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职学生体育素质养成教育,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对高职学生体育素质养成教育的内涵和心理学基础、背景、存在的问题和实践路径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旨在为高职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素质和体育课程改革提供理论和实践的依据。
关键词:高职学生;体育素质;养成教育
引言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工作中,一个人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是很重要,但想要取得职场的成功,身体健康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职业生涯能否可持续发展。那么,肩负着国家和民族重任的当代大学生的身体状况又如何呢?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表明: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总体有所改善,但还存在大学生身体素质继续呈现下降趋势、视力不良检出率仍居高不下且呈现低龄化倾向和肥胖检出率持续上升等三大突出问题[1]。青少年时期的身体健康与其一生的健康都是息息相关的,这个年龄阶段出现的肥胖、心血管疾病都是导致和诱发中老年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青少年体质健康不改善,也会影响到其将来的生活质量,从社会的发展来看,也会增加国家的医疗和养老费用的支出。有规律的体育锻炼能有效地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已成为了大家的共识,而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四分之一受访大学生每周锻炼不足一次,其中6.6%受访者称基本不运动[2]。大学阶段是他们系统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如果在大学阶段学生能养成良好的体育素质,这将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正如我国著名的养成教育专家关鸿羽所说的那样:养成教育是管一辈子的教育。但长期以来,很多高职院校比较注重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体育素质养成教育,使得部分学生体育素质偏低。基于以上原因,本文从体育素质养成教育的概念与心理学基础入手,对高职学生体育素质养成教育的背景、现状及对策进行了研究。
1体育素质养成教育的概念与心理学基础
体育素质是指人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学习与锻炼所形成的从事各种体育活动所具有的生理、心理潜能的总和,即身体素质、体育心理素质、体育文化素质的综合[3]。养成教育就是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从而达到其最终的目的——形成良好的习惯[4]。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一下习惯形成,习惯是自动化了的反应倾向或活动模式、行为方式,包括思维的、情感的内容。国内外很多心理学家、教育家都十分强调习惯培养的重要性。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经指出:“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我国儿童心理学家朱智贤教授认为,习惯是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倾向。他同时指出,习惯形成就是指长期养成的不易改变的行为方式。习惯形成是学习的结果,是条件反射的建立、巩固并臻至自动化的结果[4]。叶圣陶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5]。学校体育中的养成教育目标就是要使学生养成主动、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好习惯,形成科学、合理、稳定的“体育生活方式”[6]。即让学生在校期间,养成良好的体育素质。
2体育素质养成教育的背景分析
2.1体育素质养成教育是贯彻体育强国政策的需要
学生体育素质的高低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影响都较为深远,为此,党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加强学生体育素质的文件政策。从2007年《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文件,到2015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做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的战略部署,再到2016年的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这些都凸显了党和国家对学生身心健康的高度重视,切实把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加强学生体育素质的养成教育是贯彻和执行党和国家文件精神的需要。
2.2体育素质养成教育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高职学生不仅要掌握好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需要有一个强健的体魄,为学生职业体能打下扎实的基础。因此,体育素质养成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2.3体育素质养成教育是有效遏制学生体质下降的需要
学生体质健康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安危的大事,学生体质持续25年的下降给国家和社会都敲响了警钟,如何有效地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已成了目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更好地解决学生体质下降的难题,需要用体育素质养成教育的相关理论来解决时下的实际问题,这对今后全社会形成一种人人都爱运动、人人都重视体质健康、人人都身体健康的社会氛围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体育素质养成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3.1改变轻视体育的现状,营造体育素质养成教育的氛围
在以高考为导向的应试教育制度下,分数成了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社会上一直存在着重文化轻体育的现象,很多的时候,体育课不得不为语数外“让路”。据孙云晓一项多年的研究表明:在全国中小学里面,有70%的学校校长和家长把学习放在第一位[7]。学生体育素质的养成教育在强大的文化课分数面前已经被弱化。学校体育也长期处于一个“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的局面,要想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素质,必须改变目前这种重智轻体的现状。首先,政府部门要切实提供保障青少年体育素质发展的各种条件,如加快体育场地器材的建设、举行各种体育竞赛、大力宣传学生体育素质养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等,营造全社会重视青少年体育发展的氛围。其次,作为教育主阵地的学校,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应常抓不懈,要重视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一个积极向上、参与锻炼的校园是一种风景,更是一种文化的熏陶,是孕育体育素质养成的沃土。最后,家长要转变观念,要清醒地认识到投资健康就是投资幸福,强健的体魄是孩子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重要基石,重视孩子的体育锻炼。
3.2改革学校体育教学内容,把体育素质养成教育融入生活
受一些传统教学的影响,体育课的教学内容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机械地重复着动作,忽略了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情感体验和感悟,没有激发他们内心对体育的热爱和激情,而当学生离开课堂后,也就慢慢地疏远体育锻炼了,这些都阻碍了体育素质的养成教育。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把体育素质养成教育融入到学生生活中去。王正伦学者提出了反复教育法——要让体育运动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无处不在,全方位地影响学生的思想。比如,有些文化课完全可以同体育运动结合起来,既可以让文化课的教育更有趣味,也能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体育运动;另外,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关注热点和兴趣,加入体育运动的元素,让学生不只在体育课、做早操的时候才意识到体育的存在[8]。
3.3改革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加强学生体育素质养成的实践性
养成教育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教育,需要不断地强化学生的行为教育,促其养成良好的习惯。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仍然采用注入式的教学方法,缺乏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引导,对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方面也重视不够,使得学生对体育的认可度和认同度不高,影响了学生体育素质的养成。因此,为了加强学生体育素质的养成教育,改进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教学手段,如:针对不同个体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要求,考核评价方式多样化,建立课堂表现、早锻炼和课外活动融合在一起的评价模式等。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生对体育的内在需求入手,让学生不仅学会体育锻炼的方法而且乐于参与锻炼,促进他们自主锻炼意识和行为的形成。
3.4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为体育素质养成教育提供重要保障
教师是学校的办学主体,教师专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体育素质养成教育质量的高低,作为“塑造人类健康设计师”的高职体育教师,要承担起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体育心理素质、体育文化素质的重任,这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可持续发展的师资队伍,是保障学生养成良好体育素质的前提和保障。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崭新时代,体育教师不仅需要不断地学习学科专业知识和教学知识、教育知识等,还要不断地关注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教学理论以及现代信息教育教学技术。同时,还应具备一定的“教育机智”,即体育教师应具备处理好体育教育中出现各种突发性事件的能力等。另外,作为学生引路人的体育教师,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体育素质的养成教育产生影响,正如孔子说的那样:“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体育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言行的修养,如体育教师动作的准确性、优美性、以及内外兼收的气质等都能为学生起到一个模范示范作用,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素质。
4结束语
体育素质的养成教育具有长期性、渗透性和连续性,是一个内外合力的过程。它是关乎学生一辈子的事情,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学生形成一个合力,给体育运动赋予更多、更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积淀,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体育素质的养成,让体育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柯进,李小伟.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喜忧参半[N].中国教育报,2015-11-26(2).
[2]孙震,白紫薇.四分之一受访大学生每周锻炼不足一次[N].中国青年报,2016-06-17(7).
[3]解毅飞.体育素质教育论[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
[4]林格.教育就是培养习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281.
[5]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378.
[6]苗大培.论体育生活方式[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0,15(3):6-8.
[7]樊未晨.体育不能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N].中国青年报,2012-02-06(3).
[8]慈鑫.用四大干预措施提高学生的动商[N].中国青年报,2016-01-11(8).
作者:张红梅 单位: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