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创业型高校学科建设启示,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欧美创业型大学的成功经验表明:学科建设水平是大学核心竞争力强弱的主要标志,大学的各方面发展都与学科建设息息相关。我国地方高校学科建设存在学科布局不合理、学科特色优势不明显、学术队伍整体素质缺乏竞争力、科学研究相对薄弱、学科建设经费短缺、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理顺等问题。在新时期,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在参考欧美创业型大学建设经验的基础上,要摆在龙头位置,认真规划学科建设、坚定不移地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开拓创新平台建设、以交叉融合趋势打造学科前沿、以制度建设营造良好氛围等方式建设好创业型大学。
[关键词]
创业型大学;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经验;启示
我国地方高校由于起步晚、历史短、投入少,在开展学科建设时面临种种困难。地方高校必须立足学校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实际,努力探索出一条适合学校自身发展需要的学科建设途径。作为后发型的我国地方高校,选择学习和借鉴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的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的学科建设经验,并内化为符合学校实际的学科建设举措,无疑是提升学校学科建设水平的有效途径。欧美创业型大学学科建设成功之道,在于学科发展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寻找交叉融合点,主动推动学科组织转型、变革,融入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体系,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促进学科快速发展。其成功经验对我国地方高校学科建设具有借鉴和启迪意义。
一、欧美创业型大学的学科发展及其启示
创业型大学学科建设的成功经验表明:大学是以知识为内容、以学科为组织单位的学术组织。从根本上说,大学的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水平、人才培养质量高低、传播知识传承文化能力以及办学声誉、社会影响力等,都与学科建设息息相关,有赖于学科建设水平,学科建设水平是大学核心竞争力强弱的主要标志。关于欧洲创业型大学的学科发展,伯顿•克拉克在《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一书中,总结了欧洲大学变革转型为创业型大学的五个要素,即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一个拓展的发展外围、一个多元化的资助基地、一个激活的学术心脏地带和一个一体化的创业文化[1]。这五个要素彼此互相影响,都直接、间接与学科建设密切关联,有的甚至就是学科建设的主要内容,它们都在组织的活动和变革的纷乱现实中发挥重要作用。他认为,一个强有力的驾驭核心,必须包括中枢管理集体和学系。其中,以各学科知识领域为基础的学系具有重要地位,它们在学科上的优势是必不可少的;而在拓展的发展外围方面,创业型大学展现出很多与校外组织和群体连接起来的单位,其中一种形式是专业化的校外办事处,另一种形式则是以跨学科研究项目为重点的研究中心[2]。仅仅依靠学系并不能承担大学现在需要做的所有事情,因而必须走出校门兴办研究中心。当一所创业型大学培育一个比较强有力的驾驭中心和一个不断拓展的发展外围,面对不断增长的多元化、多渠道收入时,它的“心脏地带”必须变革,否则不适应学校的发展。他把“学科组织”作为欧洲二三流大学向创业型大学转型途径的关键性要素:“激活的学术心脏地带”。美国学者埃兹科维茨在2005年出版的《创新区域:向着以知识为基础的区域发展理论》一书中总结美国创业型大学形成原因时,指出:“第一步,大学能承担起创业者角色的前提条件是能够建立自身的战略方向;第二步是确保大学产生的知识和技术能够商业化应用;第三步是将能够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作为自身的学术目标。创业型大学一方面是服务社会的积极参与者,另一方面与政府、产业和相关组织密切合作并保持相对独立身份”[3]。埃兹科维茨总结认为,“创业型大学所拥有的人力资本是具备创新的先决条件;创业型大学是天然的孵化器,能够为师生提供风险投资的创新平台;创业型大学是培育新交叉学科领域和高新产业发展的温床”[4]。综合以上,欧美创业型大学转型过程中离不开学科建设:首先就是整合学科资源,集中力量发展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创建新兴交叉学科,以学科特色和优势取胜。其次,通过与企业界、地方政府、国家建立“大学-企业-政府”新型关系,获得项目经费、共建创新平台、开展联合研发、培育转化创新成果和建立政产学研相结合的合作教育形式等学科建设手段,实现知识创新、技术转移和知识技术资本化。第三,学校在政产学研合作和知识技术资本化的过程中,从政府、行业、企业获得学科建设经费,利用这些经费创新学科组织结构,如建立研究中心、实验室等跨学科组织,建立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区等政产学研合作组织推动学科建设,进而带动学校各方面的良性循环运行和改革发展,促进学校转型为创业型大学。
二、我国地方高校学科建设问题分析
欧美创业型大学的学科发展经验为我国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提升办学水平提供了参考依据。然而,纵观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普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学科布局不合理,结构单一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地方高校的发展相对落后,学科建设方面投入不足,导致学科布局不合理,往往局限于传统学科,走在学科前沿的新兴交叉学科和学科发展重要支撑的基础学科并未得到良好的培育,因而造成多数地方高校学科结构单一,学科涉及面过窄。强势优势学科数量不多,缺乏跨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难以形成学科群体的合力。
(二)学科特色与优势不明显
相当一部分地方院校在发展过程中,没有考虑其自身的现实情况,没有考虑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对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在办学模式上,有些高校盲目追求大规模、学科齐全的研究型大学模式,在师资队伍匮乏的情况下,上马大批一级学科博士点,难以保障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从学校自身发展过程中忽视了原有的优势、自身的特色学科,与国内高水平大学相比,学科实力差距越来越大。
(三)师资结构不够合理,学科带头人偏少
由于地方高校缺乏强势优势学科,因而难以引进具有国际影响、国内一流的学科领军人才。尽管近年来地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在提高队伍博士学位比例、增加教授职称数量、拓展海外留学访学经历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队伍结构的年轻化方面也进行了较大的优化,但是在国际学术领域有一流水平的年轻学者如“青年千人计划”和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等仍然缺乏。从数量上看,和国内一流大学相比较,师资队伍中高职称、高学历、年轻化的学术带头人仍然偏少。大多高校学科梯队结构不合理,缺乏学术水平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从学历结构上看,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偏小;从年龄结构上看,往往存在两头大、中间小的情况,地方高校多数学科的学术梯队中缺乏顶尖的优秀人才。
(四)科学研究相对薄弱,与经济发展的结合不紧密
“十三五”期间,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材料产业和海洋高新产业等七大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然而地方高校对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影响重大的学科少,科技成果转化率很低。高校科研水平直接体现学科实力,地方高校由于学科竞争力较弱等原因,难以承担国家的重大专项研究和地方大型企业的技术攻关。多数学校在社会服务工作方面没有进行深入开展,往往导致科研成果不适应市场需求,高校科研不能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从而使地方高校科研能力不强。
(五)学科建设经费短缺,学科平台设施投入不足
地方高校由于是地方政府主管,建设经费主要依赖地方政府。由于主管部门投入的差异性原因,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经费普遍短缺。不少地方高校因为学科建设经费缺乏,致使实验仪器陈旧、先进仪器短缺、实验室人员力量薄弱、实验技术手段落后,图书资料、数据库和教材建设等辅助保障没办法满足教学科研的需要。此外,学科建设质量和效益不高,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六)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理顺
学科管理的机制体制不健全是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突出问题。学校管理层赋予学科的权利过少,过多的采用行政手段对学科进行干预,学科带头人作为学科建设的主要执行者的主观能动性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学校对学科管理过于具体化,造成各学科的学术队伍对学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无法得到自由的发挥,学科建设效率不高,势必会影响整个学校学科的发展。
三、对我国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若干建议
针对地方高校学科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创业型大学学科建设的成功经验对全世界后发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的启发和示范作用。特别是不少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正在从“要素驱动、数量增长”转向“内源能量释放、质量提升”的建设进程中,亟需创业型大学的学科发展成功经验作为引导,以减少盲目性,少走弯路。那么,如何将创业型大学学科建设的成功做法中国化、地方化,化为地方高校成功的实践,无疑更加值得我们去深入学习、借鉴与研究[5]。为此,本文结合福州大学提出学习借鉴创业型大学办学理念和发展模式以来,在学科建设方面的实践探索,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学科建设是地方高校发展的关键
创业型大学学科建设经验表明,一所大学整体办学水平如何,就是看学科建设。推进学科建设,可以使学科方向与学校的发展定位保持一致,学科水平处于同行业或同地区的领先地位。目前很多地方高校虽然学科门类齐全,例如福州大学的学科门类基本涵盖了工科所有学科,学科相对优势不明显,各个学科领域的发展不平衡,尤其是重点学科的学科带头人紧缺问题依然突出;学科专业和科技工作布局还不能灵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迫切需求,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薄弱,有些学科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教师所从事的研究方向较窄,与福建省企业发展所需的技术服务方向不一致,造成企业的技术需求在福州大学无法相应对接等。为此,地方高校要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始终把学科建设作为立足现在、谋划未来的永恒主题。
(二)学科规划为地方高校描绘发展路径图
规划是行动的向导,认真规划学科建设,有利于提高学科建设的前瞻性和可行性,调整学科建设的方向和步伐;有利于使学科建设贴近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学科建设至关重要,学科规划尤为必要。一方面要努力构建结构合理、特色明显、支撑面宽、竞争力强的学科群;另一方面要在学科方向领域,重点建设那些社会急需、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学科。
(1)根据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把人才队伍建设真正摆在学校发展的关键位置上,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在政策、管理、服务上为优秀人才的成长提供良好环境,努力构筑高水平研究型人才集聚的高地。以发展趋势良好的重点学科及新兴学科为载体,形成若干个“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建设的重点平台,加快在若干战略性学科领域形成后发优势;以创新人才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学术队伍和创新团队建设为根本,重点引进具有国际或国内领先学术水平的杰出人才,优先推进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等学科骨干人才的引进和学科骨干“种子选手”的培育,科学发展师资队伍规模,调整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2)调整学科布局,培育后发优势,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根据国家和区域科技创新中长期规划,以及中央和地方拉动内需、促进科技创新的财政性重大投入领域,进行选择性布局调整;按照培育一级学科综合实力的要求,改进学科建设领导协调机制,优先保障具备较好条件的国家级重点学科、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或工程中心)的学科领域进行重点建设,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继续在集成电路设计、高性能计算、信息、通信、能源、环境与资源、生物工程、创新药物、新型功能与结构材料等领域大力发展;增加横向合作项目和经费,拓展纵向空间,提升立项水平,扩大科技项目和经费总量,抓好科技创新支撑平台建设,实施创新平台培育计划,提升科技创新整体实力。
(3)突出一级学科建设方针,促进学科资源整合。学校的优势学科根据冲击一流学科的目标,一方面加强学科带头人引进,另一方面进行内部学科带头人和学术梯队调整。其他以二级学科作为项目主要依托的建设单位,争取获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重点在学科带头人、学术梯队建设方面加强“定位”和“补位”规划。学校建立学科建设的内部评价机制,实行公平竞争、择优汰劣、滚动投入,切实提高学科建设的产出投入比。坚持以服务社会为宗旨,充分发挥地方高校自身优势,调动广大师生的创新激情,努力实现科研与产业的良性互动,为加速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做出贡献。
(三)人才队伍建设是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核心
人才队伍建设对地方高校学科建设至关重要。福州大学在制定了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和“十三五”规划之后,在明确了优先发展学科领域和主攻方向之后,当务之急就是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学科队伍建设上。
(1)把人才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学校把建设一流的学科队伍作为学科建设的核心,营造尊师重教的校园环境,转变不适应学校发展的管理方式,建立公平合理的竞争机制。充分发挥高职称、高学历的高水平人才在学科建设中的核心作用,重视学科领军人物的引进与培养;根据不同的学科研究方向,组建不同层次的学科和学术梯队,调动团队中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学科带头人在学科建设中的骨干作用,培育一支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学科带头人队伍。
(2)引进和培养学科带头人。学科带头人的学术水平和领导素质直接影响一个学科的发展,因为学科带头人有国际化的视野,能够带领本学科走在学科建设前列。所以福州大学要在选择学科带头人上下功夫,为学科带头人创造良好的环境和运行机制。
(3)打造学科梯队。学科带头人虽然在学科队伍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没有学科梯队的支撑,学科带头人就会没有队伍可带,没办法发挥作用。一方面,要立足于校内,重点培养。学校领导和人事部门应选拔一批中青年教师进行重点培养;另一方面,要面向校外,重点引进。要大力加强年青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引进工作,积极争取并用好高水平学术人才引进的外部资源,如“千人计划”“长江学者”“国家杰青”“青年千人计划”和“国家优青”等各项人才培养计划,着力加强海外优秀青年人才的引进。
(四)平台建设是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关键
随着地方高校相继进入以内涵发展为主的新的发展期,学科建设也就成为地方高校内涵发展的核心内容。学科要发展,平台是关键。与高水平大学相比,很多地方高校科研平台相对紧缺,存在实验仪器不足、实验场地不多等问题,成为制约地方高校学科建设和高水平人才引进的重要因素。对福州大学来说,一是加快发展现有的国家级科研平台,提高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能力和国内竞争能力;二是建设50多个省部级科技创新支撑平台,制定新的国家级创新平台培育规划,在科技创新成果的工程化和产业化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提升科技创新整体实力;三是坚持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要与完善体制相结合的原则,不断加强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力度,大力实施“高水平研究型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和“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计划;四是强化为地方经济和科技发展服务的观念,通过与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研发中心或人才培养基地,促进人才培养、科技研发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融合,提高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五是以国家及省部级工程中心和实验室为依托,全面构筑集约性学科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实验条件和研究环境,特别要重视跨学科的研究中心和大型实验室建设,力争成为不同学科、学者进行前沿交叉学科研究的重要基地。
(五)发展学科前沿是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趋势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迅猛,学科前沿不断延伸,其中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不同学科之间日渐交叉融合,呈现出综合化、集成化的发展趋势。我国高等教育正处在由大变强的关键时期,地方高校建设高水平大学要打破传统的学科建设思维。在地方高校学科建设中要探索学科交叉融合的道路,坚定不移地发展学科前沿。改进学科建设领导协调机制,在学校的学科建设领导小组与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和学术梯队之间建立经常性的专题对话机制,加强跨学科、跨学院的综合协调,提高学科资源的整合效能。例如,近年来,福州大学以“高水平大学”“十三五”建设为契机,全面推进学科建设,加强对学科资源的整合,特别是加强跨学院的资源整合,鼓励跨学院联合建设博士点,制订了有利于跨学院学科资源整合、共享和优势互补的相关管理文件,淡化了学位点行政隶属界限,促进了学科交叉融合。
(六)营造良好氛围为地方高校学科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学科建设除了要有一流的师资队伍外,还要有先进的教育教学设施、丰富完善的教育科研资源、浓郁深厚的创新文化氛围、严谨求实的学术风气、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优美自由的校园环境,但更重要的是要有为学科建设提高保障的制度。从学科建设的环境来说,地方高校要做好以下三项工作。
(1)学校设立由校长挂帅、各院系领导和各有关职能部门的行政负责人参加的学科机构统一领导学科建设工作。制定学校近期和长期的学科建设规划,确立学校优先发展的学科领域;加强对校院两级研究机构的管理,并进行梳理整合,使其真正成为支撑地方高校学科建设发展的平台和载体;明确学科带头人的职责,强化考核,实行动态管理;重点做好学科建设目标任务书、经费使用年度预决算、项目评估考核三个关键环节,积极配合学科建设开展工作,努力形成全校团结一致,共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2)进一步完善岗位聘任制,加强岗位聘任的顶层设计。坚持分类指导,科学完善关键岗位的基本功能职责和考评机制,满足“保质量、上水平”的基本需求;面向学科建设可持续发展需要,制定关键岗位控制数,并根据功能需要进行关键岗位和相关的资源配置。
(3)建立健全体制机制。从体制与机制创新以及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和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等方面,推进学科建设软环境的构建,使地方高校学科建设走出一条适应创业型大学建设、以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加强科研管理制度建设,促进科研水平提高、活化科研活动,通过建立健全凝聚学科方向的科研工作机制、原创性研究的奖励激励机制、校内外科研活动的联动制,切实增强学科意识、加快学科建设,使学科建设早上水平、上高水平;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完善学科建设的责任机制,把学科建设和高水平学术带头人的引进目标的实现情况列入学科建设绩效考核的主要依据,鼓励各学院学科建设着力加强高水平学科和学术带头人的引进,尤其是拔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做到分析现状、锁定目标、制定措施,培育学科后发优势,使决策更加符合学科建设客观规律,营造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共赢共济的学科建设良好氛围。
作者:林良泉 林锈戎 单位:福州大学发展规划与“211工程”办公室
参考文献:
[1]伯顿•克拉克.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32
[2]胡仁东,戚业国.大学组织内部机构设置协调机制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5):64-67
[3]陈静.基于三螺旋理论的区域创新体系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8
[5]林锈戎.我国地方高校实践创业型大学之路的若干探索[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2,1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