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养成教育浅述(3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小学生养成教育浅述(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第一篇: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小学阶段正是孩子心理、生理发育的高峰时期,也正是接受知识的关键时期。本文从规范学生行为、学校与家庭相互结合的方式、教师自身的典范作用、开展教育活动等四个方面,分析了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一、严格规范学生行为,养成良好的教育

对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要从学生的本性认知开始,这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由于农村条件的限制,导致学生在某些行为习惯上的问题愈加严重。因此,班主任应该对这些行为给予适当的督促与检查,让纪律委员利用班会的时间,征求每位学生的意见,开学之前,就可以制定“班级行为规范”手册。并且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计划,在小学生明白在学校不应该做什么,在班级上应该做什么。例如在学校不应该做的事情,不能打架骂人、不能不遵守学校秩序、不能不认真听讲,不能违反小学生行为准则等。在班级上应该将学习放在首要的位置上,遵守班级纪律,学会生活、积极帮助同学。规范性的训练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而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始终将其贯彻到学生的日常活动中。让学生在实践中明白其中的具体含义、模拟方式,是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安排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中进行模拟练习。如一位学生不小心将另一位学生的课本碰在了地上,就应该诚恳的道歉,并说一声:对不起。而另一位学生就要回复:没关系。良好的行为规范,与日常的实践有着紧密的关系,所以教师充分的利用这种方式,模拟训练。

二、学校与家庭相互结合,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学校中的养成教育,教师要运用各种设施设备,积极的与家长相互沟通、交流,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家庭环境作为养成教育中的主要阵地,父母应该利用自身的行为与知识去影响孩子,但是针对农村中的特殊条件,家长的文化知识较低,大多数是为生计而忙碌,很少有时间关心到孩子的行为习惯上。所以就可以通过学校与家庭相互结合的方式,学校以家长会,教师进行家访的形式,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家庭教育是多个方面的,对于孩子习惯的养成、个性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很多习惯就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要尽量避免家长的消极行为带给孩子的不利影响。例如:某农村小学召开:“好习惯伴终生”主题家长会,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教师队伍和文化建设,班主任以及各位科任教师也向各位家长汇报了学生的情况,让家长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以家长会的方式,可以有效的加强家长与学校的交流、与子女之间的交流,提高家长对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视程度,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教师要树立典范,感染学生

小学教师的行为举止,在潜移默化中就带给学生无形的教育,因此在养成教育中,教师要尝试着以身作则,形成良好的典范作用。教师作为学生做到的榜样,就要严格的规范自身行为,例如平常刚开始上课的时候,学生起立问好的时候,教师应该坚持鞠躬向学生问好。树立良好的形象与榜样,学生也会下意识的去模仿自己想要成为的那种人。根据学生个人的特色,当他们在某个领域发挥出色时,要给予适当的奖励,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在养成教育规范训练中。同时,教师也要加强监督和强化学生的行为习惯,学习用品的摆放位置,规定放在课桌的左上角,还应该积极的与科任教师进行沟通,让相互配合学生在各个方面的学习。在规则习惯养成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的现象,对于表现不好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谈话、单独交流的方式,解决学生思想和行为上的困难,尽快的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的责任不应该只是教书,还要育人,在实践的教学中不断完善自我,探索教学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规律,将教书育人牢牢的记在心里,落实在行动上。

四、开展教育活动,全面落实养成教育

牢牢把握住这个年龄阶段小学生的性格特征,可以适当的开展各项活动,这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方式之一。例如某小学开展“走进自然,关爱生命”的劳动实践活动,主要是为了孩子感受到劳动的不易,充分利用农村的优势条件,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中,去实践、锻炼、收获与成长,既培养了动手能力,又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为培养小学生珍惜水资源的观念,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可以开展“爱水节水,创建文明家园”的活动,进行绘画比赛,通过这次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了解到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好方法,同时也将这种好习惯应用到生活中。通过开展实践的而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管理自己,自觉为集体服务的能力,学到书本上所不能学到的知识,兴趣作为最好的老师,能够起到很好的教育意义。教师还可以开展考核评估,促进学生行为的规范化,利用教室墙面上的空白地方,粘贴小红花表示对学生的鼓励,让每个学生都能全面、自觉的管理自己。

五、结束语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教师在实践中积累教学经验,认识到农村环境中的优势与劣势,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严格规范学生自身行为是养成教育的基础,教师要发挥自身的典范作用,学校与家庭相互结合的方式,构建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作者:赵信军 单位:甘肃省庄浪县万泉镇中心小学

第二篇: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

摘要:传统德育教育只是重视讲道理和学生的思想,却忽视了学生的文明行为技巧,导致一部分学生没有办法将公认文明礼仪变为自身的个人行为。所以,针对于学校而言,既要重视对学生文明礼仪的理论教育,又要对学生养成礼仪习惯进行加强,该文对于养成小学生文明礼仪习惯的教育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策略

一、前言

学校应该将育人职能的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无论对于小学生的学习行为和道德行为,还是小学生的生活行为等,都应该进行训练和教育,致使小学生能够将礼貌礼节的知识掌握,学会现代文明的社会活动规范,使小学生的文明习惯和文明行为,以及文明语言和礼貌修养,都能够得到逐步的培养,从而使小学生和谐且全面的健康发展得以有效地促进。

二、打好基础,形成氛围

新学期一开始,就应该在文明礼仪上对小学生进行教育。其一,文明礼仪常规既要具体和明确,又要详细,同时,应该让所有的小学生都能够了解。其二,第一次的文明礼仪训练非常重要,必须要重视起来。为了将基础打好,对小学生的礼仪教育一开始就应该重视起来。以练为主,将学和练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通过做示范,来教学生表演,小学生才能明白怎样去做。致使小学生正确的动作定势形成,良好的习惯才会逐渐地养成。例如,教师可以让小学生扮演成教师站在讲台上,而教师扮演成学生在讲台的下面,教师做一个标准的鞠躬礼的示范,并且大声说:“老师好!”,而台上扮演教师的学生就说“同学们好!”这样就会将小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调动起来,在这种情境下,让学生分别扮演成角色进行训练,同时,教师对各组扮演的情况进行评价。如有的学生声音小,没有站直等,教师进行指导。其三,教师对全班学生进行训练,致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达到标准。为了将小学生的训练力度加大,教师必须要认真进行示范,小学生才能够非常认真地进行练习,从而使一个良好的学生礼仪氛围形成。

三、优化环境,营造氛围

作为学校,应该从文明礼仪教育的角度出发,加大力度地进行宣传,对文明礼仪知识应该多渠道进行普及。人们将良好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形成,文明礼仪知识是基础。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将礼仪知识对小学生进行宣传,例如,黑板报和宣传橱窗以及红领巾广播站和国旗下的讲话等,将讲礼仪和讲文明的气氛在全校上下形成。学校还应该将有序、优美整洁以及具有文化气息的环境营造出来,致使小学生在良好的文明礼仪环境中受到熏陶。不但在活动室和走廊挂上一些名言警句,而且,还应该将一些文明礼仪的提示语张贴到洗手间和大门口以及草坪花圃和楼梯口处。做到时刻提醒学生,让学生生活在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中。班级也可以开展文明礼仪的展示栏,无论是学生文明礼仪绘画和知识小报,还是文明礼仪的文章都可以进行展示,在潜移默化中,小学生就会受到教育和熏陶。

四、树立典型,榜样示范

榜样的力量非常大,可谓是无穷的。小学生的可塑造性比较强,外界对他们的影响也比较大。所以,对小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既要树立典型,又要正面进行教育,有效运用礼仪榜样来对小学生进行教育和感染,同时,还要对小学生进行激励,让其与榜样共同发展和进步。其一,实施文明礼仪教育的主要工作者是教师,教师对于小学生来说,也是模仿的主要对象,教师应该运用和蔼可亲的仪容和庄重大方的仪表以及彬彬有礼的语言来将文明礼仪的示范做好,给学生当好文明礼仪的标兵,致使小学生在潜移默化和耳濡目染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其二,对于小学生来说,身边的同学就是最好的榜样,这种同学的榜样既具有说服力,又具有吸引力。学校和班级都可以将文明礼仪标兵和文明礼仪之星之类评选活动,定期组织,对于那些优秀学生进行表彰和奖励,同时,让这些优秀的学生将自己的事迹讲述给其他的同学,运用这些榜样学生的优秀品质和先进思想以及模范行为和高尚情操来对其他的小学生进行感化和教育,引导和帮助小学生,积极向榜样小学生学习,运用实际行动来争当文明礼仪的标兵,从而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习惯。

五、开展活动,加强训练

养成文明礼仪教育,生活实践非常重要,只靠说教是很难实现的。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小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应该在这些活动中,将做人做事的道理和准则渗透其中。组织学生召开班会,主题就是“文明礼仪”,班会的节目可以有说相声和讲故事以及演小品,主要的素材就是小学生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在生动表演中融入文明礼仪教育,小学生在感悟和体验的同时,正确的价值观就会形成。对于美化绿化校园和布置橱窗、教室等一些学校公益性的劳动,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对小学生劳动光荣和关心集体的意识进行培养。一些礼仪实践活动也应该组织学生参加,例如,到敬老院去打扫卫生等。

六、持之以恒,一抓到底

若想使文明礼仪的教育养成,必须要持之以恒地进行训练,从而使小学生文明识礼的良好习惯逐渐地形成。小学生如果有反复的现象出现也是正常的,对小学生应该充满信心,坚持不懈地反复进行训练。小学生每天放学时,教师都要提醒学生,见到教师必须要主动问好;养成习惯,再见到教师就会很自然地问好老师。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小学生的礼仪习惯就会养成,无论在上学路上,还是在校园以外的地方,见到教师,都会主动地去向老师问好,从而使小学生懂礼貌和讲文明的自动性得以有效地提升。班级自从将文明礼仪教育开展以后,学生行为的稳定性也得到了提高,从而使课间文明休息和集合排队进出都逐渐地形成了。

七、总结

综上所述,对小学生有效地进行文明礼仪教学,不但对学生树立自信心和身心健康的发展以及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具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对于小学生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的提升都具有一定的影响,致使一个良性循环形成了。同时,也使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得以促进。

参考文献:

[1]白洪亮.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的策略[J].知音励志,2016(20):266.

[2]邓慧.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一棵“礼仪树”———浅谈小学生的文明礼仪养成教育[J].新课程(上),2017(1):213.

[3]吴庭江.让文明礼仪之光照亮校园———浅谈小学生文明礼仪习惯养成教育[J].学苑教育,2017(18):84-85.

[4]赵丽琴.论音乐课堂中的中小学生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养成教育[J].考试周刊,2017(80):172.

[5]龙小佳.小学生养成教育实践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

作者:高新娟 单位:新泰市西张庄镇高佐联办小学

第三篇: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对策

摘要:小学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萌芽阶段,此时期小学生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决定着其今后的成长与发展。基于此,学校、教师、家庭需要协同配合,旨在促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以提升教育教学的整体水平。

关键词: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对策

基础教育的小学阶段是学生潜能开发和社会行为发展的启蒙时期,而习惯养成教育兼具对人格素养和行为品质的培养与塑造,因此在小学阶段实施习惯养成教育不仅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奠定基础。明确习惯养成教育的现实意义和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探索并实施优化习惯养成教育的有效措施,是提高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质量的有效路径。

一、习惯养成教育的现实意义

作为一种定型性行为,习惯是积久养成的生活方式,表现并作用于语言、行为、思维等方面。小学时期是培养习惯的关键阶段,尤其是一二年级,此阶段的学生兼具强烈的模仿性与追随性,对其进行思想道德、品格素质等方面的教育,可以在大脑中形成一个初步的组织架构,有助于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在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引导,有助于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的有效提升,并将在学生今后的成长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的导向作用。因此,习惯养成教育的实施在引导并规范小学生思想行为等方面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习惯养成教育的主要内容

在小学阶段,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主要针对学习习惯养成和行为习惯养成。其中,学习习惯包括学会倾听、善于思考、勇于发问、自主阅读、规范书写、独立作业等内容;行为习惯主要在于尊重他人、举止文明、诚实守信、珍惜时间、吃苦耐劳、独立自主等方面。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有助于小学生学习质量与学习效率的提高,并且对于其今后学习能力的提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行为习惯的塑造不仅是学生道德品质和综合素养得以提升的必要途径,同时对其今后的全面发展和社会交往发挥着基础性的影响和作用。这两方面的内容都涉及到小学生生活、学习、做人的各个方面。因此,良好的习惯有助于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而不良习惯的养成必将对其今后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三、习惯养成教育的有效对策

1.设置培养目标

学校与教师需要协同配合,以学生年龄认知特点为出发点,明确各年级阶段养成教育的重点内容。其中,针对低年级学生实施文明礼貌教育,中年级学生突出团队协作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高年级学生以公德教育、道德认知、独立自主、积极向上等方面为培养目标。教师要将习惯养成教育训练置于学科教学中,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根本,严格实施教学规范,引导学生规范而高效的学习,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另外,班级还需要以《实施细则》为导向,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实施分层教育,做到因材施教,保证每名学生在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方面较之以往均有所提升。

2.开展自我反省

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需要教师兼具耐心和恒心,要反复检查与训练,这样有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迅速养成。教师需要在实际教育中强调自我反省的重要性,使小学生时刻审视自己,并在第一时间进行矫正。具体来说,教师需要在班会中对良好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具体表现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分享习惯养成的心得,提高学生对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视程度。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的班级活动,促使学生开展自我反省。例如,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分别指出自身存在的不足,其他小组成员帮助其制定矫正措施,并记录成文,定期相互检查改正效果。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进行了自我反省,同时还有助于团队协作意识与合作能力的提升。

3.落实评价鼓励

评价鼓励是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助推剂,客观而正面的评价和鼓励可以激发小学生更大的内驱力,使其更快地养成良好习惯。教师要发现每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对其良好行为进行表扬,并鼓励其他学生向其学习。教师还可以将学生的进步告知家长,使学生获得学校和家庭两个方面的认可,这样其进步的欲望会更加强烈。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明确评价的客观性,对具有不良习惯的学生需要及时对其进行矫正、指导,如果有必要需要及时与家长沟通,协同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

4.强化家校合作

家庭是教育的起点,同时也是小学生习惯养成的有效补充。因此,教师要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阐明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意义,获得家长的重视与配合。具体来说,学校可以定期下发学校联系卡,针对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使家长能够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和日常表现,同时也使家长及时反馈孩子在家的行为习惯,以强化家校沟通。教师与家长可以帮助学生制定“21天习惯养成计划”,以小学生的自身条件、兴趣爱好、发展方向为主,选择并制定符合学生自身条件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并借助微信群、QQ群等网络平台即时互动,以教师和家长的密切配合为动力,帮助小学生及时改正不良习惯,使其在学校与家庭的积极合作与密切关注下得到全面提升。综上所述,基于习惯养成教育对于小学生素质全面培养,以及人格健全发展的重要意义,小学学校、教师、家庭等相关利益者需要明确共同目标,明确习惯养成教育实施中的影响因素和现实困境,并有针对性地落实有效对策,进而促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使其在生活和学习中更加健康、茁壮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孙泽文.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研究[J].教育参考,2015(1).

作者:王晓东 单位:辽宁省沈阳市实验学校辽宁省沈阳市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