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行为规范之养成教育论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学生行为规范之养成教育论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大学生行为规范之养成教育论文

一、当前大学生日常生活守则和行为规范现状

随着国家对人才需求的日渐增加,我国高校近年来在不断扩招,大学生的人数也随之逐年增加,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负担越来越重。虽然我国对素质教育越来越重视,但一些学生根本无视应该遵守的最基本行为习惯,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时仍然表现出很多不良行为习惯。就当前职业院校学生来说,职业院校很多学生文化基础知识相对比较薄弱,与此同时在行为习惯、组织纪律、道德品质等方面的问题也比较凸显。(1)一些学生对学习缺乏热情,缺乏明确目标,对前途和未来处于迷茫状态,组织纪律观念和团队精神淡薄,不遵守课堂纪律,在课堂上讲话、看小说、早退等现象屡教不止。(2)一些学生缺乏集体荣誉感和家庭责任感等,崇尚实用至上价值观,为了凸显自己的与众不同组织纪律观念逆反心理较重,在日常生活中不仅抽烟、喝酒、打牌、沉迷游戏还说脏话、撒谎、打架斗殴、夜不归宿等。(3)还有一些学生生活自由散漫、行为懒散,不管对学习还是大学中其他活动都缺乏主动性,正值青春时期却毫无活力。(4)部分学生社会责任感淡漠,屡次损坏公共设施却不愿接受长辈和教师的劝导。(5)此外,很多大学生都比较自我,以自己为中心,不懂礼仪,放纵自我,对学习自暴自弃,不仅不好好学习还出现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等情况。造成当前大学生这些行为习惯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促进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我们必须对其原因有所明确。

二、大学生不良生活和行为习惯产生的原因

(一)教育方式不当,在教育中忽略学生全面发展。

虽然我国已经开始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但毕竟时间较短,当前的大学生们大部分都是在应试教育中成长起来的。很多学校对学生学习成绩一味地追求,在教育中忽略了学生的德育教育和全面发展。且80后、80后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在家中比较手冲,家长对他们往往一味地满足,很少对其实施严厉的规范。本来学校教育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就不是很重视和强调,再加之回到家中家长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守则和行为规范也不够重视,导致大学生们在内外环境的影响下逐渐偏离,使不良行为逐渐累积成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

(二)学生对良好习惯认识不足,养成教育方法滞后。

大学生对良好习惯的认识严重不足。有些学生认为自己的一些不良习惯都是十分正常的行为,或者自己进入社会后再改;有些学生认为只要自己学习好,其他都无所谓;一些学生将个性培养和学生自主性看作随心所欲做自己想做的事;一些高校对学生行为习惯教育不够重视,认为其仅仅是德育教师的任务,对其他科目教师则不作确切要求,致使专业教育与学生个人道德教育分离。其次,高校对学生养成教育的方法比较之后,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流于表面,没有针对和时效性,德育教师年龄普遍偏大,教学观念和模式比较传统,与当前学生特点不够贴合。

(三)从众之风盛行,家庭、学校和社会缺乏教育合力。

大学生目前还处于不够成熟的阶段,很容易被外界环境所影响。当代大学生大部分都十分开朗,爱交接朋友,这无疑是一个好现象。但有些学生交接的朋友可能日常生活守则和行为规范较缺乏,具有各种不良嗜好,学生的从众心理容易将自己带入与这些朋友一样的境地,即俗语中的“近墨者黑”。其次,我国社会正处在高速发展的时期,整体比较浮躁,转型时期的功利性比较突出,一些学生父母和教师本身受社会影响就会带有一些不良生活守则和行为习惯。比如,有些家长在学校指出孩子的错误后不是教育其改正而是维护自己的孩子,对孩子不良行为持纵容态度。社会、家庭和学校三者之间密切相关,但很明显在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方面这三者缺乏教育合力。

三、大学生日常生活守则和行为规范良好习惯养成教育途径

(一)与家长加强沟通与配合,营造良好的行为养成氛围。

环境氛围对人的教育有重要影响,古代孟母三迁的故事便是基于对环境重要性的认识。良好的成长环境,对大学生行为养成规范教育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学校应于家长加强沟通与配合,积极创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家庭、邻里和学校环境,为大学生们营造良好的行为养成氛围。大学生们正处在青春期或青年初期,心理逐渐成熟,对待事情的态度和原则已经有了自己的观点和思维,在依赖家庭的同时往往希望摆脱家长束缚。家长们应了解和理解大学生们的这种心理变化,不能对孩子们独立后的一些失败冷嘲热讽,打击他们的自信心,同时也不能一味地惯着他们,以免他们过于以自我为中心,形成更多不良习惯。(二)提高学生对良好行为养成习惯的认识,强化行为规范教育。朱熹曾说过:“论先后,知为先。”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前提也必须立足学生的认知,学生只有明确了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才能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的规范。因此,必须提高大学生们对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认识。高校应通过教育让学生对良好生活习惯的积极作用有详细了解,认识到错误行为习惯的积极作用。与此同时高校还必须强化大学生行为规范教育,促进大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经常化。除了学校相关规章制度的学习外,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加强学生对《日常行为规范》、《学生守则》等方面的学习,规范学生学习、生活、卫生等各方面的行为,及早制止或纠正大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完善和创新德育工作制度,提高学校管理水平。

要做好大学生日常生活守则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高校必须与时俱进,完善和创新德育工作制度,提高学校管理水平。首先,应对大学生行为习惯标准进行制定,制定范围除包括课堂、图书馆、校内公共场所外还应包括食堂、宿舍等各个领域,规范标准应涉及大学生言行举止、仪容仪表以及内务管理等详细内容,并通过不断宣传和教育将其贯穿至整个大学教育之中,使学生在遵守规范的过程中逐渐成为习惯。其次,应立足各院系和专业自身实际,对学生宿舍、班级及日常学习生活等多方面对特色鲜明的管理制度进行建立。另一方面,学校应提高管理水平,德育工作只有结合学校管理,在一定规章制度管理保障之下才能真正得以实施。

(四)全面加强家庭、社会、学校三结合的养成教育网络。

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过程是连续的,学生在成长中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而这些影响都会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发生作用。大学生在成长路程中,家庭、社会、学校三者都必不可少,只有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形成合力,才能全方位地促进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高校教育应将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始终放置在重要地位,同时应与家长建立积极地联系,从内而外地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家长则应对自身修养不断提高,为子女带来榜样作用,营造民主和睦的家庭环境,严格矫正孩子不良言行举止等习惯,将学校教育延续在家庭生活中。社会方面媒体等应积极宣扬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作用,给青少年以正面的社会引导,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最终形成家庭、社会、学校三结合的养成教育网络。

(五)将遵守“规范”纳入大学生评价标准,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

单纯地依赖道德约束及学生自觉遵守是很难达到对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预期目的的,高校必须将遵守“规范”纳入大学生评价标准,将是否遵守规范与学生评选先进、入党、综合测评等挂钩,才能起到一直提醒学生自觉遵守规范的作用,从而促使学生完美人格和良好生活行为习惯的形成。另外,高校还应加强对大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文化素养这一文化精神的修炼和涵养,能大大提升大学生情感智慧,提高学生自我把控能力,是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重要前提。

(六)对“规范”的监督机制和养成机制进行建立。

当今大学生的高校生活和学习比较自主,学生一时激起的意愿通常很难持久。因此,要使学生真正克服自身不良习惯,高校应对“规范”的监督机制和养成机制进行建立。可由学生代表成立有关学生生活行为规范的“监督小组”,比如浙江绍兴职业技术学院的经贸管理学院,为改善学生边走边吃的不良习惯,成立专门的学生小组在学生的早上上课时间段监督学生,发现边走边吃的现象便会制止。另一方面高校可以邀请社会知名人士开展行为规范方面的讲座,也可以表彰行为规范良好的学生,树立其示范作用。此外,班级可以自行组织行为规范集体学习,定期检查学生对行为规范内容的理解等。只有建立了规范的监督机制和养成机制,才能促进学生形成持久的良好生活习惯。

四、结语

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养成教育是每个人的终身必修课。针对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现状和问题,高校应与家长加强沟通与配合,营造良好的行为养成氛围;提高学生对良好行为养成习惯的认识,强化行为规范教育;完善和创新德育工作制度,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全面加强家庭、社会、学校三结合的养成教育网络;将遵守“规范”纳入大学生评价标准,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对“规范”的监督机制和养成机制进行建立。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对大学生养成教育的目的。

作者:胡洁 丁芳芳 单位:绍兴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