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民歌学前教育论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个性心理发展价值
(一)性格塑造
性格在人出生后头几年受后天环境的影响而逐渐形成。幼儿模仿性强的行为特征为民歌塑造其良好性格品质提供了可能性。民歌中人物形象的性格多为类型化性格,具有一定的概念化和抽象性特征,且往往存在二元对立关系,比如赞扬勤劳节俭时必批评懒惰与浪费,鼓励谦逊为人时必嘲讽骄傲自满。这种简化的对应方式正符合生活经验不足的幼儿有限的理解水平,便于他们便捷地接受人物形象中蕴含的价值观念。有一首桂东南客家山歌唱到:“‘上山无怕膝头颤,撑船无怕激水滩。千难万险照样过,前头就系幸福山。’从这些歌唱中,我们完全可以倾听到客家先民们那种筚路蓝缕,万难不屈,奋勇进击,乐观向上,艰苦创业的信息。”这首山歌告诉孩子,靠着双手勤劳地开拓出来的就是来之不易而值得珍惜的生活。民歌中勤劳动不畏艰难的形象让孩子铭记住的不仅是个体的,而且是整个民族的传统性格。与勤劳相对的是懒惰的性格,因而较之于宣扬勤劳必有所得的正面刻画,民歌常采用懒惰的形象及相应的惩罚性后果、从反面来肯定勤劳的特质。以反衬正的手法更能制造民歌的戏剧性.也更能刺激幼儿从中自省,养成勤奋好学的性格。例如桂东南客家民歌《懒姑娘》:“懒姑娘呀懒姑娘,朝朝睡到日头黄。人家穿梭织缝布,你在床上伸懒腰。起早三朝当一日,空气又好晨风凉,后生之人需知道,学懒容易学勤难。”
(二)气质影响
气质“没有好坏之分,任何一种气质类型都能表现为积极的心理特征,也能表现为消极的心理特征”,但缺乏适当的教育就易使幼儿往极端方向发展消极的心理特征,从而影响日后的学习甚至职业生涯。民歌可以微妙地影响倾听者的内在精神世界,使他们从中了解自己的气质并可能作出相应性的调整。特别对一些内向、孤僻、悲观的有抑郁质特征的幼儿来说,愉悦、幽默又洋溢着乐观主义精神的民歌及轻松、喜悦的聆听气氛就是很好的强心剂,能使他们渐渐变得活泼、自由。桂东南汉族民歌《姐妹声声唱采茶》:“正月里来庆新春,真呀真高兴,锣鼓咚咚喜欢欣那个喜欢欣,姐妹声声唱采茶,越唱采茶越呀越精神,越精神呀。”欢快优美的旋律与唱词展示了新春佳节喜庆快乐的情景,听民歌的幼儿可能也禁不住跟着手舞足蹈。这就是民歌所激发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愉悦感。幼儿在笑声中可使体能与情感得到最大限度的宣泄,同时他们被现实压抑的渴望也可得到有效的满足和补偿。幽默的民歌则更使幼儿在身心得到释放之时,渐渐累积乐观豁达自信的气质因素。桂东南各地广为流传的儿歌《熟鸡公》:“熟鸡公,尾拖拖,三岁孩童会唱歌,我歌不是爷娘教,肠肚聪明记得多。”这些民歌展示了民间幽默的魅力并蕴含一定的教益,对幼儿具有双重的气质影响作用。
(三)能力培养
在民歌传唱的过程中,幼儿的思维能力、感受力、记忆力和语言能力都能得到一定的增强,特别是幼儿的语言能力和想象力。
1.增强语言能力。
根据对儿童的观察与试验,蒙台梭利认为“出生后2个月到8岁时是语言的敏感期”。因此,教养者若以民歌为语言材料,会更有效地刺激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和能力。“每一种语言都记载着一个民族的智慧与历史,语言的消亡意味着民族的消亡,不利于民族及文化的多样发展。”因此,让幼儿接触本土民歌,从中习得的不仅仅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更是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涵。幼儿的思维方式主要是直观、形象的,民歌的语言也往往是形象化的,借用拟声、排比等各种修辞手法达到强烈的声响和图像感,迅速唤起幼儿在听觉和视觉上的感受力和想象力。例如桂东南汉族儿歌《莲花莲花几时开》:“莲花莲花几时开?正月冇开二月开。莲花莲花几时开?二月冇开三月开。莲花莲花几时开?三月冇开四月开。莲花莲花几时开?四月冇开五月开。莲花莲花几时开?五月冇开六月开。莲花莲花几时开?六月冇开七月开。莲花莲花几时开?七月冇开八月开。莲花莲花几时开?八月莲花朵朵开。”“盖儿歌学语,先音节而后词意。”儿歌和谐动听的言韵和节奏契合了幼儿对音节的敏感先于词语的语言发展特点,易于幼儿识记和理解,并能培养幼儿的语感。此外,民歌的语言体现了生活化、口语化和儿童情趣的特点。例如桂东南儿歌《滴滴差》:“滴滴差,卖咸虾,咸虾咸,买古榄。”和《落大水》:“落大水,发大风,亚瓦五,钓虾公,虾公秉秉跳,亚瓦五哇哇叫。”口语使民歌具有随意、自然的亲和力,而“滴滴差”、“秉秉跳”、“哇哇叫”这种方言土语中的形容词,精确又活泼,较之于普通话,别具一番生活气息和谐趣。在这种语言氛围中的幼儿也能深深感受到自己所属的本土文化之根。
2.滋养想象力。
幻想是幼儿的天性,而民歌作为人类早期精神的产物,充满着奇异、神秘、超自然的幻想成分,这种幻想性正契合了幼儿“泛神论”的思维特性及对未知事物、未来生活的好奇心。由民歌滋养的想象力可以磨炼幼儿的艺术敏感度,为日后欣赏文艺作品和求学打下基础。过早地以科学知识来解释宇宙的发生等自然现象,可能压抑甚至扼杀幼儿时期的想象力,民歌幻想性的解释则给予合时的养分。奇幻瑰丽而庄严神圣的神话往往以超人体形象及其神奇的魔力来解释世界与人类的起源,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例如桂东南民歌《初开天地乜人造》唱述了盘古开天辟地,创造了世界及其井然的秩序,造福于人类。又如桂东南民歌《天上雷公有几个》以幻想的形式曲折地反映了上古人类对自然灾害的理解与忧患、对自然运转和谐有序的渴望;《串古问答歌》中超人体形象以超自然能力来参与创造、规划或修整人类居住的世界。歌曲中粗朴蛮野的幻想能够培养幼儿以灵性的眼光看待大自然,并建立初步的环保意识。
二、伦理道德建设价值
伦理是关于人性、人伦关系及结构等问题的基本原则的概括;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是指调节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民歌作为一种承载着历代民众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口头艺术,非常适合于幼儿教育。道德教化是民歌内有的功能,而且是千百年来适用的一种教养事实。民歌通过情节创设与形象塑造等艺术手段将抽象的伦理道德观念具体直观地呈现出来,使幼儿在倾听过程中,不断重复着扬善抑恶的情感体验,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一)家庭伦理
“孝道”表现为对长辈的物质之养和精神之敬,它作为家庭伦理建设的基础,是最低限度的伦理,即“底线伦理”,对家庭稳定的维持和社会道德体系的建构都具有奠基性的功用。在孝亲观念日渐淡薄的当代社会,用蕴含孝道思想的民歌来育儿极为重要。民歌常以美德的典范人物来博得孩子的认同与效仿。例如桂东南客家山歌《想爱子孝先敬爷》:“有了江河有鱼虾,人民有国才有家,人人爱家先爱国,想爱子孝先敬爷”。还有《牛牯带胎嫂至归》、《十月怀胎》等民歌,这些民歌或是讲述一个小孩从小到大长成人的过程,或是讲述母亲十月怀胎的过程,都让小孩体会为人父母的艰辛,传达无条件的孝亲思想,非常有教育意义。
(二)社会伦理道德
家庭成员的和睦相处、社会群体的团结互助,国家民族的同仇敌忾,都能在民歌演唱的形式和情节内容中得到大量的反映。当今社会个人主义的不适当宣扬和独生子女的增多都使幼儿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个人主义、贪小便宜等的弱点,弘扬为人正直、拾金不昧、团结互助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民歌便能有效地纠正这一偏颇,如桂东南儿歌《蟾蟾蜍》:“蟾蟾蜍,背脊背卷书;谁人敢作亏心事,天上雷公就劈佢”。
(三)生态伦理
美国生态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曾提出有关“大地伦理”的生态构想。区别于以往处理人与人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传统伦理,大地伦理处理人与大地(大地包括土壤、水、动植物和人等)之间的关系。人与大地上的万物应为唇亡齿寒的伙伴关系,而非主宰和被主宰、征服和被征服的关系。中国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也以朴素的方式表明了人与自然的沟通和融洽,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民歌中时常不自觉地体现出一些非人类中心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智慧。那些关于天地开辟和人类起源的神话表面上呈现了人类征服自然、支配自然的伟大力量,其深层寓意则为人与大自然之间血肉相连的关系。桂东南民歌《开天辟地盘古王》描述了盘古身体的各部分化为日月、星辰、风云、山川、田地、草木,那么就可以教育幼儿像爱护自己身体的各个器官一样去爱护大自然。反映人与动物之间关系的民歌更能直观地体现人与万物之间的平等意识。“大量野外考察证明,动物是具有个性、尊严、智力、活力、美德的。”因而动物也值得人的尊重。流传于桂东南一带的《唱春牛》中唱到:“大家听我说因由,世间最苦是耕牛,又用铁圈穿牛鼻,又用麻绳套牛头。山中横木担在膊,坚硬青藤箍紧喉,犁耙碌碡千斤重,颈破皮穿血水流。喉干喝口田中水,肚饥脚软泪双流,顺便吃口田边草,粗言恶骂发瘟牛。一生为民勤劳作,年老无用作菜牛,牛骨用作肥料使,生死为民来增收。生也有用死有用,一世勤劳为民众,奉言一句留世上,诸君一定爱耕牛。”以牛为第一人称,生动唱出了牛的心声,让孩子们了解到了牛的辛苦,因而应爱牛、护牛。这样的民歌很能培养幼儿全新的动物观:动物不是人类的工具或宠物,而是人类的伙伴,理当受到跟人一样的尊重。这些民歌委婉地传达了人与动物互相依存的关系和人必须感激、爱护动物的伦理意识。
三、情感熏陶价值
几乎每一首民歌都含有或多或少的情感内容,幼儿在倾听过程中容易达到与民歌中的人物、情节所反映的世界乃至他自己的沟通,在沟通中形成情感体验和情感认知;同时,演唱民歌活动本身也具有情感性,唱和听的人之间也容易形成情感上的互动。因而,民歌给予幼儿的是多方位的情感熏陶。父母给幼儿演唱民歌的活动情境能给予幼儿深挚的亲情氛围及双向交流的愉悦感,有利于发展他们积极的情感与情绪,也有利于建立健康与和谐的家庭氛围。演唱包含亲子感情内容的民歌尤其如此。例如桂东南儿歌《萤火虫》:“飞到东,飞到西,斩条黄竹织肖其,织肖其,捞黄米。捞黄米,做香糍,做得香糍分亚姨。亚姨不在家,拿回等阿妈。”通过以萤火虫为第一人称来向小孩讲述一个孝敬父母的基本道理。这种深厚的亲子感情一定会感染同为稚子的听者。从而教育了孩子,孩子不仅是单纯地承受着母亲的哺养和爱护,同样也可以帮助和孝顺母亲,做一点哪怕是很小的事,便可表达对母亲的深情。
四、知识启蒙价值
民歌中传达的知识内涵非常丰富,包括有关自然界万象万物奥秘的自然知识,劳作的基本常识与技能,有关名胜古迹、风俗习惯、民间工艺、土特产等由来及其命名的文化知识。这些知识不仅在科学层面上启蒙幼儿,更在人文意义上影响幼儿。如桂东南民歌《十二月节令歌》:“正月滚水泡糖米,二月赶牛出垌使。三月篷备照水底,四月煮粥米沉底。五月苦瓜酿糯米,六月禾镰翻背使。七月有人哭死鬼,八月芋头多过米。九月拜山跪地底,十月谷桶响沉底。十一月粽叶包糯米,十二月香火蜡烛回厅底。”让孩子们在歌声中了解到了节令的特点。民间谜语中蕴含的朴素哲理和闪耀的智慧火花,历来作为人们在家庭教育中口授言传教育后代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周作人说过:“皆体物入微,惟思奇巧。幼儿知识初启,索隐推寻,足以开发其心思,且所述皆习见事物,象形疏状,深切著明,在幼稚时代,不啻一部天物志疏,言其效益,殆可比于近世所提倡之自然研究欤。”桂东南民间流传着大量的谜语儿歌,如《青布包白布》:“青布包白布,白布包梳子,梳子包虾儿,虾儿包酸醋。(谜底:柚子)”;《四四方方一丘田》:“四四方方一丘田,并无牛脚到田边,长颈天鹅落喝水,黑云飞过白云天。(谜底:砚、笔、墨、纸)”等,这些包罗人世百态,囊括普天万物的民间谜语歌能很好地助力幼儿展开追求知识的向往和动机。叙说名胜古迹由来的民歌配合着秀丽宜人的山川景色,可以在人文知识的启蒙中直观地培养幼儿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桂东南民歌《千州万州不如欝林州》:“千州万州不如欝林州,四只城门四只楼。北街有个四川阁,豸岭有座万花楼。龙泉涌出流霞水,南流古渡水中流。一年三熟收成好,吃了番薯有芋头。男耕田来女织布,丰衣足食秋过秋。”生动形象的唱词能帮助幼儿简单地记忆地方风景,从而激发他们迫切了解家乡风景人物传说的兴趣,最终在头脑中形成热爱家乡、以家乡为荣的美好情感。土特产跟名胜古迹一样,是一个地方的风情标志。已有两百多年种植历史的广西名果容县沙田柚出现在了桂东南民歌《撑张大船去广州》中:“撑张大船去广州(嘟州),沙田柚子满船头(嘟逸嘟逸),(嘟逸嘟逸了了来呀),千年万年(基呀基基架基呀基基架),正经系啵好大只啵,大过牛啵好黄净啵甜又香啵,正经系冇错,运到北京报丰收呀(嘟逸嘟逸嘟逸嘟逸嘟逸呀依嘟逸呀嘟哟)”;还有一首桂东南民歌这样唱到:“物产丰富玉林州,仁东盛产大蒜头;樟木瓜果多又好,成均好多八角楼。……有空请到樟木游,给你一盅威豉油;拧回煲鸡味道好,吃了一流想两流。”让幼儿在演唱时也忍不住咽下很多口水。孩子们对食物有天生的喜好,以食物为主题的民歌更能勾起他们的双重胃口——对食物,也对民歌、文学、文化。其它如《荔枝子》、《糯米饭》等儿歌大多介绍当地的特色食品,听着这样的民歌,真是一路飘香,可使幼儿获得认知与娱乐的双重价值。
五、结语
民歌以其悠久深厚的历史沉淀,独特浓郁的风土民俗,展示道德风范,传递智慧信息,开拓了一条情系儿童心灵的文化和音乐的通道,对儿童的全面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教育价值。因此,我们的家庭、学校和社会,应把学前教育与本土民歌传承的探索实践视为己任,大力弘扬民族民间音乐文化。
作者:庞梅 单位:玉林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