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要:阐述供给侧结构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改革实践的必要性,密切关注现阶段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诉求及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现状。明确供给侧结构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的价值取向,探讨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实践的定位,融洽供需模式及供需精准对接方式,构筑供需动态平衡的策略研究。

关键词:供给侧;高职学前教育;改革;实践

引言

2015年11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召开第十一次会议,此次会议决定我国进入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阶段。笔者认为,这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性引导,同样适用于学前教育发展的方向指引。学前教育的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着手,通过教育供给,以提升效率,促进教育发展[1]。大数据表明当前高职院校学前专业毕业生是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主力军。因此,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被认为是学前教育事业的首要“供给侧”。为满足学前教育的发展需要,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发展有其重要的意义。

一、供给侧结构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必要性

(一)现阶段学前教育发展的实践诉求

从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现阶段来看,伴随幼儿园数量和规模的增长与扩充,其发展一直是在需求侧的指导下改革演进的。一端是“需求侧”对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要求,一端是“供给侧”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实践发展,供给侧结构下的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为两者间的供需平衡提供发展契机。宏观层面上,国家持续关注幼儿教育问题,并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可以说,需求侧的管理与调控产生了积极作用,极大程度满足了公众的需求。但存在严重的非理性因素,以我院学前教育专业为例,2015年我院学前教育专业开始招生,招生人数为6人,2016年招生人数扩大到130人,2017年达到180人,并逐年增加,纵观这三年数据,我们不难看出招收学生数逐年递增,专业规模不断扩大。伴随着社会对学前专业人才的需求,学前专业已成为院系高速发展的专业。显然,助推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需求,不是无意义的简单罗列、汇总,而是由相关的各部分学前教育需求的加成而得[2],研究供给侧结构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意义可见一斑。

(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现实状况

为满足社会需要培养一批高级的应用型学前教育工作者,一直是各大高职院校开设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目的。然而高职学前学生的文化课成绩普遍较低,这就决定了当时学生在报考院校,选择所学专业时并没有太大选择空间。据调查,我校许多学前专业学生并不是自己选择要学习本专业,而是在考虑就业或者父母长辈的要求下才选择报考学前教育专业。这导致了高职学前专业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大大减弱,学习能力普遍欠缺,没有充足的学习动力,缺少对未来职业发展的主动探索,所以对自身的能力素质和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没有充分地觉察。近年来,幼儿教育发展迅速,幼儿园的教育模式及理念的更新速度较快,《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9)》提到,民办幼儿园从1998年以来获得比较大的发展,到2017年占62.9%的比例。可以看到学前教育面向多样化发展,而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模式却一如从前。专业教学过程中仍秉持着技能至上的观念,忽视理论知识的教授,没能从供给侧源头给予学生自身完整、丰富的专业素养。专业教学和实践过程与社会脱节,专业教学和实践模式设置陈旧,固守着一套教学实训体系,按部就班地依照学年段进行理论课程和实训时间的分布,不了解该时段下学生的知识储备,或者说现阶段学生最需要的是哪个模块的知识补充。结果是各类幼教机构求贤若渴,常年挂出招聘信息,却招不到心仪的人才。而且,近来幼儿园频发问题,引发社会对幼教从业者素质的关注和讨论,因此在供给侧改革下指导高职学前教育的专业教学与实践发展有其必要性。

二、供给侧结构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的价值取向

(一)厘定能力导向的主体目标

调查显示,当前一些高职学校对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导致培养的学生与社会需求脱节[3]。现阶段我国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培养质量并不满足发展需求,学生职业能力、素质等都存在欠缺,不利于学前教育的进一步提升。高职学生培养主体目标的确定,对于学生专业成长、教学内容的选择、课程体系的制定、教师人员的培训与配备等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新时代供给侧改革视角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主体培养目标必须跟上瞬息万变的社会和不断精益求精的人才市场需求,紧跟就业导向以培养高职学前学生的专业素质及能力为核心,既要求学生掌握核心的、基础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学前教学实践能力,更为重要的是为高职学前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提供扎实的专业素养支持。以职业能力导向为核心定位,意味着专业教学与实践培养目标面向的是多维能力的获得,学生既具备基本能力,又具备专业能力,更具备关键能力。基本能力是基石,是职业基本素质特征的展现。热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基本能力的表现。专业能力是针对职业本身而言,要具有的专业知识储备、技能掌握及对职业的认知态度。关键能力是核心竞争力,由于面对幼儿群体的特殊性,面对多元的教育理念及自身的学习状态,所具有的学习能力。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是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人才,在专业培养和输送人才过程中,要根据社会人才需求,对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目标作出调整,科学地构建与完善培养方案。

(二)均衡教学内容,形成社会需要与学生发展共享的教学内容保障

教学内容的均衡发展是教学目标达成的载体。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对内容的选择,应当将“知”和“做”联系,转换目标学习领域[4],继而形成具有严谨结构的教学内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内容的选择,既要符合专业培养人才的需求,也要凸显本专业学生的内在发展性,实现“健全发展的人”的多维价值层面的整合,形成保障社会需要与学生发展共享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实施于课堂的时候要着重关注学生的职业发展意识的提升。高职学前学生是当前社会学前教育职业的主要力量,由此高职院校实施的教育措施,使用的各种教育方法要突出“一切以学生能力提升为中心”的理念,切实做到为高职学前学生服务,所以,要求高职学前教师在课堂开展教学内容时着重关注如何提高学生的职业发展意识。首先,教师可以在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时大胆放手,不限制学生思想,让学生自由畅想各种情境,让他们大胆说出自己对于今后职业的各种看法与想象,教师及时根据现实情况给予学生反馈,让学生在脑海中对今后所要从事的学前教育事业有深刻认识。其次,经常举办高职学前学生职业成长训练营、“即将走上学前教育一线的我”主题演讲、“我的学前教育工作发展规划”主题征文等充满想象的课堂教育及实践活动。切实促进高职学前学生职业发展意识的“觉醒”,帮助他们做到清晰地认识自己、客观地展开自我评价,深知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只有这样,高职学前学生才能准确给自己定位,并合理规划未来的职业发展道路。总之,当前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在基础高等教育的平台上提升到高等职业教育的层次。通过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制定衔接有序的教学体系、积极高效的教育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职业发展意识提高等多种方式,既可以做到紧紧把握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脉搏,又可以满足高职学前学生理论基础知识与教育实践意识发展的双重需要。

(三)深化教学实践,完善教学与实习实训相联系的指导机制

供给侧结构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发展更注重对教学实践的要求。在供给侧改革结构调整的当下,我们更应深化教学实践,完善教学与实习实训相联系的指导机制[5]。在专业教学与实践中,根据顶层设计理论与方法对高职类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与实践健全指导机制。专业教学与课程实习、教育实习及教育见习间的良好调配,对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各个实践环节进行科学、合理、最优化的系统安排,从而达到实践成效的最大化。例如,在实践教学中,采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在教师精心创设的教学情境中提高职业素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只有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将活动性课程贯穿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才能最大化地帮助学生提高职业能力。明确在当前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与实践发展过程中,实践相对理论的同等重要性。因为所教授的幼儿主体,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只从书本上及教师口中习得的知识是远远不足以成为一个合格的幼儿教师。深化教学实践,重视全程实践及反思能力的培养。在实践实训时注意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并且不断地总结经验。

三、供给侧结构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的策略探究

供给侧结构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定位,应融洽供需模式及供需精准对接方式策略以达成供需要求,构筑供需动态平衡。

(一)教学改革探索

1.协调供需双方

学前教育的迅速发展及幼儿园教育模式理念的更新,对当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人才培养产生重大影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占当前幼儿园教师队伍绝大部分。随着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若干意见》的,学前教育面临着新的起点。调整当下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与实践方式以适应社会需求,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迫在眉睫。一方面,高职学校可以发挥主动性,积极沟通本地专业资源。联合本地高校资源,与高校学前教育院系结成帮扶对子,邀请行业专家教授给予有效的专业教学及实践方式方法指导。与幼儿园沟通咨询,了解当前幼儿园所的真正需求。幼儿园期待学生掌握教学设计方式方法,注重对先进教学理念的感受度,尤为注重适应与学习能力。因此,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要着重培养学生相关能力,满足幼儿园人才需求。

2.供需精准对接

供需精准对接指的是在供给侧结构调整下,校方作为供给方为企业或用人单位培养符合要求的学生,在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与实践培养下完成企业或用人单位的岗位订单。这是由企业的“订单生产”概念而衍生出来的一种培养模式,是当前教育部门借鉴的一种目的性强、需求明确的用人方式。学校直接与企业签订用人协议,共同确立培养目标及培养方式。伴随学前教育的不断发展,幼儿园所课程日益多样化。采用“订单”培养模式可以精准定位幼儿园课程理念。以我院2015级和2016级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为例,中高端园注重幼儿教师的综合技能的评定和蒙氏课程的开展,在修订校内人才培养方案时,我们增加技能课程的课时量,引进蒙氏教具,开展蒙氏教学法课程,聘请资深蒙氏专业讲师走进班级,给学生们做学前教育五大领域的课程探索,为学生们走出校园,顺利踏入高端园做好铺垫和对接。

(二)教学实践研究

1.科学定位教学实践目标,以需求为导向,以能力为主线

高职学前教育必须具有以需求为导向的价值理念。“需求导向”就是高职学前教育的教学实践必须致力于满足当前社会对于学前教育毕业生的要求。2018年3月,对我院2018级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调查,约半数学生认可教学实践在当前课程体系及未来工作中的重要性。近三成的学生认为教学实践应该贯彻课程始末,并进一步将主体的需求目标具体化。幼儿园方面的反馈,有近七成的幼儿园认为毕业生的幼儿课程实践教学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幼儿园要求学生能够尽快转变身份,适应教师这一职业,为幼儿服务,强调学生不断反省自身,提升自我学习能力、岗位迁移能力及综合素质等。

2.丰富教学内容,综合运用“两课堂”模式

笔者在参考潘菊素和邹娟等研究者的“三课堂”观点的基础上,结合高职学前专业的实际需求,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方面以扎实理论基础学习和初步实践能力培养设置校内第一课堂,包括校内理论教学如课程设计、课程教学、课程考试、综合课程实训、毕业论文;另一方面以多种形式的校外实践为主,设置校外第二课堂,将人才培养方案里的课外活动作为第二课堂。第二课堂还可以设置在共建的实习基地中,为保障第二课堂的教学效果,高职学校和企业单位应该本着合作共赢、提升学生能力的原则,增加资金投入,及时检查实训室设备设施,妥善处置陈旧过时设施,引进先进的实训设施。及时更新学生实训设施将会大大优化学生实训条件,对提升学生的能力大有裨益。实训基地的建立实现了高职院校为社会用人单位提供便利服务,而社会用人单位为高职学生实践和教师科研工作提供鼎力支持,不仅确保校企双方的合作双赢,也为保持持久而紧密的联系打下坚实基础。

四、结束语

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特定发展阶段的需要,不是对需求侧的简单抛弃,而是供需平衡持续发展的阶段需要。在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环境下,对我国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进行改革,在高职培养幼儿教师方面找准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实践的定位。通过融洽供需模式及供需精准对接方式实现供需动态平衡,通过供给侧促进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发展,既是社会的要求,更是时代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吴慧敏.新时期供给侧改革主导下中高职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策略[J].教育观察,2018,7(8):72—73,83.

[2]张晋,刘云艳.学前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逻辑、问题表征与实现路径[J].教育评论,2018(10):26—30,145.

[3]夏崇铭.供给侧改革视域下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研究[J/OL].现代交际,2019(7)[2019-04-08].

[4]罗腊梅,胡秋梦.学前教育供给侧改革的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J].教育评论,2018(9):60—63.

[5]王晖楠.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分析及培养[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8(5):215—216.

作者:刘莹 单位: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