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学生契约精神养成教育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研究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辩证看待自媒体的优劣,培育大学生契约精神,充分激发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其正确认知、判断网络现象,形成较高的网络法治素养,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基于此,探讨大学生在自媒体时代的契约精神养成教育的路径,从而构建和谐校园、法治校园的良好氛围。
关键词:自媒体;大学生;契约精神;养成教育
自媒体的发展如火如荼,作为网络原住居民的大学生已然是自媒体使用群体较多的人群,如何使得他们在这一环境下成长成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乃至整个社会都应该关心、关注的事情。契约精神是人生存于社会应该具备的精神特质之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充分利用自媒体的优势,消解其劣势,建立培育大学生契约精神的有效机制,引导大学生能够正确理解自媒体中的信息资源、理性认识、判断网络现象,合理判断、规范自我行为。只有这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抓住互联网及时、交互、传播迅速的机遇,做到引导青年学生以青春梦激扬中国梦,为社会发展、民族进步、国家富强做出新时代青年应有的贡献。
一、自媒体环境下的契约精神
自媒体又称“公民媒体”或“个人媒体”,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在2003年,美国两位学者谢恩•波曼和克里斯•威利斯对自媒体下了一个十分严谨的定义:“we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1]自媒体平台凭借网络的开放互通的优势,改变了传统媒体样态,信息传播的主体、速度和自由度前所未有。所谓契约精神是指存在于商品经济社会,而由此派生的契约关系与内在的原则,是一种自由、平等、守信的精神。在通常意义上,“契约”就是指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社会之间按照自由、平等、诚信的原则订立的书面规定和心理尺度。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双方当事人地位平等、权责对等的契约关系日益认同,对契约精神的追求日渐彰显。它认为社会存在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体意识,基于此,双方达成意思表示一致的合意,严格遵守约定执行,并承担自己的行为引起的责任。这既是古老的道德原则,也是现代法治精神的要求,包括以下几个层面的含义:主体意识、权利意识、平等观念、自由观念、民主思想、法治思想、宽容理念、和谐理念。[2]在学界,一般地将契约精神包括平等自由精神、法律至上精神、权责对等精神和诚实守信精神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在自媒体环境下,当代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存在诸多失范现象,他们正处在能力成长、人格健全和三观形成的重要阶段,而契约精神是现代法治社会的基本精神,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内含独立主体、意思自治、平等地位、互惠合作、自我责任等价值,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利用自媒体的优势,从多维度视角审视大学生的契约精神教育,将其由价值认同外化为行为习惯,不仅可以激发大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引导他们敢于担当,更能引导其将内心确信固化为稳定的行为模式,这对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具有重要作用。
二、自媒体环境下关注大学生契约精神养成教育的必要性
(一)我国网络法律基本健全,但是对自媒体行为在法律规制方面的研究相对滞后
我国是网络技术发展的后起国家,目前已出台了相关的网络法律法规,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的正式实施,为此后开展网络安全工作提供了切实的法律保障。在学术界,从多种角度对网络行为规范的研究较多,但是具体细化到自媒体行为的规制还没有一定的评断标准。
(二)大学生网民是自媒体的主力军
在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是信息的发现者、传播者和接受者,网络给了媒体更为广阔的表达平台。随着网络的发达,目前在校大学生成为网络原住居民,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7年)数据调查显示手机网民占比达97.5%,移动网络促进“万物互联”,网民中学生群体数量最大,占网民总数的25.4%。[3]处于高科技快速发展和网络信息便捷传播时代的大学生,其很多生活都在网上进行,如网络购物、网络学习、网络兼职等。而网络行为失范现象也普遍存在,网络的双刃剑效应也已经显现,它一方面给大学生提供了诸多信息便利和机遇,另一方面也给大学生带来了诸多困惑和难题。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进一步明确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问题。在无处不网的社会,高校必须重视自媒体环境下的契约精神养成教育问题,才能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向回应网络新媒体的挑战。
(三)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难以跟上时展要求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伴随着网络的兴盛一直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和热点。网络信息的快速更新、舆情事件的迅猛发展,让身处网中的大学生难辨真伪,也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接不暇,尤为被动。如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仅仅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转移到网络中,显然无法满足现实的时效性需求,而如何抢占先机,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自媒体深度融合,以新的方法、形式和样态,及时、准确、直接地渗透进大学生的网络世界,促使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思辨进而规范开展网络行为,培养大学生平和理性的心态,应该成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应该引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四)契约精神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两翼,作为社会人,其需求既有自然的生存性需求,也有社会发展性需求,同时,随着环境的变化,这种需求具有历史性、层次性和多样性的特点。而契约精神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出现的,调节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市场经济社会,遵守契约成为一种原则。当然,这种契约不能违反法律规定和公序良俗。基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作为全球化时代的高等教育,更应该注重大学生契约精神的培养。
三、大学生在自媒体环境下的契约精神现状
通过对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契约精神养成教育现状设计调查问卷,对当前大学生对自媒体和契约精神养成教育的状况进行调查。本课题的问卷调查受访人数为2518人,学历涵盖高职、大学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大学本科学历的受访者占98.89%。受访者中男女数量比例为1:1.66。样本数据庞大,目标群体鲜明。从调查结果来看:一是大学生接触的自媒体种类及其对自媒体的态度:自媒体在国内的发展越发猛烈,大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自媒体的种类丰富多样,其中各类媒体平台和微信公众号最为普遍。在调查访谈中发现,在被调查的2518名文理工科青年大学生中,使用最多的自媒体平台比例显示,有52.78%的同学使用微信公众号、腾讯媒体公众平台占27.52%,今日头条、搜狐新闻自媒体平台、百度贴吧和其他媒体占19.7%。二是大学生对契约精神的认知:在对大学生对契约精神的了解程度的调查中发现,有75.85%的同学对契约精神有一定的了解,有24.15%的同学不了解契约精神。但是有70.21%的同学认为在其生活的环境中缺乏契约精神。有93.96%的同学认为自媒体给大学生提供了广阔交流的平台,具有契约精神的养成意识。有97.54%的同学认为在自媒体平台进行评论发表意见的时候需要具备契约精神。三是自媒体平台对大学生契约精神的影响程度。在调查中发现,能够对自媒体传播进行甄别的占95.95%。有85.52%的同学觉得通过使用自媒体平台后更有责任感。而在自媒体环境下具有契约精神的养成意识的大学生比例高达93.96%,这说明当代大学生的契约观念也处于一个逐步发展的阶段,自媒体的发展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责任意识提供了更广阔地行使自己话语权的平台(表1)。大多数同学认为,契约精神能够培养责任意识、推进依法治国,也冲击的传统思想。四是对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契约精神调查:身处自媒体时代的大学生对自媒体“传受一体化”的特性缺乏清醒的认识,虽参与其中,却缺乏主体自觉。为此,在调查中我们设计了,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契约精神的题目,大多数同学都认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评价标准、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政治意识、培养大学生在自媒体使用中的契约精神(图1)。他们认为培养契约精神养成的原则有:坚持诚实守信的价值导向、坚持效率与公正的规则意识、权责统一的契约理论。五是大学生对自媒体环境下培养其契约精神的态度:有53.73%的同学非常支持,39.79%的同学支持,不支持的同学占0.64%。在个案座谈中也了解到,部分大学生在网络行为中由于缺乏契约精神致使受到财产损失和精神打击的事情时有发生,如,某同学小A,因家庭困难想通过网络兼职赚取生活费,但是在求职过程中接触到网络刷单的“业务”,在明知是虚假交易的情况下,依然抱有侥幸心理,最后被招聘方骗取八千元人民币,悔恨交加。也有同学通过微信平台兼职做微商,却不知卖的是否是通过正规渠道生产的货物,也不知这样的行为已然违反契约精神的要求,更不知这样的行为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甚至会承担法律责任。经过问卷调研和个案座谈,课题组发现:第一,大学生对契约精神有模糊认知,但是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意识较差。第二,自媒体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之一,对、转发或者获取信息相对随意。但是,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在自媒体平台使用的同时应该具有契约精神,对是否应该进行契约精神的养成教育持肯定态度。第三,大学生对自媒体环境下的契约精神养成教育有迫切的现实需求。
四、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契约精神现状的原因解析
(一)高校对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培养存在偏差
大多数高校对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依旧局限于教学计划中的法律课程设置,在观念上只是将学生学习法律作为一门普通课程来对待,并没有将其作为一种个人素质的培养与国家政策的落实纳入学校素质教育的整体规划中。这种教育规划上的缺失使得高校内的法治教育在实践中难以达到预想的目的,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法律素养较低的现状。虽然在大范围内学生的法律素养随着年级增长不断提高,但是我们仍要时刻警惕与反思。
(二)高等教育的人文素养缺失
中国教育在应试模式下,知识面限于考试的范围,且高等教育更多地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潜在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其中,法治教育显得更为薄弱,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大多数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获取仅限于课程概念,对于契约精神中蕴含的民主法治理念难以内化于心。
(三)课堂教学中对传统文化中的契约精神教育资源挖掘不够,仅限于诚信思想的普及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契约精神的影子,并通过“信”予以集中体现,也有耳熟能详教育案例和成语。如,“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君子一诺,重于泰山”“言必信,行必果”等,这些事实上都构成了契约严守精神的文化基础。但是在教育领域,却更多地从诚信的角度进行解读。
(四)与契约精神相悖的社会现象容易让大学生迷失
社会转型期,必然存在与契约精神相悖的社会现象,思想交锋相对强烈,自媒体的发展让正处于人生成长期的大学生更为直接、迅速地捕捉到这些信息和网络舆情,对其思想形成一定冲击,有部分学生愤世嫉俗,也有部分学生随波逐流。
(五)校园文化建设中缺乏契约精神的实践和普及,难以应对自媒体对契约精神养成教育的冲击
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更为注重文体活动,对契约精神的培育方面相对薄弱。自媒体的发展,使得网络中人的身份、言论的监管更为复杂,网络失范行为甚至违法行为,如网络欺诈、诱骗、造谣等时有发生。有的大学生是其中受害者,也有大学生利用网络和法律的漏洞实施违法行为。而当大学生自身利益受到侵害时,会因网络法律知识的欠缺权衡利弊,除非涉及重大利益损失,更多的是回避诉讼。理论上的讲授学习与现实中的应用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脱节。
(六)在学生管理服务方面,缺乏系统化一体化的信用制度
虽然大多数高校都对大学生的在校现实行为和网络行为有一定的制度规范和约束,但是很少制定关于信用或者契约方面的规定。在实践中,也很少形成协调统一的信用制度体系,对大学生的失信行为缺乏系统监管。
五、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契约精神养成教育的路径
对大学生的契约精神进行培育与自媒体对契约精神养成教育的冲击进行比对分析发现,高校自身的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科学研究的功能决定了要让广大师生牢固树立契约精神的理念,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注重大学生契约精神的培养,充分激发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自媒体环境下的契约精神养成教育路径探析如下:
(一)建立具有契约精神的大学理念
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中,契约精神既能在法理上给予各方利益确认,又能保证大学治理结构的合理有效运行。随着当前自媒体的发展,信息量和信息交换的速度前所未有,高校作为人才培养中心,必须立足“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抓住自媒体这一工具和手段,在多元利益共生的现代大学制度中,融合契约精神和法治意识的内在联系和一致性,培养具有主体意识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挖掘课堂资源培育契约精神
关于契约精神的教育应该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包括理论基础、社会环境和制度环境分析等的讲授。在自媒体时代,教师可以利用APP或者旋转课堂,将中西方文化中的契约精神以经典案例的形式展现,从而拓宽学生对契约精神的理解力,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中的“信”的内涵,比如西方文化中的契约精神的演变。这些经典文化精髓在自媒体时代,经过课堂教师的精心打磨,必然会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带动大学生的课堂氛围,坚定契约精神的信念教育。
(三)建立校内信用制度
契约精神的养成需要制度的保障,信用是体现契约精神的基本元素,建立校内信用制度是必然要求。信用制度符合合法理性、公平自愿、程序正当原则,在市场经济中已经得到验证,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的特点。高校应尝试在自媒体环境中建立大学内部的信用等级制度,明确权利义务,普及权责利相统一的观念,将大学生的信用行为制度化、规范化,这也是契约精神的实践之一。如:在考试环节、学术研究、第二课堂、助学贷款等与学生利益密切相关的领域建立系统的信用制度,通过这些制度的实施引导大学生遵守契约、承担责任,从而规范其行为。
(四)改进契约精神养成教育的大学生管理服务
首先,高校在学生管理服务中应注重发现、挖掘、培养学生中的网络意见领袖,在寻求大学生共同特性基础上,建设具有吸引力的校园文化,培养大学生个体契约精神的内在自觉性,引导学生真正做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其次,高校应严格贯彻落实既定的规章制度,这种遵守承诺、恪守契约的行为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的这种示范行为能够促使大学生合理地表达诉求,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自觉履行自己的职责,规范自己的行为。
(五)丰富契约精神养成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
高校应充分利用自媒体的优势,加强舆论宣传,积极营造培养契约精神的氛围。丰富高校法律实践活动,增设法律类社团、法律类机构和组织,完成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学习与传递;而在学校层面,建议聘请法学教师及校外公检法人员、知名律师等进入校园对校园内的学生社团进行指导,对校园内的相关法律案件进行援助,从而使得校园与社会能够有效对接。
(六)充分利用自媒体拓宽德育渠道
自媒体时代为进一步拓宽德育渠道提供了极大便利。在自媒体平台上发送或者获取信息,表达观点想法、构建社交网络,这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常态,而自媒体的匿名性和快速性使得它在一定程度上更能真实地反映学生此时此刻的心理感受。高校在德育工作中,应充分利用自媒体对人的思想教育的有利因素,压缩与学生间的距离,建立教育者与受教者的对话渠道,把握网络空间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将工作真正做到学生的心坎里,引导学生发掘自身潜能,将实现人生价值与满足社会需要有机结合,在满足社会需要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总之,契约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约定,契约的遵守与否反应了一个社会的诚信度,但是,契约精神比诚信精神更为基本。在自媒体环境下,高校应该探索多种方式和渠道培养大学生的契约精神和法治意识,这有利于促进大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全面发展,更有利于法治社会和法治国家的构建。
参考文献:
[1]王海波,杨向荣.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法律意识培育的困境与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16,(3).
[2]周开宁.契约精神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5,(12).
[3]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201-01-31].
作者:王秀慧 单位:潍坊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