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生师德养成教育探析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贫困生师德养成教育探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贫困生师德养成教育探析

摘要:

师范类大学生是教师的后备军,而贫困生作为师范类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其师德的养成也直接关系到未来教师的师德状况。本文从师范类贫困生师德养成的基本内容入手,指出师德养成教育应遵循线上线下相结合、教育与反思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榜样示范与践行师德相结合的原则,有针对性从搭建网络教育平台、营造校园文化氛围、重课程强内化、榜样示范等方面提出措施。

关键词:

师范类;师德;养成

一个教师的成功,不仅取决于其专业知识和教师技能,更取决于其个人的师德素质。教师在教书育人中的师德如何,直接关系着本行业及整个社会的道德状况。师范类大学生作为未来的教师,必须深刻认识到提高自身师德素质的重要性,不断提高自身师德内化,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

一、师范类贫困生师德养成教育的基本内容

贫困生作为弱势群体,在师范类学生中所占比例较少,跟其他非贫困生相比,大多数学生自立自强,乐观向上,体贴父母,往往通过课余时间赚取生活费以便减少父母的负担,尤其是个别学生可以作为师德教育标兵加以宣传。但是也有一些贫困生他们自卑、自我封闭、脆弱、盲目攀比但又囊中羞涩,德育教育的实效性较差,这就需要高校对这部分同学加以密切关注,关心他们的日常生活,关爱他们的成长,使其能够主动打开心扉,增强师德内化,成为祖国教师的后备军。师德是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是调整教师与同事、教师与领导、教师与学生、教育与家长及教师与他人关系的行为准则。“教师职业道德主要由教师职业理想、职业责任、职业态度、职业纪律、职业技能、职业良心、职业作风和职业荣誉八个要素构成。”[1]师德的八大要素互相联系、互相依存,共同沟通教师的职业道德体系。贫困生作为师范类学生的重要成员,也应该模范遵循教师的职业道德。师德中的职业理想,是教师精神世界的核心,是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形成的、对自身发展目标的向往与追求,是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自我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理想是教师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教师的职业责任,是教师在职业生涯中勇于担当的职责与任务。教师的职业态度是教师在教育学生及处理各类关系过程中所持有的基本态度。教师的职业纪律是教师在职业生涯中必须遵循的规章与条例。师德技能是教师教育学生的职业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得以应用,在教学结果中得以体现,也是学生评价教师的主要依据。师德中的教师良心,是教师在处理社会关系中形成的道德自我评价能力。师德中的教师作风,是教师在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中表现出来的态度及行为的总和。师德中的职业荣誉是学校及社会对教师教书育人的肯定及赞扬,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激发教师潜能,使其更好的为教育事业而奋斗。

二、师范类贫困生师德养成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对于师范生而言,尤其是要抓好师德教育。贫困生是师范类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对他们开展师德养成教育需要遵循大众化教育原则的基础上,结合他们自身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

(一)师德教育遵循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原则

线下线上相结合是指线下通过课堂学习、校园文化、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开展师德教育,线上是指通过网络生活开展师德教育。通过课堂学习、校园文化建设及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师德氛围,潜移默化地教育师范类大学生。90后大学生大都属于“低头族”一类,他们善于且乐于随时随地使用网络进行学习、生活及娱乐,因此,师德教育必须渗透于网络思想教育的各个环节,使他们时时处处被师德的良好氛围所感染,他们会自觉地受到教育,为形成良好师德奠定基础。

(二)师德教育要坚持教育与反思相结合的原则

教育与反思相辅相成,通过教育可以将师德理论灌输于大学生的头脑,而反思可使这个师德内容进一步内化,实现师德的养成。师德养成的最终目标就是要使师德规范内化为大学生的道德观念,成为大学生的自觉行为。因此,在师范类贫困生的师德养成过程中,既要注重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又要强调学生反思的重要性,使其能够有道德是非观念,自觉规范行为。

(三)师德教育要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针对师范类贫困生,要将师德作为必修课,且要求所有课程中,高校教师都要注重师德内容的渗透。师德作为高校师范生的必修课之外,还应该有专门的社会实践环节,一门课程既有教学授课环节又要有实践环节。针对师德课程,高校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在传授完理论知识之后,用于实践操作。师德教育只有践行之后,才能内化吸收。“从教师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到道德行为、良好道德习惯养成的全过程,自始至终都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2]针对师范类中的贫困生更应该将关心留守儿童、关爱空巢老人等作为实践环节之一,让这些贫困生感觉到学校及教师对他们的重视及关爱。

(四)师德养成要注重榜样示范与践行师德相结合的原则

树立师德典型,将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通过网络及校园文化展示,并通过视频播放的方式在师德课中进行宣讲,尤其是“自强之星”的学生更应该成为师德标兵进行宣传,使师范类学生耳濡目染的贴近典型、认识典型。定期学习典型事迹后,要求师范类贫困生进行互动交流,谈感受,并要自觉践行师德。在师范类贫困生践行师德之后,提交总结,教师给予相应的评价。

三、师范类贫困生师德养成的有效措施

大学阶段是师范类学生师德养成的关键时期,也是他们自我意识、自我道德、自我评价、自我认知进一步完善的重要时期,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是师德养成的前提与基础。增强师范类贫困生师德内化的最佳途径是能够激发他们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使其主动接受教育,乐于自我教育,乐于提升自我的职业道德。

(一)投其所好,搭建网络教育平台

网络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师德教育的必要方式,尤其是手机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必需品之后,任何人都至少拥有一部手机,他们随时随处都在通过手机而获取大量的网络信息。因此,师德教育要根据学生爱好上网的特点,借助QQ、微信、易班等平台,通过微电影、电子报、图片等形式,将师德教育渗透于师范类贫困生的日常网络生活中,使学生时时处处受教育。

(二)营造氛围,建设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是大学校园里最具影响力的隐形教育形态,即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又为师德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高校要将师德内容通过黑板报、横幅、展板、宣传栏、晚会、才艺表演等方式渗透于校园文化的每个角落,让身在其中的大学生,潜移默化的接受师德文化的熏陶与教育。并注重激发师范类贫困生自身的潜能,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自己动手设计及搭建师德教育活动,促进其对师德的理解与感悟。

(三)注重课堂教育,通过实践内化

“关于道德的讲授无论讲得多么好,如果与通过教育所得到的全部道德的成长作比较,那它总是想对地在数量上比较小,在影响上也是比较微弱的。”[3]课堂教育与实践相结合是师德教育内化的最有效方式。首先,在各高校均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上,要注重将理论教育与时事相结合。在讲解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时,注重结合现实社会中的时事,促进学生对基本理论的吸收及内化。其次,注重情景教学方法的应用。学生可以通过主题辩论、演讲、小品等方式对某些专题进行学习及演练,不断增强学生师德教育的兴趣,促进其主动学习,主观应用。最后,注重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或辅导员老师,可给学生搭建实践基地,如:养老院,让师范类贫困生定期去照顾老人,在实践中懂得敬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四)榜样示范,评选“师德之星”,树立标兵,为其导航。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对于大一新生而言,他们刚踏入大学校园,对任何事任何人都充满好奇的同时,却又迷茫、彷徨,这时可以通过“师德之星”为其点亮导航,不断为之而奋斗。同时,“师德之星”可制作成视频、展板等,通过网络、校园摆放等方式,营造良好的师德教育氛围,促使师范类贫困生师德素养的不断养成。

(五)人文关怀是师德教育实效性的催化剂

辅导员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关爱、关注贫困生的成长,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工作情况,增强他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第一,要积极掌握师范类贫困生的基本情况,从工作、学习、生活中解决学生干部遇到的具体问题,用真诚、关爱、关注他们。尤其是对一些因为兼职繁忙而影响学业的同学,辅导员要予以情感引导,激发学生正面的积极情绪,缓解他们的压力,引导他们处理好学习与工作的关系,增强更好的成绩。第二,要指导他们向身边的榜样、典型看齐,通过榜样来激励贫困生。并在适当的会议上对他们成绩或表现加以肯定,增强他们的荣誉感,激励他们不断努力。第三,关注他们的心理成长。针对部分自卑自闭的师范类贫困生,他们更需要辅导员、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关爱与教育。教师通过主动谈话、谈心的方式与这些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及理想与现实差距,使其感受到学校的温暖,能主动打开心扉,乐意接受师德教育及渲染,进而促进去健康成长成才。此外,人际交往是师德内化的内驱力,教师可以调动学生骨干的力量,让他们主动关心这些贫困生,使他们乐于交往,这样才能进一步增强师德教育的实效性。

作者:张慧荣 单位:广西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唐凯麟,刘铁芳.教师成长与师德修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4.

[2]陈锋.80后高校青年教师群体师德养成教育浅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12:51

[3]陈景磬.杜威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