”在父母的良苦用心之中不是锐气大增,而是更加“无能”。由于缺乏自我锻炼,许多力所能及的事情也被父母包办了,时间一长,孩子就丧失了行为的动机与需要,还谈何良好习惯的养成呢?过渡的爱,过高的期望往往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发展水平和主观能动性,极易形成逆反心理,这是进行教育的巨大障碍。综上所述,培养幼儿良好习惯既重要又艰巨,它在幼儿教育中有特殊的重要性、紧迫性,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都希望把孩子培养成优秀的人,使孩子拥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拥有健康的人格,才拥有健康的人生,快乐的生活,我们的社会才能进步,国家才有希望。所以,我们应该从培养幼儿良好习惯开始,强化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这是我们留给孩子最为宝贵、受用终生的财富!
作者:陈玥 单位:滨海县实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