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小学生养成教育路径,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小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离不开家长的参与。通过“亲子习惯百花奖”“亲子习惯大讲堂”“亲子习惯网络空间”等平台,让家长进入教育现场,引起他们对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视,提高了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的效果。
关键词:
习惯养成;家庭教育;家校合作教育
教育的丰富复杂,需要其中的每一个人以其生命的全部丰富性去体悟、理解和表达[1]。一个人从幼年到成年,在智力、道德、情感、习惯、人格等诸多方面逐步发展成熟,其间发生了很多事件,涉及很多人。但最重要的时间节点、最重要的事件、最重要的他人却只有少数几个。在童年时期的习惯养成过程中,家长就是最为重要的他人。但现实中,由于种种原因,在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家校合作的力度还不大,效果也不理想。
一、家长进场:小学生习惯养成的必然要求
对于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而言,家长进场是他们习惯养成的必备条件。第一,家长进场,全时空介入小学生习惯养成。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由于认知水平相对较低,认识过程中的感性成分多于理性成分,模仿多于理解,自主意识与能力也相对较弱,因此需要教育者不间断地示范、提醒与督促。如果家校不能保持要求的一贯性,那么在学校形成的习惯可能由于环境的变化而不能顺利迁移,即在校做一套,在家做的是另一套,这显然是不利于习惯养成的。这时就需要家长发挥作用,主要了解学校习惯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对孩子进行提醒,督促孩子保持习惯的家校一致性,从而使孩子更快地形成习惯。第二,家长进场,全过程引导小学生习惯养成。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由此,我们不仅要看到习惯的重要性,更要看到习惯养成的起点,那就是行动。只有行动起来习惯养成才有可能,但是行动是要有规约的,是需要长期坚持的,是需要意志力的。在学校之外,只有家长才能给孩子提供行动的动力,让孩子长时间地坚持行动,长时间去关注孩子的行为并及时给予指导、鼓励。第三,家长进场,全方位关注小学生习惯养成。家长们常常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严格区分开来,认为家长们要做的就是给孩子提供物质与精神支持,而学校则是一心一意地教育好孩子。其实孩子身上的多数习惯——无论是好习惯还是不好的习惯,都是父母在有意与无意间培养出来的,就像上海人说上海话吃上海菜,四川人说四川话吃四川菜一样,都是父母每时每刻通过身教而形成的[2]。孩子的优秀,往往都浸透着家长的汗水,很多教子经验丰富的家长都认为在孩子小时候就要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比如写字和握笔的姿势、读书的兴趣、学习的安排、生活的自理等。这些都不能完全靠学校来完成,都需要家长的辛勤付出。
二、“亲子习惯百花奖”:让家长走进习惯养成教育的现场
《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颁布后,我们在思考,既然学校有责任进行家长教育,让家长进入教育现场,那么,学校教师应该以何种形式,在哪些方面发挥出自己的专业优势呢?经过一番思考、试验与讨论之后,当重新梳理已有的经验时,我们发现,学校开展的“亲子习惯百花奖”评比是一条有效路径。在“亲子习惯百花奖”评比活动中,习惯养成是关注的核心,是评比的主体内容;评比的对象是家长与孩子,评比的组织者是家长与学校教师。这样,通过学校的专业引导,家长、孩子、教师就置身于一个共同的学习场中,家长顺利地进入了习惯养成的教育现场。
1.统一评比内容和分值
首先,各个班级的学科教师推荐一些平常很在意孩子习惯养成教育并且孩子的习惯也比较优秀的家长;然后,班主任通过跟这些家长的交流、了解,精选出一批在家庭教育上确有专长的家长,形成各个班级的“亲子习惯家长团队”;最后,各年级在班级家长团队的基础上进一步精选出各个年级的家长团队。学校邀请了心理专家和家长进一步讨论、梳理,统一了10项评比内容,分别为:日常行为习惯,包括餐饮、行走、言谈、待人、仪表、生活自理等6个方面;安全习惯,主要强调交通规章遵守这1个方面;学习习惯,主要包括写字、阅读、时间安排3个方面。评比赋分为:学生每周7天10个方面,每天每个方面一朵花,另有30朵花给家长用来进行自我评价。
2.建立评比操作体系
评比的操作者是家长。一方面,家长要评价孩子在家期间每天每一方面的情况,孩子达到要求就获得一朵花,否则没有;另一方面,家长还要进行自评,自认为今天哪一方面做得好,就获得一朵花,一天最多得4朵花。每周家长都要将汇总表交给家长委员会,由家长委员会汇总、分析后评选出每周单项优秀奖若干名、每周总分优秀奖若干名,评比结果由班主任在周一的班级主题会上公布并进行表彰。每月汇总,评出每月的单项冠军和总分冠军,每月单项冠军和总分冠军学生的家长要出席颁奖仪式,以示重视。
3.先实验后推广
这种评比方式先在低幼年级实验,经过一年的实践检验后,家长与教师发现效果很好,学生的习惯水平与同龄孩子相比明显上了一个台阶。于是,学校决定在中、高年级进一步推广。当然,中、高年级的评比内容更加简略,更加注意向学习方面倾斜,更加注意向道德观念、理想、社会关系认知上倾斜;在操作步骤上也更加简略,评比的标准更加具有弹性。
三、“亲子习惯大讲堂”:让家长走上习惯养成教育的讲台
经过百花奖的评比,比较刚性地,也比较顺利地让家长进入习惯养成教育的现场。一开始,学生参与热情高涨,红花的表扬坚定了他们养成好习惯的决心,特别是当看到自己的家长也受到表扬时,其热情更高。家长看到孩子热情的高涨、习惯的改善、素养的提升,也感到十分欣慰。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行动上的刚性要求很容易走向懈怠,家长和学生的热情逐步减退,而习惯的养成却不能靠一时的热情,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经过研讨,我们认为,关键是要帮助家长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积淀自己的教育体验、感悟,形成积极参与教育的习惯。于是,百花奖的评比就自然延伸为“亲子习惯大家讲”,开设了“亲子习惯大讲堂”。我们请在评比中获胜的、获得家长公认的教子有方的家长走进讲堂,分享自己的体验、经验,启发每一位家长都去体察每一个教育细节。很多家长讲的都是一些平凡的小事,比如如何指导孩子安排时间、如何让孩子自己尝试烧开水、如何与孩子一起朗读等。其实,习惯养成就要靠这些细节,在细节的雕刻中才能养成好习惯。家长在讲的过程中,系统梳理了自己的育子经验,坚定了继续下去的决心;而听的家长在与他人的对比中,引发了对孩子习惯养成教育的关注和反思。大讲堂开办以来,一种科学教子的风气在家长中得到了传播。“亲子习惯大讲堂”在学校是一种教育常态。每月一次的小交流,期中、期末大交流,开学之初全校交流,专家进场、孩子登台,小品、表演、情景剧形式多样。也许一开始有些家长有些不耐烦,觉得不必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形式的多样,家长参与度越来越高。以往那些只关注孩子成绩的家长反而更加重视孩子的习惯养成了,因为他们也意识到习惯才是决定命运的根本因素。就连教师也深受启发,自发地学习家庭教育的相关理论了。
四、“亲子习惯网络空间”:让家长搭上习惯养成教育的快车
家长进学校显然会受到时空的限制,如何进一步拓展习惯养成教育的空间?我们想到了“互联网+”。除了利用原有的家校通平台,我们还建立了学校微信订阅号、班级QQ群、班级微信朋友圈,使得习惯教育空间得到极大拓展,教育内容也更加充实和丰富。第一,传播家庭教育理论。由学校统一向各班级的家长群定期推送家庭教育的理论知识,比如“亲子教育十忌”“多元智力理论”“友善用脑”“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国古典教育故事”“国学经典”“心理健康教育”“考试复习应考策略”等,帮助家长提升理论素养,以更好地开展习惯养成教育。第二,分享家庭教育经验。班级开通QQ群、微信朋友圈,让家庭与家庭之间联结成“亲子互助,经验共享”的虚拟社区,家长将自己的心理体验、心理感受传到QQ群中共享。在虚拟社区内,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进行习惯养成教育的讨论,有心的班主任还会对讨论进行整理。有的家长还会将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微视频传到QQ群,这一方面是对孩子的充分肯定,另一方面也让其他人受到启发。还有的家长将自己读到的相关文章上传到群内,共享习惯养成教育资源。第三,开展周末亲子阅读。为了帮助学生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各个年级在学期初制订好阅读计划,每周末借助订阅号推送给家长本周的阅读内容、要求以及提示,同时鼓励大家定期把同读一本书的感受上传到各个年级的二级目录班级“亲子阅读”文件夹中,由各班级的语文老师收集、整理、点评、回复。
作者:陈娟 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庞庆举.叶澜:教育要先读懂“人”[J].人民教育,2016(10).
[2]莫言.孩子的优秀,浸透着父母的汗水[J].农家女,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