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公共体育部学科建设可持续发展,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采用文献分析、访谈调查,以湖北省高校为例,探究我国普通高校公体部学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策略。调查发现,由于:(1)难以引进高水平人才,师资队伍建设困难;(2)课程建设举步维艰;(3)招生困难;(4)公体部学科建设资源不足;(5)新、老师资交替不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1)部属高校公体部学科建设发展困难,而一般高校公体部学科快速发展;(2)传统体育学科建设陷于困境,而特色体育学科建设取得可喜成绩。因此建议:(1)积极依托优势学科创建特色体育学科;(2)加强科研工作,使科研成为公体部学科发展的动力;(3)公体部学科建设应有长远的、独立的、具有实效的发展规划;(4)合理构建师资队伍;(5)吸纳优势学科资源加强专业建设。
1前言
公共体育部(以下简称公体部)是指我国大学组织结构中面向普通学生,开展学生体育教学工作、课外体育活动以及课余训练等为主的体育教育工作,不具有培养高级体育专业人才的职能,也很少承担科学研究任务的部门(陈希、梁竞文和彭庆文,2005)。尽管部分开展学科建设的公体部更名为“体育学院”、“体育系”,但明显不同于传统体育学院的运行特征、组织结构、业务职能、师资力量和发展战略,它们依然属于公体部学科建设的范畴。公体部作为我国体育学科建设的新载体和生力军,特色明显,对此问题进行研究,将扩展体育学科建设的研究范畴,开辟新的研究领域,获得新的理论成果,对体育学科建设问题形成新的认知观念,研究成果将为我国体育学科建设特色化、多元化提供积极的理论参考。
2研究方法
本研究对象包括湖北省内正式成立了体育科学研究机构、招收体育专业学生的高校公共体育部。根据湖北省教育厅公布的截止2015年6月5日数据,湖北省有普通高等学校126所,其中11所高校公共体育部开展了学科建设,包括10所公办高校和1所民办高校,有硕士点4个、联合培养硕士点2个、本科专业6个、专科专业2个、体育科学研究所4个。研究者收集整理我国大学公体部学科建设资料和湖北省普通高校公体部学科建设信息,归纳总结公体部学科建设经验,在此基础上,就相关问题采访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商学院、武汉工程大学、武汉科技大学等普通高校公体部领导和教师,具体了解各公体部学科建设情况。
3湖北省普通高校公体部学科建设现状
3.1专业建设情况
总共有6所普通高校公共体育部承担着体育本科和专科专业建设,从专业特征看,均融合了校本特色,呈现学科多元化。专业创办紧密联系社会需要,注重体现自身优势,所以社会体育是湖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部创办本专科层次专业的主要选择。
3.2师资队伍建设情况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部受工作任务和师资来源的影响,相比于体育学院,师资队伍建设长期处于弱势。由于公共体育教学、高水平运动队和群众体育工作对科研型教师的需求较弱,所以普通高校长期忽视体育教师学历选拔和培养。湖北省普通高校公体部学科建设单位师资队伍中拥有硕士学位的教师比率普遍超过20%,但是教师博士化比率还比较低,最多只有9名博士,比率最高的是22.5%,只有2所高校公体部拥有博士后工作经历的教师。此外,部属高校和学科建设水平较高的高校公体部比较容易吸纳高学历教师,同时985高校、没有本科或硕士点的高校、以及办学层次较低的高校公体部吸纳博士学位教师相对困难。
3.3实验室(研究所)和图书室建设情况
在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实验室、研究所、图书室等可谓是学生日常获取前言知识的主要平台。调查发现,目前11所开展体育学科建设的普通高校公体部中有5家成立专门研究机构,体育产业是主要研究方向;3家培养体育本科专业学生的单位成立了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湖北中医药大学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武汉商学院休闲体育产业实验中心;7家单位建成了体育专业图书室。综合而言,体育学科平台建设水平比较低:(1)缺乏成熟的研究团队;(2)缺乏高层次学科带头人;(3)缺乏稳定的科研成果产出;(4)发展方向比较模糊,所以这些平台还不是创新平台,主要功能满足专业学生课程教学。
3.4科研产出情况
从近5年承担国家级、省部级课题情况看,部属高校明显强于普通高校,武汉理工大学、中南民族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体育部相继承担5项国家社科基金,近20项省部级课题,相形之下非部属高校中只有湖北经济学院主持了国家级课题。论文产出普遍较低,年均发表CSSCI期刊论文皆不足5篇,人均发表CSSCI论文皆不足0.5篇。除了教学成果奖,近5年11家单位无人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社科成果奖。
4湖北省普通高校公体部学科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
4.1师资队伍建设困难
首先,由于公体部的身份属性,各高校并不重视公体部教师学历和科研能力,所以在师资队伍建设时通常不会考虑公体部学科建设的需要,很难引进高水平学科建设型人才;其次,公体部学科建设时间较短,加之受到公体任务要求教师能力以技术见长,所以现在需要理论见长的教师时跟不上学校整体师资队伍建设的布局,各高校很难降低标准来迎合公体部学科建设的需要,“外引内培”的师资队伍建设思路在实践中困难重重;第三,公体部在人才培养链中处于下游,上游体育学院培养的人才首先会留在体育学院,其次会满足其它优势体育学科建设的需要,再次进入提供优厚待遇的高校,最后才有可能来到公体部学科建设单位,这也阻止了体育专业毕业生进入公体部学科建设单位;第四,公体部虽然开展了学科建设工作,但主业依然是公共体育事务,在科研、学科建设方面也缺乏知名专家和成熟平台,缺乏人才成长空间。
4.2课程建设困难
师资是课程建设的基础,由于公体部师资长期不务专业课程建设,所以公体部一旦开展学科建设,就会出现“有课无人开,开课无人上”的局面。首先,现有成熟师资队伍多年的教学经验是公共体育教学方面的,而在专业学生培养方面缺乏经验。其次,新引进的青年教师虽然承载着学科建设的责任,通常不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成熟学科建设力量。第三,成熟的课程和课程体系都是经过长期实践积累出来的,但公体部开展学科建设缺乏这样一个成长的过程。第四,教学场所是课程建设的关键。由于公体部的办公地点通常是学校的主体育馆,而前期体育馆建设时没有考虑到专业学生教学需要,所以满足公共体育工作的体育场馆设施难以满足体育专业学生教学的需要。第五,由于公共体育部师资力量和学科建设资源有限,所以招生规模较小,一方面影响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另一方面过小的招生规模限制了课程开设。
4.3招生困难
首先,招生规模小。学校为了控制全校生源质量和培养水平,分配给公体部的招生指标比较少,本科生通常可以招1个班,硕士生不超过10人。其次,公体部学科社会声誉比较低,目前既没有具备强劲吸引力的名师,也缺乏热门专业,所以考生不愿意报考。第三,部属高校对生源质量的超常限制影响了公体部招生。第四,招生质量不高,因为北体、上体、武体、华师体育学院等单位形成了招生垄断,而在硕士研究生招生体系中公体部硕士点又缺乏一个像体育院校那样的生源库,所以公体部在招生体系中处于下游,很难吸收到优秀学生。
4.4学科发展空间有限
公共体育部开展学科建设并非错事,武汉商学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高校的体育学科建设已经成为学校学科建设的一面旗帜。但是随着国家对高校学科建设管理力度收紧,高校学科建设面临较大压力,各高校为了保证优势学科和潜优势学科的发展,对于体育学科这种成效不明显的学科支持力度自然降低,在资源分配时有的高校已经开始暗地里引导公体部放弃学科建设,转而加强高水平运动队、公体教学、群众体育方面的工作。另外,现在高校竞争已经趋于进行学科竞争,大学建设从“全”走向“精”,像体育这种拖后腿的学科建设不仅难以得到资源支持,甚至被嫌弃,所以公体部学科建设的生存空间被压缩。
4.5新老师资交替陷阱
业务导向决定了人才队伍建设模式。公体部学科建设期间对理论和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师比较青睐,但受制于人才引进待遇不足,所以新近教师综合素质有待商榷。随着公体部师资队伍新老交替的出现,新教师的业务能力能否承担公体部的公共体育教学、群众体育、运动训练等主干业务的需要?目前公体部师资队伍结构相较于体育学院和传统的公体部,处境尴尬,这将为公体部将来的发展埋下隐患。
5湖北省普通高校公体部学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5.1依托优势学科创建特色体育学科
普通高校公体部进行学科创建时在传统体育学科领域缺乏与专业体育院校抗争的实力,必须突出特色,走“人无我有”的道路。湖北省普通高校公体部在学科创建之初很好的落实了这一点,由于公体部底子薄,在利用本校优势学科资源上并不顺利,经过初期的蜜月,转而纷纷依靠公体部自身力量支撑学科建设,毫无疑问的造成了巨大的学科建设压力。但是本校优势学科依然是公体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这也是公体部学科点走上“人有我精”道路的必然选择,因此:(1)公体部应积极与其它学科合作办学,在课程设置上充分引进优势学科的课程,因而将优势学科的师资为我所用,这样可以解决课程设置和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2)通过聘请优势学科优秀讲师举办讲座的方式将优势学科的学科建设资源引进来培养专业学生;(3)向优势学科聘请讲座教授、合作导师,利用他们的优质师资联合培养专业学生;(4)争取优势学科的支持培养专业教师。
5.2制定长远发展规划
湖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部学科建设应:(1)兼顾学校发展规划,立足自身特色和体育学科特色,制定符合自身优势和前景的体育学科发展规划。有些公体部仿照学校5年发展规划制定体育学科发展方案,无异于作茧自缚,因为学校发展规划主要重视优势学科,公体部拥有“楚天学者”、主持国家重点课题、发表多篇SCI论文等指标是不切实际的;(2)公体部要拿出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建设方案,抱怨学校职称评聘、人才引进制度不合理是徒劳的,因为公体部从来就没有拿出一个完整的师资队伍建设计划,学校政策调整没有依据;(3)公体部学科建设最终目标是行业特色,或是国内一流,或是国际知名,应该有个明确的界定,现在很多公体部学科建设如无头苍蝇,处于随波逐流的发展状态;(4)特色,是公体部学科建设最宝贵的特质。特色是什么?如何把特色转化为学科优势?公体部应该制定切实可行、贴合实际的发展规划。
5.3加强科研的驱动力
传统体育学科之于公体部学科建设的借鉴价值有限,公体部必须重视科研,只有这样才能建设特色体育课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所以(1)集合现有优质师资成立研究机构,使科研工作从公体部整体工作布局中体现为一项重要的业务。(2)制定培育性的科研管理政策。公体部目前还没有形成良性科研成果生产机制,鼓励性政策是加强科研工作的关键举措,如果能够让师生感觉到科研工作与自己的利益息息相关,才有可能调动广泛的科研积极性。(3)构建科研与学科建设的联系机制,将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人才培养资源,这既是“学研结合”的现实体现,也能够增强教师的工作成就感,同时满足学生学习的新鲜感。(4)增加科研投入,激发科研产出。学科是知识积累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没有科研,就没有知识,学科建设就是无本之木,缺乏长远发展的动力。
5.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必然是公体部学科建设的排头兵,不管是公体部开展学科创建工作,还是扛起公体部学科发展的大旗,都得依靠教师,因此:(1)可以选聘高素质硕士研究生,对聘任的优秀硕士研究生给予大力培养,争取短期内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可能是一种有效的做法;(2)柔性引进专家学者,以他们为学科带头人,带领公体部中青年教师发展;(3)吸引与体育专业相关的本校优势学科师资进入教师体系,作为兼职教师,提高课程水平和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
5.5重视专业建设
专业可谓公体部学科建设的着力点,专业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公体部学科建设的存亡,所以公体部必须:(1)加强专业学生培养,使他们德才兼备,在就业市场上占据主动,赢得良好的社会口碑;(2)扩大专业社会宣传,通过社会服务、实习等工作将专业实力展现出来;(3)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增强学生就业率,保证本专业学生不拖学校就业率后退,从而赢得校内支持;(4)严格专业管理,在课程建设、教学质量、学生培养质量评价、毕业论文等方面均建立科学的管控制度,从过程上保证人才培养质量;(5)专业特色化的具体体现是专业学生能力的特色化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化,将公体部打造成特色化的人才培养平台。
参考文献
[1]陈希,梁竞文,彭庆文.近十年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学科发展探析[J].体育科学,2005,25(12):3-6,21.
[2]李绍成,聂东风.非体育院校普通高校体育学科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5,41(6):75-77.
[3]彭庆文.新时期中国大学体育角色定位研究[D].清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4]第三轮学科评估指标体系[EB/OL].
[5]冯岩,蔡楚元.体育教育训练学(户外运动方向)平台建设[R].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重点培育学科(方向)建设项目研究报告,2013.
[6]游茂林,陈凤英,冯岩等.我国普通高校公共体育部硕士点办学的困境与对策[J].体育学刊,2010,17(3):62-64.
作者:游茂林 单位:中国地质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