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养成教育实施路径探析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学生养成教育实施路径探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大学生养成教育实施路径探析

【摘要】探究养成教育的概念和特点,分析养成教育对大学生、高校和社会发展的意义,同时针对当前大学生养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从强化顶层设计、目标引导、校园文化、评价体系、转变教育理念、专业认知教育中渗透养成教育六个方面提出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实施路径,以促进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养成教育;实施路径

随着教育发展改革的进一步推进,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型,当代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缺乏自我管理、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思想道德水平、素质和能力都不尽相同,这些问题都急需解决。当今社会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便是如何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如何保障高等院校的教育质量。如今,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高校面临着教育对象的不断转变,为了应对这一变化,很多高校开始寻求新的教育管理方式予以应对,从而为学生的成长创造全方位的环境,完成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基于此,我们发现传统教育中的养成教育常态化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需要持续推进和加强。

一、养成教育的概念和特点

教育,从本质上讲就是要养成好习惯,而习惯就是从语言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经过长期的训练形成的一系列本能反应,是大脑中反射出的各种行为方式的“自动化”。例如穿鞋子、喝开水、用筷子等,也就是平常所说的“习惯成自然”。习惯是养成教育的产物。“养成”本意为培养使之形成或成长,其本质是一种人格的塑造教育。大学生养成教育是教育者根据国家与社会所要求的行为规范,以反复的行为训练为主,同时结合多种教育方法,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进一步促进受教育者健全的思想实践能力,使其形成稳定的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活动。养成教育是每一个大学牛必须接受的最基本的“做人”教育。它具有规范性、具体性、有序性、指导性、实践性、长期性等特点,是别的类型教育所无法替代的。

二、大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意义

养成教育要做到家庭、学校、社会的统一。说到底,养成教育就是一种习惯教育,它不仅能促进大学生自身发展,还有利于家庭和睦,促进学校发展和社会进步。

1.养成教育对大学生的意义

养成教育可以促进学生自身发展。大学期间,是大学生道德品质、认知立场、良好行为养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大学生都具有超高的可塑性,只要在这一时期对大学生进行教育,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能使他们具有一定的自觉性,这也为开展大学生养成教育工作提供了可行性。受教育者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离不开科学规范的教育,养成教育的规范,能够使大学生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塑造大学生良好的个人形象,形成更加完善的人格,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此外,基于长远的发展,养成教育是大学生必须要接受的教育之一,因为正确的价值取向能避免学生行为失范,面对大是大非,能准确地做出判断。只有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和素质,用知识武装头脑,纠正他们的不良思想,丰富理论知识,才能让大学生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通过对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其德智体美全方位发展,树立起正确的三观,助力大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2.养成教育对高校的意义

养成教育的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而高校的任务是培养有理想、有抱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现如今,思想教育和素质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比重越来越大,高校强化并提升大学生养成教育,可以进一步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素质教育,同时也符合教育部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基本要求。基于此,高校教育者要清晰认识到大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意义,采取相应举措强化养成教育成果,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对于高校,养成教育可以推进德育工作实效性。高校德育工作主要面对的群体是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地位在德育工作中是举足轻重的,所以针对大学生开展素质教育非常之有必要。开展养成教育有利于德育学科建设,使教育效果知行统一,并能推进构建德育工作创新体系。长期对大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培养,有意识地在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每个环节中都渗入养成教育,利用大学生自我约束力和自我控制来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实现从“他律”转换到“自律”,使大学生所养成的行为习惯符合社会价值评价。

3.养成教育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从社会发展角度出发,养成教育将会积极推动社会向良性发展,如若在校大学生能接受良好的养成教育,便可以促进社会的长期和平与稳定,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帮助大学生更高效的工作。放眼未来,也会对下一代的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促进更高水平的教育。养成教育在思政教育工作中发挥着主体作用,同时也是新时代社会规范对大学生的新要求,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促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要通过全体国人的不断努力和持续不断的奋斗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大学生作为当今时代的新生力量,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必将成为中流砥柱。因此,在日常的养成教育中,要使大学生养成自觉遵守行为规范的习惯,加大力度进行养成教育的实践训练,并将其深植与内心,使大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过硬的心理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的能力,并具有一定价值创造力的创新人才,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大学生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

1.养成教育缺乏顶层设计,形式主义严重

想要更好地完成大学生养成教育工作,就必须要全面掌握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成长规律,做好养成教育的重点工作。当前一些高校在教育管理工作中养成教育的方式依旧比较单一,忽视了学生的发展需求和理论联系实践的指导,依然沿用传统的教育方式,重理论轻实践,实践教育也只流于形式,管理制度匮乏,养成教育的工作不够精细,管理不够科学,顶层设计亟待加强。

2.高校大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的内容针对性不强,缺乏感染力

当前高校养成教育工作还不够完善,对当代大学生的专业能力提升没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在实际生活中也没能使学生的需求得以满足。一些高校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往往忽视了行为习惯的养成,而是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过于关注,着重培养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成了高校养成教育的主要内容,而对学生的心理疏导、情感感化、思想教导、矫正生活习惯、规划人生发展等方面的教育内容做不到学科化、专业化、系统化,导致最终的结果不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因为养成教育的内容缺乏针对性,致使高校大学生养成教育缺乏感染力。

3.养成教育的评价机制不健全

目前,养成教育没有形成完善的评价机制,评价指标不具体,难以量化,主观性强,在实际操作中,学生的日常管理考核和综合素质考核中没有把养成教育设定为必要考核内容,从而导致养成教育在育人队伍中缺乏自觉主动性,学生做不到严于律己,养成教育就只停留在形式上,教育效果就大打折扣。

4.养成教育的自我教育机制有待完善

研究数据表明,一部分学生缺乏自我约束力,集体意识欠缺,秩序和文明意识也比较薄弱,在公共场所时常会做出一些素质水平不高的行为。比如:虽然期待建立良好的校园秩序,但有时缺乏主人翁的责任感,维护公共秩序的自觉性较差,使得行为习惯多立足“方便自己”;部分宿舍“脏、乱、差”仍然存在,遵守宿舍建设制度的觉悟不够;部分学生就餐时不按秩序排队,餐具乱扔乱放,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等。

5.沉迷网络严重影响大学生自律能力

当今社会,互联网高度发达,大学生的生活处处离不开网络,面对网络这把双刃剑,不少在校大学生深受互联网负面消息的影响,所以养成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正确使用网络,形成正确的网络观,避免过度沉迷网络,在网络中迷失自我。但是,在开展养成教育的过程中发现,高校教育者面临的一个难题就是很难深入学生的生活,究其原因,是现在高校普遍存在思政教师和学生比例严重失衡的问题。特别是面对部分沉迷网络和游戏的学生群体,该学生群体较叛逆,与外界沟通较少,需采取更多样化的手段开展养成教育。

四、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实施路径

1.强化顶层设计,健全养成教育的组织保障

高校在进行养成教育时要重点规划整体,注重顶层设计,循序渐进,做好各层次的衔接工作,大力推广教育的广度和深度,扩展参与者。具体要做到以下几方面:(1)思想保障。教师要在日常工作的点滴中渗透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完全建立起全员育人理念。(2)组织保障。统筹教学、管理、服务机构和学生组织,分类分层开展大学生养成教育工作,按功能和职责分工分解教育目标。(3)针对学生的日常行为加以引导,实时考查学生行为规范,建立并完善学生行为档案和综合素质测评体系。

2.完善规章制度,实施目标引导

养成教育需要完善的规章制度来保障。要规范大学生的言行举止,高校就要建立科学完善的规章制度。养成教育必须重视学生主体性发展,因为形成个人主体性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实施目标教育和引导,以此来促进激发学生的主体性:第一,为了促进养成教育的有效开展,建立“目标激励制”和“目标教育导师制”等制度;第二,通过思政课和专业课的方式实施目标引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观,帮助同学们培养正确的学业目标、职业生涯规划和人生目标;第三,针对目标教育开展一系列的教育讲座,以此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第四,为大学生制定“每周目标”,督促大学生针对自身行为进行自我检讨与自我反思,让导师对学生更加了解,以便于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指导与管理,师生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3.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促进环境养成育人

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的形成以及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都离不开良好的育人环境的熏陶与感染。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因此,为了营造优良的育人环境,塑造学生品格,高校要对校园文化建设高度重视。为了培养大学精神并发挥其作用,高校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大学校园文化活动,例如开创名师课堂、组织学习雷锋活动、开设创业课程或举办创业报告会、开展学术讲座、举办艺术文化节或辩论比赛等多种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以陶冶学生情操,为优秀校园文化的形成创造良好的条件氛围。要充分发挥学校各公共建筑设施的育人作用,使学校的每一方土地又具有教育意义,潜移默化的影响并感染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形成自我管教意识,加强自我修养,规范自身的行为举止,立志成才,奋发有为。

4.强化监督考核,健全学生养成教育的评价体系

一是学校要制定具体的量化指标,完善养成教育方案细节,可具体到教室和宿舍文明甚至就餐文化等细节,完善养成教育评价体系,养成教育的考评体系应纳入学生在宿舍、教室、食堂等方面的不文明行为,明确评价流程,要让全体学生和教职员工全员参与到评价中来。二是明确联合奖惩标准,健全相关制度规范。例如,完善学生宿舍管理制度、综合素质测评考评办法、食堂文明规定等,与第二课堂成绩单统筹建立学生德育档案,各项评优授奖以学生日常表现作为重要依据,挖掘大学生养成教育典型,在二级院校的年度考核中,要重点考核养成教育的工作成效。三是学校和学生联合健全监督机制。组建一支由学生组成的督导队,可由学生管理部门带头,定期在全校范围内对不文明行为进行督导,结合校园文明和宿舍文明,督查学风建设等工作,对不文明行为进行及时纠正,强化学生规范意识,使学生在思想和行动上都产生自觉性,做到从制度约束向自觉的转化。

5.教师转变教育理念,重视养成教育

高校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育人教育,要将教学和育人相结合。“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高校育人教育工作需要不断的努力,所以养成教育一定要引起我们广大高校教师的重视,首先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行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其次,高校教师要在全校营造一个优良的养成教育氛围,摒弃传统的教育理念,注重言传身教,自身作则,用自身的优良品德操守去感染学生,使养成教育深入每一个学生的心灵。

6.在专业认知教育中渗透养成教育

高校在新生专业思想教育和应届毕业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教育这两个阶段会集中进行专业认知教育。将职业道德观念渗透在专业思想教育中,能帮助新生培养良好的专业思想、专业精神和专业意识,提高专业认同感和专业学习动机;将养成教育与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相结合,可以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明确职业定位和职业方向,帮助他们顺利就业。

作者:李艳 单位:南京旅游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