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师范生养成教育探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养成教育是师范教育的基础,也是培养好教师的重中之重。新时期,社会背景日益复杂,校园文化多元汇集,学生主体多样化等因素造成了养成教育面临众多困境,需要教育管理者不断改进、完善,该文建议从充盈教育空间、升华内涵、卓越教育成效等方面寻求养成教育的突破。
2014年教师节之际,在北京师范大学讲话中指出,“好教师要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好教师应是人师和能担起立德树人的责任,好教师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以及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培养好教师是总书记对师范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好老师不仅要掌握知识技能,更要具备健康的思想和良好品格,这是师范生成长的“精神内核”。养成教育是塑造师范生“精神内核”的重要途径,为师范生的未来做铺垫、丰羽翼,保驾护航。养成教育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在日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通过行为训练、严格管理的多种手段,全面提升人的“知、情、意、行”等素质,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科学的思维方式、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百折不挠的勇气[1]。对师范院校而言,养成教育旨在培养师范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健康的个性、严谨规范的纪律性、独立自主的学习生活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教师职业道德的初步形成。
1师范生养成教育面临的困境
改革开放初期,养成教育在师范教育过程中取得明显成效,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养成教育取得成效的同时,也面临着众多的困境。
1.1社会背景影响的养成教育困境
1.1.1办学的功利性助长了重专业、轻育人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普及和自主择业体制的变化,用人市场的需求成了办学的风向标,就业率影响了学校的声誉,办学的功利性逐步显现。许多师范教育倾向于专业教育,重视教学知识技能的传授和掌握,对养成教育所形成的“个人品性、职业信念、文化底蕴”等精神内核层面的关注被淡化。
1.1.2社会外部的复杂性滋生了“三观”偏离
改革开放的背景下,社会环境日益复杂,各种思潮相互影响。拜金思想、利己主义、现实主义充斥在学生群体中,使部分师范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偏离。
1.2校园环境影响的养成教育困境
1.2.1校园多元文化汇集,弱化了真善美的追求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校园带来了多元文化的冲击,大众文化的流行,消费文化的兴起,甚至是低俗文化的渗透,都遮蔽了养成教育的本质,弱化了师范生对真善美的追求。
1.2.2运行机制单一,缺乏新意
学校以养成教育为核心,制定了学生管理的各项制度措施,这些管理措施具体规范,标准明确,按章办事。养成教育的过程性评价以检查和督导为主,在运行的过程中标准格式化,运作程序化,形式单一化,结果运行模式数据化,没有创新,缺乏新意。
1.3学生主体面临的养成教育困境
1.3.1在校生认同度不高
师范生的养成教育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需要经过“严格管理、规范行为、长期实践、外在培养与自我内化等多种教育手段”[2],才能培养师范生。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思想活跃,向往轻松自由、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而养成教育时时约束着他们,限制了许多“自由”,让人“防不胜防”,压力巨大,师范生或多或少都会产生排斥,在校生对养成教育没有高度认同。
1.3.2约束个性的发展
养成教育是以教师的标准规范要求师范生,通过长期培养、薰陶、积累,这些要求咀嚼、消化、融合、升华,自觉地形成良好的意识、自然的习惯、自律的行为,使师范生品行端正、内外兼修,初具未来教师的模样。养成教育伴随着师范生从入学到毕业,就像一个框架,有诸多限制,在内化成俗的过程中,没有规矩难成方圆,学生是执行者,必然受到约束。师范生认为养成教育对他们个性发展约束性很大,对他们个性特征的形成有较大的影响。
2师范生养成教育的反思
师范生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肩负着未来“教书育人”的使命。养成教育对师范生成为一名合格教师具有积极的意义,具有实践性、规范性、长期性及成效的滞后性等特征,只有通过时间的积淀,才会显现出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养成教育如何更好地适应新时期的师范生,提升它的实效,需要教育管理者反思当前工作,不断改进工作方式和方法。
2.1注重个体,深化养成教育的认识
教育的本意是引出和唤醒,要由内而外。教育的本质是引导人顺其自然的内在生长过程,其立论基础是人及其发展,教育过程就是人的自然本性的展开[3]。加强素质教育和在素质教育基础上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是中国教育发展的方向,是中国教育改革的理性选择和必由之路[4]。养成教育应从师范生的需求、愿望、习惯出发来培养人的德性,对个性的生命应加以完全的尊重,也赋予了养成教育的生态意义。针对师范生教育格式化和标准程序化的倾向,更要注重个性化的教育,拓展其宽泛的兴趣,引导个性充分铺展,彰显灵气。
2.2扬长避短,创新养成教育的管理
为了让师范生理解养成教育的内涵,真正被他们接纳,在工作中要结合学生年龄、心理方面的特征,少说教、多说理,少空泛、多实践。同时,在设置养成教育的项目和标准中,要注意内容和过程的系统性,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制定每个阶段不同的管理目标,突出重点,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循序渐进地引导,这样既有阶段性也有递进性,管理才更具实效性。
2.3灵活多样,拓宽养成教育的途径
养成教育贯穿于学生的一日学习生活中,要有的放矢,宽严适度,收放自如,力求自由时可以跑马,严控处密不透风。我们可以拓宽教育途径,在新生入学、军训、志愿者活动、勤工俭学、社会服务、见习实践、毕业实习等系列活动中实施养成教育,通过这些平台促进师范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将养成教育变成一种真正的内在需要,做到知行统一。
3师范生养成教育的突破
近年来,我们不断探索研究构建养成教育与职业道德培养一体化管理模式,寻求师范生养成教育的新突破。养成教育与职业道德培养之间不是平行线,而是互相交织、相互补充、相辅相成、融合递进,形成合力。教师职业道德的发展最终要超越外在的规约,以崇高的人格修养来引领自我达到“从心所欲”的阶段[4]。师范生还是“生”而非“师”,只有具备了学生的道德品质,才能理解成为教师的真正内涵,进而兼具师德模范,做到爱岗敬业。因此,在养成教育这个过程中交织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责任、职业纪律等方面的培养,促进师范生教师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的全面形成,才能使养成教育更有意义,同时与职业道德培养一体化管理的实施更有序、更科学、更完善,共同推进师范生的全面发展,实现育人目的。
3.1相辅相成,充盈养成教育的空间
生命不息则养成不止,养成教育永远都是正在进行时,只是不同时期的要求、着眼点、方式方法和效果不同而已。我们把师范生养成教育与职业道德培养一体化管理分阶段贯穿于整个师范教育中。第一阶段为新生入学教育期。新生入学,是学生割离高中学习进入大学专业学习的第一步,也是明确今后职业发展的关键期。在新生入学教育期间,可以向学生解析养成教育与教师职业道德培养相关管理措施、实施的意义。还可组织师范生观看优秀教师影片展、开展职业规划讲座等,通过这些活动引导师范生明确“明日教师,今日做起”的培养方向和目标。第二阶段为见习实践期,见习实践活动是师范生提前体验教师角色的重要平台。通过下园见习、助教活动、教育调研等社会实践,让学生走近教师,感受他们的职业操守和师德涵养。我们还开展名师论坛、优秀毕业生访谈、教育专著读书月等活动,让师范生走进教育大师的心灵,感受他们的高尚情操。第三阶段为顶岗实习期。在实习过程中,充分利用真实的教学环境、在实际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之间的距离,真正体验到教师应有的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从而提升自己,塑造教师品格,促进自身的不断完善和提高。
3.2融合互通,升华养成教育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借助优秀传统文化实施教育,创新管理模式,照亮师范生的精神世界,有助于培养他们的人文底蕴、专业信仰。师范生养成教育与职业道德培养一体化管理可以融入到校园文化活动中,大量吸收传统文化中精髓,不断升华养成教育的内涵。例如,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家”文化思想与师范文化结合,通过打造家之“居”,构建家之“序”,传承家之“学”,创新家之“教”,担当家之“责”等,构成极具特色的“五位一体”校园家文化,并融入到学生的养成教育与职业道德一体化管理模式中,从互助、信任、沟通、创新、坚持、和谐、发展等元素中培养师范生的职业理想与职业精神,将他们培养成有理想、有情操、有学识和有爱心的合格教师。再者,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公共选修课,开展师生读书演讲、竞赛、征文、推荐阅读经典精品书籍等活动,例如“与经典同行”的系列活动。“与经典同行——品经典之作传中华文化”读书心得征文比赛,“与经典同行——鉴翰墨丹青扬中华文化”水墨画展,“与经典同行——百年华诞感动瞬间”学生摄影比赛,“与经典同行——我阅我见”映像经典微视频大赛,“与经典同行——且歌且吟谱经典”《论语》谱曲大赛,“与经典同行——徜徉经典品味书香”教师荐书讲座,成立图书馆“悦读”书友会、晒书会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充实校园文化内容,发挥文化育人在师范生养成教育与职业道德培养一体化管理的独特优势。营造出和谐、向上的校园育人氛围,规范师范生行为,陶冶情操,提升精神涵养,促进人文精神、教师职业品质的塑造和培养。
3.3精细提升,突出养成教育的成效
教师的素养和人性需要养成,养成教育与职业道德培养一体化管理的最终目标是达成师范生知与行的统一,让学生从认识内化到行为外化,尽早做好从“职前教育”到“入职”的各种储备,更要为其后续成长谋划,敦促师范生全面、主动、和谐、健康和可持续性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追求精品教育,通过精心、精细的反复实践、多方打磨、不断推敲提升,充分调动师范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依靠做中学、学中问、问中悟,从而学以致用、用以致变,卓越养成教育的成效。例如,打造“明师工程”精品项目,以学生为主体,强化服务观念,把教育和管理统一于对学生的服务之中,以提出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为教育目标,抓规范,重学习,积极培养提升全体师范生的综合素质。首先是注重师德,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师德实践系列活动,真正把师德理念内化。其次是强化技能,扎实巩固学生师范技能,结合专业特点,针对就业岗位特性,组织“结对帮扶,以赛代练”系列活动。最后是全面提升,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倡导大学生职业目标定位,开展丰富多彩的双创活动,积极与社会有效融合。再如开展“四点钟服务站”实践育人项目。结合学校实践和专业特色,学校与社区签订协议,每天四点钟后,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对放学的孩子开展学习指导活动。深入、创新地开展实践育人和志愿服务,通过实践育人工作切身体验教师工作的平凡和崇高。育人无形,润德无声,师范生的养成教育不仅需要时间的滋养,也要环境的浸濡,更要把握教育的精髓和遵照文化的方式,以培育成新老师和好教师。
参考文献:
[1]张帆.高师大学生养成教育的若干问题思考[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2):12-15.
[2]刘基,闫立超.养成教育定义考辨[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22(6):14-19.
[3]吴振利.教师教育要坚持养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1):21-27.
[4]车丽娜.论教师职业道德发展中的自主责任意识[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2(5):12-16.
作者:姜琪 单位: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