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传统文化视阈下大学生养成教育,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养成教育对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从当下大学生的行为特点、养成教育的现状与困境以及如何建构传统文化视域下的养成教育体系这三方面,系统论述了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创新形式。
关键词:传统文化;90后大学生;养成教育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接班人,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力军,每一位青年个体的综合素质发展都至关重要。21世纪经历了“互联网+”,也迎来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面对汹涌而来的信息化浪潮,当代青年的思想与行为都经受着前所未有的考验。一方面,是瞬息万变的时代节奏,一方面是来自大众来自社会越来越高的人才要求。在这一语境下,只有从言行举止方面加强大学生的养成教育,全面提升个体的综合素质,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013年12月30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指出:“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对于当代大学生养成教育,应充分吸收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通过养成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制度的革新,教育形式的创新,贴近大学生的教育实际,建构以传统文化为根基的养成教育新模式。
一、当代大学生的行为特点
当代大学生多是90后,无论是思想动态还是行为习惯,都呈现出与众不同的多元化特征。“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更是与新媒体的发展紧密结合,新媒体帮助了解世界、获取信息,但同时也存在着不良信息对于大学生思想侵蚀的问题。大学生因其自制力较弱,自身的道德水平不足以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①从家庭环境到校园环境,再到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从思想、个性以及观念上来看,这一代大学生的成长过程有着区别于其他的特点。
1.思想活跃,理想信念缺失
这一代大学生成长在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在正式步入社会之前所承担的生活压力较小,关注面广泛,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与认知。虽然从小学开始学习政治理论知识,但对于马列主义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知浅显,易受从众舆论的诱导,从而在理想信念方面表现出模糊不清的状况。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活跃程度与他从社会方方面面所汲取的信息广度息息相关,于他们而言,紧跟上这个时代瞬息万变的节奏远比对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追根溯源地了解来得有时效性。基于此,当代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是有限的,对于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养分汲取得更是寥寥。
2.个性独立,内心自我标榜
90后大学生最显著的群体特征便是独生子女,他们往往遇事有自己的主见,思想上时刻保持独立,同时也乐于表现,善于在不同的平台上彰显自我。在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时代,这一代人过早地接触现实世界,从而养成了面对现实,更为彰显自我的自主、独立的性格特征。与此同时,他们的独立自主往往在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阶段表现得越发明显,这也容易造成他们遇事过于冲动、情绪化,从而造成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评判标准。
3.行动力缺乏,道德观念矛盾
大学生们面临纷繁复杂的道德生态,东西方的碰撞,传统与现代的磨合,在面临行为选择的时候,他们的内心彷徨,难以用一种道德评判标准来统一自己的言行,这也导致他们的认知与行为缺乏统一性。面对这种境况,重拾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命脉的传统文化,并以此为出发点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系统性的行为养成教育具有深远意义。
二、高校养成教育的现状与困境
1.养成教育的界定含糊
对于养成教育的理解,很多人仅仅从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举止来进行评判一个学校的养成教育是否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但是,“如果仅仅把养成教育理解为习惯教育,甚至把其理解为制度规范行为或制度规范道德行为,这不符合养成教育的本来面目,也不符合养成教育出场的背景,势必会回到实效性差的强行灌输式道德教育上去。”②养成教育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更侧重人的道德品质、思维习惯、行为习惯和语言习惯的一种教育。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通过严格管理、行为训练、积极引导等各种教育手段,“全面提高人的‘知、情、意、行’等各方面素质,最终养成自觉遵守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③
2.养成教育的体系建构不完善
每一位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都或多或少接受过养成教育的影响。从幼儿时期到中学时期,虽然对于学生而言,养成教育的系统性有待加强,但无疑对于大学之后的养成教育打下一定基础。进入大学之后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以及所面临的就业,养成教育处于放在了一个无足轻重的位置,无法引起足够的重视,更无法形成完善的教育体系。面对来自不同城市不同学校的每位学生个体,大学里的养成教育体系无法兼顾到每位学生的个体差异,忽视了个别学生的个性发展,也因此无法及时纠正某些同学的心理问题。许多高校对养成教育的落实通过讲座、座谈以及个别教育为主,但通常收效甚微,无法从根本上改善校园生态环境,更难以从源头解决大学生对于这一认知的缺乏。
3.养成教育过程中,家庭与社会环境的缺失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在孩子的成长中充当的角色至关重要。要真正从日常行为上引导孩子做一个文明人,父母首先应该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在中国式家庭里,父母往往重智育轻德育,这无形中也为养成教育的推进制造了屏障。有效的养成教育往往依赖于良好的道德环境,这不仅仅包括学校环境,往往还包括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相互促进相互补足。造成高校养成教育困境的很大因素,正是因为面对学生,难以做到社会、家庭、学校这三个环境的有机融合。一直以来,养成教育只片面地局限在学校,往往忽视了家庭与社会这两者的重要作用。只有做到三者之间的有效承接合理过渡,才能确保大学生养成教育的连续性与持久性。
三、建构传统文化养成教育路径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历史的积淀,虽然已时过境迁,但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当下仍有借鉴和启发意义。大学生的养成教育应当以此为根源,继承数千年的文化传承,并将其内化为进步的不竭动力。我们只有在制度上不断开创养成教育新模式,并为之提供可靠的保障,才能在大学生的养成教育上实现突破。
1.开启校园“第二课堂”
通过提炼出传统文化中可以烛照当下大学生日常行为养成的文化教义,诸如孔孟教义、《朱子家训》《弟子规》等篇章,将其引入学生的第二课堂,通过教授过程让学生领悟其中真谛,在思想上进行正确的引导。同时在此基础上丰富道德教育的内容,创新道德教育的形式,让学生从内心检视自身,从而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与此同时,高校应利用校园宣传栏、校园广播、校园网络平台等多元化的教育载体,让学生充分发挥教育的主体作用,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体现校训校风的养成教育氛围,推动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建设。
2.重视社团文化建设
教育的实质是利用文化的影响使教育对象达到目标要求的社会活动。传统的养成教育多采用的是灌输式的教育模式,忽视了让学生以实际行动践行道德教育。高校的养成教育可以通过学生社团的文化建设,引导学生从公益活动做起,将道德教育落实到每一件自己力所能及的小事上。大学生社团活动已成为构建校园文化的主力,通过社团特色活动的举办,有利于大学生不断提升思想觉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对于大学生集体意识与责任意识的培养也大有裨益。同时,高校社团应以传统文化为切入点,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公益活动,营造丰富的生态文化氛围,并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理念与实际行动相结合,在实际行动中理解深化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让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从而实现良好的养成教育效果。
3.加强制度文化建设
针对高校养成教育效果不理想这一现状,校园制度建设的缺位也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为保证大学生养成教育的持续性开展,不仅仅需要制定严格的教育计划,以及相应的师资投入,同时还需要教育的制度化落实。眭依凡先生指出:“大学制度文化是经过学校意志选择的,具有强烈的、鲜明的规范性、组织性,属于校园范围内必须强制执行和严格遵从的文化类型。制度文化是使大学教育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他同时指出:“制度文化虽有强制性,但其一旦经校园主体认同成为内心接受,就会形成师生自觉遵从和维护的无需强制便能发生教育影响的精神要求。”④对于落实养成教育从体系建设到实施,制度文化的保障显得至关重要。对于高校教育者而言,一方面需要充分发掘传统文化里对于养成教育的有利面,另一方面,也需要通过制定系列规章准则,明确相应的责任与义务,以良好的制度文化确保大学生养成教育体系的落实。对于每位教育工作者来说,充分认识大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性,是我们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大学生养成教育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就其本质来说是塑造人格的教育。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日常行为养成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组织纪律性、集体主义观念、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健康的个性心理、高尚的品德行为,独立的学习生活能力,对于大学生健康成长和整个社会良好氛围的形成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⑤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在一朝一夕,只有通过加强传统文化与养成行为之间的联系,建构完善的教育体系、制度体系、文化体系,实现这三者的有机融合,积极开展多样性的文化实践活动,才能更好地达成养成教育的成效,实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明义敬.论高校网络舆情视阀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D]苏州:苏州大学,2010
[2]李合亮,谷菲菲.制度规范与道德养成教育———关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深层思考[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09-112
[3]郭航鸣.高职院校养成教育的特殊性及策略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4(7):96-98
[4]眭依凡,俞婷婕,李鹏虎.大学文化思想研究--基于改革开放30多年大学文化发展的路线[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6(1):142--167
[5]刘一鸣,徐卫.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养成教育的融合[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10):133-134
作者:马冬云 单位:江苏医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