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学前教育心理学课堂实效性探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教育更加重视,当然,学前教育也不例外。但是在我国目前的学前教育学课堂当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其在专业的理论性上较强,为了能够达到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需要教师通过优化教学的方式来转变枯燥的课堂教学形式。在学前教育心理学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中,来有效的解决其在目前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升教学的质量。同时,希望能够通过本文的论述研究,给学前教学心理学教学课堂的构建带来帮助。
关键词:学前教育心理学;课堂教学;实效性
对于教师来说,其教学的意义和水平就在于对学生带来的改变和收获,是否能够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获得进步,学生是否能够理解老师所教授的知识是教师应该关心的重点,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和需求去精心安排教学的内容。在学前教育心理学受到不断重视的当今社会,各个高校都应该更重视并扩展目前的教学内容,让整个课堂教学更具实践性,帮助学生将理论上的知识更好地应用起来,下面开展具体的研究[1]。
想要做好学前教育心理学的教学工作,需要明确的就是其在整个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当中的重要性。学前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理论课程,其中包含了大量的知识点,包括: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概念和基本原理、学前儿童的发展规律、学前儿童的个体差异和年龄特征等等。虽然这是一门以理论为主的课程,但是通过这门课程需要达成的教学效果是让学前儿童掌握科学的儿童观,掌握了解儿童的基本方法,同时,产生对学前儿童的发展问题的兴趣,从而对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获得更全面的掌握,在以后的实践工作当中具备更强的能力,解决学前儿童在发展中出现的不同的问题,提升学生自身的综合能力且加强实践教学效果[2]。
(一)结合学生情况设置教学内容
对于高校的教学工作来说,想要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要重视的是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因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对相同知识的掌握、理解程度都不同,也会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导致学生对教师的教授内容无法及时的吸收。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教师的教学模式需要不断的转变,单一的教学模式无法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在每节课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教学内容,通过教学方法来提升教学的趣味性[3]。另外,作为一名合格的幼师,所必须要具备的一点职业要求就是亲和力。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等具有一定的差异,学前教育面对的是幼儿,幼师需要有必备的亲和力,把握幼儿的心理就十分的必要。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知识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举例讲解出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幼儿的品德心理,对幼儿的心理发展具有深刻的认知,做成手抄报就是很好的方式,能够在高校的教学活动中营造出和谐的课堂氛围。相对于直接的告诉学生,这样的方式更能生动的展示出抽象的知识点,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并且在以后的实际应用当中更加高效。
(二)增强课堂互动,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是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十分重要的部分,互动中能够充分的增强师生的情感交流,同时也能给予学生更多和老师提问的机会,更加积极的开展学习活动,来提升教学的效果。在师生互动中,最常见的就是学生对课堂中无法理解的方面进行提问,教师再根据提问进行针对性的答复,这样的互动有效的解决了课堂教学过程中遗漏、不足、不理解的地方,提升学习的效率[4]。互动的教学模式改变了原有的单一传授知识点的方式,将课堂主要的角色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的互动环节中,充分的展现自我。比如说在学前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组织将教材当中的案例组织称故事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样能够加强学生对案例的印象和理解,也能在以后的实际运用当中联想到故事中的案例,对理论知识获得更好的应用,成为自身的知识财富。另外,教师也要对学生的描述进行评价,同时也让其他学生对描述进行分析,这在很大程度上活跃了课堂的氛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还要鼓励学生对学习到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通过自己喜欢的记忆方式进行记录,并且在不断的消化过程当中逐渐让知识成为自己的理解和应用。在互动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通过情景模式的活动设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案例讲解当中,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归纳整理的能力,还能获得荣誉感和成就感,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为学生以后的职业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增强课上提问,注重沟通和疑问
《论语》中有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和学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古往今来都是这样。只有善于思考才能真正的理解学习的内容并有效的应用到未来的实际工作当中,很多时候学生对学习的思考就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再次学习,教师鼓励引导学生思考,加强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尤为重要,在提问中了解学生的疑问所在,并给予有针对性的解答,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加强教学的实效性。而对于高校的教师来说,必须要面对的是学生之间不同的性格特点、家庭环境等各个方面存在的差异,这个时候,可以通过师生之间的密切沟通,让教师对学生的真实情况进行深入的理解。除了师生之间的授教关系,还可以是无话不说的朋友,教师可以成为学生的倾听者,和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沟通,从而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在倾听的过程中教师要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不能讥讽或带给学生负面的情绪,更不要盲目的打断学生,倾听之后给予学生更具借鉴的建议和想法[5]。面对学生的疑问,教师需要积极的给予解决,在提问和解答疑问的过程当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也能很好的增强整个教学过程当中的互动性,提升高校学生对学前教育心理学的理解程度,增强学习相关知识的积极性,并且逐渐产生实际工作的兴趣,不断去挑战自我、完善自我,成为一名优秀的职业工作者。
(四)开展多种方式的知识竞赛,提升学习动力
想要提升学生学习的学习动力,高校组织开展各种各样的知识竞赛活动具有很好的效果,这主要是把握了学生成就感的心理特征。在竞赛中如果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名次和归属感,从而增强自身的专业技能。而在学生准备或者参与整个竞赛的过程当中,一直是思考和主动学习的状态,在竞赛中,学生的大脑一直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在竞赛中也是对课堂上所学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这样能够充分的加强学生对学前教育心理学的理解。同时在竞赛的过程当中,学生也会对自己学习的知识进行有效的见证,明确自身的不足,把自己的知识基础和实践能力都得到了双重的锻炼。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高效积极地开展各项知识竞赛活动,比如说故事王比赛、教案设计大赛、幼儿歌曲大赛等活动。从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当中提升学生的参与度,使学生在参与中提升实际的自我展示能力,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专业技能,让学生去主动的探索、准备、争取和分享,促使其在课堂当中学到的知识能够获得实际的有效应用,增强专业技能的锻炼,并且在整个竞赛的过程当中,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待学前教育的高校学子们同样是如此,教师的精心传授沟通是一方面,通过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也是重要的环节,让兴趣做学生们的“老师”,帮助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最终目标。
三结语
结合本文的论述,随着社会各个行业对幼教工作越来越重视,对幼教老师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作为培养幼教教师人才的各个高校,就要从自身的教学工作当中入手,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增设更创新的教学模式,带给学生多元化的学习体验,提升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加强对幼儿心理的理解和认知,帮助其在未来的实践工作当中更加得心应手。而作为教师,需要在教学中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与时俱进,和学生之间缩短距离,注重沟通和交流,丰富课堂形式,增强课堂上的互动答疑,从而取得更高质量的教学效果,为幼教行业输送更高综合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夏小红.角色扮演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以《学前教育心理学》课程为例[J].景德镇学院学报,2019,34(02):103-108.
[2]戴桂华.浅谈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心理学教学效果的提升策略[J].学周刊,2019(11):33-34.
[3]何腾腾,唐文秀.浅析高校学前心理学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视界,2014(36):31-32.
[4]徐兴林.关于应用型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9(12):41-44.
[5]汪娟.“全实践”理念下应用型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8,5(13):133-134+167.
作者:李晓芸 单位:安顺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