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辅导员养成教育论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养成教育的含义及重要性
养成教育是一种有着规范性、实践性、长期性,包含了思想道德、行为规范、社会实践与适应能力、自我发展与创新能力以及心理素质等方面,在教育工作者有针对性且长期的培养下,使得被教育者能够自觉的在无监督的情况下仍能表现出良好的生理、心理、思想、行为及能力素质的一种教育模式。很多大学教育工作者认为养成教育更应该是中小学教育中的一块,而大学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与学术修养,这种思想并不正确。大学时代的养成教育是不可缺失的,如果中小学时代是养成教育的基础期,那么大学时代就是养成教育的改造与成熟期,这种教育模式应该是一种长期且曲折的过程,贯穿于人的一生。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转折时期,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在这一时期发生变化,同时也是其最有作为的时期,“从20岁到30岁这10年中,对社会价值贡献约占他的整个人的37%,也是人生旅程中的个人身体、思想迅速发展,从不成熟到逐渐成熟的时期。”所以高校的养成教育涵盖了大学生教育培养中最重要的品德教育与素质教育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的重要性将影响其一生。
(一)养成教育是品德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外部环境
不论是品德教育还是素质教育,都需要良好的培养环境为外部条件,人的品德与素质并非生而具有,它是个体在培养环境中不断通过学习吸收后内化的产物,而养成教育构建了这一培养环境,这一外部环境无处不在,包括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等等,离开这养成教育所构建的外部环境,道德教育与素质教育将会成为无本之木。
(二)养成教育是品德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实践基础
品德教育与素质教育,其培养方法与途径都是以实践为载体,这一教育培养模式其实是施教者的教育过程与被教者道德品质、素质能力形成过程的有机统一,而这个有机统一也即是养成教育的过程体现。没有任何一种道德品质和素质能力能够靠完全的说教来完成,它需要长期且曲折的实践培养,是在具体实践中且通过实践本身逐步培养出来的,这种实践培养我们可以认为就是养成教育。如夸美纽斯所说:“道德是由经常做正确的事情而学来的。”品德与素质的培养贯穿于人的一生,特别在青年时代,良好的品德与素质能力,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起到关键作用,由此可见养成教育对于大学生品德与素质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
(一)辅导员对于大学生良好行为规范的培养
辅导员对于大学生行为规范的培养,其实是一种管理,目的是规范大学生的日常行为,通过外在的约束行为来实行。而管理就需要有完善科学的规章制度。在我国每一所大学都有自己的《大学生日常行为守则》,通过各个细则来约束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等方面,辅导员应有效地利用这一规章制度。首先辅导员自身要熟悉规章制度,将文字性的规章制度变成具有可操作性的实际方法,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应及时根据社会和时代的变化,改革旧制度,推陈出新。在新生入校后,应不间断地对新生进行宣讲,使学生形成基本概念,明确哪些是严格禁止的,哪些是不提倡的,哪些是鼓励的。其次简单的宣讲只是让大学生形成基本概念,而促进大学生深入理解并熟悉掌握则需要一些实践活动,辅导员应组织一些实践活动,如知识竞赛、辩论赛、校内义务服务等,在这些实践活动中,让大学生体会到行为守则的内涵,使其从被动的受管理者变成自觉的实行者,从一种被动养成变为自觉养成。最后对于大学生行为规范的执行,辅导员要起到监督作用,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奖惩措施。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必循、违章必究,执行上要严格纪律,对于违反行为规范的学生绝不迁就,充分地运用规章制度的导向性、约束性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二)辅导员对于大学生良好品行的培养
大学生个人修养主要体现在良好的个人品行上,而优良的思想道德素质本身也是当代大学生的核心素质所在,内在的道德素质则体现在文明礼貌的外在行为之中。辅导员应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努力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大学认识到“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能够正确处理个人、集体与国家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坚持集体主义精神;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使大学生能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家庭和职业道德,形成良好的品行。
(三)辅导员对于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自主学习能力是大学生必备能力之一,但也是当代大学生所缺乏的,步入大学后的角色转变使得大学生突然进入到一种无压力状态,导致自主学习能力减弱。但是这一能力贯穿人的一生,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使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状态达到最佳,这一能力的养成不仅仅是学习方面,同时也是大学生自我人格完善的一个方面,关系到未来能否胜任其社会角色,其重要性可见一斑。作为辅导员应从成就动机和兴趣机制两个方面来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要明确成就动机,这是最重要的环节,也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出发点,“成就动机是个体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驱力和动因,也就是个体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愿意去做并力求达到完美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其主要内涵是行为的目的性、主动性和坚持性。”很多大学新生在进入大学校园后会存在无目标或多目标情况,导致其不能主动地坚持学习,形成学习能力的自主能动性缺乏。这就需要辅导员从学生实际、专业情况、社会需求等方面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一旦目标明确后,青年大学生就不会产生迷茫情绪,从而会自觉主动地投入到长期的学习中来。其次,在明确目标后辅导员要帮助学生在学习的建立起兴趣机制,其基础是辅导员在班级中建立起激励机制和良性竞争机制,激励机制是建立在良性竞争机制之上的,通过在良性竞争机制中所取得的成绩来获得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一旦学生在激励机制中受益,会自发形成良好的学习兴趣,很大程度上会持续保持一种良好的自主学习状态。一旦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就会摆脱“我教你学,我管你从”的机械模式,从而进入到一种良好的学习轨道中,并受益一生。
(四)辅导员对于大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培养
曾经强调:“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是党中央综合分析国内外大势、立足国家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由此可见,对于大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应该根植于日常教育之中,这关系到我们能否培养出一批引领时代的创新型人才,关系到国家能否在世界范围内具备核心竞争力。对于大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作为辅导员应在日常教育中积极培养青年学生的创新思维,对于学生的新想法、新理念、新创造要给予鼓励和支持,即便其中有不合理的存在,也不应去打压贬低,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怀疑精神,不拘泥于固有经验、固有知识和固有做法,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形成敢于向权威和旧有传统挑战的新机制。在具体做法上要切合实际,鼓励大学生深入生活,发现生活,在实际中寻找创新点;鼓励大学生多参与一些创新技能竞赛,通过竞赛来锻炼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鼓励学生从小做起,提出一些新发明、新创造、新思想和新学说。通过长期的外部教育培养,使得大学生能够从实践出发,自觉形成创新思维,变被动为主动,提升自我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五)辅导员对于大学生健康心理品格的培养
大学时代是一个人的心里转型时期,往往在这一时期,青年的心理稳定性较差,容易出现心理疾病,而心理疾病所带来的危害是巨大的,是超出常规的。“如果人们的‘头脑’及其决定程序收到冲击的话,就会损害那些最缺乏适应能力的人的健康,会损害他们独立的理智的采取行动的能力。”当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而又不能及时得到妥善处理的话,就会影响其生活、学习和未来发展,因此要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里品格,这也是大学生身体、智力以及思想品德能够良好发展的基础。辅导员要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让大学生能够公正且客观地认识且评价自我,形成正确的对于自我以及自我与外界关系的认识,能肯定自我的优势又能认清我的不足,自信而不自负;辅导员要善于帮助学生调节情绪,心理健康的学生一般情况下不会出现极端情绪,如狂喜、狂悲、易怒等,遇到突发情况要及时调整,适度安抚,让大学生保持稳定的情绪状态,待情绪稳定后采取相应措施;辅导员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这就需要培养大学生在待人接物方面能够乐于助人、宽容友善,剔除其身上可能原有的一些劣质的交际习惯,如刻薄、猜忌等等;辅导员要完善大学生的人格,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健康人格的指导下完成主观能动与客观实践的有机统一;辅导员要加强大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环境的突然变化会引起人心理上的变化,很多的心理疾病都是由环境的突然变化造成的,辅导员要重视大学生步入大学校园后由于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心理变化,帮助他们尽快地认清新事实,适应新环境,避免产生心理问题。辅导员既使青年大学的“良师”也是“益友”,相较于其他高校教育工作者来言,更加贴近青年学生,长期与其接触,辅导员要把握这一优势,抓住契机,以身示范,加强辅导员队伍在大学生养成教育中的作用,使大学生能够变被动为主动,自觉成为有良好行为规范、品德高尚,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能力且心理健康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张戌 单位:淮南师范学院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