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融入高校养成教育实践探索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工匠精神融入高校养成教育实践探索,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工匠精神融入高校养成教育实践探索

摘要: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强民兴国的重任和使命,严谨的学习态度、做事认真的精神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高校作为培养具有高素质专业人才的主阵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领,树立当代大学生的“工匠精神”,并全面理解和践行推动“工匠精神”,切实将“工匠精神”融入大学生养成教育的过程中,对于学生个人成长成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工匠精神;思政教育;就业能力

一、将“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探索

(一)大学生树立价值观的指南针

在当前互联网的信息时代,很多新思想、新文化利用各种各样的途径进行宣传传播。多样化的思想冲击导致一部分大学生很容易受到影响,文化熏染、思想偏离,从而在思想观念上形成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缺乏社会责任意识、自我管理能力较差、学习态度不端正等现象。“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职业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高度一致,也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可以有效地引导大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新时代大学生正需要这种“工匠精神”来实现自身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青年。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评价标准

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有助于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怕困难、勇于开拓、知行合一、严谨务实、不断创新工作思路这些都是“工匠精神”的具体体现。从而在今后的行业之中占据重要地位,促进职业生涯发展[1]。积极培养学生端正职业态度,强化意识责任、增强学生的职业认知度。将“工匠精神”中精益求精、敬业奉献的工作态度融入到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中,自觉形成强烈的责任心,始终保持热情饱满的工作激情,不但有助于职业素养的提升,更会赢得美好的未来。

二、大学生缺失“工匠精神”的问题探索

(一)思想观念的缺乏

在教育教学当中,让大学生认识到“工匠精神”对他们成长成才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首先就应该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部分学生将个人利益看得较重,投机取巧,缺乏求实和奉献精神,没有约束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对于自己的未来没有合理的规划,更没有做事认真的态度和创新意识,心浮气躁不能从一而终,成绩就可想而知。很大程度上没有全身心地投入学习,面对挫折和困难不积极,选择退让或逃避,部分大学生的远大理想和科学信仰严重缺失。

(二)吃苦耐劳精神的缺乏

近些年,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吃苦耐劳精神的重要性。此外,随着网络信息传播速度的不断加快,一些负面的思想传播或多或少会影响学生的吃苦耐劳的意识,就会出现新变化,很大程度上就会有贪图享乐、拈轻怕重、投机取巧的心态,阻碍学生的健康成长。正因如此,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三)职业素养精神的缺乏

当代大学生对自身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大部分学生的竞争意识增强,但缺乏一定的责任感。科技发展与人才的竞争,大学生的竞争白热化已经提前到入学开始,家长为了让孩子提高竞争意识,使其从进入大学到出国留学或者是通过考博考研各种考试来学习各种技能,目的都是提高自身的竞争力[2]。但是过多的竞争,使很多大学生更多地关注自我,从而走向一个极端,例如团队合作能力弱、集体观念不强、社会责任感淡薄。而另一部分学生,进入到大学之后,部分学生存在盲目心理,没有做好个人学涯规划,或者对自身职业生涯规划也是模糊不清,在学习和生活期间缺乏耐心和持久力,心理承受能力较差,职业素养偏低,缺乏沟通交往技能,敬业意识薄弱。

三、培养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实践探索

(一)“匠心独运”的思想创新

认知学习:本校将养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传承之地,有着礼仪之邦的美誉。高校更是思想聚集的地方,“工匠精神”需要新时代大学生来传承与发展,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思想和健全人格必须有爱国主义精神、仁义礼智的道德品质、重义轻利的利益观,知行合一的实践观等,都是大学生优秀品质的体现[3]。本校在日常的思想教育中经常性的给予学生正确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将特色养成教育融入其中,通过思政课以及其他渠道的学习和思考,使同学们正确认识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和学校所设计的各种好习惯的价值意义。读书明理,首先要明白做人的道理,融入传统文化思想教育,有助于引导学生重温和学习传统美德,将好的行为习惯促进个人修养的提升,从而为社会发展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础。

(二)“独具匠心”的做法创新

情感体验:养成教育与第二课堂相结合。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依托各学院专业特色,不断完善养成教育的系列活动,使活动的针对性更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勤于思考的好习惯,耐心、执着、坚持的精神,这是“工匠精神”所必须具备的特质。

(三)“别具匠心”的实践创新

意志磨练:养成教育与校企合作相结合,协同育人。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加强专业学习、专业素质是学生未来就业发展的奠基石。针对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校期间经过培养计算机、英语、沟通、写作、交流、团队合作等能力,坚持实践,不打折、不放弃,在此过程中培养意志和毅力提升自身的素质。凭借校企合作的平台深入学习企业文化精髓,多方位、多渠道、多途径地融入企业各个环节,使学生有意识地了解职业、熟悉职业、体验职业,培养职业的认同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做事认认真真、尽职尽责的职业精神状态。加强实践并营造良好职业道德的培养环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很好地锻炼自己的专业能力,在养成的过程中体验精神的享受,意志磨练与情感体验互动;其次将企业价值观、先进的管理文化和制度文化渗入专业教学,通过“职场那些事”系列活动,邀请企业职场精英把行业要求标准与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紧密结合,熟悉管理、服务全过程,实现校园文化、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交流融合,与学生进行分享交流;充分发挥专业社团对学生专业素质培养,由企业人员担任各专业社团指导老师,通过举办专业活动、素质拓展训练、项目实践等环节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际技能结合起来,用微信公众号每日推送,拓宽“工匠精神”宣传渠道与宣传力度。

(四)“能工巧匠”的责任创新

行为养成:曾提出“要引导教师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本校也秉承“一切为了学生健康发展,办学生满意大学”的办学使命,开展养得修为,师生同修。“工匠精神”的培育过程也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古人语:“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要用崇高的师德感染学生,在自觉意识下实践,用匠人的精神去激发和带动学生。教师只有自身具备爱岗敬业、精益求精、诚实守信的“工匠精神”,才能肩负起教育学生的任务。高校只有打造一支熟悉专业技能、职业素养良好的“能工巧匠”型师资队伍,才能培育出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社会满意的“德艺双馨”的“大国工匠”。因此,学校开展了教师养德修为计划,帮助教师提升业务能力与素养。定期选送骨干教师、青年教师深入国内外学习锻炼,增强实践经验、提升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并将优秀的理念文化引入校园,互帮互助、以强携弱,引导教师之间建立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团队形式,定期开展座谈会、研讨会,提高学校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五)“良工巧匠”的高度评价

高校学生职业素养评估需要从培养目的、学生主体、机构制度、评价反馈等多方面开展调研,尤其需要注重评价反馈主体因素。高度评价与诚信,充分发挥学生职业素养在反馈人才培养质量中的作用。围绕学生发展和培养定位,高度重视家、校、企“三位一体”的学生职业能力与素养评价体系,保证未来“大国工匠”的培养质量。

四、结束语

按照“素质是养成的”教育规律,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弘扬工匠精神、培育大国工匠”已成为高校教育的时代使命,需要高校认真探索“工匠精神”所具有的实质内涵,丰富培养载体,将“工匠精神”有效地融入学生教育管理之中,使每个学生都能养成优良的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在此基础上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增强了学生间的合作与团队精神,让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将“匠人精神”传承下去,而且实现了活动中锻炼人、活动中培养人、活动中塑造人的育人目标,为成就事业、成就人生奠定良好基础,也为闯荡职场、融入社会提高核心竞争力。

作者:杜翠 盖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