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生法治思维养成教育研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职生法治思维养成教育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职生法治思维养成教育研究

【摘要】法治思维的养成教育,是高职院校将未来劳动者培养成现代公民的重要历史使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基础性、战略性环节,只有在法治教育中注重培养公民法治思维方式,让遵法、学法、守法、用法的理念深入人心,法治中国的社会基础才能更好构建。

【关键词】高职院校;法治思维;养成教育

一般而言,按照法律的逻辑观察、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思维方式我们称之为法治思维方式。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历史进程中,为构建“法治中国”这个总体目标,高职生作为未来的建设者,把他们培养成遵法、学法、守法、用法的好公民,对法治中国建设具有基础性、战略性意义。

一、高职院校法治思维养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思修与法基》)(2018版)将法治思维定义为“以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为导向,运用法律原则、法律规则、法律方法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模式”[1]。公平正义应该是法治最根本的价值追求,法治的核心内容是保障公民合法权利、让公权力在法治轨道上运行,这应是法治的核心内容。因此,从法治理念到法治思维的转变是一个升华的过程,高职院校法治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相对滞后的法治教育理念。一般而言,高职院校学生生源比较广泛也比较复杂,既有普通高考录取的,也有中职生晋升上来的,还有对口单招录取的,更有注册制的。不同层次的学生在遵纪守法方面的差距还是很大的,所以违法乱纪现象经常发生。很多高职院校在普法方面以预防学生违法犯罪为主,很多学生对法治的认同感不足。在高职法制教育中,在2005年以前,高职的思政课中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是单独的两门课程,法律基础作为单独的一门课程在教学中所占的学时比较多,而2005年之后,“05方案”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合二为一,压缩了法治教育的课时数,任课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拓展教学内容[1]。学校除了学生处偶尔开展法治活动,普遍认为法治理念的培养是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任务。

(二)较为单一的法治课程设置。高职生法治思维的培育,其实并不只是思政课的任务,与专业课教学有很大的关联,在目前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需要全体教职员工参与、各二级学院全方位投入、以思政课为主各课程渗透的全程培育学生法治思维的模式。所以培育学生的法治思维是个全方位的动态教育过程,需要长时间、全过程投入。然而以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法治教育课程设置模式比较单一,主要是思修与法基这一公共必修课程,辅以学生处每年一次的模拟法庭。众所周知法治理念是高度抽象的,思修与法基这门课程一共48学时,分配给法律基础部分的课时很少,在有限的课时内既要传授给学生法律基础知识,又要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是一个比较艰巨的任务。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们接受的教育程度的不同,一般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具备法学专业的背景,所以在法律基础部分的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方面不够深入,不能提升高职生的学习兴趣。

(三)不够丰富的法治思维的养成教育活动。法治思维的养成最终是要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 自觉遵法、学法、用法和守法。而法治文化的建立是法治思维养成教育的根基,因为人们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很大程度受文化的影响。只有在高职生的思想中深深烙上法治文化的基因,才能影响学生的日常行为。由于社会环境的制约,我院作为比较年轻的高职院校,历史积淀少,法治文化的顶层设计和法治文化的日常培育需要不断加强。譬如,在一份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调查中,关于你参加过的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开展的法治教育实践活动,譬如“法院旁听”选择参加过的占0%,比如“模拟法庭”46%左右的同学没参加过,这表明学校的法治教育实践活动还不够普及。再比如在我院各二级学院,随机采访的同学普遍提到在社团活动中法治方面的实践教育占比较小几乎为零。

二、高职院校学生法治思维养成教育的探索

(一)在创新法治思维实践教育中拓宽法治教育渠道。在我院,法治教育的主要阵地还是课堂教学,所以教师要研读法律知识,讲好法律知识,要与当地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加强联系,选取当地典型案例加强案例教学。利用我院法治学院的有利条件,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法庭、课堂辩论等实践活动。由于思修与法基课程法律部分内容课时少,…课程内容理论性强,可与班团活动结合起来,选取一些优秀的法律方面的纪录片让学生欣赏,并结合案例让学生在班团活动中开展讨论。可由思政教师和辅导员、班主任携手开展类似活动,让学生在影片欣赏、专题讨论中提高法治思维水平,使学生在丰富法律知识的基础上了解我国全面依法治国的方针政策。同时,通过许多鲜活的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社会问题的案例,切实感受到法治的力量,增加对法治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逐渐树立起对法治的信仰。

(二)在构建法治思维教育长效机制中整合法治教育资源。高职学生法治思维养成是一个需要长期投入、循序渐进的系统工程,需要整合人、财、物等各方面资源,形成通力合作的长效机制。首先,教材是学校法治教育工作的必备工具,我们教材选用的是教育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8版)。此教材的编写结合了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当然,结合当前课程思政的背景,应配套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教辅材料,教辅材料应结合本地区、本学院的实际情况,选取本地区的典型案例[2]。其次,在法治教育课程改革方面,应加大法治教育比重,增加课时、调整并扩充教学内容。再次,法治教育与实践相结合,法治教育除了要了解法律条文,更重要的是运用法律的实践活动,这些法治教育的实践活动包括旁听法庭庭审、模拟法庭、案例辨析等,从真实的案件中感受法律的威严、见证违法犯罪行为的后果。

(三)在加强新媒体法治思维培育投入中更新法治教育载体。当今的互联网时代,新媒体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于一体,使高职生非常感兴趣,也成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通过调查,我们发现高职生在“你获取法律知识和法律动态的途径:(1)微博;(2)微信;(3)抖音;(4)百度,这4个选项中,每个选项都有比较高的比例,这表明新媒体在同学们了解和学习法律知识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学校顺应时代趋势,开通了“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微信公众号,并在学校校园网平台及时信息,有利于学生及时了解学校的大事小情。同时我们学院的马克思主义学院网站专门开辟了法制栏目,时时更新一些法律基础知识,并及时介绍本地区的一些典型法治案例,学院还成立了青年马克思主义研究社,经常讨论如何培养我院学生法治思维。总之,高职生法治思维的培养是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全院师生在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不断探索实践。

【参考文献】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富勒.法律的道德性[M].郑戈,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作者:高燕秋 单位: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