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职院校学生养成教育实施方法,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笔者立足民办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角度,从多年工作实际经验出发,提出鉴于民办高职生源的特点,在当前注册入学的大环境下,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学校的生源素质和质量,必须从学生自身、学校管理教育以及家庭社会的途径,结合辅导员日常规范的疏导教育、养成教育主题班会、活动、教育者的榜样例行作用等方法对民办高职学生重塑养成行为,加强养成教育的培育。
关键词:
民办高职;养成教育;途径;方法
民办高职院校鉴于学生生源基础差、底子薄,“双差”现象严重的特质以及学生养成教育的普遍缺失,对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实施养成教育已经是具有现实必要性和紧迫性的一项任务。那么针对民办高职院校的特点,想要对学生进行切合适当、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首先要全面解读对大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内涵和实质。
1养成教育的内涵和实质
1.1养成教育的含义
从字面上看,“养成教育”是指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它既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也包括良好习惯的训练,既包括语言习惯,也包括思维习惯的培养,养成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它旨在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对于民办高职院校学生而言,由于生源批次靠后,基础差、底子薄、偏差心理行为多,这些表象的背后大多是养成教育缺失造成的,所以,对于民办高职的学生而言,养成行为的培养和再教育是生源质量提高的关键点。
1.2养成教育的实质
养成教育旨在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其实质是学生因为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使得其行为走向自觉的规范,是一种行为自律的表现。正是因为民办高职院校大部分学生缺乏这种良好的养成习惯,缺乏规范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所以不仅在其学习成绩方面,还有其平时行为表现方面,生活自理能力方面,都会显示出方方面面的问题。养成教育的实质是让学生通过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来引导其行为内在、自觉行为,通过自律行为来实现其行为有序发展,真正意义上促使其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的形成和提升。
2实施养成教育的途径
民办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养成习惯的培养大致可以从受教育者本体、学校教育者主体和家庭社会其他教育影响因素三个途径着手。
2.1受教育者本体途径
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说到底,学生是本体,自身养成习惯的缺失,对于学生而言,他首先需要明确的自我意识,只有当学生这个受教育者从自身上认识到自己行为习惯的不足或不良之处,他才有去改变的愿望。所有的外部影响力量都必须通过内部才能发生作用,养成教育也不例外,正如鲁洁说过,“一种德育影响无论其方向如何正确,力度如何强大,如果不为对象所认同,就决不可能转化为德育的效果。”[1]我们的养成教育对象是学生,但是这些受教育者不同于其他物质活动的对象,他们是具有自身需要、目的、情感、认知的实体,在被施与教育的同时,他们也在能动的反作用于这些教育者和影响因素。因此,民办高职院校对学生教育本体进行养成教育首先要通过受教育者这条本体途径,所有的教育效果都必须在本体参与中接受影响和改变,所有的培养方式都要首先作用于学生这个个体,不论直接影响还是间接作用,同时还要接受学生的能动反作用。因此,对学生进行养成习惯的培养,就要针对民办高职院校的生源特点,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达到良好的教育目的和效果。
2.2学校教育者主体途径
学生是受教育者,是本体角色。作为制定教育目标、拟定教育计划、实施教育方法的学校,它就是教育主体。民办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其最直接的教育者是高校辅导员,辅导员与学生的日常接触也是最频繁的。他的管理与教育对学生的教育养成有着直接密切的作用。他们是对学生进行日常教育的主要力量。特别是民办高职学生的生源特点,学校大多采取“严加死管”的封闭式教育管理模式,辅导员每天围绕学生24小时工作,学生工作的“千条线”都穿着辅导员“这一根针”,可想而知,辅导员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管理者了,正是管理者的角色赋予了辅导员养成教育的教育力量,辅导员的管理工作到位与否从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其教育学生的水平。当然,在高校,除了辅导员以外,还有上课教师,其他管理部门的老师,以及任何对受教育者都会产生影响的教育者。其次,教育者的教育影响都是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产生的,所以学校的团委、社团等组织的各种实践活动,都是进行教育的主体途径。在学校中,可以进行的养成教育活动形式很多,几乎包括了学生参与的一切活动,学生参与的活动一部分可以直接对其养成习惯产生作用,还有一些活动可以产生间接作用或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学活动是学校主要的活动,也是对学生接受养成教育及其他教育的主要活动。特别是学生的学习行为的养成习惯,课堂教学是更主要的环节。学校学工团委部门组织的多种多样的学生活动,特别是针对学生养成习惯方面的,以养成教育为主题的活动,都是对学生重要的教育培养途径之一。就学校教育而言,学校的校风、班风也是民办高职学生养成教育不可忽视的途径。众所周知,学校的校风和班风对学生的各方面培养和发展都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良好的校风、班风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对学生是一种自觉约束的管理力量,可以让学生形成自觉的行为习惯,因为一旦有学生想破坏既已成形的班风,就会受到来自群体的无形压力,这是一般学生不敢挑战的隐形权威。所以,民办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利用班风、校风建设成果这种大环境作用,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途径。
2.3家庭、社会等其他影响途径
学生作为受教育者,他首先生活在方方面面,学校对于学生而言,只是众多生活环境中的一种,如果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只考虑学校因素,而忽视其家庭、社会等其他教育途径,就会使得学校教育成为一个封闭的“象牙塔”,学生的教育不会只受学校一个途径的影响和作用,它是家庭、学校、社会种种教育影响途径的合力作用。所以,“企图使学校成为一个封闭环境,以所谓的学校‘正面教育’来掩盖和抹煞社会实际生活中的各种矛盾,期望实现学生精神世界的‘净化’,这种做法已经被大量事实证明是错误的。学校所施加的影响应当能使学生面对社会的现实,产生出正确辨别和认识、自觉抵制和战胜各种不良影响的觉悟与能力。”只有这样,学校教育影响在对学生养成习惯形成过程中才能真正起到积极的干预作用。家庭是所有学生最早接触的教育环境,父母的教养方式、教育态度和培养方式等,甚至家庭氛围,都会对学生的养成行为起到正面积极的或反面影响。虽然笔者一再强调民办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重塑责任,但实际上,每个学生的养成习惯是从儿时开始,也即首先是家庭教育的产物,父母对学生的儿童时期就提出行为习惯的要求,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学生也形成了差别各异的性格和养成习惯。即便是到了大学时期,学生的学校养成教育的重塑和加强也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家庭因素、父母因素,有针对性的进行矫治和重塑,才能得到良好的期望效果。再者,学生即便封闭在学校的环境,也并非不与社会进行各种不同程度的接触,特别是当前互联网的普及,已经把世界圈勾在一个地球村范围之内,所以,学生受到社会各种信息熏染,已不是象牙塔的“死读书、读死书”的时代。不少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寒暑假时间打工做兼职充实自己,用这些方式提早进入社会,与社会加深接触。因此,民办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时,还需要考虑到社会影响的途径,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有机结合,发挥更好的教育作用。
3养成教育实施的方法
民办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是解决学生很多行为问题的抓手,也是提高其生源质量的有效途径,在具体进行养成习惯的教育和培养时,针对生源录取批次和特点,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教育方法:
3.1辅导员日常管理教育的引导法
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基本以辅导员的日常管理为基础,特别是学生行为规范的教育管理。学生的养成教育包括行为习惯的养成、学习习惯的养成以及生活习惯的养成等。鉴于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的生源录取批次和特点,学生管理大多采取“严抓死管”的高压模式,在辅导员各种常规检查——“天天查”,“时时盯”的基础上,大多学生能遵守学校日常行为规范,呈现出比较有序的行为制度,但是,这种表面的“和谐”并不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结果,不是学生自觉意识的表现,而是老师看管的成效,所以一旦辅导员松懈管理或缺乏盯梢,很多学生的行为又会回到无序或不良行为表现上来,因为他们缺乏良好的行为养成习惯。所以,如果民办高职院校想要培养学生的养成习惯,首先需要从辅导员的日常教育管理着手,因为学生每天接触最多的就是辅导员,辅导员各种教育管理方式方法、管理形式风格,对学生各方面的养成习惯的形成和不良习惯的纠正,都有着直接而重要的影响。辅导员若要以学生的养成教育作为抓手,首先在日常行为规范中树立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意识和理念,对学生的自觉性进行教育引导,而不是一味的去发现问题、“堵”问题。“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这种管理方式,不仅使辅导员工作精力耗竭严重,工作成效甚微,而且容易造成学生阳奉阴违、两面三刀的不健康人格。因此辅导员从日常管理规范入手,对学生行为问题进行管理的同时,用引导的方法进行教育,不仅要错误的不良习惯给予矫正,还要对已经形成良好习惯给予强化,这需要辅导员极大的耐心和细心,跟学生多交流,多沟通,语言引导、行为引导以及其他引导方式多管齐下,在行为管理的同时加强树立其自觉意识和自觉行为,使其行为规范从外化走向内化,达到形成真正意义上自觉的、良好的行为习惯目的。辅导员不仅要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正确的引导教育,还要对其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等行为进行悉心的培养和教育。比如,有些学生的生活作息时间不规律,辅导员不能单从这个学生上课缺勤表象上看问题,它很可能是学生作息时间不规律导致,因而,对其作息时间进行干预,这样才能既达到纠正其不良行为,又能从根本上杜绝其上课缺勤行为规范问题。
3.2各种学生活动、主题班会、主题教育活动
学生的行为习惯都是在实践中产生的,所以注重从学生的课内外实践活动入手,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培养也是重要方法之一。辅导员可以定期召开主题班会,对学生行为习惯进行有针对性、系统性的引导、教育。主题班会、教育团会,都是可以跟班级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的实践机会,平时的行为问题拿到班会上来大家讨论,可以引起头脑风暴,集体共鸣,让同学们自我反省,自我省查,引起自我觉悟,思考良好行为习惯为何缺失,唤起行为自觉内化的重要意识,促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团委、学生社团组织的各种校内实践活动,对于学生的养成习惯培养,都有或多或少的积极意义,行为习惯从小见大,见微知著,本身就是生活中点滴细节慢慢积累而成,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也是道理所在。学生活动本身就是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成果体现,反之,学生亦会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对自我行为习惯进行良好的强化和塑形。因此,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活动、班级活动、班会、团会等形式,都可以作为对学生养成行为培育的有效方法。
3.3教育者的榜样熏陶作用
教育者的榜样作用,是指高校一切直面学生,对学生起到各种影响而存在的所有教育主体,包括辅导员、教师以及高校其他部门的教师或工作人员。学校的一切教育影响都需要通过教育者来传导,养成教育也不例外,教育者的言行举止、人格魅力等对受教育者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耳濡目染的熏陶。正如鲁洁说过的:“在教育者的诸种因素中能对教育效果产生重要作用的尚有教育者的人格因素以及他在师生关系中所具有的品质。”[2]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孔子也说过:“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可见,教育者自身的行为习惯也在深刻感染着受教育者,学生从老师身上学到的不仅仅是科学文化知识,更多的是一种做人做事的方式和为人处世的行为习惯。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学生的言行习惯深受老师的影响,如果一个老师能看到粉笔擦掉在地上,随手捡起,看到空教室开着灯,能随手关灯等等这些不经意间的小行为习惯,都会让学生不自觉的去模仿、学习,学生会模仿老师好的行为习惯,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也会模仿老师不良的行为内化为自身的行为,所以,教育者的榜样示范作用是不可小觑的。教师自身的言行举止其实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此外,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师生关系,它本身也就具有教育影响的效果,因为学生是通过师生关系而透视人与人的一切关系,透视社会与人生,而且师生关系会影响受教育者对教育者的认同,所以教育影响的作用,都要建立在受教育者对教育者认同的基础之上,如果只是让学生口服心不服,那么再好的教育方法也只能发挥教育的零效用,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成功的可能亦是微乎其微。如果“我们的德育只能限定学生所说、所为,而不能影响他们的所思、所想”,那么这种教育的效果可以说是失败的。所以,民办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实施,必须发挥一切教育者的良好榜样示范作用,身先示范,身正为先,并且用良好的师生关系去影响学生积极地接受养成教育,从口服、心服到内化的自觉实现。
3.4校内外社会实践法
除了校内学生社团组织的活动和教育主体班会团会外,还有许多丰富的校外社会实践活动,这些活动的参与同样是学生的养成习惯塑形和培育的有效方法之一。学生通过走出校园,进入社会,会发现自身各种行为习惯的不足,这些不足会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社会适应不良等负面效果,通过不足来反思自身的问题,从而对不良的行为进行矫正以便更快更好的适应社会需要。这种养成教育的方式更具有社会现实意义,如学生的青年志愿者活动,校外兼职打工实习,集体组织的校外活动等等,很多辅导员会有感于自己的学生在经过一个寒暑假以后,再次接触,会觉得学生变得成熟,待人接物大方有礼,言行举止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蜕变,其实这些都是学生经历过社会实践后使其潜在的养成习惯变化了的结果。
3.5同辈树立正面典型激励法
同辈树立正面典型,就是在班集体中,选择在养成习惯方面做的好的学生,给予积极表彰和关注,在班集体树立优秀典型,激励其他做的不足的同学向榜样、典型看齐,努力修正自身不良的行为习惯,培养良好的个人习惯,提升自我,加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学生在学校会受到方方面面的影响,包括学校的教学、管理,学校的氛围、环境,老师对学生的影响自然是深远而重要的,但是学生对学生的影响也是不容小觑的,以笔者在民办高职院校任职辅导员工作6年的亲身经历不难发现,学生平时的上课迟到、缺勤,往往都不是个人行为,通常都发生在同一个宿舍,甚至左邻右舍的宿舍,比如上课迟到的不少学生都是住同一个宿舍的,或者相邻的两个宿舍,早操出勤缺勤的,往往也是一个宿舍的四个同学都一起没按时起床出操,也就是要么一起来,要么一起都不来。可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影响十分明显,所以不妨在学生中多树立典型的榜样,用那些平时行为习惯做的好的学生激励、带动做的不好的学生。学校每学期都会有各种文明宿舍、文明个人、优秀集体、优秀个人的评比,也是异曲同工的效果。
3.6父母、家庭、社会的有效互动
对学生实施养成教育时,如果只注重学校教育、学校影响,那么很可能会在对学生进行培养时遇到不少问题,因为一个人的养成习惯并不是在大学时期形成的,它可以追溯到孩童时期,那么对学生而言,它的第一任老师便是自己的父母。所以如果想改变学生的养成习惯,重塑良好的行为习惯,就不能仅仅只从学校教育入手,辅导员作为学生在大学时代最直接的管理者和教育者,对学生在进行不良行为习惯给予矫正时,应该尽可能的结合学生的家庭教育的情况、背景去入手,给予学生行为一定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采取相对应的方法进行有效矫正。而不是仅仅针对某个不良行为进行严抓死管,不问理由,不去想学生行为背后的原因和意义。从笔者做辅导员工作多年经验来看,绝大部分学生问题行为习惯的背后,都或多或少跟其家庭教育、父母管教有深刻的联系,学生身上呈现出的问题,通常不仅仅是其个人问题,更可能是其父母自身的问题,如父母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家庭氛围、父母的教养习惯等。随着当前社会的开放性,学生的生活空间已不仅仅局限于校园环境,他们通过互联网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社会,不少学生会利用课余时间、寒暑假时间做兼职,提前步入社会进行各种人生体验,所以,当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时,就不能隔绝社会情况和发展而孤立的进行培养、教育,不然学校的教育效果和影响很可能会让学生无法适应社会真正的需要,甚至经受不住社会现实的考验。因此,民办高职院校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要结合其家庭情况和社会现实需要等方式,方能呈现良好的教育效果和教育影响。
4学校在实施养成教育时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民办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避免走入教育的误区。
4.1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时,应该结合课堂教学、课后管理、学生活动等方面建立养成教育长效机制
学生的养成教育是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塑和培养,行为一旦上升到习惯的境界,就已经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行为习惯的形成不是一天两天的事,那么想要矫正这些不良习惯,达到良好习惯重塑的目的,民办高职仅抓平时的教育是不够的,必须建立养成教育的长效机制!学生的养成教育并不能时有时无,想起来了偶尔搞个主题活动,喊喊口号,做做形式,这些都不是真正的养成教育,因为它并没有落到实处,就更无从“长效”谈起。所谓的“长效机制”是从时间和力度上来看的,不仅上要贯穿学年始终,而且在力度上要反复抓,把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教育要“走心”,而不是走活动、教育的形式主义。如何有效建立养成教育的长效机制,是每个民办高职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4.2养成教育并不是孤立存在,“一人为大”,要与其他各种教育结合,如人性教育、感恩教育、诚信教育等
学校的养成教育只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内容之一,虽然是其他教育的基础,但并不是说学校只要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就行了,其他教育都不需要。恰恰相反,养成教育的抓起是为了更好的施展其他各种教育,或者是和其他教育相辅相成,互为支撑的。民办高职院校的养成教育应该和其他各种教育内容相结合,比如高校的生命教育、人性教育、感恩教育、诚信教育等等,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只是发展的基础,多种教育多管齐下才能培育出个性丰满、综合素质和能力全面发展的立体的技能型人才和社会建设接班人。
4.3养成教育不仅仅是学校一方的职责和使命,需要父母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全力配合
在进行养成教育时,我们不能错误的将这种教育解读成它只是一种“学校教育”,它只和学校有关、只和老师有关。学生的养成教育是在家庭、小学、初中时期就已经形成的,想改变他们的不良行为习惯,绝不能只是大学学校一方的职责,在具体实施时,需要考虑到家庭、社会等影响因素,同时学校教育也需要其家庭父母、社会几方的通力配合和互相支持。
4.4三年的在校教育不能完成养成教育的全部使命,学生的养成教育会延伸到其社会工作、发展以后
一个人的养成行为习惯贯穿其一生,所以三年的大学教育并不能完成教育的全部使命,学校养成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而不是为了教育而教育。学生从学校毕业走向社会以后,才是真正发挥学校教育效果的时期,学生通过学校的养成教育及各种其他教育让自己掌握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从而在社会工作之后都能进行及时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进而实现自我服务,这种教育对学生的影响绝非是大学时代的事,而是通过自律的形成,影响其今后的一生。所以学校的养成教育会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而延伸至其今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方面面,并且使得学生能够在自我教育与再教育中不断提升、进步和发展。
作者:戴明月 单位:金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鲁洁.超越与创新[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