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学科建设问题与对策探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不管高等教育改革力度如何加大、程度如何加深,高校学科建设始终是改革的重点。而地方省属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由于其发展历程相对较短,学科建设起步较晚,经费来源、师资力量、平台条件、社会声誉等方面与中央部属和省属重点大学相比,学科基础还比较薄弱,学科建设面临的挑战依旧严峻,并在学科建设开展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本文拟对相关问题作一些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
地方省属院校;学科建设;学科专业设置;服务社会
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建设的根本和发展的龙头,其建设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所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实力及服务社会能力。学科的水平定位与学校的层次定位休戚相关。目前,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分为中央部属院校和地方省属院校两大类。其中,地方省属院校一般又可分为省属重点大学、省属普通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从总体上来看,近年来地方省属院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发展历程相对较短,学科建设起步较晚,经费、师资、平台等方面与中央部属和省属重点大学相比,学科基础还比较薄弱,学科建设面临的挑战依旧严峻,并在学科建设开展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本文拟对相关问题作一些思考和探索。
一、地方省属院校学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科专业设置的同质化现象突出
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堪称是任何一所高校是否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生命线和核心竞争力,特别是对于地方省属院校而言。1978年后,高校逐步获权自主设置学科专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地方省属院校根据市场需要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布局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当前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同质化的消极现象却显得格外突出,尤其是地方省属院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浪潮下,这些高等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同质现象尤为严重。在利益的驱动下,不顾自身原有的学科专业基础以及办学实力,也不考虑“上马”的专业是否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盲目追求学科专业的“大”而“全”,行业背景和优势特色明显的地方省属院校一个个都摇身一变都成为了综合性大学。一味地从招生规模上的无限扩大和办学定位的综合性大学转型造成了此类院校学科专业设置的“千人一面”,最终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上的“结构性失业”。另一方面,师资、科研、平台条件等资源的增长滞后于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这也导致了这些院校原有的特色和优势在一定程度上被弱化。
(二)学科方向的趋同性明显,缺乏特色
地方省属院校的地理位置和综合实力决定其办学定位应该充分考虑地方性和区域性,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立足历史传统和行业背景,服务地方,实现特色立校、兴校。然而,一个不争事实就是当前我国地方省属院校的学科方向“雷同”现象突出。部分高校在过去长期办学中形成的品牌在“扩规模、上专业、提规格、改校名”的大潮中逐渐被淡化、弱化。学科方向的趋同性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脱节现象严重,人才、科研、社会服务等各个方面的“供给”与“需求”呈现出不均衡。一方面,由于受功利性办学思路以及管理组织、师资队伍等学科资源等方面相对劣势,导致地方本科院校,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地方院校在学科方向不能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办学类型“趋同”,地方特色挖掘不够,“墙内办学”现象突出。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和企业由于对地方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和状态了解不够,加之地方高校缺乏一定的知名度,造成了地方院校服务能力受到怀疑甚或质疑,因而发挥作用依旧不够。一般来说,地方院校的重点学科方向建设往往简单照抄重点高校的思路来设置学科方向,而忽略地方院校与重点高校的办学定位及学科资源差异,缺乏自身特色。
(三)师资队伍力量相对薄弱,学术领军人才匮乏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首要职能,而对人才培养起决定作用的是教师,特别是大师级的教师和学者。衡量一所高校学科建设的水平和人才培养的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是师资队伍和高层次人才。当前,地方省属院校在师资队伍和高层次人才建设上由于管理、资源分配等主客观方面的因素普遍存在以下一些主要问题:一是学术领军人才匮乏。没有一流的师资队伍,就不可能有一流的学科和一流的大学。我国高校教育人才资源分配的极端不均衡导致地方高校学科学术领军人才匮乏,无论引进和培养的力度多么大,多么诱人,但是能力始终不足。二是现有师资队伍的发展空间和平台相对不足。一方面,从政策支持和管理制度看,没有真正能够调动队伍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服务社会的能动性,抑制了人才的成长和发展的活力和空间;另一方面,从学科平台看,没有搭建起梯队进行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平台条件。三是管理方式的行政化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学科人才的选拔与提升,挫伤学科人才的积极性。
(四)人才培养定位和目标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适应度不够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学校的一切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围绕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地方省属院校办学的根本问题。与部属高校、省级重点大学相比,地方院校在学科资源、学术水平、人才培养定位等方面均难以企及,而与99后升本院校及高职院校相比,在学科专业方面则具有一定优势。这种“上不及、下有余”的地位使得一些地方本科院校在认识上存在偏差,集中学校资源在学科、学术上谋求重点突破和快速提升,以此提高学校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却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人才培养这一高校最根本的任务。很多地方院校追求“高层次”办学,照搬全国重点大学的办学思路和模式,没有真正地去探索一条定位准确,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新路子。学科专业建设规划不够科学,优势特色不够突出,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目标定位不够准确,人才培养过程、体系和模式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匹配度”不够。
(五)学科平台数量少、层次低,基础薄弱
学科平台是高校学科建设的重要载体,是高校科研创新、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由于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实行的高等教育政策、体制、经费等资源非均衡分配原则和发展战略,加之地方高校科技成果创新、人才培养等方而的不足,地方高校学科的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研究基地以及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建设存在数量少、层次低,基础薄弱的问题,尤其是在国家级平台的申报、立项上,跟部属高校相比没有优势,并且呈现出差距越拉越大的趋势。以国家重点学科为例,截止2011年为止,在三级评选及一次增补中,共评选出国家重点一级学科286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677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17个。其中,地方院校拥有全国重点一级学科15个,约占总数的0.52%,二级重点学科266个,约占总数的13.0%。而且教育部对申报国家重点学科制定的条件基本上已经将绝大多数地方省属院校拒之门外。没有高层次的平台为依托,地方高校要产出标志性学术成果、提升学科综合实力犹如“蜀道”。
二、地方省属院校学科建设的对策
(一)科学制定学科建设规划,为地方高校学科建设内涵发展提供保证
制定学科建设发展规划是提高建设水平和建设效率、促进学科建设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其中,学科定位与学科布局结构调整和优化是学科建设规划核心内容。首先,学科定位科学合理,要与学校办学定位和发展战略目标相符。地方高校在制定学科建设规划时,必须认识到学科整体水平定位要与学校的层次定位相吻合,学科建设规划必须服从并服务于学校的总体目标。学科建设规划要体现全局性、整体性、方向性和指导性[1],实现学科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其次,学科布局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要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内在要求。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科技、知识等元素,而地方高校的目的就是培养人才、传播知识及科技创新。地方高校必须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科学规划学科的发展方向,不断优化学科布局,注重地方特殊需要,利用特有的资源,将地域特色转化为自身的学科特色,提高学科竞争力和影响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库作用。这既是地方省属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地方省属高校内涵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学科专业设置立足自身优势和特色,实现差异化发展和错位竞争
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指出,在当前我国调整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必须要合理定位,坚持有选择性发展。同质化没有出路,多样化才是方向。[2]这为地方高校的发展指明了航向。对此,一是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路径应坚持“求异存同”,走差异化发展的新路子。差异化战略和“求异存同”建设路径的关键是寻求“异质”,只要找到“异质”就能引导学科建设和发展。其实,绝大部分地方高校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发展积淀,形成了特有的学科传统。这些学校应立足传统,秉承优势,将学科传统和现有时代特征主动对接,寻求新的学科增长点。其次,实现错位竞争。地方省属院校在学科建设中,应主动避开全国重点大学或重点学科发展方向或路径的“锋芒”,充分利用自身的相对优势去发展特色。其一,从我国高等教育全局来看,错位竞争是实现全国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异质化的前提。由于区位、资源、政策等因素的影响,高校的学科建设不可能做到齐头并进。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不断优化,意味着每一所高校都应该充分正视自己的“优”与“劣”,实现差异化发展。其二,就地方省属院校来看,错位竞争是实现特色办学与学科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只有实施错位竞争才能建立学科错位层次融入学科主流,才能彰显学科特色和优势,全面提升学科核心竞争力。
(三)加强高水平人才团队建设,做好学科快速发展的智力支撑
建设高水平的学科和一流学科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建成一支高水平的学科团队。而学科带头人则又是学科团队的“领头羊”,是学科建设的重中之重。“没有一流的学科带头人,就没有一流的学术队伍;没有一流的学科团队,就没有一流的学科;没有一流的学科,就没有一流的大学。”因此,学科建设在抓平台、科研等“物”的建设同时,应该把“人”的建设放在更为重要的位置。地方高校应把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引进以及学科团队的建设放在学科建设的首位。有了学术造诣高深的学科带头人,才能统驭和调动学科资源,凝聚学科团队合力,激发和带动学术能力和潜力,产出更多标志性学术成果,培养更多高层次人才,学科发展潜力更强劲。因此,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学术梯队的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基础。地方高校要根据学科建设的需要,实施人才强校工程,出台“用好现有人才,留住关键人才,引进急需和顶尖人才,储备未来人才”的制度,建立激励、考核及评价机制等,通过培养、引进等各种途径来汇集优秀人才,实现学科队伍的不断优化,用高水平的学科团队引领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四)优化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促进地方院校办出特色
人才培养始终是地方高校办学的核心。地方省属院校要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更应重视人才培养和建立健全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对此,一是要更新理念,明确思路。地方高校要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要的变化适时更新办学理念,明确人才培养的思路。要积极主动地摒弃拼规模、比数量的观念,真正树立起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办学思路。二是要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一方面,要着力推动教学内容的改革,建立高校教学内容及时、充分反映学科专业学术研究前沿理论、科学实验先进经验成果等人类对自然、社会及自我认识的新知识,引导和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未知”世界。另一方面,要着力推动教学方法的改革,鼓励更多地采用交互式、参与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同时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教学效果。三是要积极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地方高校不能关起门来办学、搞科研,而是应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把社会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坚持协同育人的理念,实施协同育人战略,建立地方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等协同创新机制,将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
(五)加大平台条件建设,为学科建设良性发展夯实平台基础
平台条件建设对高校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地方高校应统筹各方资源不断加大学科平台建设,为学科建设良性发展提供条件保障。对此,一是集中资源,重点突破。地方高校首先要科学定位,既要找准与部属院校和省属重点大学之间的差距,又要看准自己在区位、行业等方面的相对优势地位,扬长避短,充分挖掘自己的学科特色和优势,努力找寻与其他重点高校的“异质”点。同时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学科建设原则,集中学校资源,强化优势,求得重点突破。二是协同合作,良性互动。当前,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学科与学科、科学与技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渗透、融合。地方省属院校学科实力相对比较薄弱,单靠一己之力,很难谋求质的突破。因此,各学科走交叉联合之路是权宜之计。地方高校在政策导向上应给予支持、资源配置上应给予倾斜,积极引导优势特色学科间交叉融合,挖掘潜力与其他高校、企业、科研院所实现协同合作,良性互动,走出一条联合发展、共同受益的道路。三是立足地方,服务地方。地方高校不论是办学定位还是学科专业定位,都应该立足地方,服务地方,充分发挥其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的“地方性”,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库作用。
作者:钟海 单位:西安财经学院高教研究所
[参考文献]
[1].谢桂华.关于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2,(5):第46-52页.
[2].杜玉波.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高等教育亟待转变发展方式[N],光明日报,2014-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