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感受力培养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感受力培养,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感受力培养

摘要:音乐感受力是培养学生音乐素质本身的一种基础手段,可以通过感官能力、想象力、鉴赏力训练去提升。对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而言,这种能力十分重要。本文音乐感受力的含义、提升音乐感受力的意义入手结合教学体验中的训练方法展开,简要地阐述应该如何有效地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感受力。

关键词:高校;音乐感受力;学前教育专业

随着国家教育政策改革的不断推进,大学生素质培养日益得要重视。音乐素养作为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一大环节,也越来越受到重视。2012年教育部印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对于幼儿教师提出了新的标准及要求,要提高幼儿艺术课程的水平,就必须从教师入手,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音乐素质要求。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不仅必须具备一名大学生的基本素质,更要求他们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在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开设了诸如声乐基础、合唱与指挥、幼儿音乐教具使用、幼儿歌曲演唱、即兴伴奏与弹唱、基础乐理与视唱练耳等提升音乐素养的课程,以确保他们日后有能力从事与音乐相关的幼儿课堂及课余活动。而这一切都必须从培养这些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开始。

一、音乐感受力

音乐感受力,简单来说包括音乐的感知和理解能力。[1]音乐是一门综合的艺术,既是一门听觉艺术同时也是一门表现艺术。音乐的旋律赋予人音乐感受,优美的旋律的给人温暖的感觉,陶冶人的情操。不同的音乐通过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的二度创作,形成不同的音乐意境;同时,富有表现力的音乐旋律作用与人,是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前提。“在音乐熏陶的环境中,感受音乐、享受音乐、愉悦身心,能为其在音乐方面的发展打下良好的潜能基础。”[2]因此,培养音乐感受力是提升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音乐素质的前提和基础,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音乐感受力与感官能力、想象力、鉴赏力的关系

感受,在字面上可以解释成人对事物的一种心理及生理的反应;而感受力则是一个人对外界事物现象的理解能力。

1.感官能力

众所周知,人的感官是通过获得外界诸如光、色、声、味、力、冷、热、痛等的刺激而获得的感受。听觉艺术——音乐,既是声波对于人耳的刺激而形成的感官感受为前提的。因此听觉的强弱也就必然成为了是影响着感受力好坏的基础因素。

2.想象力

音乐的感受能力要求鉴赏者具备对作品作者创作背景和作品产生的情绪、风格,去发挥其想象,从而综合且全面的去“感受”这个作品。因此,音乐的第一感官是听觉,却不局限于“听力”,还需要鉴赏者具备相当的阅历及与之相符的“想象力”。

3.鉴赏力

现代高校中不乏音乐鉴赏课。鉴赏,常用在人对艺术作品,如绘画、雕塑、书法等的鉴定与欣赏;音乐鉴赏即是人们对音乐作品进行感受、联想、理解和评判的思维活动和过程。从简单的“听”到“鉴赏”这是理解音乐作品的的一个递进的过程。音乐鉴赏也可以说是对一个人音乐感受力培养的一个过程。

三、如何提升音乐感受力

1.提升音乐感受力首先应打破接触单一音乐类型上的界限

如同菜品有酸、辣、苦、咸、甜;人不可能每天只吃一个味道的菜品一样,在欣赏音乐的类型上,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时下青年人的主流仍是“流行音乐”,绝大多数学生偏爱流行音乐,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也是如此,因流行音乐时尚、动感、活力,更容易获得代入感,但流行音乐对于音乐感受力的提升过于片面,一旦面对如交响乐、器乐乐曲、古典歌剧等艺术音乐类型时总觉得“高雅难懂”,甚至认为只有音乐专业的学生才应该深层次的去了解。因此,要培养和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应当让他们更全面的了解音乐,拓宽他们接触的音乐类型,才能有效全面的提高他们的音乐感受范围。

2.对音乐作品情绪的掌控及情感体验的培养

由于音乐给予人们的感受首先是情绪上的反映,如欢快、烦躁、激动等,而情感又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所持某种态度的反映,如喜、怒、哀、乐等。音乐感受力的提升首先要音乐情绪的掌控和情感体验的培养。

3.想象力与阅历的提升

想象力是人们与生具有的能力,但是每个人的想象力强弱却有不同,既存在其独特的拓展性又存在着其局限性。“音乐想象力是赋予音乐本身以生命的一种重要手段,是人自身想象力、创造力形成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大学生而言,这种能力尤为重要。”“在音乐活动的过程中,音乐想象力是非常重要的,没有想象力的创作、演奏、听赏也都是没有生命力可言的。”“听赏者没有音乐想象力,就无法引起共鸣,无法完成自己心灵的荡涤。”[3]好的音乐作品能呈现出诸如“风雨雷电、鸟兽齐鸣、万物复苏”的景象,也能表现出如喜怒哀乐的情绪。这是需要鉴赏者去发挥联想的。音乐作品如小说、影视等其他体裁的作品相似,不同的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所具备的不同的阅历,对于作品的理解会不相同;即使同一个人,在人生不同的阶段去欣赏同一个作品其感受也会是不同的。但是想象力与阅历虽是音乐感受力的影响因素,却不能强行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短时间内马上得到质的提升,因此这与其他的学习规律一样,是需要学习者用心多听多感受的一个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需要长时间积累和升华的过程。

4.视听互换法

俄国著名作曲家穆索尔斯基(Mussorgsky:PicturesatanExhibitio)创作钢琴组曲《图画展览会》,是一部从视觉转变为听觉的音乐作品。当人们在聆听作品时,音乐又使得原本单纯的听觉觉艺术与视觉艺术相联系,促使聆听者产生了联想,仿佛一幅一幅的画作正随着音乐展现在眼前。借鉴于这种视听互换的灵动性,让音乐变得“看得见”“摸得着”。在介绍单一的器乐作品时也不妨采用如此方法,反过来借助“视觉”培养“听觉”。例如在介绍美国作曲家格什温的作品《蓝色狂想曲》(RhapsodyinBlue)的时候,原曲长达15分钟,而面对的教学对象是非音乐专业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单纯听这个作品,学生们只觉得很多的管乐器在一起演奏。因为冗长的作品只有分清楚结构才能理解作品的内容,而为了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们更为客观的感受这个作品,可以借用迪斯尼公司为该部作品创作的动画片《幻想曲2000》(Fantasia2000)中第五章同名短剧《蓝色狂想曲》作为引入,用有趣的动画故事情节带动音乐,让学生们对作品的段落及经典主题乐段有较为生动的轮廓,有效的将视听觉感受相结合互换,是既有效又易懂的,从而更好的去体会和感受这个作品。

5.绘图分段式鉴赏法

当人们在构建一座房屋时总是会先用纸笔描绘出房屋结构图,将屋内的厅房格局勾勒出来,形成一张房屋结构图。曲式分析及时音乐上用来勾勒音乐结构的一门技法,特别是针对庞大的交响乐做品,借助于曲式的结构勾勒,能够使得原本庞大复杂的作品结构变得清晰明了。以《蓝色狂想曲》这部作品为例,其结构上可分为:主部主题——华彩乐段——乐曲中段——尾声四个部分。通过借用计算机一个叫“Timeline”的构图软件,我们可以绘制出其曲式分布图。通过分布图上对各个主题的详细划分,并为每个不同的成分填上相应的颜色,以此去表现不同的情绪和节奏。运用不同的色彩和符号来突显各个乐句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分段反复看着图形来再次感受作品。使得一首长达15分钟被分化为3-5分钟的小乐段,再将原本长达5分钟的主题乐段以图形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例如主部主题代表大地广阔的深绿色,华彩乐段代表温柔的紫色,以此让学生更为直观理解作品构成。不单单是器乐作品,其他的音乐作品也是可以参照这个方法进行。小到一首3分钟的流行歌曲,大至一部音乐剧或歌剧,都可以使用这种绘图分段式的鉴赏法去剖析。经过对约230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回馈证明,绘图分段式鉴赏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提升他们音乐感受力的方法。

6.互动交流练习法

在课堂上,将学生分为5人一个小组,在课堂中段,让每个小组将上节课布置的选定某个特定的时内自己喜欢的音乐代表人物或音乐作品若干,以作品演示的形式介绍给班里其他同学,当该组在做演示时其他组则认真听,要求其他各组都必须根据演示内容结束后提出1-2个问题探讨,演示组需当场做出回答,此法目的是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分享彼此喜欢的音乐作品,拓宽了接触的音乐类型,同时促进他们表达对不同作品的理解和感受,从而提升小组甚至全体的音乐感受力。

四、结语

“音乐不仅是一门听觉艺术,更是一门表现艺术。优美动听的音乐旋律,能陶冶人们的情操,给人以美的感受”[2],因此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逐渐注重自己孩子的音乐素质培养,而“幼儿期又是可塑性很强的关键期”,“从小培养幼儿的音乐感受力,使幼儿在音乐熏陶的环境中,感受音乐、享受音乐、愉悦身心,并为将来能在音乐方面的发展打下良好的潜能基础。”[2]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日后一旦成为幼师,将作为学龄前儿童接触音乐方面的启蒙教师,也将是作为陪伴学龄前儿童开展音乐课堂及课余活动的组织参与者,所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能力的高低将影响着幼儿同步学习的好坏,因此提升学期教育学生的音乐感受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媛媛.浅谈电子琴教学中学生音乐感受力的培养[J].音乐天地,2013(5).

[2]宋秀花.浅谈幼儿音乐感受力的培养[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0(4).

[3]王风雷.简论如何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音乐想象力[J].大舞台,2010(10).

作者:洪英丹 单位:韩山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