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科建设产业发展研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学科建设产业发展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校学科建设产业发展研究

1江苏高校学科建设现状

1.1总量和质量显著提升

目前,江苏普通高校总数达130所,实现了13个省辖市全覆盖,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其中本科院校48所、高职高专学校82所。全省拥有“211”工程高校11所,仅次于北京的26所,与上海并列全国第二;2011年,全省普通高等教育在校人数达179万人,数量位居全国第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2%,;拥有科技人力资源5.14万人,其中两院院士75人。

1.2学科建设扎实推进

目前,全省高校拥有国家一级重点学科28个、二级重点学科166个,分别占全国同类比例的10.1%,与8.9%,,有重点学科建设的高校18所,占全省高校的14.2%,。根据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2013年公布的第三轮学科评估(2009—2011年)结果显示,全省8所高校的13个学科专业全国排名第一;6所高校的11个学科专业位居全国第二;此外,还有包括中国药科大学的药学专业等18个学科专业位居全国第三名。

1.3科学研究成果丰硕

“十一五”期间,全省高校共承担国家和省部级课题10.9万项,争取科技经费319.5亿元,分别比“十五”期间增长87%,和206%,;申请专利30,049项,授权专利14,297项,分别是“十五”期间的8.8倍和11.7倍;共获得部省级以上科技奖励1,989项,其中国家级奖励126项,均占全省总量的一半以上。高校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建设不断加强,全省高校建有全国首批14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中的3个,至2011年累计建有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实验室21个,部省级重点实验室164个。

2高等院校产学研合作情况

2.1科技人员服务企业更加活跃

强化了高校科技与地方政府、企业单位的有效对接,动员和引导高校院所科技人员深入基层、走向社会。自2009年以来,全省高校积极响应省科技厅、省教育厅联合实施的“江苏省科技服务社会校企联盟行动”,采取多种形式与省内企业结盟合作。截至2013年6月底,全省70多家高校与企业合作组建“校企联盟”6,000多个,服务企业科技人员超30,000人,促进校企合作由单纯的项目合作转变为联合研发、共建平台、成果转化、人才交流等多方位服务。

2.2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明显加速

加强高校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整合高校创新资源,引入市场化的运作机制,大力促进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至2012年底,省内24家高校建设的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共对外设立分支机构100多个,已有专兼职从事技术转移工作的人员1,000多人,累计服务场所面积40,000余m2,2012年共组织技术交易活动900多场次、组织技术转移项目1,000多项,合同成交额近40亿元,带动了全省高校技术转移转化的快速发展。

2.3产业创新支撑能力有效提升

围绕地方重点培育发展的战略新兴产业和亟待转型升级的特色支柱产业,省内高校与地方政府、科技园区等共建研究院、研究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70多个,有力提升了地方、园区的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创新服务能力。至2012年底,列入统计的55个机构已建成研发服务场所面积18万m2,现有仪器设备3,600多台套;拥有从业人员达1,900多人,其中R&D全时人员900多人、柔性引进人才近400人;当年服务企业1,400多家,转移转化技术成果160多个。

3高校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3.1学科建设与产业发展需求匹配度不高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2013年公布的第三轮学科评估(2009—2011年)结果中,我省高校的33个工学类学科中虽然有15个学科点进入排名前3,但与重点产业、支柱产业关系密切,涉及面宽的学科,如: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等学科没有一所高校排进全国前10。

3.2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分布不平衡

全省130所高等院校中,位于苏南地区的90所,位于苏中地区的仅15所,位于苏北地区的也仅25所。“211工程”高校仅有1所位于苏中苏北地区,而拥有国家重点学科的18所高等院校中,也只有扬州大学1所位于苏中、中国矿业大学1所位于苏北。28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点除了有1个在苏中以外,其余的27个全部分布在苏南地区。

3.3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结构层次不够合理

《2012年第四季度江苏省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分析报告》显示,全省高级技师、技师的求人倍率(求人倍率=需求人数/求职人数)分别达到2.75和2.48,远远高于本科及硕士以上学历人员的1.02,表明了高技能人才的短缺。但自2009年以来,全省有3所专科院校升格为本科高校,技能型人才在校生人数也从2009年的33.9万人降至2012年的28万人,年招生人数也由12.15万人减少至10.6万人,高校人才培养结构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用人单位的需求有明显错位。

3.4高等院校服务社会的动力不足、能力不强

在以论文、获奖为重点的考评体系影响下,对高校服务社会的情况缺乏有效考核和约束。高校科技人员开展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不高,许多科研成果缺乏实际应用价值;对技术转移中心等校内服务机构缺乏考核激励政策,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推进力度不足。从南京地区抽样选择19所高校调查显示,从2006年到2008年,19所高校科研经费中纵向经费年均增长29.62%,,横向经费年均增长16.98%,,相差近13个百分点。对10所主要部属高校调查得出,面向市场应用转化的成果不到6%,。

4推进高校学科建设的对策措施

4.1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科建设针对性

①推动重点高校结合我省产业转型升级和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加强相关新兴学科、应用性交叉学科的建设力度。②推动地方高校特别是苏中、苏北地区的高等院校紧密围绕地方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支柱产业、特色产业,打造各具特色的高水平新学科点。

4.2进一步完善对高校服务社会的考核评价

①探索构建高校分类管理评价体系,按照不同科技创新水平、不同人才培养层次等对我省高等院校进行分类管理和考核评价。②建立科学的高校内部分类考核评价制度,完善高校教师职务晋升、绩效考核等的标准和要求。③促进高校科教资源的开放共享,推动大型仪器设备、文献信息等资源面向社会开放服务。

4.3进一步释放省内高等院校的创新活力

①加强政府部门的引导推动,推动省内高校围绕地方产业发展,开展前瞻性技术开发和行业产业共性技术研发、服务。②提升高校自身开展社会服务的能力,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建设,提升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效能。③推动科技人员通过多种方式为基层服务,探索高校科技人员定期为企业开展咨询服务的机制。

作者:胡伟伟 巢俊 包樱 单位: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