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教学改革研究(6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学前教育教学改革研究(6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学前教育教学改革研究(6篇)

第一篇: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改革

一、通过美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

视觉艺术通过眼睛的感受、依靠形象思维获得。人类世界获取信息最多的眼睛,在光的作用下通过眼部的感官接受器记录下客观世界中不同物象、造型、色彩的视觉形象,在瞬间将复杂的物象进行组织加工,形成对美的感受,这是一个选择、分析、建构、再创造的审美过程。因此,拥有一双可以通过艺术视觉组织图像表达的眼睛,对于学生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如何准确全面地实施美的教育来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美在生活

车尔尼雪夫斯曾说“: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为美的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源泉。学生只有在生活中细心观察、体验,为艺术活动积累经验与素材,才可以更好地去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因此,在教学中我会尽量创造、利用条件让学生多接触生活,用心来发现生活中的美。通过观察联系生活实际中的各种审美对象,如自然风光、商业广告、服装设计等,把自己置身于整个社会大课堂之中,通过分析比较,拉近艺术与生活的距离。获取丰富的审美经验和创作灵感,进一步强化正确的审美方式,从而建立起自身的审美体系。之后,根据学生对实际生活的理解和期望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在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有自由表现空间的同时,可以自由地进行美的自主表达。他们可以将已学习的美术概念、原理与技能应用于生活,按自己的主观感受来表达,产生出具有独特表现力和丰富想象力的美术作品。

(二)美在历史

牛顿曾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科学的金字塔是这样一代一代建起来的,美是视觉的艺术,它也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与沉淀。从中国传统绘画到西方现代绘画,浩如烟海的经典作品呈现出千姿百态的风格表现形式。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鉴赏中外经典美术作品,培养学生对造型和色彩的理解认识,增强审美鉴赏能力。这个过程既是一种艺术熏陶,也是一种文化积淀。学生通过学习美术史上经典的作品来摄取宝贵的艺术养料,真切感受和体验经典绘画作品中所传递出的语言信息,学习用各种方式来进行美的表达。他们试着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感受、观察、体验美的规律,并逐步学习用艺术家的眼睛去感受、品味、创造生活。通过这种美的教育方式,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开阔眼界、拓展文化艺术视野,渐渐丰富内心的审美经验与艺术表达方式,逐渐使学生具有审美的眼睛。在提高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的同时,使每个学生对美的符号语言都能够有深刻的理解,从而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最终,通过历史的审美经验帮助学生在接触到客观存在时,可以迅速地做出反应,凭着自己的审美经验来感受美的形象、表现美的对象。

二、通过美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所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承,更重要的是创新的能力。创新意识是社会人所需的最重要的能力。因此,美的教育不仅仅传授给学生表面的专业技能知识,更应该努力地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教学中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艺术表现形式中的艺术语言,教会他们如何学会思辨、创新,逐渐学会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在以自己独有的审美方式创造美的世界的同时,激发自身的创造潜能,使自身审美的能力得以提升。随着自身个性想象的发展,学生的思维发展为脑子里逐渐积累的想象形象发展成创造性的想象。通过想象、感受、思考发展自身个性,进行创造性的表现。在艺术创作中不断进行思考想象、尝试发现,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掘自身潜能、发展创造能力。

三、通过美的教育,提高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

幼师美术教学的特点在于动手操作实践。学生在涂画、玩做中发展视觉感受和动手能力,在艺术创造的过程中发展想象和思维能力。教学中通过运用多种媒介、技术来进行实践活动。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尝试运用各种材料工具的材料性能和表现技法,为今后走进工作岗位的实践提供了新的可能和途径。在这其中,无论是绘画的方法还是设计的表现形式,关于美的教育的核心点也正是视觉艺术的核心点:即造型和色彩。通过美的教育教会学生审美,帮助学生从美的角度考虑问题,研究美的造型和美的色彩。对于学生实践活动能力的培养,我们主要从造型和色彩两方面入手:造型的重点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于客观存在形体的空间把握、理性控制的能力,通过对物象的分析、理解,准确地表现对象。在提升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创造力的同时,教给学生如何在绘画中使用造型元素、以及审美造型的规律,如:节奏、疏密、对比等。教学中多从写生入手,靠学生自己观察和创造来进一步深化。在提高学生对于事物感受能力的同时,有效地提高他们的造型能力,从而为今后的创作积累可贵的艺术素材。在视觉艺术中,色彩可以表达情感,表现的重点在于对和谐的追求。教学中通过对色彩的表现归类,分析理解各种色彩所具有的特定表现性,以及大量的视觉艺术案例,多途径、多角度、分阶段地给学生分析色彩对比与调和的理论知识。通过系统的色彩搭配理论的学习、实践,使学生能够表现出既自然又融洽的色彩关系是色彩教学的重点。学生在理解了关于美的规律的核心内容、接触感受了多种艺术的表现形式后,渐渐地学会了造型的方法,学会了黑白灰的表现形式,学会了经营和谐的色彩画面。最终在学到美术技能的同时,形成了美术的能力。与此同时更重要的是他们中的一些在这里找到了自己。

四、通过美的教育,寻找自我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日本心理学家永多湖辉也曾说:“在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潜力。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宇宙的潜能隐藏在每个孩子的心中”。因此,发展个性是美的教育的关键。正如,每一朵花都有盛开的理由,每一位学生的心中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对于美术教师而言,深入到学生的内心、认真细察他们的发展潜能、发现不同的学生的个性特征,找到可以生根、发芽的教育生长点,就有了因材施教的突破口。引导学生发展、帮助学生探索,顺其自然地推动其在自身原有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潜能,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是我们身为美术教师所肩负的重任。在美的的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通过发现、探索去掌握美的知识和规律。相信每一位学生都具有绘画的潜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努力引导启发他们去正确地观察思考、分析表现对象的特征、激发表现的欲望,而后放手让他们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想象大胆果断地来画画,鼓励他们勇敢地来用自己独有的审美方式,去感受和创造属于他们的美的世界。

五、结束语

经过四年的教育教学实践,通过实施这样的美的教育,学生们拥有了一对发现美的眼睛、一个创造美的头脑、一双制造美的巧手,学成后的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用美术的语言来表达情感。采用什么样的艺术形式来表现客观事物变得顺理成章、驾轻就熟。这样的教育方法以丰富的表现形式熏陶了学生的审美意识。通过美的教育,学生拥有了更加开阔的眼界、更加丰富的审美经验、更加富有活力的创新精神。因为它所培养的不仅仅是传授给学生基本的美术技能,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方式,以美的知觉和表现使自身的个性、创造力得到长足的发展。

作者:马晓坤 单位: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第二篇:学前教育专科实践环节改革

一、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综合实践环节改革的意义

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的综合实践环节是教育过程必需的重要环节,是培养远程学习者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应用所学的教育理论知识解决学前教育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进行科学研究训练的重要环节。

(一)改革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综合实践环节增强与相关课程的衔接

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的一些课程,如:教育学、心理学、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等,对远程教育学习者来说,这些课程都是基本的理论基础,为学习者进行教育实习和毕业作业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综合实践环节的改革就是要增加学习者对学前儿童理论的了解及深入了解,树立新时期下的正确的儿童观。

(二)改革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综合实践环节提升学习者从事学前教育的工作能力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习者大多数来自与学前教育机构,他们本身熟悉幼教的教育工作特点,了解学前教育的工作职责和要求,本身具有一定的教学实践能力,但是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组织的开展能力及教育活动能力都有待进一步提升,综合实践环节的改革就是为了提升学习者诸多与教学相关的能力。

(三)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的综合实践改革加强学习者日常管理水平

远程学习者大多数来自于幼儿园或其他学前教育机构,对具体的教育过程有着真实的体验,更希望通过综合实践环节进而全面熟悉学前教育机构的教育工作,独立胜任学前教育机构的日常管理和保育、教育工作,这是学前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意义之一。

二、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综合毕业实践改革的要求

学习者在已取得本专业毕业总学分(76学分)的80%,并已修完所学专业必修课程和限选课程后,方有资格进行毕业实践环节。毕业实践环节改革内容包括教学设计方案和毕业设计作品两项内容。毕业设计方案占3学分,毕业设计作品占5学分。

(一)毕业作业设计方案

1.每名学习者撰写一篇教学设计方案

学前教育专业学习者根据专业教学计划,毕业作业的形式以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教学方案,其目的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与手段,紧密联系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实际,通过对教学设计与研究的实践,掌握基本的教学设计程序和方法,树立教与学的新理念,做一名能适应当代学前教育发展形势要求的优秀幼儿教师。

2.教学设计方案字数:不少于1000字

学习者确定一个主题,设计主题目标,以此作为教学活动的依据。设计方案应包括活动名称、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延伸等部分内容。

3.毕业设计的选题

选题应符合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从事教育工作的学习者也可以选择跟本职工作相关的选题。同时要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能满足幼儿兴趣,需要、包含多方面的教育价值,涉及各个不同的学习领域。整个毕业设计过程,由学习者独立完成,教师指导。根据个人情况确定选题。选题范围:教育、教育管理、班级管理、教学、小学教育、学前教育等的科目教学。

(二)毕业设计作品

每名学习者需提交一则20分钟的教学视频,该视频可以是学习者在自己实践单位实习时的实录,也可以专门进行录制。提交的教学视频的要求如下:

1.以光盘形式,盘面注明“教学设计科目名称,班级、姓名、学号)毕业作品展示采用JPG格式。

2.视频报送要求:按时将学习者的教学视频光盘及教学设计方案统一上交。

三、综合实践环节的实施过程

(一)毕业作业写作环节

远程教育学习者在整个教育实习与毕业作业写作过程中,随时要与指导教师保持联系,进行必要的指导。综合实践环节的流畅是:综合辅导→在指导教师指导下拟定教学设计题目→收集资料→独立完成教学设计初稿→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完成修改二稿→在指导教师指导下修改、定稿→录制毕业作品→提交教学设计及毕业作品→指导教师成绩评定。

(二)毕业作业的考核环节

学前教育专业的综合实践过程具有实践性、活动性的特点,实践成果形式及成绩评定方式不同于一般专业。毕业作业考核由各分校根据学习者提交的教学设计进行成绩评审,由聘请的专家具体实施。具体操作分为:指导教师初评、专家评审最终合成综合评定成绩。

四、学前教育专业综合实践改革的实施效果

针对我校这学期的专家评审的反映及对学习者提交的教学设计方案分析,通过专业责任教师及时与学习者沟通和访谈,了解学习者对此次综合实践环节改革之后教学设计撰写的真实想法。学习者普遍认可此次改革的效果,教学设计源自于学习者本身的课堂实际教学活动。从学习者发展的角度看,以课程体系与实践并重为原则,教学设计明显是提高了学习者的课堂教学效果。学习者学会了从情感的维度设计教学方案,给每个有个性差异的学习者充分展现自己独特教学才华和兴趣的机会,搭建起不同学习者的教学平台,让学习者在达成自己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找到自我,体验教学的愉悦。教学设计作业作品以光盘的形式提交,把各种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手段,也锻炼了远程学习者更多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现代教育技术要求学习者利用文字、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多种途径在教学设计作品里传递信息,生动、形象、感染力强。有效解决了教学中的难点,更突出教学的实践性。学前教育专业综合实践环节的改革切实提高了学习者掌握学前教育发展的相关知识和原理,指导今后的学前教育工作。更使学习者早日进入教师角色,并胜任学前教师的工作。

五、学前教育专业综合实践环节改革出现的问题

(一)课程教学突显的问题突出

课程教学是学习者掌握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课程教学包括专业课程、公共课程以及基础课程的教学,学前教育专业学习者的实践技能培养应突出“课程渗透”的教学理念,即在各课程的教学活动中都要注重突出学习者技能培养。此次改革没有特别突出学习者对音乐、美术等学前教育专业技能的特长。所学的课程理论知识在教学设计中也没有与教学实践有机的结合。

(二)学前教师应具备的职业技能没有充分展示

在毕业作品的视频中,学习者呈现的教学方法还是很单一,主要以讲授为主,配有多媒体技术教学,但是生动性,趣味性没有很好体现出来。音乐、美术、舞蹈等学前教育专业应具备的技能没有展示出来。

(三)对现代媒体技术的掌握还需加强培训

因为客观原因,一些分校如我校的周至及户县分校,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幼儿园,学习者对现代技术的掌握,普遍不如城市里的学生,学习者反映,所在单位条件差,毕业作品的视频制作不能独立完成。这些问题都有待在今后的远程教育学习过程中,需要学校根据学习者的实际情况逐步解决。

作者:李斌 单位:西安广播电视大学

第三篇:农村学前教育教师发展对策

一、影响四川省民族地区农村学前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

1、社会方面。

(1)对学前教育教师认同度低,社会对学前教育教师的认同度低。在社会中,人们对学前教育教师的工作性质认识不全,认为学前教育教师每天都是与小孩子打交道,管的是小孩的吃喝拉撒睡,就相当于一个保姆。只是要是个人就可以承担这样的工作,根本不需要专门的知识和技能。

(2)对学前教育关注度不够,四川省民族地区农村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这地区经济发展落后,教育发展相对滞后,教育水平偏低。一直以来学前教育没有得到重视,学前教育教师社会地位低,当地人们认为把孩子送不送到幼儿园去都没有关系,认为到幼儿园去孩子什么都学不会,只是去玩。

2、政府方面。

(1)经费投入不足,由于四川省民族地区几乎都处于四川省的边缘地区,该区的学前教育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政府长期的投入不足造成了该地区的学前教育十分落后。2012年以前该地区几乎没有公立幼儿园,长期的投入不足导致了当地的学前教育发展十分缓慢。教育的硬软件设施都十分缺乏。同时,这一区域90%以上教师没有编制。没有编制就意味着没有相应的福利待遇。繁重的工作压力、不良的工作环境和微薄的工作待遇,造成农村学前教育教师把工作只是当成谋生的手段,更谈不上专业发展的需求。

(2)培训机制不健全。四川省民族地区农村幼儿教师的学历低,大多数教师都是初中毕业后就直接从事这一工作,在职前可以说没有接受过任何培训就直接上岗。再加上缺乏合理的职后培训机制,没有相应的学前教育培训基地。近年来,即使有“国培”、“省培”、“继续教育”等培训项目,但因为当地师资力量贫乏,很少有教师可以去参加实训。

二、四川省民族地区农村学前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

1、教师自身。

(1)提高自身意识,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四川省民族地区农村幼儿教师只有自身意识到发展对其的重要性,才会主动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不断自我反思,自我调整,从而获得自身专业发展。

(2)培养自学习惯,提高自学能力,四川省民族地区农村幼儿教师学历整体偏低,自身文化素养不高,也不具备该职位的相应技能。教师要想获得专业发展,首先得从自身文化素养的提高开始,由于该区地理位置和物质条件的限制,再加上当地的培训体系不健全,教师要想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主要得通过自身的学习。活到老,学到老,作为教师更加应该有这样的意识和理念,否则就不可能获得自身的专业发展。

2、学校方面。

(1)健全职称晋升体系,职称的高低不仅与教师的社会地位相关,还关系着教师的切身利益,在学前教育教师职称评聘方面,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将学前教育教师跟其他阶段的教师一样设置独立的职称评审体系,确立并制定符合事业发展需要和我国实际情况的幼儿教师资格标准,为幼儿教师的专业和职业发展提供基本的制度渠道;二是参照其他行业,将民办幼儿园教师也纳入职称晋升通道,发挥职称的专业约束和激励功能。

(2)完善教师评价制度,合理的教育评价,能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不合理的教育评价则会阻碍教师专业发展。因此,我们要建立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发展性教师评价是由评价主体与评价对象配对,共同确认双方认可的发展目标,由评价主体与评价对象共同承担实现发展目标的职责,运用发展性评价技术方法,对评价对象的素质发展等方面进行价值判断,从而使教师在评价活动中实现自我发展。因此,四川省民族地区应该在发展性教师评价观的指导下,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行正确的评定,并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行为和结果做出科学的判断,然后根据综合评价的结果给予适当的奖励,只有这样才能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功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3、社会方面。

(1)提高学前教育教师的社会地位,社会地位的高低,决定着从业者对本职业的认同度。在家长眼里四川省民族地区农村幼儿教师是一群可有可无的职业,他们从事的只是高级保姆的职业。在当地要加强对学前教育的宣传,让当地群众知道学前教育教师和高级保姆之间的本质区别,让家长了解学前教育的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学前教育与基础教育及终身教育之间的联系。从而增强学前教育教师的职业认同感。

(2)提高对学前教育的关注度,加强学前教育的宣传力度,提高学前教育教师的社会认同感。首先,在四川省民族地区的群众中,正确宣传学前教育的相关理念知识,让家长深入了解学前教育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方法。其次,明确学前教育的公益性,提高学前教育教师内心的职业合作感。学前教育是奠基性事业,也是社会公共福利事业之一。在四川省民族地区农村学前教育力量比较薄弱的情况下,让社会群众共同参与到学前教育事业当中,积极筹办、参与农村幼儿教育的各种教育活动。从中提高农村幼儿教师内心的职业合作感,减轻幼儿教师工作负担,让幼儿教师挤出部分时间,进行自我专业能力发展的提升。

4、政府方面。

(1)加大投入首先,要提高四川省民族地区农村幼儿教师的工资及福利待遇。这部分教师几乎都没有带事业编制,经济来源不能保障,是制约其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地方政府可以规定其最低的工资待遇,从而使这些教师在考虑自身的专业发展时,没有后顾之忧。其次,改善四川省民族地区农村幼儿园的硬件和软件设施,让学前教育教师在自身专业发展时能有物质条件的支撑和学习资源的来源。只有这样才能在留住现有教师的前提下,吸引更多的人才来从事学前教育的教育事业。

(2)健全培训机制,加大对四川省民族地区农村学前教育教师的培训力度,构建符合该地区特色的学前教育教师培训体系。首先,本地政府要重视学前教育教师的职前培训工作,确保所有教师在上岗之前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其次,重视学前教育教师的在职培训,通过经济和制度的职称,使所有的在职教师能有机会走出去学习新的知识和理念。再次,对建立培训监控体系,提高培训质量。培训后,要对培训的效果进行回访,了解教师在培训后技能上是否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提升。最后,加大园与园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给学前教育教师营造专业发展的环境。

作者:胡月霞 单位:内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第四篇:学前教育信息技术教学对策

一、我国学前教育信息技术教学现状的分析

(一)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意识比较淡薄

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学习态度决定的。然而,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当前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及认识其在今后教学中的作用的意识是很淡薄的。其中,大约有百分之七十的学生认为信息技术在今后工作的作用不大。同时,还有百分之十的学生认为,即使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用到信息及时,那他们可以临时去学习,没有必要现在就努力。只有大约百分之二十的学生认为现代信息技术是有用的,并且愿意努力去学好的。

(二)网络上关于学前教育信息技术的学习资源比较少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网络上有大量关于信息技术的资源,但是这些资源往往是面对普通大众的,或者是面对大学生的,覆盖面非常狭窄。换句话说,网络上关于学前教育信息技术的资源是非常有限的,也很不系统,适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信息技术资源较少。

(三)教师在教学理念或者教学方法方面还有待改进

当前,多数教师在学前教育信息技术教学方面,还是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以老师讲解为主,学生能够参与实践的机会并不是很多,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导致课堂枯燥无聊,学生不愿意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对信息技术提不起兴趣。

(四)硬件条件制约信息技术的学习

在对部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了解过程中,多数被采访学生认为:“学前教育专业一般都是师范类院校的一部分,学校的硬件资源分布不均,很多学生还没有很多机会使用学校的相关教学和学习资源。”

二、学前教育专业信息技术学习相关对策的分析

(一)为学生提供相对完善的硬件资源

信息技术的学习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学生只有在不断的接触与实践中才能培养良好的素质,才能真正提升信息技术水平。一方面,学校要合理分配硬件资源,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提供基本保证。另一方面,教师可以进行多媒体教学或者设计网络环境下的开放式教学课堂,为学生设计丰富的课堂活动,从而让学生有足够的场景进行实践。在教师设计任务的情况下,学生就会主动去接触信息系统,并且对所获信息进行加工整理,最终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只有在完善的硬件资源条件下,学生才可能有足够多的机会进行信息技术练习,像word文档的操作,excel表格的制作与处理以及幻灯片的制作方法等,都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

(二)教师多样化教学,明确教学任务

(1)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革新教育理念,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例如:项目教学法。所谓项目教学法,就是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作为载体,对工作任务进行综合性的分析,把任务比较直观地导入到教学过程中。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极大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热情,对学生如何完成任务也是一种启发,这是一种互动双向的教学模式。例如,教师在讲授幻灯片(PPT)的时候,就可以先为学生展示一份优秀的PPT,这样可以从视觉上对学生进行刺激,使学生感到新鲜和兴奋。然后,教师再讲解PPT的制作要素和操作方法,并在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之后,让学生自由创作自己的PPT。

(2)明确教学任务

明确的教学目标能够引导学生进行精彩的课堂活动,并最终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就要明确自身教学任务,并在此前提下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和教学任务。如,教师在对信息技术课程进行实际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化整为零的方法,也就是说,教师可以把整体的教学任务划分成部分的教学目标,然后在教学过程一一实现这些目标,那么整体的教学目标也就实现了。例如,教师在对excel的教学过程中,就可以把完整的表格处理技术分成若干个小的表格:创建表格,编辑表格,函数创建,函数应用,图标制作等等。如果学生在学习excel的过程中,可以很好地完成这些小的目标,那么他们也就学会了excel表格的制作以及处理。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特点以及这个专业的特点,设置合理的教学任务。如,在word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对于图文混排的讲解,教师就可以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引导学生制作关于幼儿园画展的word文档,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专业课知识,也在实践中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

(三)多元化的评价和考核机制的建立

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多元化的,而不是仅仅看学生的成绩。只有建立多元化的评价系统,才能真正体现当前学生信息技术的水平。多元化的评价和考核机制是建立在学生自评,教师衡量和学生互评等基础上的。例如,学生期末的考试成绩不再是考核学生水平的唯一依据,而只占30%,学生平时的作业和实验可以占到20%,最重要的是学生平时自主完成的实践作品,这部分占到50%,这种考核方式,更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为了很好地达到这一效果,教师可以在开学之初,就把课件范例为学生进行展示,这样,学生就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具体的选题设计,课件合成,素材准备和学生的制作设计成为最终的考核作品,最终促进学前教学专业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

(四)学生通过参加信息技术竞赛提升能力

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是需要不断进行实践的,仅仅依靠一门或者几门理论课程的开设,学生在实际动手操作过程中,就会表现的手忙脚乱,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不足。参加各种各样的信息技术竞赛是有效提高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途径之一,学生在比赛过程中可以培养一定的思维能力和系统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极大推动学生实际操作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近年来,我国也举办了很多针对高等院校学生或者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关于信息技术能力方面的职业技能竞赛。例如,“创新杯”计算机应用能力大赛,网站设计竞赛,大学生计算机程序设计竞赛以及计算机辅助设计竞赛。这些竞赛侧重两个基本环节:基本设计和实际测试,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进行操作的能力。另外,在参加比赛的过程中,学生的职业信息技术技能得以提升,还培养他们的团体合作意识,最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专业信息技术能力的应用水平。

三、结语

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可以促使学生激发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信息化网络教学平台的运用,可以帮助一些专业成绩优异的同学搜索一些与自身实际条件相符合的教学视频或者技术理论,促进学前教学学生成绩的全面提高,为社会学前教育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才。

作者;李勇 单位:宁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第五篇:农村儿童福利学前教育研究

一、儿童福利与学前教育的关系

儿童福利和学前教育具有很紧密的联系。从儿童福利的概念与内涵发展可以看出,儿童福利所关注对象的对范围已涵盖了学前教育所服务的对象,儿童福利的宗旨与学前教育也有共同之处,都是着眼于儿童的发展,二者之间紧密的联系为学前教育研究引入儿童福利视角提供了可能。台湾学者郭静晃指出在整个儿童成长过程中,儿童都有健全身心发展的需求,具体可细分为:生活保障之需求、健康维护之需求、保护照顾之需求、教育辅导之需求、休闲娱乐的需求。这些也是广义的儿童福利必须涵盖需求,学前教育所提供的服务可以很好地满足儿童保护照顾与教育辅导之需求。学者王艳玲在《儿童福利思想对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启示》中认为儿童福利思想和学前教育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儿童福利的发展经历了从关注弱势群体到普惠型的转变历程。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应该既关注弱势群体,又以向所有儿童提供适宜的保育教育为最终目标。我习惯于把学前教育仅仅看作是教育的一个环节,没有深刻的认识到学前教育除了教育功能之外更多是保育的功能。而保育的作用对儿童的生活和发展至关重要。目前,我国缺乏通过儿童福利思想省视学前教育的思维。

二、儿童福利视角下学前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学者蔡迎旗(2007)在其所著的《幼儿教育财政投入与政策》中对政府投资幼儿教育的必要性以及财政对幼儿教育如何进行投入进行了详细系统的分析,她认为,当前幼儿教育发展水平偏低,政府对幼儿教育的财政支出总量偏小,并且存在严重的分配不均问题,发达地区人均财政经费远远超过欠发达地区,城乡人均财政经费差距较大,财政拨款的形式也较单一,主要以在编老师的工资支付为主,因此教育财政经费利用效率低下。我国学前教育的投入分配机制存在严重的缺陷,导致学前教育机构之间无论在教学质量还是办园条件上都存在较大的问题。田志嘉、张雪(2011)在《中国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的问题与改革》一文中,从筹资渠道、经费来源和负担主体等方面总结了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机制的特征,并指出我国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机制在投入总量、地区差异、成本分担比例及资金分配和使用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主张通过增加公办幼儿园等方式促进学前教育的公平性和资金的使用率,明确政府责任以及规范收费管理体制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体制进行改革。此外,现阶段我国的公办园和民办园收费制度和收费方式不尽相同。公办园一般由省市规定最高收费标准,或省市对幼儿园进行等级评估,按级类标准由物价部门或发改委、教育部门、财政部门共同确定收费标准。而民办园收费实行备案制,完全放开,随市场竞争机制或按成本核算自行定价后上报相关部门备案。这就意味着已占幼儿园总数60.1%的民办幼儿园的收费具有随意性、多样性,差异幅度大,从几百元到千元以上有多种档次。

三、儿童福利视角下学前教育发展的思考

儿童福利的视角,就是通过儿童福利的角度关注儿童的生活、教育和发展的一种思路。儿童福利的视角关注儿童要求我们把儿童当成发展的主体,国家和社会都要为儿童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首先儿童福利是一种概念,在这个概念当中包括儿童主体的作用,尊重儿童、保护儿童,把儿童当成拥有多种权利的主体,这是一个社会的性的概念。其次儿童福利是一种服务,社会、国家应该为每个孩子提供生存发展的一切条件,保证每个孩子健康发展,不仅仅包括残疾的孤儿等等这些特殊困难境遇的儿童,还应包括所有的儿童。最后儿童福利是一种政策,应该从国家政策的层面,把儿童的福利真正能够制度化下来,通过制度化的规定,使儿童享受到应有的权利。学者孙莹提出,我国应该加强对特殊儿童福利的完善,也就是狭义的儿童福利事业。这是由我国的人口、经济等显示情况决定的。同时,她提出当前社会由于世界范围内儿童福利观念的进步,我国应该从整体上满足儿童福利的需求;更应该普及儿童的权益意识,要重点研究儿童福利的需求,且这种需求是多样化的(孙莹2010)。儿童福利政策是针对儿童健康成长和儿童幸福生活的方针,因此要对儿童福利的项目加以完善(陆士祯、任伟、常晶晶,2007)。学者范丹则重点研究当前社会中流动儿童的福利问题,特别是这些儿童的教育问题。从2004年起,范丹就提议适龄儿童的就近入学,流动儿童可以流动的接受教育。同时提出各地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对流动儿童的就学问题重点研究,要建立完善的制度去保障这部分特殊儿童的受教育问题;且不应该对这部分流动儿童的教育收取助学费、借读费等高费用,并且要给予适当的费用减免等(范丹,2004)。我国目前对学前教育研究在各个方面都有了较快的发展,但目前我国的学前教育的普及率还很低,并且缺乏从福利的视角对农村学前教育现状的专业分析与研究,农村学前教育作为儿童福利中比较薄弱的一个环节,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对该群体建立相应的福利政策,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的投入力度。

作者:张长伟 武娜 张石留 单位:河南师范大学

第六篇:学前教育岗位要求研究

一、学前教育教师岗位职责与要求

1、学前教育教师就业市场岗位职责与要求

我们对在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上收集到39条幼儿教师的招聘信息进行分析,发现不同的幼儿园或学前教育机构对幼儿教师的要求不尽相同,但大多希望应聘者上岗后即能顺利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用人单位强调毕业生的最重要素质依次是特长(67%)、专业(51%)、大专以上学历与经验(41%)、性格(23%)、证书(10%)。具体表现为在专业和学历方面要求为学前教育或相关专业的有20次,要求大专以上学历的有16次,要求为中专以上学历的有5次;在证书方面,幼儿教师资格证和普通话证书分别被提到了4次;要求有工作经验的有16次;要求应聘者有特长的共有26次(能弹4次,会唱8次,能跳舞6次,会手工8次,能绘画6次);要求应聘者性格活泼的2次,有亲和力的7次;在情感方面要求爱孩子9次,有责任心、有耐心的4次。没有任何限制条件的9次。

2、学前教育机构教师的岗位职责与要求

幼儿教师的工作对象是0~6岁的幼儿,其身心发展水平较低,作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对内要做好保育和教育工作,提升幼儿园的教育质量;对外要让家长满意。因此,要想顺利完成幼儿园的保教工作,必须具备组织活动的能力和家长工作的能力。组织活动的能力包括组织教学的能力和组织幼儿一日生活的能力。前者包括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与指导的能力、观察与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能力、管理幼儿遵守规则与完成任务的能力、合理分配玩教具的能力、环境创设的能力等;后者包括生活常规指导的能力、问题诊断与指导的能力等。家长工作是学前教育机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细微的任务。”(苏•霍姆林斯基)“幼儿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儿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个方面共同合作才能得到充分的功效。”(陈鹤琴)理想的家长工作能促使家长与学前教育机构在教育理念、目标、内容、原则和基本方法等方面取得共识;促进双方有效互动,磋商共育策略;整合家庭教育资源,实现教育效益最大化。

二、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教学的现状情况

1、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

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有两个层次:三年制高职大专和五年制大专。五年制大专是在普及高中教育之后进行专业教育,因此与学前教育专业大专段的课程设置基本相同,其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和教育实践三大模块,三者的比例大致为1:2:1。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重视整体素质的提升、学生技能的形成和实践能力的训练;专业基础课所占分量较小,遵循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理论知识够用、必需、实用”的原则,为培养宽基础的技能应用型人才提供了保障。

2、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①课程种类过多。在全面发展教育目标指导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参照本科人才培养计划制订,强调宽基础,因此三年时间内要完成四年的课程,设置的课程尤其是公共基础课过多,学生精力有限,学习存在多而不精,甚至是厌学的现象。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办学目标以能力为本位、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在学习过程中,课程计划会根据市场需要添加新的科目,这些科目可能在体系上与已学过的某一科目相似但内容更加详细,仍然开设新的课程,课程交叉重复设置严重,造成时间与精力的浪费。②专业课程中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技能课的比例相差较大,易使学生形成错觉,认为专业基础课远远没有专业技能课重要,从而不能正确认识专业基础课的作用并轻视专业基础课的学习。③专业技能课为必修课程,容易出现忽视学生基础与兴趣,一味培养学生的特长而挫伤学生自信心的现象。(2)教学中存在的问题。①教学中知识应用能力培养不够。专业基础课课时少,一方面导致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不深入停留在走马观花层次上;另一方面,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相关的实践活动,导致理论学习与运用的脱节。与此同时,任课教师大多缺乏幼儿园教育的良好经验,因此对某些理论的理解就较为浅显,大多时候只是深入地阐释理论本身,而较少涉及该理论在幼儿园教育工作中的应用。这也导致了学生不能正确理解专业基础课学习的意义,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较弱,案例分析能力较差。②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较弱。多数学生习惯于上课时认真听讲、记好笔记、做好课后思考题,而忽视了课前的预习及课后的巩固与思考;若作业超出的课本内容,相当数量的学生是不假思索照抄百度的内容。③活动收效不甚理想。高校组织和开展的活动形式多样,参与的学生热情非常高,活动的质量也相当高。但总的来说,没有参与的学生还占大多数,活动多以比赛形式展开,在活动前学生只知道参赛要求与评分标准,至于如何做才能达到这些标准没有培训与解释;在活动结束后大多数情况下没有活动总结与讲评,致使学生享受了参与的乐趣而没有提高的喜悦。

三、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与岗位要求对接的建议

针对当前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专业课程教学与岗位要求的对接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处理好全才与专才的关系。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也是学校办学定位、办学特色和教学工作思路的集中体现。因此高职高专要有自己的特色,不能为了培养高规格的人才而一味地照搬照抄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方案。与此同时,原则上来讲,学前教育教师应该是多才多艺的,但作为个体的学生有自己的特点与兴趣爱好,且不可为了培养全人,而忽略了特长的培养。高职教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因此,一方面应深入研究就业市场,尤其是本地区就业市场所需人才的岗位职责与能力要求,有针对性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为学生就业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与专长,在专业技能已普及、学生已入门的基础上,适当地将专业技能课设置为选修课,使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精。

第二,处理好理想课程与实施课程的关系。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和目标的手段或工具,也是决定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和内容。课程回答“教什么”与“学什么”的问题,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居于中心的地位,因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课程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基本保证,是学校一切教学活动的中介,是对学校进行管理与评价提供标准。因此课程的设置不仅要考虑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还要考虑学生的特点,更要考虑社会对某一专业人才的需要。与此同时,教师在课程实施时一方面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尽可能引导学生对各个方面都有所了解,获得相关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学生的特长发展服务,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向社会需要的方面发展。如理论知识学习强调基本概念与原理,而忽略理论的研究过程及理论的多样性;根据学生的特点与岗位要求适当删减或增加学习内容与学习时间;增加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为特长发展服务。课程实施即课程教学既要满足专业培养的要求,也要满足学生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现实需求。

第三,提高案例教学的意识与案例分析方法的指导。

学前教育是每个人都曾经感受或正在实施着的事情,但并非所有的经历都是成功的、科学的。我们要教给学生的内容应该具有导向性与启发性。因此所用到的教育案例应该是典型的,而非随手拈来的自己的受教育经历或自己的育子经验。这就要求教师有收集典型教育案例的意识,有用科学理论分析成功或失败教育案例的能力。与此同时,采用模块化的方法进行案例分析教学,使得学生在获得“理论有用”观念的同时明白“理论如何用”的方法,鱼与渔共得。

第四,处理好活动质与量、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组织活动时,在活动正式比赛前组织大多数学生参加培训,使大面积学生受益,然后优选小部分学生参赛,提高活动的质量与水平;与此同时活动结束后组织大多数学生参与的讲评,讲评可以是参与者自我反思式、相互欣赏式、互帮互助式;也可以是专家行业能手对活动优与劣的指点,从而达到“培训与提高”的目的。实现教育目的和目标的手段或工具是课程,决定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和内容的也是课程教学。课程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也是学生吸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合理的课程设置与适宜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决定作用。重视专业课程科目的设置、课程的实施,尤其是课程教学与岗位要求的对接,是落实职业学校“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最重要环节之一。

作者:解晓莉 唐英 单位:宝鸡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