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学前教育问题及发展,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我国学前教育的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整体教育水平的提升,人们对学前教育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学前教育处于儿童性格的关键形成期,有利于儿童形成正确的心理认知,促进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对提升整体国民素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实现国家的伟大复兴有着重要意义。近几年,我国的学前教育发展取得了长足进展。幼儿园数量从2010年的15.04万所增长到2013年的19.86万所,2013年的学前三年毛入园率高达67.5%,预计到2016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高达75%。可以看出,我国的学前教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却也存在很大的不足,如我国的学前教育资源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公办幼儿园尤其稀缺,全国农村公办幼儿园发展滞后于城市,经费投入不足等。据国家统计局报告显示,2013年公办幼儿园只占幼儿园总数的1/3;2013年城市公办幼儿园数量比2010年增加5521所,而农村公办幼儿园数量仅增加3291所,增量明显低于城市;目前,我国学前教育支出占GDP的比例平均为0.06%,低于巴西、墨西哥、印度等发展中人口大国。在全国教育经费的总量之中,学前教育经费仅占1.2%~1.3%。因此,目前我国学前教育的现状仍然需要引起重视。
二、我国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析
(一)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政府职责缺位
从世界各国对各教育阶段的财政投入来看,是呈现倒“金字塔”式的,基础教育的投入最高,但是,我国的基础教育的公共投入却是最少,而学前教育的投入更是少之又少。OECD国家幼儿教育支出人均1000~6000美元不等,而我国同年的幼儿教育支出仅有238美元。对学前教育认识不到位是政府职责缺位的直接原因,将学前教育看作可有可无的事,只追求经济效益,忽视学前教育发展,将学前教育完全推向市场的不负责行为,导致了“入园难,难于考公务员;入园贵,贵过大学收费”的不良现象。
(二)学前教育管理缺位引发的公办园“特权化”,民办园“贵族化”
“学前教育管理力量严重不足,幼教管理失去有效保障”,学前教育管理的缺位,引发严重的市场混乱。一方面,对于优质的公办园,某些家长为争取名额花重金实行权钱交易,导致优质幼儿园的“特权化”。另一方面,由于幼儿园市场的供不应求,恶化了民办园的收费,导致了民办园的“贵族化”。天价幼儿园在各地频现,从一个侧面也折射出学前教育领域管理的缺位。
(三)学前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
学前教育资源配置不均具体表现在:硬件配置上,基层幼儿园,很多是实行低收费,低水平运转,其园内设施古老陈旧。而公办幼儿园有政府、机构单位的支持,其基本设施都得到了一定的保证。其次,软件配置即师资队伍,在农村或偏远地区存在缺口。虽然《教师法》规定,幼教享受中小学教师同等待遇,但并未真正落实,幼教待遇仍然很差,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幼教的流动性,导致师资队伍的缺口。同时,师资结构不合理,专业化水平低也阻碍着学前教育的发展。
(四)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严重
我国的基础教育内容、方式不符合教育规律,教育不再是以儿童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而是一切向“成绩”看齐。在整个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学前教育呈现出“应试化”“小学化”倾向,使幼儿被过早地灌输了与其心理需要不符的学习任务和行为规范,影响了幼儿的身心健康。
(五)个别地区非法将学前教育义务化,加剧学前教育两极分化
义务教育具有法律的范畴,国家或地方政府不能随意延长义务教育的年限,应交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个别地方政府急于发展教育或提高政绩,擅自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这种行为不具有合法性。部分经济较发达地区将学前教育义务化,得到了政府部门的支持,就会享有更多优质资源,加剧了学前教育的两极分化。
三、学前教育的必然出路与发展趋势:学前教育义务化
(一)学前教育义务化的理论依据
1.教育均衡发展理论。
我国的教育均衡发展问题一直以来都备受人们热议。现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也曾多次表示“要全面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教育资源要满足学校教育教学需要,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教育均衡的指导思想是教育公平和平等,其前提是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其基本目标是促进教育供给与需求达到相对均衡。学前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只有将其纳入义务教育体系,使政府部门成为学前教育主要调控者,才能促进基础教育更加均衡发展。
2.公共产品理论。
从接受教育的整个过程而言,一个人接受教育并不会对他人接受教育产生影响;从教育的成果而言,既可以使个人受益也可以使社会受益,因此教育具有一定的消费和收益的非排他性。然而,教育却属于“拥挤性”产品,由于教育资源的有限,当达到一定量的临界“拥挤点”时,又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因此教育介于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属于准公共产品。学前教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同样属于准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所具有的部分公共产品属性,决定了将学前教育投资支出完全交给个人和市场是不合理的,政府部门应该对学前教育给予足够的政策和财政支持,以保证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显然,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畴,使政府成为其管控的主要负责人是必然的。
3.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其收益远大于投资。
教育的正外部效应是受教育后个人受益的同时也能使全体社会成员无差别地从中受益。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个人从教育中所获得的社会收益要远大于个人收益。其次,美国佩里学前教育研究结果显示,学前教育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社会的就业率和犯罪率等,学前教育的收益是其投入成本的17倍,回报率极高。学前教育可以使政府部门用较少的投资获取较大的社会效益。因此,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是合理的。
(二)学前教育义务化的现实路径
1.加大政府对学前教育的公共投入,强化政府职责。
长期以来,投入不足一直是制约着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瓶颈。学前教育是准公共产品,政府理应对学前教育的公共投入发挥主导作用,优化不同阶段教育的公共投入结构体系,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力度。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力量,拓宽资金渠道,建立起政府、社会和家庭相结合的成本分担机制。其次,强化政府职责,使政府充分认识到“幼儿教育尤为根本之根本”,提高政府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度。同时,把学前教育纳入到绩效考核等评估机制中来,对忽视学前教育不负责任的公共部门实行“问责”,并给予相应的惩罚。
2.加强学前教育管理,使民办园与公办园统一协调发展。
加强对学前教育的管理,建立民办园与公办园的共同发展机制,消除“特权化”“贵族化”幼儿园,使两者统一协调发展。一方面,学前教育是准公共产品,只有大力发展公办园,才能合民意、顺民心。因此,要引导社会力量办园,提高公办园的数量,满足市场需求。同时,完善县、乡、村三级学前教育体系,支持中西部地区乡村幼儿园建设。另一方面,加强管理并规范民办园的发展。用制度约束、遏制乱收费,消除学费“门槛”,使幼儿园能真正做到“平民化”。
3.推进学前教育资源均衡发展。
学前教育资源呈现不均衡状态,尤其是西部、农村地区的学前教育发展明显滞后,因此,要大力支持农村、贫困地区发展学前教育,促进学前教育均衡发展。首先,要加大对落后园舍的投入,加快硬件设施的更新换代,提高学前教育设施的现代化,不断缩小区域间、园际间教育设施差距。其次,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前教育待遇较差、缺乏吸引力,“选择跳槽的教师一般的理由是:待遇低,工作强度大,心理压力大。”因此,偏远地区要依法落实幼教待遇,增强其对人才的吸引力,弥补幼师队伍缺口,强化师资力量,优化幼师队伍结构。
4.转变家长学前教育观,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
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下,对个人的评价标准更多的采用“唯学历与分数”至上,加剧了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学前教育要在政府引导和社会监督下,采取家、园互动交流的方式,让家长认识到学前教育的意义特点,树立正确的幼儿教育观。同时,幼教工作者要明确学前教育的规范标准,做到幼儿教育在学内容、形式和方法上不同于小学教学,端正幼教工作者的教学立场,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
5.分区域、分阶段推进学前教育义务化。
由于我国人口规模、办学条件、教育观念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全国范围内整齐划一地推进学前教育义务化是不现实的,但违背教育规律始终不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则更不可取。要根据我国基本国情,借鉴国外学前教育义务化的经验,实行“顶层设计”和“底层探索”相结合的方略改革学前教育。首先,学前教育义务化可以通过立法,鼓励沿海等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将一年的学前教育义务化,随后再逐步在全国各个地方全面推广,进而分阶段完全学前教育义务化。其次,在国家财政允许的条件下,在不发达地区推行一年免费的学前教育,再将免费扩展至整个学前教育。到经济、教育等全面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再将学前教育纳入到义务教育体系。
作者:孙采芳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