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师范生养成教育论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从宏观层面而言:养成教育是师范院校教学教育事业的价值诉求
养成教育就其本质来说是塑造人格的教育[1]。加强师范生日常行为养成教育,培养师范生的组织纪律性、集体主义观念、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康的个性心理、高尚的品德行为、独立的学习生活能力,对于师范生的成长和整个社会良好氛围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就师范院校教学教育工作而言,师范生养成教育的价值诉求应是:使其不断巩固良好的行为习惯,矫正不良的行为习惯,提高自我控制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规范。
(二)从微观层面而言:养成教育是师范生综合素质提升的构成要素
在《现代汉语词典》里“,习惯”一词有两种含义:一是指经常接触某种新情况而逐渐适应;二是指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行为、倾向。由此可以看出,习惯是“通过严格管理、行为训练、规范反馈等多种手段,促进师范生的知、情、意、行等方面协调发展,最终使其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结果”[2]。因此从养成教育入手,从改变习惯到改变行为方式,重点培养师范生的学习、生活习惯,营造言行规范,诚实守信,注重修养的良好氛围,全面提升当代师范生的综合素质。
二、高校师范生养成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一)高校师范生养成教育的社会学分析
高校师范生从总体上看,思想政治状况还是比较健康积极的,但也有部分师范生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意识出现错位,如过分强调个人而忽视集体,缺乏理想信念。从社会学角度分析,首先,养成教育是知识经济的要求。师范生除了要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外,还应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其次,养成教育是信息网络的要求。当代师范生是“网来网去”的一代,这就需要从网络社会的特征出发,结合现实社会中的道德规范,建构网络道德规范,使其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
(二)高校师范生养成教育的心理学分析
高校师范生的日常行为属于外在的表现,这一外在表现一方面受其思想、意志水平的支配。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人的行为反应从其本质上说是一种条件反射,这种刺激—反应的方式经强化,久而久之,就会成为一整套稳固的条件反射系统。师范生的养成教育也是一个日积月累的复杂过程。这就要求教育者们要转变教育方式,一方面要通过赞许和鼓励的方式,即正强化,使师范生的正确观念、行为得以重复出现并保持下去,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日常行为习惯;另一方面要通过批评和指正的方式,即负强化,使师范生的错误观念和行为得到制止并予以改正。进而通过长期的具有稳固性的正、负强化来规范其日常行为。
三、高校师范生养成教育的可行性路径分析
(一)养成“德育”的价值引导理念
师范生正处在大学生“三观”形成的关键阶段。高校教师作为大学生的领路人和引导者,需要在师范生养成教育过程中发挥主渠道作用。针对师范生的身心状况“,充分发挥高校教师在师范生养成教育过程中的引导作用”[3]。因为在很大程度上讲,他们的价值标准、言谈举止对师范生起着潜移默化、价值引导的重要作用。同时充分运用课堂教育的约束性和导向性功能,从学生言行举止的约束与培养入手,对师范生的品行进行有效的约束和控制,把弘扬和培养良好的日常行为落到具体的教育行为中。通过言传和身教,着力于思想道德规范的引导教育,着力于师范生进取精神的培养教育“,引导他们客观评价自我及现实环境,加强学习挫折意识教育,提高其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适应力”[4]。通过在思想、品质、学识等层面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给师范生以文明的教育、真善美的熏陶,明确的荣辱观,进而培育出真挚的道德情感。
(二)养成“探究”的社会实践能力
师范生进行养成教育需要有施展其才华、锻炼其实践能力的平台。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要做好课堂教育,又注重引导师范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5]由此可见,社会实践活动是对师范生进行养成教育的生动课堂,是由知到行的必经途径,对于促进师范生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例如可以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充分调动师范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积极组织各类紧扣专业特色的社会实践队伍,奔赴各地广泛开展调研活动、义务支教活动,使师范生在实践参与中亲身体验、主动探究,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解决问题中坚定理想信念,自觉砥砺品性。
(三)养成“优质”的人文素养教育
人文素养是“以人格的健全与高尚为重要内容,以人的本质力量的实现为根本的修炼和涵养”[6]。从这个角度出发,以“优质”的人文素质教育武装师范生的头脑、陶冶师范生的身心,对其养成良好的思想行为习惯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要丰富和拓展人文素质修养课程教学内容,明确师范生人文素质养成教育的主要内容。在实践教学中,要把人文素质培养的内涵与外延清晰梳理,使师范生在自身发展过程中,自觉地追求自身素质提升的文化精神,不断地将这一精神内化为师范生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另一方面要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师范生人文素质发展状况。对师范生群体中较为普遍存在的道德观上的某些观点和倾向性问题,作深入剖析,以便更好规划师范生在大学阶段人文素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增进师范生对社会、对人生的理性认识和探究,从而使新时期高校师范生既有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又具有健全人格和良好习惯。
作者:饶苗苗 工作单位: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