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学生情商教育与养成教育的融合,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当前在社会就业领域中,情商是每个学生都应该具备的个人技能,学生必须要拥有良好的外部协调能力和自我协调能力,且个人生活习惯、工作习惯良好,这样才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中以正面印象参与工作。本文针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而言,将具体的培养方式分为两个要点,即情商教育与养成教育,将两者加以融合化处理进行研究。望文中内容能够为高校思想类教师提供一些教育融合方面的参考素材。
[关键词]民办高校;大学生情商教育;养成教育;融合路径
引言
从就业压力层面来看,民办高校内所输出的大学生,其综合的竞争能力实际上存在一定的限制。这并不是指民办高校内部的大学生人才在专业技能方面存在弱项,而是当前的就业局面中,招聘团队基本都会对民办高校的大学生主观性抱有疑问态度。因此为了在严峻的就业情势中占领优势竞争地位,民办高校在稳定专业教学质量的同时,便也应该从素质和心理两个角度入手,升级本校毕业生的综合素养质量,这样便能从另一个教育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稳定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的高质量输出局面。
一、情商教育以及养成教育的概念
(一)情商教育概念
情商这一概念比较抽象,将其文学化解释后,情商则可以被概括为“人们管理自身情绪的能力”。也就是说,当一个人在产生情绪后,个人能够在短时间内将不可控的现状可控化,那么我们便可以称这个人为具有高情商。自我处理和调节的能力越强,人的情商值越高。情商与情绪和意识相关联,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情商可以体现在方方面面中。例如人际交往、工作协调等,都需要学生运用到自己的情商能力。而高校所开通的情商教育,一方面为了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则是帮助学生建立自我控制的能力。当学生心理素质良好,且能在各种场面控制自己的个人情绪意识时,学生便可以适应各种各样的工作岗位。因此在高校环境中开展情商教育,对于提升学生个人素质和就业适应力均有正面加持作用。
(二)养成教育概念
养成教育以养成学生具有正确价值观、语言能力和思维活动力的教育。可以说从基础教育阶段到高等教育阶段,每一位学科教师都在尽力运行养成教育。而对于高校而言,虽然教师已经无须过多培养学生的个人生活能力和学习习惯,但考虑到学生对于社会仍然比较陌生,因此高校仍然有责任对学生继续进行养成教育,将学生的成长轨迹调整为“内外兼修”。
二、当前高校情商教育与养成教育之间的现存问题
(一)校方不注重提升教师综合素养
首先,无论是情商教育抑或是养成教育,都需要教师通过一些言语或行为活动对学生下达指令,进行心理潜在干预等等。而这些行为均具有一个特征,即教育行为往往会成为教师个人价值观的挪移。也就是说,即使教师能够在开展情商教育和养成教育前对教育行为进行细致的标定,整理好每个过程需要用到的例子和话语,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也会无意间渗透一些本真价值观中存在的内容。因此我们可以推断,教师个人的综合素养绝对能够干预到融合教育的最终质量。故本质上每个高校都应该注重调查和升级教师的个人素质。但经过实际调查发现,多数的民办高校为了升级专业教学质量,都会注重与培养专业课教师的个人技能,而对于情商和养成教育却并不重视。当高校疏于监管,就自然会出现一些个人素养和教育能力均未过关的教师,当这些教师透过教育行为传导自身价值观时,其后果可想而知。
(二)教育并未与学生家庭建立关联
专业教育可以由高校内部教师全权负责,但情商教育与养成教育属于心理层面上的教育科目。学生的家庭有必要进行参与和配合教师的教育工作。然而当前多数教师都并未意识到这一切入点,原因有二。其一,教师认为高校大学生应该脱离家庭的束缚,应该由自身进行自我教育,直至完成对自我情商的夯实与提升。其二,大学生学习期间基本脱离家庭,即使教师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家长也很难以同步的形式配合教师的教育工作。因此在上述两点观念和实际条件的双重限制作用下,情商教育与养成教育便很难与学生的家庭取得联系。但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忽略家庭对学生情商的干预作用。假使而言,教师在高校环境中为学生进行了潜在引导教育,旨在令学生对于社会中的某种现象建立正确的对应机制。而一旦当学生回到家中,其父母选择了完全相反的处理办法,学生内心就会产生动摇。因此为了稳定教学效果,相关教师便必然要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以免造成“教育无效”等后果。
(三)教育形式过于单一
多数教师在开展情商教育和养成教育的过程中,常常会使用传统教育形式。即直接设立一个对应课程,要求学生以听讲的形式参与养成教育。虽然教师可以通过编制教学方案,在课堂中加入各种各样的社会元素,令学生可对于一些社会现象产生一定的印象和思考。但存在于书本和多媒体平台中的教育内容同样存在片面性,无法令学生真正理解到社会现象的对应策略。尤其情商教育需要在学生的心理层面加以作用,如若学生因情境原因无法敞开心扉去思考,那么情商教育的实际效果便无法被保障。学生并未吸收到可用知识,养成教育也很难堆砌砖瓦。故我们可以肯定,当教育形式过于单一时,情商教育与养成教育便都无法获取到预期内的教育成果。
(四)教育工作并未完善
情商教育和养成教育都归属于心理教育范畴内,而开展心理引导需要固定的缓冲周期。也就是说,教师在第一阶段仅能进行引导性教育,在后期,教师需要不断对学生当下的情商能力和处理方式等内容进行再度调查,这样才能将教育行为调整到更加适应学生的角度。而事实上,仅有少数教师会在教育的过程中将学生的成长形态加以记录。大部分教师都会直接进行记忆,再利用自己的记忆来调整教学方法。虽然部分教学经验较为丰富的教师的确能够以个人记忆为主完成教育工作。但并未进行实体记录就必然会存在一定的遗漏,因此在未来阶段中,教师应该尽量完善教育工作,不但要认真,更要认真记录,这样才能保证情商教育与养成教育的稳定性。
三、民办高校大学生情商教育与养成教育的融合路径
(一)建立稳定的德育环境:以校园和家庭为入手点
首先,教师应该与学生的家长取得联系,转变自己在情商教育与养成教育方面的教育思路,要善于利用家长的教育能力。具体而言,教师可以依照当代大学生的行为模式与家长进行交流。重点在于通过交流找出学生通常都会有的心理问题和低素质问题。在确认问题方向后,教师可以直接要求学生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在校期间学生之间可以互相监督,回到家庭后父母可以继续对学生进行指导。家长指导的方向需要与教师指导的方向保持一致,这样才能将情商教育与养成教育的效果提升至最优。教师视角与学生家长的视角不同,双方均拥有一些特别的认知。因此教师便应该保持长期交流,争取将家庭方面传达到的信息作为稳定的信息输送渠道。这样一来,教师便可以在关爱视角下完成对高校大学生的情商教育与养成教育,令其可以在多方培育的状态下,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
(二)优化融合性教育空间:以思政课和学生个性化思维为入手点
一般情况下,高校不会单独开通情商教育与养成教育课程,而这两种教育教学融合的节点,多数情况下都围绕在思想政治课程中。也就是说,思想政治课程内部的教师就是输出情商教育与养成教育知识经验的重要参与者。针对此,教师应该及时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责任性教育,务必要求各个教师重视情商教育与养成教育,在规划教学大纲,设定教育方案时,也要将情商教育与养成教育的相关内容考虑在内。情商教育与养成教育的融合模式需要一定的介质作为烘托,教师便可以使用音乐和游戏的形式,善用活动性的教学方法,这样便能令学生在情境教学法的氛围下感受社会人生。例如教师可以模拟社会服务行业,要求学生扮演服务类工作人员,教师或其他同学扮演顾客,双方依照某一种特定的主题进行对话表演。只要教师可以规定表演中所有对话随机,那么学生的情商和正确的判断能力、处事习惯便可以被高效培养。不仅如此,当教师要求学生以自由的思维对社会现象进行模拟时,实际上也做到了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因此在教师尊重,教学方式有效的思想政治课程中,学生们的情商和为人处世的能力便能够被有效培养。
(三)升级教师教学技能:以意识和专业作为升级要点
校方需要定期检查思想政治教师的教学能力,例如观察教师在课堂中渗入情商教育与养成教育的方式等。如若教师的渗入方式和教学效果比较乐观,那么该名教师便可以继续进行教学,以提升学生情商和养成正确生活习惯作为己任。而一旦发现教师的个人教学方式存在落后现象或过于松散时,则应先对该名教师进行批评教育。并组织相关教师进行统一培训,培训内容为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充实心理学知识以及规范自身行为素质等等。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具有高质量特征,方可为学生们提供更加专业的情商教育与养成教育融合性教学服务。
四、结语
综上,文章以民办高校作为研究背景,简单分析了高校民办大学生情商教育与养成教育的融合路径。从理论上看,情商教育与养成教育都属于引导教学,可起到规范学生行为举止的作用。因此本文建议各个教师先提升自身能力,再利用一些偏活跃的课堂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只要教师能够在教育内容方面拿捏校准,就能够以融合性心态高效培养高素质大学生人才。
参考文献:
[1]谢桂袖.论情商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与实现途径[J].智库时代,2017(15):153-154.
[2]王昊禾.基于养成教育的建筑类专业毕业生角色转换的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4):280-281.
[3]杨檬,王梦森.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研究———评《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高校科技,2018(7):103-104.
作者:赵丹 单位:长春光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