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学前教育制度变迁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西藏非正规化自然形态学前教育机构的萌芽
1958年民主改革前的50多年中,西藏农奴制逐渐表现出与社会发展不适应,自然形态的学前教育主要由儿童所在的家庭承担儿童教育任务。正是由于家庭教育与个体成长的特殊关系,在正规学前教育机构产生前,与我国及世界其他地区和民族相似,西藏的学前教育主要存在于家庭中。藏族家庭存在相似的教育方式。如强调藏族儿童的道德品行养成等,婴儿期主要由儿童的母亲同时扮演养育者和教育者双重角色,直至儿童成长至三、四岁时,由其他家庭成员(如家中其他长辈及兄长等)承担。由家庭承担的学前教育打上这种特殊文化烙印。藏族独特的服饰文化和生活方式,促使其产生独特的哺乳喂养方式。依据现代社会的儿童教育理念,认为传统的藏族家庭教养方式带有感觉教育与情感教育元素。与其他地区相比,西藏的生活环境相对恶劣,生活艰苦,因而学前教育通过在潜移默化的家庭教育中形成了非常注意培养孩子在艰苦环境下的适应能力以及吃苦耐劳、不畏艰难的坚毅性格。虽然此阶段以家庭承担学前教育为主,但此时学前教育已有现代意义学前教育元素,如教育内容更体现以儿童为本的理念,涉及了重视游戏、强调身体、注重道德等方面,但是这些教养方式仍然具有封建社会教育的特征,如以家庭教育为主,教育内容包括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常识教育、身体保健等方面。以游戏教育为例,儿童的游戏伙伴既可以是家中长辈(如父母及保姆),同时也可以是年龄相当的同伴,游戏同伴通常是本家庭或亲戚、邻居的孩子,在贵族家庭中贵族儿童通常与家中仆人的孩子进行游戏,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有关社会角色扮演的游戏时,如主人和仆人身份、好人和坏人身份的扮演时,仆人的孩子几乎只能扮演仆人角色和坏人角色。贵族家庭中的儿童从小从游戏活动中体验贵族的生活方式,仆人的孩子则只能在游戏中处于从属地位。这种角色扮演的游戏,是西藏当时社会的缩影,在游戏中儿童学会认知和体悟社会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为其诶后扮演成人世界的角色提供经验。此外,重视礼仪教育是西藏家庭教育的传统,从儿童婴幼儿时期便开始,既有对传统礼仪的保存功能,同时又继续保存期不平等性,弱化教育的积极性。尽管没有现代正规形式的学前教育机构,但这不能说明西藏没有学前教育机构的存在。据记载,西藏最早的专门性学前教育机构是附设国立拉萨小学的幼儿班。在小学附设的学前班,虽然没有将学前班独立出来,但毕竟是学前教育机构的正规化的大胆尝试,且在教育内容上主要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殊规律制定和调整,更具有现代因素,但无正规的课程设置,后来此学前班停办。
二、时期迂回缓慢发展
民主改革在西藏历史中的作用是巨大的,在民主改革的促使下,西藏产生了现代学前教育机构。时限大致为1959年—1984年。这一阶段,西藏学前教育在总体上大致分为二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西藏现代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第二个阶段是西藏学前教育的曲折发展时期。运动在西藏地区相比于内地其他地区略显滞后,直至西藏地区进行了真正意义上改革开放(1984年)以后,西藏学前教育以非正规学前教育机构为主的格局略有调整,这一时期西藏正规的学前教育机构则经历了停办与恢复的过程。随着在西藏的结束,西藏的学前教育又开始逐步制度化。总的来说,这一时期西藏的学前教育是缓慢迂回发展的。
三、改革开放后迅速协调发展
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1985年后,西藏学前教育迅速协调发展。具体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办园形式多样化,民办、公办幼儿园遍地开花,民办园、集体园、公办园多种模式并存,特别是民办园在当前占据重要的位置。二是教育内容、教育方式逐渐现代化。如在语言教育中,从只重视母语或只重视通用语言的教育和学习逐渐转向重视双语教育并发展。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结构急剧变革,为满足更多家长需求,西藏一部分幼儿园专门开设英语课程,在这种语言环境的熏陶下,西藏地区儿童的语言能力得到巨大提升,其国际视野也得到扩展。
四、总结
学前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低位,同时在终身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学前教育又是个体及社会终身学习的开端,家庭作为非正规学前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在西藏地区文化的构建及儿童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近现代社会,西藏正规学前教育迅速发展,现代西藏学前教育的发展借力于近代变迁的惯性,其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是有目共睹。西藏当前学前教育的基本格局主要是以其行政区划为依据,基本形成了市(地区)、县两级幼儿园并行发展的格局,此外、乡、镇幼儿园正迅猛发展,办学主体日益多元化,社会力量积极办学。但与全国其他经济、文化、教育更为发达地区相比,西藏学前教育事业仍存在巨大发展空间。
作者:洛桑更才 姜燕华 格桑永珠 单位: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