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学前教育策略研究(6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针对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口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进行讨论。
关键词:
学前教育;教学;口语
维特根斯坦说,“理解一个语句意味理解一种语言。而理解一种语言意味着掌握了一门技艺。”[1]而幼儿师范教师正是言传身教,使学生能传达美妙、恰切的语言,掌握一门生存的技艺,成为学生从业后打开幼儿心灵的一把钥匙。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认为,中国的语言文字“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2]中国汉字自身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特征如何全方位传达给的学生,使学生率先理解,然后才能向幼儿解释。幼儿师范教师是幼儿教师和幼儿之间的桥梁。3~6岁的幼儿正处在语言的敏感期,在幼儿园,教师无疑是幼儿们效仿的榜样。教师只有使用规范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幼儿产生示范效应。所以教师必须使用标准的、规范的普通话,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要准确。做到发音清楚、吐字准确、不念错字、不使用方言。这都要求教师应有意识地规范自己的发音,用心学习普通话,加强语言的基本功训练。目前幼儿师范学校的学生除了极少部分在高中阶段接受过普通话训练,但大多数同学都存在着发音不规范的现象。因此,教师在讲解《普通话是教师口语的基础》中的声母、韵母、声调和语流音变时,着重对学生的方言音进行纠正,并在日常的授课过程中及时地进行纠正,让学生形成自觉说普通话的习惯。在养成习惯后,再加入了朗读技巧的训练,每节课布置一篇美文进行课下练习,课上齐读和点评,再通过朗读比赛的形式进行验收。利用晚自习的时间播放演讲和广播的视频,起到了示范作用,让学生的声音美起来。身体是我们认识和交往世界的总的媒介。教师的言谈举止是教师形象的外在表现之一,语言又是教师用以教育学生不可缺少的工具。文雅而富有情趣的谈吐,不仅能取得学生的信任与尊敬,增强教师的教育和教学效果,而且还有利于净化学生的心灵。
在课堂的开始,教师要告诉学生,做幼师这一行心里要始终装着一个字那就是“爱”。结合着我们课程的内容,教师在开展实训教学时也反复提醒大家要有爱心、耐心、关心、信心、细心,比如:要尊重幼儿、蹲下来与孩子交流,教师语言的选择和运用必须要考虑幼儿的语言接受能力,因人而异,如对比较内向、敏感的幼儿应该用亲切的语调、关怀的语气对他们说话,以消除幼儿紧张的心理,对反应较慢、语言理解能力较差的幼儿,教师要有耐心,应该放慢语速,对脾气较急的幼儿,教师的语调要显得沉稳,语速适中,使幼儿的急躁情绪得以缓和。总之,教师要用示范性和针对性的语言满足幼儿的不同心理需求。这是最简单的爱的体现。另外,我们有的学生还会不自觉地蹦出一些脏字来,只要是在我的课堂上出现,就让她大声说一遍“我爱孩子,我爱我的工作,我要在这个平凡而充实的工作中,用自己对幼教事业的满腔热情,诠释幼儿教师的职责。用教师的爱,演绎着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刚开始的时候,学生有抵触情绪,像念经一样来应付,后来,我找了几位同学谈心,让他们从心里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后来课堂上就变得纯净多了。举止大方、姿态优雅是一个人的动态性外观美,可以说站、坐、行三态是人的自然形体在空间的形象显现,如果再加上优雅的手势和温和的表情会构成一种和谐的造型美。在课堂上,我注重学生的肢体语言训练。在第一节课就要求他们“身坐正、脚并起、小眼睛看老师”,有的同学累了,会不自主地放松下来,我就像对待幼儿园的小朋友一样,给他们“休息”的时间,而在这个时间之外不断地叮嘱他们注意姿势。同时,在课堂展示的每一个环节,要求学生站直、双臂自然下垂、目光向前方。我还通过抓拍到的一些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分析其肢体语言的问题,使学生在直观上体会到坐姿、走姿和站姿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现在,大部分学生已经基本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具备了这些,这本语言这本百科全书可谓外表已经“美起来”了。但歌德说过“外表美只能取悦一时,内在美方能经久不衰”。为了让腹有诗书气自华,我还要让我的课堂“富起来”。这个“富”主要指的是知识上的富有。教师教学经验告述我们,学生还远没有达到“杂家”的水平,在以往学生的实习中,有的学生讲中秋节习俗是吃粽子,甚至连讲个《猴子捞月》的故事都要一字一字地照着念。因此,教师要求学生“一定要有知识的广度”。教师每节课上讲解古诗,并把这些古诗按内容分为童趣诗、思乡诗、友爱诗、惜时诗、季节诗等等,并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在一学期的四个月中,第一个月只是背,作者、朝代、每个字的字音准确即可;第二个月要求能运用朗读技巧,把握节奏和情感基调;第三个月能对诗歌进行简单的鉴赏;第四个月能把两首诗歌放到一起进行对比分析。到了下学期,就让学生自己找古诗来积累,两人一组,读写、鉴赏、选诗的理由等都由学生自己完成。经过考核和抽查,会发现学生积累得速度越来越快,而且不把它看作是负担,而是一种乐趣了。互联网是把双刃剑,随着网络的出现,学生读书的越来越少了,这对于幼儿教师来说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情。一来,他们没有经典传统文化的体验,无法给幼儿更直观的借鉴;二来网络中的一些不规范语言给幼儿教师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会间接地带给幼儿。所以我在开篇的第一节课就给他们介绍市内的几家知名书店都在哪、怎么去,为了吸引他们的眼球,甚至还会介绍周边有什么可以游玩的地方;还给他们推荐读物,像绘本、教育书籍等,虽然一个学期下来,只有3%的同学读过了5本书以上的结果有些令人遗憾,但不管怎样,还有这3%,也算没白费。
但同时我们还可以更好地利用网络为教学服务,比如我提供了一些视频和音频资料让学生课下去欣赏,既节省了时间又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是学生遍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领悟”。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在外人眼里,没有说不好的,但对于承担着幼教工作的幼儿教师来说,语音准确、词汇丰富、语法规范只是口语表达的基础,他们还必须具备知识充盈、举止文明、内涵高雅、交际顺畅等其它基本素质。口语训练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训练他们的这些素质,但骐骥一跃不能十步,知识的获得,靠练;能力的培养,靠练。演练是由“知”到“行”、由“理解”到“运用”、由“知识”到“能力”的主要桥梁,因此,必须把口语练习作为一个人终生的学习内容,才可能适应时展的需要。
作者:万鸣 单位:哈尔滨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美)乔纳森•卡勒.结构主义诗学[M].盛宁,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173.
[2]鲁迅.鲁迅全集9[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34.
第二篇:学前教育学生认同感培养策略
自2010以来,全国各地积极响应并落实学前教育有关政策,学前教育事业普及水平持续提高,幼儿园办学水平不断上升,师资队伍专业素质保持继续提高的势头。在政策支持和社会关注下,学前教育发展迅速,与此同时,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越来越成为现代社会关注的热点。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能否顺利进入工作环境,获得职业发展,顺应保教质量全面提升的新趋势,与其在校内对本专业的认同水平息息相关。目前,已有学者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专业认同度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学前教育学生专业认同感普遍处于“认同度较低”“一般认同”水平,存在专业学习投入度低、对专业发展前景感到迷惘、毕业生不入行等现象。在校期间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培养的最佳时期,作为教育者,需要合理分析专业认同的内涵和培养方向,从而提出有效的教育策略来提高幼师生的专业认同度。
一、专业认同的内涵
专业认同是学习者随着对所学专业的日益了解、对学科知识的逐渐把握,进而在情感上认可、接受、投入所学专业,同时伴随着积极的外在行为,产生内心的适切感。此定义从专业认同的认识、情感、行动方向对其进行了深入描述,阐述了专业认同的动态发展过程。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是否认同,直接关系到他们在学习阶段能否对所学专业有着清晰的认识,能否对本专业在情感上保持较高的水平,能否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专业学习,从而获得良好专业发展。因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校内阶段对自身专业的认同程度,不仅直接影响其专业成长、毕业时的职业选择倾向,更会对将来在从事学前教育事业后的投入程度产生重要影响。
二、学前教育学生专业认同的培养方向
从专业认同的内涵出发,综合学前教育专业特色,可将专业认同的培养方向划分为以下维度:
(一)专业了解
专业了解主要是指学生在认知层面对本专业的了解程度。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在专业选择前就应对学前教育专业有初步的了解,了解本专业的社会地位及对口职业,明白社会大众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评价情况;在入学后,能够较为清晰地了解学前教育专业应学的知识、应掌握的技能,认识到本专业在学校内的地位,初步掌握本专业学生就业情况;随着学习的深入,也应了解学前教育的相关政策、法规,为专业学习和发展提供依据。学生对专业了解程度越高,能够全面地从主客观层面了解本专业,便越能够从认识上认同本专业,从而加深对专业的情感认同。
(二)专业情感
专业情感是指本专业的学生在情感层面对专业的认同程度,是指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稳定的态度和情感体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应在对本专业有着深刻理解和全面认识的基础上,产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强烈积极的情感,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专业。因此,从情感角度来说,应注意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喜爱程度,帮助树立对学习本专业的坚定信心,养成对学习本专业和技能的积极感受,从而形成对本专业的正向评价和强烈认同。
(三)专业投入
专业投入是指本专业的学生在行为层面对专业学习的实际投入程度,与学生在校的行为表现息息相关。从行为角度来说,应注意加强学前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实际投入的时间、精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专业学习方法及策略。同时,由于学前教育的实践性取向,需不断强调提高学生对专业见、实习活动的热情与参与度,将课程内外的学习和发展有效结合,从而不断促进专业投入,提高专业认同水平。
(四)专业培养
专业培养主要是指学生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如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方法、课程设置、教师水平等的认同程度,学生对专业培养的认同程度与其专业投入及专业情感关系密切。专业培养的认同程度直接影响到专业人才的质量,对于学前教育的学生来说,应从多角度了解专业培养的目标和定位,发挥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专业活动以及见实习活动对培养质量的促进作用,让学生从情感上接纳培养方式,提高对专业培养方式的认同。
(五)专业发展
专业发展认同是指学生在专业培养的过程中,树立的专业发展目标及职业选择倾向。因此,应重点培养学生对学前教育发展政策的了解,树立对本专业持续良好发展的信心,分析自己与学前教育专业的适切性,建立与专业相关的职业发展目标和人生目标,从而提高自己的专业发展认同水平。学生对专业发展的认同,有助于学生在毕业之后选择学前教育的对口职业作为职业发展方向,在此发展方向设立之后,又将反作用于学生对专业的投入、情感程度,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水平。
三、学前教育学生专业认同的培养策略
(一)提高社会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认同水平
当前影响学前教育社会认同度的因素,从社会角度来谈,主要有社会需求大,学前教师编制短缺,同时又存在幼儿园良莠不齐,幼儿教师入职门槛不一等状况;从从业者角度来谈,主要有工作量大,薪资福利差,因编制短缺导致的岗位安全感缺乏等情况。学前教育现已进入了入园率中速增长、保障水平和保教质量全面提升的新阶段。因此,借学前教育大力发展之势,各地相关政府部门应积极响应号召,加大改革发展力度,建立长效机制,切实解决好幼儿园运转、教师编制、工资待遇等学前教育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在政策的支持下,相关部门的努力下,提高社会总体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认识度,从而在政策和舆论的支持下,提高幼儿教师的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从而从根本上保障权利,提高在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水平。
(二)加强学校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宣传力度
学前教育学生在入校之前,对于本专业的了解程度偏低。因此,在全面提高社会对学前教育专业认同度的现状下,有关学校应加强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宣传力度。在招生宣传册及网站上,认真解读对专业社会地位的情况,详细说明在校期间所学知识和技能及相应课程,生动诠释专业理论学习和见、实习活动,深入分析以往毕业生的就业面和就业率。在此基础上,将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向社会普及,以此提高学生在选择专业之前对专业的了解度。转变以往学生在选择专业过程中的迷惘性、盲目性,将家长为学生选择学前教育专业的这种常见情况,转变为学生自己在对专业有一定的了解后,喜爱专业,从而主动选择学前教育专业。同时,学校也肩负着对在校学生宣传及深化学前教育相关政策的重任,通过专业解析、专家讲座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到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前景。以此在校、内外环境中形成教育氛围,促进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了解度,加深对专业的情感认同。
(三)完善系部对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政策的推进,学前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也不断在更新与改进。在培养目标和规格方面,应提高要求,规范标准;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应满足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求知需要和实践需求。专业课程设置要有针对性,应加强专业知识教育,强化专业技能训练,以此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专业学习态度。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以实践取向为依托,因而应增加学生见、实习的机会,让学生学习期间时就能够对职业要求有着直观的认识。同时,应根据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需求,开设有吸引力、专业性的选修课程,让学生有选择课程的自主权,从而乐于投入学习。除专业教育之外,在日常教育中,也应鼓励辅导员和课程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抓住教育契机,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培养学生的专业情感,激发专业学习动机,增强学生在专业学习和实践的投入时间和精力,以此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度。
(四)激发学生提高专业认同的主动性
在社会、学校、系部多方面、多维度的支持和关怀下,学前教育的学生更应善于抓住机会、充分利用资源,主动积极地提高专业认同水平。在校内教育学习环境内,应主动参与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合理利用课余时间,投入到专业扩展中来,积极参与到学习专业发展的各种活动中去,寻求多样性、全面化的专业成长。同时,在遇到专业成长的困难时,应与教师及高年级同学主动沟通,寻求专业疑惑的顺利解决。在校外见、实习环境中,学前教育学生应积极投入,不断深化职业体验,通过直观感受来提高专业了解度,激发专业情感;应与一线幼儿教师深入交流,主动了解实际工作内容和条件、专业发展前景,提升专业发展的认可度;同时,还应加强自我反思,通过见、实习活动来分析自身素质与人才素质要求的差距,来强化自我的专业投入和专业培养的认同度。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专业认同的水平直接影响到学习、生活的投入度,影响职业目标的规划。因此,学生应以开阔的视角、开放的心态去了解专业、热爱专业、认同专业。
作者:刘佳 单位: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系
第三篇:中职学前教育语文高质量教学策略
摘要:
语文是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的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但长期以来该课程教学却不容乐观。文章分析了语文教学效果不明显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进策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大纲,利用现行教材,强调中职的教育层次、学前教育的专业特色。学前教育专业以女生为主,语文应在女生健康人格塑造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
中职学校;学前教育;语文教学
学前教育专业是中等职业学校(以下简称“中职学校”)开设的一个重要专业,肩负着为托幼机构培养保育、教学人才的职责。语文课程是该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但长期以来该专业的语文教学不容乐观,首先受“重专轻文”思想的影响,某些学校不开语文课,或即使开也随意挪用、挤占,课时没有保障;其次,学生文化素质差,教学成果不明显。调查表明,“中职学生在初中阶段文化课的合格率仅为40%”,学生语文水平参差不齐。再次,内无激励机制,外无升学压力,语文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不能有效调动。随着用人单位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以及春季高考逐渐热门,上好高质量语文课成为人们的共同呼声。
一、利用好现行教材,实现大纲教学目标
大纲是指导中职学校语文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它规定了语文课程性质与任务、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要求、教学实施等方面的内容。教材是对大纲的具体落实,要达成大纲规定的各项要求,就必须依据教材实施教学。以现行鲁版中职语文第一册为例,编排课文30篇,其中讲读课文18篇,自读课文12篇;划分为“青春”、“梦想”、“生命”、“人生”、“自信”、“自然风光”等六大模块,涉及散文、诗歌、小说、游记、古代诗文等文学样式;在每单元末配有“写作”、“口语交际”、“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等项目;整本教材兼顾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大纲“阅读各种优秀作品,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加深和拓宽对自然、社会、人生等问题的思考”的要求,教学过程中既不“拔高”又不“压低”。中职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同属中等教育,中职语文教材与普通高中语文教材在很多篇目上是一致的,中职学校语文教师大部分是普通高校中文专业培养的,他们更习惯于用高中语文的教学模式、标准培养中职学生,这让一些学生感觉力不从心,逐渐丧失语文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必须明确中职语文与高中语文的差别,不能照搬普通高中的语文教学模式,比如高中语文中的文言文学习是重点和难点,要求学生掌握古文字、文言词汇、文言句式,这些在中职语文中也有要求但难度已降低,教师可以按纲施教,不必超纲讲解。现代汉语中的语法是另一个难点,应以复习巩固初中时学习的语法知识为主,高中语文语法不必涉及。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偷工减料”,不能以学生基础差、没兴趣、用不上为理由降低教学标准,不能以自读代替讲读,不能以视频代替讲授。课程要求讲授的,必须讲深、讲透。
二、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职能是引导、帮助学生认知。教学是师生互动而不是教师的“独角戏”,这需要恰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比如阅读法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对每一篇课文都应设计阅读的教学环节,对诗词及文言文反复诵读,以体会作品优美的意境、深邃的涵义;对短篇小说则是学生分角色朗读,辅以教师旁白、赏析,欣赏作品独特的结构形式、语言特色、人物形象。对杂文、散记如《永远的校园》、《多年父子成兄弟》、《幼学纪事》采用“现身说法”,鼓励学生讲述自己的成长经历,激发感恩、珍惜、自强不息的情怀。对哲理性散文,如《我很重要》、《我的四季》等运用师生对话法,通过设问、质疑、讨论、辨析等环节,让学生得到自我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合理使用多媒体,充分利用其生动、形象、图文并茂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要做到恰到好处而不是喧宾夺主,简洁大方而不是花里胡哨,辅助教学而不是代替板书,更不是代替教师讲解。
三、语文教学要把握学前教育的特点
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如在幼儿园工作,将成为幼儿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是3—6岁幼儿,他们的身心、智力处于刚刚发育的阶段,教得越多,学得越多,往往越达不到好的效果。幼儿教师更多的是组织各种游戏和活动,在娱乐中给幼儿以文化熏陶。此时语文更多地表现为一种交流的工具,一种活动的组织方案,抓好语文基本功的训练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是说话训练,在校内要求讲普通话,发音准确,音调适中,表情自然,使用文明礼貌用语,每周安排一两节普通话课,系统训练汉语普通话发音,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达到国家普通话等级考试的相应水平。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更多机会让学生回答问题,针对幼儿喜欢听故事这一特点,组织演讲大赛或讲故事大赛,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得到锻炼提高。其次是写字训练,要求掌握3500个常用汉字的正确书写,字迹工整,笔顺正确,每周安排1—2节写字课,每天100字的写字作业,利用好黑板报、手抄报等“阵地”,展示学生的书法风采,教师在批改作业时对学生的书写提出要求。最后是写作训练,要求学生掌握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写作,每两周上一次作文课。针对学生今后的工作实际,加强一些应用文体如计划、总结、便条、自我介绍的写作训练。同时,鼓励学生课外多阅读一些优秀儿童文学作品,通过读书更多、更细致地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
四、语文教学要关照学生的性别差异
学前教育专业绝大部分为女生,她们大多富有爱心、耐心和细心,但也有一些学生中考失利后就读于中职学校心存自卑,一些学生受生活环境、自身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存在放任、依赖心理,一些学生受到“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看孩子是女人的本能”等思想的影响,在学习上消极应付,在思想上爱慕虚华。如果学生带着这些不健康的价值观和心理问题走向社会,对幼儿教育将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应帮助女生形成健康的人格,语文课程因其人文性的特点,在这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在中职语文教材中出现不少女性形象,如《项链》中的女主人公玛蒂尔德,《一碗清汤荞麦面》中的母亲,《最后一片叶子》中的苏、琼西等,结合故事情节讲解人物命运会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比如在上《项链》这一课时,采取观看视频短片、分角色朗读的教学方法,当课文进行到最后,佛来思节夫人说道:“可是我那一挂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时,全班学生都发出尖叫,愤怒、委屈、不平等表情表现在同学们的脸上,教师顺势进行引导,让学生思考玛蒂尔德悲剧的根源是什么,这根源就是对奢华生活的痴迷,是她的虚荣心,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应该自觉抵制拜金主义的侵蚀。在讲解《一碗清汤荞麦面》时重点分析母亲这个人物形象,使学生懂得自尊、坚强、敬业是一个成功女性应该具有的意志品质。
总之,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为人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是该专业开设的一门基础性的课程,直接体现学前教育的培养目标。应在思想上重视语文学科,在教学上强化语文学科,采取有效措施保障语文学科,促进学前教育专业语文高质量教学的实施。
作者:刘勇 单位:禹城市职业教育中心
参考文献:
[1]刘海燕.中职语文教学与学前教育专业相结合的实践探索[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3.
[2]王晓岚.关于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语文课的几点思考[J].文教资料,2015(19):44-45.
[3]王丽丽.学前教育专业语文教学现状分析和教学策略[J].考试周刊,2010(25):36.
[4]邓世艾.中职语文教材的功能途径研究[J].教师,2014(29)86-87.
[5]程玉蓉.浅谈新时期幼儿教师培养目标与措施[J].当代幼教,2012(4):28-29.
[6]王海安.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实践[J].语文教学通讯(D刊),2013(3):20-21.
第四篇:学前教育大学英语分层次教学策略
摘要:
分层次教学是指,依据教学大纲的总体要求和培养目标的需要,在综合考虑学生的英语入学成绩、摸底考试成绩及学生本人意愿的基础上,将学生划分出不同的层次,然后在制定不同层次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再依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制定和实施不同方案的教学。由于学前教育专科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使得教师很难找准教学的起点去实施统一的教学。因此,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实施分层次教学显得尤为必要。
关键词:
学前教育专业;大学英语;分层次教学
一、分层次教学必要性
学前教育专科生由于生源质量等原因,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使得教师很难选择教学的起点,在教学中也难以做到有的放矢。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选择分层次教学方法更加重要,对英语课堂教学质量及学生英语实践能力的提高都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首先,分层次教学有助于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果;其次,分层次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最后,分层次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增强,因此,英语学习兴趣与主动性将明显增强。
二、分层次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分层及管理策略
首先,在新生入学后,要做好对学生的宣传和教育工作,让学生充分了解大学英语分层次教学的优点和必要性。其次,组织学生进行摸底考试,摸底考试的难度与高考英语难度相当。最后,根据英语入学成绩、摸底考试成绩及学生本人意愿将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分为A、B两级,A级学生的英语水平相对较好,而B级学生的英语水平相对稍弱一些。学校对A、B两级学生实施动态管理,学期中,如果学生有变更层次的要求,需要由任课教师提名,再由课程组教师对该学生进行考核,如果该学生确实水平较高,只是一时发挥失常,则可以由B级调整至A级;反之,则可以由A级调串至B级。每学期考试之后,学校也同样会根据学生的学期总评对学生进行重新分层。
(二)目标及内容的设定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是实施分层次教学的关键。A级学生由于英语基础相对较好,因此,其教学目标为在全面完成原有大学英语教学计划和大纲要求的基础上,适当向深度和广度方面拓展,使全体学生能够顺利通过英语应用能力测试A级,过级率达到100%,并且使一部分成绩较好的学生向大学英语四级努力。B级学生由于原有英语基础相对薄弱,因此,其教学目标为进一步夯实英语基础知识,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英语发音,熟练掌握幼儿园常用英语词汇,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组织幼儿一日生活及英语活动的能力。A级学生的教学内容以《新编实用英语综合教程》第三版为指定教材,B级学生的教学内容以《幼师英语》为指定教材。
(三)教学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根据A、B两级学生不同的特点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在A级学生的课堂教学中应遵循重能力、快步走、多放手的原则,采用任务型教学法,通过为学生布置任务、学生完成相应的任务而促进学生英语实践能力的提高,为学生活学活用奠定基础。教师在B级学生的课堂教学中应遵循重基础,小步走、多鼓励的原则,结合使用听说法和任务型英语教学法,在课堂上注意纠正学生的英语发音,多为学习提供练习发音和朗读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得到展示,并及时发现自身发音中存在的问题。由于B级学生的教学目标为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组织幼儿一日生活及英语活动的能力,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可采用任务型教学法,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相应的活动组织,使学生有机会在模拟的情境中得到锻炼。
(四)训练策略
A级学生的课堂训练项目应依据教材主题,采用个人发言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设计训练项目,训练项目的内容也应覆盖听、说、读、写、译等各个方面,为学生全面提高英语语言的应用能力打好基础。B级学生的课堂训练项目应依据《幼师英语》这本教材中的有关幼儿园的主题设计训练项目,训练项目的形式以听、说为主,适当加入少量阅读练习,听、说训练的内容除为了改善学生语音面貌,训练学习的语音、语调之外,就是为了学生们能熟练掌握与幼儿园相关的词汇及表达。在课后的训练中,B级学生的训练形式主要为小组合作的情景模拟练习,训练内容为根据幼儿一日生活的需要,运用英语组织幼儿的一日活动及英语游戏活动。
(五)考评策略
为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自觉性,使学生养成自觉学习英语的习惯,我校将学生的期末总评设定为平时成绩(50%)和期末成绩(50%),以保证学生们关注自己日常学习的每一环。A、B两级学生的平时成绩包括:出勤(5%)、课堂表现(15%)、书面作业(10%)、测试(10%)、课后训练(10%)。A、B两级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均占学期总评的50%,A级学生的期末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考试内容覆盖听、说、读、写、译等全部内容,全面考察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B级学生的期末考试形式为口试(10%)与笔试(40%)相结合,口试内容涉及语音面貌及幼儿园常用表达,笔试内容涉及幼儿园常用词汇、表达与幼儿园一日生活活动与游戏活动的组织等内容。
三、结语
总之,大学英语分层次教学正是考虑到了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生的生源特点、英语基础和未来职业需求而设计的,它在实际教学中能有效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使各个英语水平的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提高。然而,大学英语分层次教学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受很多条件的制约。因此,需要任课教师们积极反思、及时整改、多部门通力合作才能使大学英语分层次教学真正发挥它应用的效力。
作者:张莉 单位: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田雨.艺术类学生大学英语分层次教学研究[J].海外英语,2016(5).
[2]宋慧敏.浅析大学英语分层次教学在高职高专院校的应用[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7).
[3]王正军.论高职院校大学英语分层次教学的必要性[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1(6).
[4]展礼香.高职院校大学英语分层次教学探析[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
第五篇:学前教育音乐课堂教学策略创新
[摘要]
音乐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和教学资源下,保证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这就需要研讨教学策略问题。笔者认为: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教学应当采取一种优化的、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以学生发展为最根本的教学理念、有效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最佳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
学前教育;音乐;课堂教学;策略;创新
音乐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程普遍上大课,而音乐本身是富有个性的艺术,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和教学资源下,保证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是值得研究的课题。当前,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改革课堂教学方法,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主动、自主、探究、研究的学习意识和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成为当前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教学的新内容。下面,谈谈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堂教学策略创新。
一、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堂教学策略创新的必要性
我们常说,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那么,如何让学生愉快地掌握知识,让老师乐教,让学生乐学?这就涉及到教学策略问题。“策略”一词源于军事术语,意指为实现战略任务而采取的手段。要让学生保持比较高的学习热情,积极思考,主动学习,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就需要教师巧妙地运用教学策略,有效解决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呼唤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堂教学策略创新,源于以下两个方面的需要。
1.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过去的教学观是以知识为中心,而不是学生为中心。相同的内容,不同的方法,效果肯定是不同的。现代教学观不仅重视获得有关知识,更重视知识在需要它的时候能够及时有效地提取出来。具有相应的知识并不保证需要的时候就能提取,这种在需要时不能提取的知识称为僵化的知识。我们应当不断变革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手段和方法,革新教学策略,立足于有效策略,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最佳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2.提高课堂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
创造是用前人或他人不曾使用的方式进行思考、学习和活动,它具体包括意识上的创造、能力上的创造以及思维上的创造。创新是新时代对教师的客观要求,做创新型教师也是每位教师对自己的内在要求。创新型教师就是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将其积极运用于教学中,并且具有独特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的教师。音乐创造教学活动就是在音乐教学中,教师从音乐自身规律和特性入手,有效利用音响制造的效果,使学生在声波环绕中打开想象的闸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音乐活动,通过音乐艺术实践,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时代赋予音乐教育工作者的新任务。
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堂教学策略创新的路径
教师的智慧和才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智慧和才能,教师创新性水平的高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教学应当采取一种优化的、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以学生发展为最根本的全新教学理念、有效教学手段与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力、理解力、想象力、表演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具体包括五个方面:
1.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积极性
学习是由于经验的获得而引起行为变化的过程,学生学习品质的训练主要包括勤奋、好胜、沉稳、归因和调适等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五个方面。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兴趣是一个人渴望得到知识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愿望,是学习活动的催化剂。学习信心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待学习任务和学习障碍、困难的态度与方式,它反映一个人的自信品质,是好胜心因素的集中体现,也是学生自我意识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心理学研究表明,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制约学生的某些观念,调节学生的各种需要,从而引发其内在的动机,是动机激发的一条重要途径。在学习态度上,我们将学生划分为主动学习型和被动学习型两类。前者有一定的学习自觉性,能较好地自我管理和约束,后者则过分依赖父母和老师,容易放任自流,没有自制力。老师应该根据学生学习态度上的不同情况,加以分类指导,首先从情感上理解、接纳他们,使他们感觉到自己的能力和品质得到老师的赏识和鼓励,然后在每个班挑出主动学习做得较好而且成绩优异的学生若干名,让他们现身说法,剖析自己学习态度的形成,共同营造良好的学风。
2.启发积极归因,提高学习针对性
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魏书生老师说:管是为了不管。巴金在《随想录》中说,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因此,我们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参与管理和教学过程,让学生体验到自身的存在价值。研究表明,人们往往有一种比较稳定的归因倾向,一般来说,学生的归因主要有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两种方式,内部归因的学生倾向于将成败归因于能力、努力这样稳定的因素;外部归因的学生倾向于将结果归因于运气、任务难这类不稳定的因素。学生的归因方式主要通过学习动机影响学生对待学习任务的态度和行为方式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教师应当启发学生将个体行为的成功归因于努力因素,提高个体后续行为中的自信心和成功期望值,促使个体在后续行为中调动自身的能动性和积极性,随时调节和监控自己的学习行为,以期获得成功,形成良性循环,培养起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
3.增强自我效能,提高学习主动性
自我效能感是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达到某一行为结果的行为能力的判断。自我效能感对学生掌握和运用学习策略有较强的影响。首先,教师应当尽可能增加学生的成功经验。学习者的自身经验对效能感的影响是最大的,不断成功会使人建立起稳定的自我效能感,这种效能感不仅不会因为一时的挫折而降低,而且还会泛化到类似情景中去。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学习榜样示范者的行为而获得间接经验。当一个人看到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示范者取得了成功,就会增加自我效能感,认为自己也能完成同样的任务。再次,教师要学会言语说服,凭借说服性的建议、劝告、解释和自我引导,强化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4.掌握创新策略,提高学习创造性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造就能创新的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所做过的事情的人。”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创造型学生的特征可以从认知、人格及外部行为方面表现出来。从认知上看,创造型学生往往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敏锐的观察力、灵活机智的发散思维、丰富的想象力、较强的反省认知和自我监控能力。从人格特点看,创造型学生往往表现出低乐群性、高独立性和高自律性。从学习方式来看,可以将学习分为以模仿学习为代表的低层次的学习活动和以创造学习为代表的高层次的学习方式。创造学习是一种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它以承认学习内容的独特性和学习者学习心理的差异性为前提,将学习活动看作是学习者和学习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创造型学生是会学习者,重视学习策略;擅长新奇、灵活而高效的学习方法。教师要准确判断学生的学习需要,准确分析学生发展的“最近发展区”,为创设良好、积极和富有启发的学习环境而努力,成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伙伴,在学习心理环境上予以足够支持,在学习方向上予以有效指导,在学习方法选择上给予及时建议。
5.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习有效性
每个学生都是一颗种子,只要有适合的土壤,都能生根发芽。以学生为主体来看,教育应该是由内而外的。一般来说,在音乐课堂,总会有一部分学生积极性相对较高,一部分学生显得被动,在进行创造活动时这个现象尤为突出,陶行知先生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教师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照顾每一位学生,特别关照平时害羞、不爱说话、不爱表现的学生,鼓励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创造活动中,可以适当推选其作为主要角色参与音乐活动的表演,培养其学习音乐的兴趣和信心。另外,音乐课堂总有一个学习主动、基础较好的学生群体,教师要利用这种优势让他们作为榜样,以其情绪带动其他学生,使全班的学生参与到创造表演活动中来。
总之,创造学习是学习的最高层次,也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和增强创新意识,大胆探索,不断创新的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应当不断学习、研究和实践,不断完善自我和加强修养,让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更适合学生、更适合社会、更适合未来。
作者:吴隽 单位: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教育系
[参考文献]
[1]葛明贵.学校创造学习心理与教育[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
[2]王安国.走进新课堂(音乐分册)[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
[3]徐青.高素质技能型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0(09).
[4]李明.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初探———从大兴安岭地区谈起[D].辽宁师范大学,2012.
[5]凌俐.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教学内容的整合与优化———以河池学院为例[J].考试周刊,2013(06).
第六篇:学前教育监测预警策略研究
[摘要]
学前教育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有较为突出的公益性特点,对幼儿成长发挥奠基作用,其教育程度好坏将直接影响幼儿未来的健康成长。就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现状而言,在实际工作中取得了较突出的成效,但仍存在区域发展均衡的问题制约着学前教育的发展。从学前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的监测预警角度出发,结合我国东部、西部以及中部学前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实际情况,提出学前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的监测预警应对措施,以求从整体上对我国学前教育区域均衡发展进行规划,做好相应监测和预警工作,推动教育事业公平、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
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监测预警
学前教育作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建设发展过程中需要充分结合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和学前教育需求,全方面的进行建设,对教育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和调控,以此来实现学前教育的公平和持续发展。学前教育的公平性不仅能保证不同区域间学前教育受教育的机会平等,而且在区域间还能够结合自身发展水平统一进行规划和调配,促使学前教育能够实现均衡发展,促使我国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由此看来,加强对学前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的监测与预警是十分有必要的[1]。
一、学前教育区域均衡发展概述
教育水平好坏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高低的重要保证,尤其是在当前国际之间竞争愈加激烈的形势下,促进教育公平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能够为社会输送更多人才来建设国家[2]。作为义务教育的起始奠基阶段,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区域不均衡的背景下,受到其影响较为明显,教育事业发展存在严重的区域性特点,不同区域之间教育水平高低存在明显的差异,严重制约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据相关权威资料显示,通过对不同地区教育公平指标的调查和计算,能够发现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同教育公平水平好坏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区域对应的教育水平高,该现象在沿海开放城市和西部地区等经济发展差异化明显的区域最为突出。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所在区域教育水平,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同样反作用于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间接体现教育发展区域不均衡现状。当前我国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问题集中在学前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高等教育是我国人才培养的主要阶段,向社会上输送了大量不同行业优秀人才,所以学前教育和高等教育两者在教育领域中都应得到充分的财政补贴和政策支持[3]。学前教育,属于公共产品,在其发展过程中应得到政府和社会的广泛重视,针对我国这样一个大国的教育发展差异现象,需要将这种区域教育水平差异现象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最大程度规避教育区域差异造成严重的不公平现象。因此,学前教育的区域均衡发展,主要是缩小不同区域间教育发展差异化水平,合理配置有限的教学资源,提升区域内教育资源利用率,促进教育事业整体性发展。
二、学前教育区域均衡监测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阶段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逐渐增加,幼儿人均教育经费作为衡量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水平的指标,间接反映学前教育区域间的差异,依据幼儿人均教育经费数据,可以间接体现区域间教育经费投入的差异[4]。现阶段东部、西部和中部幼儿人均教育经费投入力度逐年递增,东部地区2012年较之2011年幼儿人均教育经费投入增长较为明显,西部地区同样呈现逐级递增现象,但是增长速度较之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幅度较小。现阶段东部、西部和中部幼儿人均教育经费差异较为明显,若比较省市间的数据,则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教育经费投入与幼儿人均教育经费差异则非常明显,学前教育的区域经费投入不均衡现象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5]。究其本质,是我国经济政治改革活动的推进和实施,使我国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另外的原因是由于我国教育经费中构成比例不均衡,多数是由当地政府承担学前教育经费支出,而中央政府财政投入力度较小。学前教育在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师生比例方面,不同区域间的差异性仍然较为显著,存在显著的不均衡现象。学前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监测目标不一致。学前教育区域均衡发展过程中,监测目标存在显著差异。一是为了追求全国范围内普及学前教育为目标;二是为了追求学前教育质量为目标。这两种观点的分歧导致当前学前教育区域发展不均衡现象愈加明显。发生此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远远低于东部地区,相应地地方政府难以保证足够的教育财政支出,幼儿教师的生存保障不足,容易导致幼儿教师流失率上升;社会整体对学前教育重视力度偏低,民众普遍缺乏对学前教育学科的基本认知。正是这种差异性,导致我国中西部区域学前教育水平难以得到显著提升,教师由于人数较少,所以很难有足够的精力去支持幼儿自身的个性化发展,丧失对该职业的就业兴趣,教学质量降低[6]。监测标准不齐。学前教育监测标准是发展的核心问题,直接影响到学前教育发展质量,学前教育监测标准若存在良莠不齐将直接影响儿童健康成长,制约学前教育发展。部分区域对于幼儿园办学标准的评价标准较低,致使一些违规操作现象时有发生,严重损害儿童切身利益,不利于儿童个性化培养和未来发展。
三、我国学前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的预警
针对上述学前教育发展监测中存在的问题,应结合实际情况,清醒地认识到学前教育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做出预警,是为了促使社会各界以及教育领域人士能够充分认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在义务教育阶段中不可或缺的奠基作用。
(一)构建学前教育立法体系,加强政府监管
我国在2010年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及其他相关法律条例,这种关注度的提升,以及由于学前教育已经成为教育整体中问题较为突出的阶段。针对此类现象,应明晰当前的发展形势。当前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时期的改革需要。对于其中存在的立法体系不完善、监督力度不足、执行力不够等等问题,应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措施,加强立法体系和监测体系的构建,加强政府对学前教育发展的监管,借助政府的宏观调控,降低区域教育水平发展差异,并尽快制定相应的学前教育法律法规,借助立法手段最大程度发挥政府的监管职能,创新多种区域学前教育监测方法,推动我国学前教育区域均衡发展[7]。
(二)推行区域政策倾斜,增加教育经费投入
学前教育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最初的奠基阶段,对于儿童心性养成、价值观培养有着较为深远的影响。为了实现教育公平发展,国家应实行政策倾斜,为中部和西部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给予特殊的关照和政策补贴,减少对东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教育资金投入,以此来减少不同区域之间的学前教育水平差异[8]。教育事业发展是一项长期的投资过程,一个国家教育发展水平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综合实力的水平高低。所以国家和地方政府应清醒认识到,学前教育投资将为区域教育事业带来更为显著的积极作用。缩小区域学前教育水平差异,须采取政策倾斜制度,完善相应的教育投资机制,并做好教育财政预算,将教育经费朝着学前教育经费方向倾斜。此外,区域政府可以通过融资和社会募捐的形式,来吸纳更多的教育资金,用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合理配置教学资源,促使学前教育机会公平
我国教育事业在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学前教育始终未能引起人们的重视,以致于徘徊在义务教育体系外,加之监督措施的不到位,导致学前教育水平偏低,区域之间教育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发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公办幼儿园数量较少,难以满足人们对于学前教育的需求,而私立幼儿园由于是一种盈利性的教育机构,所以进入门槛较低,使幼儿园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再者,对于学前教育的监管力度不足,导致了多数幼儿园原有的公益性特点褪去,开始追逐利益,使学前教育原有的本质特征逐渐丧失。所以,我国学前教育应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加强公办幼儿园的建设,结合区域发展特征,制定相应的监测标准,将更多的教育资源向中部和西部地区倾斜,缩小区域之间的差异。
四、结论
综上所述,学前教育是我国教育领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当前我国学前教育区域发展不均衡的现象愈加突出。针对此问题,应提升政府和社会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健全和完善相应的立法体系,推行资源倾斜制度;从各个层面和多种渠道加强学前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的监测与预警,通过构建学前教育等相关方面的立法,加强政府对学前教育发展的政策扶持;结合本区域现有学前教育发展基础和发展条件,制定对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的监测标准,推行区域政策倾斜;增加教育经费投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使学前教育机会公平,促使我国学前教育能够缩小差异,实现公平教育。
作者:朱永永 单位: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贾少玲,刘家瑛.学前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的财政投入政策选择分析———以陕西省为例[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4).
[2]朱家存,阮成武,刘宝根.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指标体系研究———基于安徽省义务教育政策实践[J].教育研究,2010,(11).
[3]王彦峰.区域学前教育均衡发展:概念释义、问题归因与实现路径[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5,(6).
[4]何佩芳.教育均衡发展与学前教育资源的区域共享———思明区学前教育片区管理的实践与反思[J].学前教育研究,2014,(10).
[5]翟青阁.我国学前教育财政投入不均衡问题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5.
[6]田兴江,曹成刚,何华敏.学前教育均衡发展视野下区域内园际间发展的问题与对策———以重庆市为例[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5,(1).
[7]杨利.理顺街道办幼儿园管理体制致力于区域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一个区级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案例研究[J].浙江教育科学,2012,(4).
[8]岳梦雅.透过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审视学前教育公平问题[D].华东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